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0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5-09-28 00:36:25 责编:小OO
文档
2020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内蒙地区参加的全国II卷,整套试卷基于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在全民抗疫、精准扶贫、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势下选材命题。文学性与思想性并重,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交融。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命题方向——紧扣时代旋律,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即紧跟时代脉搏,传承工匠精神,激励青年奋发图强;厚植理想信念,树立家国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比如文学类文本小说《书匠》,表现出的匠人技艺固然会被科技所取代,匠人精神却不会泯灭,故事所表现出的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渐染下,普通百姓的人格魅力和人性之美。第九小题,则是要求分析“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种匠人精神也是我们今天所应该具有的,体现出一种精神传承。

 再如第22题作文所给的墨子的话和抗疫援助物资上的诗词,都彰显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全球抗疫为背景,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精心选择传统文化引领,厚植家国情怀,放眼全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试题结构——题型稳定,充分落实考试大纲的各项要求。整套试题紧密贴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凸显语

 文学科的应用导向;题型稳定,试题全面覆盖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

 全国II卷是一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内的试题,命题组人性化的考虑到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考生复习的影响,保持了试卷结构、题型、题量以及考试难度的相对稳定。

 作为“后考试大纲时代”的第一次高考,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承受了新旧高考更叠带来的影响,完全延续了2019年高考的试卷结构,试题模块、试卷小题数和各小题的分数全部保持不变。

 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题,对接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仍然延续语段式形式,以“三合一”的方式考查词语辨析、语句衔接、修改病句,略有差异的是今年没有考成语辨析,而是加入了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文中,难度较成语考察有所下降。主观题方面,无论是补写语句还是压缩语段,继续沿用老题型,考生只要准备充分,这类题型对考生来说难度不大。

与2019年高考试卷相比,2020年的试题在细微处有所调整,如第三小题由选正确项变为选错误项,第四小题的图表框架分析变为纯文字表达,第十七小题用两字的虚词填空取代了标点符号运用的考察,作文则出现了“以XX为主题的具体任务”。这种细微处的变化,更彰显了试题的整体稳定性。

 三、试题内容——贯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试题命制紧紧把握“立德树人”宗旨,一方面注重美育化人、劳动育人的功能,提倡当代青年要有责任担当意识,一方面弘扬传统文化,强化理性认知,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比如论述类文本《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品“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文言文阅读《宋史•王安中传》,讲述了一位仕途坎坷,但仍然直言敢谏的正直的事迹,展现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不畏权贵、勇于担当的传统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以文育人的价值导向。再比如古代诗歌阅读《读史》要求学生阐述诗歌蕴含的道理,实质是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哲学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保持批判精神,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不盲从,进而达到思维的深刻性。

 四、全国II卷在内的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真正做到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为深化学科考试改革助力。试题既重视基础,在拓宽知识与增长见识方面找突破口,注重考查的科学途径,又注重创设情境,凸显应用,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信息提取与整合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语文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能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试题通过创设生活实践、学习探索两类具体情境活动,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比如语用21题的选材关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体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是支持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试卷在选材过程中有意融入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目的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引导学生回应社会的各种需要,发现和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行动中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和综合国力。

在语文课程中,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表现为语境,是与具体的言语交际行动为密切联系的、同言语交际过程相始终的、对言语交际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试卷中22题作文部分直指当下交际现场直接呈现出的语境因素所构成的语境,精心选择传统文化引领、中外共同认知、近期疫情中互帮互助三个标志性的角度启示考生深刻感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激励学生将小我的成长与国家发展相连;将小我的理想信念与国家、世界的发展融为一体;激发考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让青春在为国为民的付出、担当中更显价值和意义。在情景性要求下引导考生以演讲的形式参与和体验,思考和关注,在语言建构后倡导学生运用语言,更体现出当下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语言建构与用用的能力。

 综合来看, 2020年语文高考试题全国II卷厚植家国情怀,贴近现实生活,聚焦语文关键能力,反映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目前的高中基础教育的实际具有较好的契合度。

 基于以上分析,对2021届师生一轮复习提出以下建议(摘自《教学考试》2020年第5期):

一、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只有把握命题的方向才能在复习时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复习文言文时紧扣教材,辅以课外文言文阅读。2020年文言文阅读《王安中传》有许多句子在高中教材中能找到原迹,如“除”“擢”“按”“诬服”“疏”见于《陈情表》《苏武传》两篇课文;翻译题重点词“愈骄”见于必修④《苏武传》第一段末“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重点在于课内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迁移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强化翻译能力,高考翻译题一般选择那些带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进行考查,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包括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等,虚词方面包括重要虚词、固定结构;一种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另外,对古代的专业术语、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也应有基本的了解。

 三、复习诗歌时,多读、细理解是重点,同时可选一些有哲理性的古诗词,宋诗就是最好的材料,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

 四、复习作文时,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贴时代精神。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段话可以鼓励学生拓宽视野、深化思维。看新闻,读书报,阅时评,勤练笔。作文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表达思想的桥梁。

 五、考点逐一夯实,不可只重视2020年命题点。虽然今年没考成语,但不可轻视成语的积累及运用;文言文翻译就暗考了成语,如“蠹国害民”可译为“祸国殃民”。

 六、培养文化情怀和语文素养。各种阅读题中都渗透着价值取向,因而在做题时可以拓展,让学生得到德育及美育等方面的熏染。

 七、复习任务重、能力提升急,但是阅读不可松懈,更不可废弃。多阅读、勤阅读、爱阅读才能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2020年高考已落下帷幕,2021年奋战在即,相信通过新高三师生的共同努力,明年花红胜今年!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