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山东中医药大学_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2025-09-28 00:39:06 责编:小OO
文档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2.战国至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素问)、《难经》(补充内经不足)、《伤寒》(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3.晋·王叔和 《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4.晋·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5.隋·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6.唐·孙思邈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7.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方》,将病因概括为三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8.寒凉派,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9.攻邪派,邪去正自安

10.补土派,李杲,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11.滋阴派,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 《格致余论》

12.张介宾(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13.吴有性(又可),《瘟疫论》,创戾气说

14.叶桂(天士,号香岩),《温热论》,创立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理论

15.薛雪(生白),《温热条辨》

16.吴瑭(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辩证理论

17.王清任《医林改错》,发展瘀血理论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9.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20.病,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21.证,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22.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变现出来的个别,孤立的现象,也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23.辩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24.论治,是在通过辩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过程

25.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应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各异

26.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27.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阴阳的特性: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即使相对的,又是绝对的,阴阳之中复有阴阳,阴阳具有普遍性

29.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30.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

3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2.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相生相克,无形的制约与胜复,五行的相乘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

34.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35.五行相乘,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36.五行相侮,五行中一行对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37.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38.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

39.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0.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之清气,后两者合成后天之气(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

41.气机:气的运动称作

42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43.气的作用:推动与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

44.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45.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46.卫气,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47.血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8.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血液以水谷之精化生的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

49.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50.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5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52.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

53.津液的生理机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54.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二)血为气之母①血能养气②血能载气

55.气与津液的关系: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

56.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同应的事物和现象

57.心的主要生理机能:主血脉(指心气具有推动和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主藏神(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关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在窍为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与夏气相通应

58.肺的主要生理机能:1.主气司呼吸①主呼吸之气②主一身之气2.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3.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主治节;调节呼吸运动;调理全身气机;调节血液运行;之力调节津液代谢)肺为华盖  肺为娇脏  肺气宣降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通应

59.脾的主要生理机能:1.主运化2.主统血(脾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特性1.脾气主升(升清,升举内脏)2.喜燥恶湿  在体合肉,主四肢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与长夏相通应

60.肝的主要生理机能:1.主疏泄(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舒畅等作用)2.主藏血(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机能)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与春气相通应

61.肾主要生理机能1.藏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机能)2.主水(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肾气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3.主纳气(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在窍为耳及二阴  在志为怒 在液为唾 与冬气相通应

62.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

63.胆又称奇恒之腑,主要生理机能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胃:主要生理机能①主受纳水谷②主腐熟水谷 生理特性:胃气通降;喜润恶燥 

65.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

66.大肠:主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67.三焦: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如雾,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等脏腑)如沤,下焦(脐以下的部位,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如渎

68.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都是贮藏精气的脏器,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69.心与肺: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与脾: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70.心与肝: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71.心与肾:水火相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72.肺与脾: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

73.肺与肝: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74.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

75.肝与脾: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

76.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滋互制

77.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者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

78.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82.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①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正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而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③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83.督脉称“阳脉之海”。任脉称“任主胞胎”。冲脉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84.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85.十二经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经别的特点:一是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二是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三是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成为一“合”,共为“六合”。

86.经别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别络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87.经筋的特点: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多呈向心性循行。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

88.经络的生理功能:①沟通联系作用;②运输渗灌作用;③感应传导作用;④调节机能平衡。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90.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称病因

9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9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

9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多升散,扰神伤津耗气;③暑多挟湿。

9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易,阻遏气机;②湿性重浊;③湿性黏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9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9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②火热易扰心神③火热易伤津耗气;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疮痈

97.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98.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99.七情内伤致病特点:①直接伤及内脏;②影响脏腑气机;③多发为情志病证;④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100.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101.饮食失宜:饮食不洁,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

102.劳逸失度:劳力过度,劳神(伤脾气)过度,房劳(耗伤肾精)过度

103.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104.痰饮的致病特点:①阻止气血运行②影响水液代谢③易于蒙蔽心神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105.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成的病理产物

106.瘀血的致病特点:①易于阻滞气机②影响血脉运行③影响新血生成④病位固定,病症繁多

107.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一是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或夜间痛甚;二是肿块,外伤于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痛;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成癥积,按之痞块,固定不移;三是出血,血色多呈紫暗,并伴有血块;四是色紫暗,久瘀可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等症;五是肌肤甲错,或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病机,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108.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109.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①环境;②体质;③精神状态。

110.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11.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112.阳偏胜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病证。热、动、燥

113.阴偏胜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病证。寒、静、湿

114.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115.阴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116.阴盛格阳 ①概念:又称格阳。指阴气偏盛至极,壅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真寒假热证。

117.阳盛格阴 ①概念:又称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真热假寒证。

118.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119.亡阴,是指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120.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 肺肝脾,气逆 肺胃肝,气陷,气闭,气脱)

121.血的失常:血虚,血运失常(血瘀,出血)

122.预防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23.治则,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

124.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①体质因素;②病邪因素;③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④生活因素。

125.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

126.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127.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包括如下四种: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128.治标与治本: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标本兼治  

129.“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  

130.因时制宜: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

13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

132.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年龄、性别、体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