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教学设计
2025-09-28 00:39:01 责编:小OO
文档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舒志红

  

一、认识了解周恩来。

1、师: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想先带大家去认识一个人。大家看大屏幕,认识吗?

2、师;是的,他就是周恩来。你对周恩来有多少了解。回忆《难忘的泼水节》

3、师:在这篇课文中,周恩来和蔼可亲的样子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课件出示:周恩来简介

4、师:今天,我们就将走近周恩来,一起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5、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师:崛起的崛起是一个山字旁,右边是一个屈辱的屈字。大家知道崛起是什么意思吗?课件解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中国的兴起而读书的意思。

6、大家齐读课题。

  师:那么这句话是谁说的?(板书:周恩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读一下课题。为什么周恩来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话,要为中国的振兴而读书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来学习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情况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吵嚷  惩处  巡警  轧死  撑腰  训斥   模范   帝国主义列强 振兴中华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疑惑不解 衣衫褴褛 

师:其中一些红色字是必须掌握的,你觉得哪一个字容易写错,想要提醒大家?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来学写一个字:嚷、巡、惩、铿、锵等) 

2、师:生字的问题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学困生。

 师:反馈  (课件出示)

三、理解第1—6段:耳闻——“中华不振”   

师:周恩来具体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故事发生在周恩来12岁时,也就是100年前,他的伯父把他从家乡接到了东北的沈阳,到了车站下车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一番对话,他们说了什么呢?找3位同学分角色(伯父、周恩来、陈述部分)读一下他们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部分): 

 师:这里伯父仔细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呢?

生:外国租界地。 

师:什么是外国租界地呢?(课件出示“外国租界地”的意思)

师:伯父为什么不让他去租界地玩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师: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四、重点研读第7、8段:目睹——“中华不振” 

  1、解读第7段    

师过渡:周恩来从伯父那里听到了“在中华不振”(板书:耳闻),为什么伯父会这么说呢?您不让我去租借地,那租界地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眼见为实,他决定亲自去看个究竟。”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偷偷地去了那里。请大家大声地读第7、段,看一看租界里是个什么情形,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边读边用笔画出来。

 师:租界里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

生:“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从这里可以看出租界地怎么样?生:是个非常繁华的地方: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2、解读第8段    

(1)师:究竟周恩来在这里看到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此句)生回答:“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妇女很可怜。一个“衣衫褴褛”,“哭诉”,一个“得意洋洋”地“站”着。 

师:这两个人站在一起怎么样?

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让人心痛

谁来读一读这句?(重点指导读出“衣衫褴褛”、“得意洋洋”)教师范读。

 (2)师:原来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课件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①分析妇女的不幸,读出同情

师:同学们,这个妇女可怜,不仅仅是因为她衣衫褴褛,更是因为—— 生:她的亲人死于横祸。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妇女的亲人有可能是什么人?她在哭诉着什么呢? 

师:你感觉这个妇女怎么样?

 生:很可怜,我很同情她。 

师:你能读一读这一句吗?(课件出示)我听出了你对这个妇女充满了怜悯之情。 

②分析中国巡警的欺软怕硬,读出愤怒。

 师:此时这个妇女最盼望的是什么? 

生: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肇事的洋人。

 师:但是中国巡警这么做了吗?是怎么做的? 

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中国巡警太可恶了,中国人竟然不帮助中国人。纵容洋人。欺软怕硬。

 师:你能不能把你对巡警的愤怒读出来?谁再来读读这句? (指导朗读:重读“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 

师:为什么中国巡警会这么做? 

生:因为这是在外国租界地,中国人说了不算,一切要听外国人的。 

中国太弱了,只能遭受外国的欺辱。

 ③分析洋人的可恨,读出恨和愤怒。 

师:此时轧死人的洋人干什么去了?

 生: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师:你觉得洋人此时心里会怎么想? 

生:不就轧死个中国人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师:看到洋人这个样子,你有什么感受?(愤怒,很想揍他一顿) 

你能把你的愤愤不平读出来吗?指名读,自己读,齐读。 

(课件出示:“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为什么洋人会这么逍遥法外呢? 

生:因为在这里他们洋人至上。中国太弱小了,任人欺负。 

④分析围观的中国人,读出无奈。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那里,目睹了这一切,你打算怎么做? 但是当时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打抱不平、声张正义了吗? 他们怎么做的? 

(出示课件:“围观的中国人…”一句。重点讲授“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的愤怒、无奈)

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话,读出无奈和隐忍的怒火?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没有站出来替妇女评理?带着感受,读该句。指名读,同桌互读。 

(3)引导、提升理解:“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为什么这个妇女这么可怜,死了亲人却无处伸冤?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指着板书)? 生:中华不振。 

师:为什么肇事的洋人轧死了人却事不关己,得意洋洋?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 

师: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声张正义,秉公执法,反而无情地训斥受害者,纵容洋人?还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 

师:同样是中国同胞,围观的中国人不能为自己人打抱不平,只能敢怒不敢言呢?更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再读,) 

师:是的,中华不振啊!这就是百年前屈辱的中国!是不是周恩来租界之前不会发生这样的一幕?或者说走之后也不会发生?当时的帝国主义在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都有租界地,比如南京、上海、武汉等等,这样令人痛心的一幕每天都再上演„„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怒火,带着对洋人的愤恨,对妇女的同情,再读 第8自然段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这些可恶的洋人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可是能不能惩处?敢不敢惩处?但是谁又能怎样呢?因为这是在洋人的租界里,当那样的一幕发生在周恩来的眼前时,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我们也真正体会到了当时中国的软弱。其实,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事情又何止这一件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历史的大门,去感受中国百年前那段屈辱的过往。(课件出示历史图片)

师:这样的愤怒,这样的屈辱不但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同样也震撼着年少的周恩来的心灵!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亲眼目睹了(板书:目睹)“中华不振”的周恩来他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五、升华情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过渡:从租界地回来之后,少年周恩来常常陷入深思,他一下子从这一幕中看清了“中华不振”的本质,他经过日日夜夜的深思熟虑,终于,立下了自己一生的誓言(板书:立志)。在一次修身课上,他终于向同学们和校长表明了心志,那就是为什么而读书?(指着板书,生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再次追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更加铿锵有力地回答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激情昂扬的):为了不让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为什么而读书?(指着板书) 生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六、总结,反省自身    

1、总结

师:时至今日,周恩来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仍然震撼人们得心灵,周总理也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个诺言,为新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课件出示 周恩来的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现在咱们中国人民终于扬眉吐气,站起来了,告别了亡国奴,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那作为新世纪的中国少年们,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读书志向呢?课件《少年中国说》

2、拓展  课件

课下请以《我的理想》为题目,写一段话。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耳闻------ 中华不振 -------目睹 

                              

                               立志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