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积累名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兴趣,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感受诗词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见第12课“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阳春三月),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每当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诗人都会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过零丁洋》:文天祥于宋末帝赵祥兴元年(1278)被元军所俘。次年,文天祥过零丁洋(即“伶仃洋”,今广东珠江口外),写了这首诗。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旱灾,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他在这个过程中亲睹了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就是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3.知识链接
散曲,在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特点:(1)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2)不同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冢(zhǒnɡ) 雉(zhì)
羹(ɡēnɡ) 饴(yí)
岑参(cén) 狐裘(qiú)
锦衾(qīn) 瀚海(hàn)
羌笛(qiānɡ) 掣(chè)
万兜鍪(móu) 寥落(liáo)
惶恐(huánɡ) 潼关(tónɡ)
踌躇(chóu chú) 宫阙(què)
累 柏
(2)通假字
不知饴(yí)阿谁(“饴”同“贻”,送给)
(3)古今异义词
控
(4)一词多义
得
(5)词类活用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名词作状语,在中军帐里)
②去时雪满天山路(形容词作动词,铺满)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控:拉开。
饮:宴请。
掣:拉,扯。
坐断:占领,占据。
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2.重点句子翻译
(1)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浩瀚的沙漠处处纵横百丈坚冰,惨淡的愁云凝滞,长达万里。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太多了。往事漫长而悠远,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向东,奔流不息。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被狂风吹散的柳絮;自己一生动荡不安,恰似被骤雨击打的浮萍。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
答案示例:叙事诗。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一句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漫天大雪中边塞的壮丽景象。第二层(中军置酒饮归客到最后一句):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十五从军征》中“十五”“八十”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2.《十五从军征》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是通过哪些诗句体现出来的?
答案示例: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是通过“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体现出来的。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怎样描写军营的苦寒生活的?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诗人写军营生活的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来写。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再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后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这首诗气势雄壮、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生发的无限伤感。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赏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答案示例:写老兵的行动和内心世界。这一具体形象的描绘,极深刻地写出了老兵无以言状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2.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答案示例: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十五从军征》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诗歌通过叙述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不禁潸然泪下的故事。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反映了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诗歌通过描写一派大雪纷飞、雄奇壮丽的边塞景观,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恋之情及在艰苦环境中乐观豪迈的情怀。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十五从军征》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炼字造句方面很有特色,请自选语句从合适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想象奇特,把雪洁白、鲜润的特点形象地描写了出来;同时把满树的白雪比喻成盛开的梨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准,真实地描绘出红旗被冻住了,连北风也吹不动的情状,从侧面表现出天气的寒冷。另外,红旗与白雪皑皑的大地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深刻印象。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首诗歌,大家对这两首诗歌有什么理解和体会呢?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抽背古诗。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辛弃疾、文天祥和张养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对世事的无奈与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思。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主要写了什么?
答案示例:上阕:写景。以问句起,以答句结,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下阕: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讽刺。
2.《过零丁洋》主要写了什么?
答案示例: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
3.《山坡羊·潼关怀古》可以分为几层?分别写了什么?
答案示例: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句到“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二层(“望西都”到“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三层(“兴,百姓苦”到最后一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思考问题。
(1)词中哪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答案示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2)“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抒发怎样的感慨?
答案示例: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3)这首词中作者追怀的古代人物是谁?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作者追怀的人物是年轻有为、雄踞东南一方、富有英雄气概的孙权。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面对当时的中原已非我所有的愁思和感慨,指出南宋朝廷当像当年孙权那样不畏强敌,收复失地,绝不能庸碌无为,怯懦苟安。
2.有感情地朗读《过零丁洋》,思考问题。
(1)本诗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答案示例:①寒窗苦读,进入仕途;②烽烟四起,艰苦抗元。
(2)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山坡羊·潼关怀古》,思考问题。
(1)作者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答案示例: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作者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其中隐含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答案示例: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费时费力,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
答案示例:颔联写诗人忧国伤怀之情。运用比喻,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的柳絮,把自己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形象地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哀;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对偶。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地形,一句写山,一句写河,也是“山河表里”之意。山聚、涛怒,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河人格化。“聚”字,赋予群山以守卫潼关的生命和意志,从视觉上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怒”字,写出了黄河水奔腾汹涌的气势,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边的险要地势。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词人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孙权的赞扬,表现出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2.《过零丁洋》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3.《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通过描写潼关险要的地势,感慨历代王朝更迭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词中多处用典,如上阕“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出自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杜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再如尾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借用曹操的话,含蓄深刻地对南宋当朝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上阕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镜头组成的画面;下阕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同时在吊古的基础上伤今,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总体看来,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势恢宏,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派之先河。
四、课堂小结
辛弃疾、文天祥、张养浩,三位古人为国为民的深情真是可悲可叹!大家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他们的作品,多角度地去了解他们以及他们所书写的那个年代、那些事、那些情感。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23 诗词曲五首
【知识目标】
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能力目标】
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第1课时 《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以乐府诗导入。(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里打仗)
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
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齐读。
6.交流。(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三、品读鉴赏
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课件出示诗句)
预设:
(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喜)
(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
(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凄凉)(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他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魂牵梦萦的家啊,竟成了——
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6.“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板书:泣)
7.揭示悲剧原因。
8.小结白描手法。齐读诗歌。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这首诗,让我们从一个老兵的从军和回家的经历中看到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给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所带来的深重灾难。那么,是不是只有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承担着这种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痛苦?(联系写作背景)(不是,不仅仅只有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
第2课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雪的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希望这首诗能让我们在盛夏感受到丝丝凉爽。
二、介绍作者
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三、诵读,整理感知
1.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2.学生再读诗歌。
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塞北雪景图,品味一份浓浓离别情。
3.诗句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者的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作者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结语
南朝的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别”岂只是“黯然销魂”?用心去比较,你会发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全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写雪,既有大处落笔,又有细节勾勒。为“送别”做了很好的衬托和铺垫,抒发出作者因为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第3课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面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苏轼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来看看同为豪放派,他的词风和苏轼有什么不同?
二、识人知境
自由说说对辛弃疾的了解和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背景: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
三、品词析情
全词以三问、三答构成,问答贯穿全文,以此理解词的内容。
1.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
思考:为何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吗?
(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2.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思考:二问何事?问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
(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京口一带千百年来发生过多少事情?兴亡之变该有多少?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不胜感慨,充满感伤之情。)
3.第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
思考:三问为何由孙仲谋而发?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也是对懦弱庸碌的掌权者与主和派的严正斥责。)
说说作者想借此词表达怎样的情感。
1.上阕写景:望神州、北固楼、长江流。
(在历史上京口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触景伤情,这“怀”里还有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对中原故土不能收回而念念不忘的忧伤,这份“怀”是“为国伤怀”的怀。)
2.下阕怀古:万兜鍪、战未休、孙仲谋。
(孙权曾在此建功立业。这句话隐含着当朝不如当时的东吴孙权,并寄希望于下一代。这一愿望代表了南宋子民的呼声,也是对懦弱庸碌的掌权者与主和派的严正交流。这里的“怀”是壮志难酬的不甘心,是“怀才不遇”的感怀。)
小结: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今天,读罢辛弃疾的这首词,我想你一定对辛弃疾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一定读到了作者对当朝的不满、对失地难收的忧伤以及壮志难酬的不甘心。
四、回顾品鉴
说说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一是把借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
二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三是巧设三问三答,层次极为分明。
五、拓展提升
自读辛弃疾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一下,两首词在内容、风格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第4课时 《过零丁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想起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生回答:虎门销烟林则徐,抗倭英雄戚继光,抗金英雄岳飞,收复的郑成功。)大家知道的知识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资料助读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20岁时考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元军南下时,文天祥代表宋朝与元人谈判被扣,后来逃脱出来,一再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始终拒绝元人的威胁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三、学习诗歌
(一)划节奏读诗歌
1.过渡: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朗读的节奏,读准字音。
板书:干戈 寥落 飘絮 惶恐
2.请一位同学范读,注意节奏。
3.师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二)了解诗歌情感
分小组讨论交流,布置任务:
1.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事?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3.颈联是如何巧妙地借地名写心情的?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展示交流:
1.过渡:请同学们细读这首诗,品味其中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2.师读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然后思考:
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事?
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两件事。
“辛苦”“寥落”。
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
小结: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伤!
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请一男生朗读)
3.过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哪两个词语来抒情?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飘絮”“浮萍”。
大家见过柳絮吗?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风中柳絮呢?
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浮萍飘在水面上,而它的水中部分是没有根的,这是形容人四处漂泊没有依靠的意思,文天祥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预设:因为文天祥被俘之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方向
小结: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自杀未成。如今部下将士牺牲,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师: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国破家亡的悲哀。
师:作者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明确:语调低沉,语速要慢。(请1-2生朗读)
4.师:找学生读颈联。读出感情。
师:颈联中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诗人在这两个地方分别经历了什么?颈联是如何巧妙地借地名写心情的?
明确:惶恐滩、零丁洋。
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被押解到零丁洋。
“说惶恐”“叹零丁”里面的“惶恐”和“零丁”也是指地名吗?“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那还指什么?
预设: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难以形容。
师: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师请一名学生读)
5.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不能挽回,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尾联!(师生齐读尾联)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
师: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明确:由悲愤转为激昂,高亢。(生再次齐读尾联)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感。(一生读,全场掌声)
小结:这慷慨激昂的两句诗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齐读)
第5课时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复习引入新课
回忆学过的小令(散曲)并有感情地诵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元代另一位散曲家张养浩的代表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课件出示课题)
指名说出“山坡羊”与“潼关怀古”分别是这首曲的什么,并介绍“怀古”:为咏史诗的一种形式,一般为缅怀古迹,有感而发,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小令;
2.理解这首小令的内容与思想;
3.体会作者曲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其中的名句。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1.文学常识: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积劳成疾而死。
3.作品背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这首小令是他在赴任途中写的。他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曲子。这组小令,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题目。
四、朗读感知,了解大意
1.听课文示范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齐读。
五、研读理解大意
1.结合注释研读小令,理解这首小令的大意;
2.教师指导点拨,翻译理解小令大意;
大意:群山延绵起伏,正如聚会在一起一样,关下波涛滚滚,像咆哮怒吼,在通往潼关的路上,关外有黄河,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
远望西都长安,内心思绪起伏,一路上看到不少秦汉时代的遗迹,引起无限的伤感。那成千上万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尘土。
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兴起,受苦的仍是百姓;无论是哪个王朝的灭亡,受苦的还是百姓。
六、品读理解赏析
1.出示学习提纲:
(1)把这首散曲划分为三个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什么修辞与表现手法?
(3)作者为何“意踌躇”且“伤心”?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学生汇报,师点拨:
(1)第一层(前3句),写潼关险要雄伟的形势。
第二层(中间4句),写由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焦土之事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后4句),指出历代王朝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2)以动写静、拟人手法。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4)总写作者的感慨(主旨)。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
对偶,使句式更加整齐,深化了文章中心。
(5)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
3.小结:这首散曲揭示了一个什么历史规律?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4.名句赏析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炼字角度赏析)
“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黄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这两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内容与主旨角度赏析)
“亡,百姓苦”的意思是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百姓就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深刻而警策,揭示了一个历史规律:不论朝代“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七、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小令。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