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析韵律活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2025-09-28 00:39:13 责编:小OO
文档
浅析韵律活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韵律活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增强节奏感;提高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

“动作”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在音乐活动中,要感受音乐的节奏,提高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更是离不开动作韵律活动,也就是各种有节奏的身体动作,这正是幼儿感受、认识、表达音乐的重要工具。它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一、增强节奏感

要培养、发展、增强幼儿的节奏感离不开身体动作。韵律活动是增强节奏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节奏一词,追其源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流动”,这就意味着有一种连续性,是指一种有规律的速度,平稳地流动着向前的运动。讲到音乐中的节奏,也就自然含有流动、起伏的意思。音乐中的节奏总是和节拍并存、密不可分的。音乐中正因为有节拍,声音才有强弱之分,正因为有节奏,声音才有长短之分。因此,一般讲到音乐的节奏,也就是指音乐的声音是在强弱轮流交替中平稳而又有起伏地向前流动。讲到音乐的节奏感,也就不是指一般的感觉,正如有人总结出的,这就是指对音乐中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抑扬缓急的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最原始的一些音乐活动就是从节奏活动开始的。人们拍手、踏脚或用棍子打击木头弄出一些有规律的声音使跳舞的人动作协调、情绪更高。以后棍子与木头由打击乐器所代替。在原始氏族的乐器中,不约而同的都有打击乐器,其主要作用就在与打击出各种节奏。一些祭祀、舞蹈中都要用这种能打出节奏的打击乐器。随着旋律的不断发展、复杂,才逐渐出现了管乐器、弦乐器,以及和声的理论。有人形象的比喻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有人说:“如果旋律是音乐生命的血液,节奏则是心脏的跳动或是脉搏,它推动着血液的运转。”可见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它是音乐的核心,没有节奏也就不可能有音乐。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节奏感的培养应该放在重要地位。节奏感强的幼儿无论学唱歌、跳舞、打击乐或倾听音乐都会更为有利。

如何能比较有效地培养与发展幼儿的节奏感呢?通过身体动作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音乐会上,无论是听众或是演唱者,都会有一些外部动作,如点头、摇动身体、轻扣手指、脚打拍子等,显示出他正在感受着音乐的节奏,即使在一些极其安静严肃的场合中欣赏音乐,不宜做出有节奏的外部动作时,但是内部的肌肉活动仍然存在,只不过隐蔽起来,内化了。

国外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调查:让一些女大学生回忆最早是在什么情况下意识到节奏的。在所收到的答案中,有3/4都是在与身体动作

有关的情况下感觉到节奏的,特别是在与摇头、摆动、转动、敲打、走、跑等动作时感受到的。

“体态律动学”的创始人,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络兹认为:对音乐的感受不仅反映在心里上,同时也反映在身体上。当人们听见好的音乐时,会自然而然地、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甚至手舞足蹈。因此,音乐教育也应当同时从身心两方面着手,应让学生从小就从身心两方面去感受音乐,不仅心理上内心对音乐有所感受,而且生理上整个肌体也能感受音乐节奏,理解音乐的精髓和神态,身体的动作决不只是机械的动作,而是充满生力的。身体的动作本身就是音乐的化身,身体的动作产生自音乐,反过来音乐也体现在身体的动作之中。这样的身体动作是一种充满生命律动的体态,所以叫“体态律动学”。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在他所建立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中提出了“节奏第一”,他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脱离节奏而存在,任何的旋律如果丧失了节奏,就会面目全非,甚至不成其为旋律。应当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而且,他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

美国詹姆斯·默塞尔教授在他著的《音乐教育原理》与《学校音乐教育心理学》等书中曾反复强调肌肉活动在感受音乐中的作用,他

曾说:“节奏是依赖于肌肉动作的反应。”“我们在听音乐时,听觉及肌肉活动两种因素都在参加活动。例如一个旋律是一系列的音符,在一定的音程中一个接着一个,这是一方面。另外,这旋律中还包含着节奏的因素——那些强拍和弱句,我们除非对节奏及听这两个因素都很敏感,否则我们对旋律的感受是有缺陷的,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因此,只说听音乐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在听的同时,同样也在用肌肉感受它。”在他看来,人们的音乐经验,无论是听音乐的人也好,演奏的人也好,都远远超过只是清楚地听出曲调,必然要有肌肉反应,以及对肌肉反应的感觉。为了强调这一点,在书中他还写道:“再一次我们说明,节奏不是什么用眼睛来看的,也不是用脑子想的,而是用我们的身体感觉的。”

随着科学的发达,各种测定人体生理活动仪器的出现,有人曾进行过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倾听音乐时,用仪器同时记录出其心跳、呼吸、血压、肌肉活动等情况,发现人体内部的种种活动与音乐的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上面列举的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专门性的调查,音乐教育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肌肉活动、身体动作在感受音乐、特别是音乐的节奏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因此,要培养与发展幼儿的节奏感必须经过肌肉活动、身体动作。韵律活动正是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期正是节奏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有的科学研究报告中指出:用轻轻敲打来保持一定稳定的节拍的能力会根据年龄有所发展,但九岁以后却似乎变化不大。我们应自婴儿诞生之日起就注意节奏感的培养,在幼教中更是应该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各种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增强其节奏感。

二、提高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

音乐的不同特点,不同性质主要通过音乐的种种表现手段,如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大小、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音色等等表现出来。熊的身体庞大、笨重,行动也比较迟缓,运用音乐来表现熊的形象时,自然而然会选用较低沉的、有一定强度的声音及缓慢的速度。小鸟的身体小巧轻盈,能在天空欢乐轻快地自由飞翔,要用音乐来表现一只欢乐的小鸟时,会自然而然地选用高音区柔和的声音,稍快的速度。同样,不同体裁的摇篮曲、进行曲、舞曲或不同风格的乐曲,它们所采用的表现手段也会不同。

如何使幼儿能更好地感受这些不同特点,不同性质的音乐并能很快地、正确地辨别出它们呢?同样,少不了要借助身体动作。如果幼儿在倾听熊走音乐的同时能有机会随着音乐做熊走的动作,这时他会想象着自己是一只胖乎乎的大熊,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缓慢地向前移动着身体。他们可以从随音乐所做出的慢速、用力的动作中更好地感受音乐中的速度、力度等表现手段。这些通过动作所获得的亲身体验,为以后倾听类似的音乐能提供感受、辨别的基础。同样,如果幼儿在听表现欢乐、愉快的舞曲或英勇向前的进行曲,或亲切温柔

的摇篮曲及其它不同情感的乐曲时也有机会随着音乐做出相应的动作,那么他们积累起一定的经验时,他们对感受与辨别不同性质、特点的音乐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三、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幼儿的想象、思维、创造力往往也要在积极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发展。韵律活动在促进幼儿想象、创造能力的发展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在随音乐做各种动物的活动如熊走、兔跳;人物活动如走路、哄娃娃睡觉;植物的生长如树长大、花开放;机器的运转如飞机、火车等等,他们在做动作的同时,头脑中就充满了有关这类活动的想象。有的孩子在做兔跳动作时,身体向两边转动,因为他正在寻找萝卜;有的孩子在做钻铁丝网时,神情严肃,动作谨慎;有的孩子在哄娃娃睡觉时表现出一片温情;有的孩子在做树长大,树枝在风中微微摆动时,有一次虽然音乐的时间很长,但他仍然坚持到音乐结束,事后才说:“树枝要断了”(因为时间长,胳膊发酸了);有的孩子做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口中还发出发动机的嗡嗡声加以补充。在这些有节奏的动作中,幼儿的想象可以展翅飞翔,可以自由驰骋。

对五六岁的幼儿,当要求他们用不同方法拍出某个节奏型或某首小歌的节奏时,他们能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拍手、拍肩、拍腿、踏脚、摆动手臂、走路等动作,很有创造性。经常进行有节奏的身体

动作能大大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四、促进动作的协调性

幼儿期正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通过学习各种模仿动作、基本舞步等,使大脑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和保持平衡的能力都有所发展,他们不仅逐渐能合拍地做简单的上肢动作,如拍手、开、打炮、打鼓、吹喇叭等,而且还能合拍地走、跑及完成各种需要手脚协调、眼手配合的比较复杂的动作。如果注意培养,他们还能有控制地随音乐速度、力度的变化而相应的改变自己动作的速度与力度,能渐快渐慢、渐强渐弱地动作,并达到比较灵活、自如的程度。幼儿能协调、灵活、自如地做出各种模仿动作、基本舞步,这就为他能用动作来表达音乐所要述说的意思及抒发自己的感情提供了条件。一个人的动作能协调、灵活、自如,生活上也会感到更为轻松、方便。

五、获得愉快的情绪

节奏也是一种最有力的音乐快乐的源泉。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都有过这种感受与体验:走路的时候忽然听见了轻快的音乐声,自己的步履也随之变得轻快起来;劳动时有人喊起了劳动号子,大家的劳动就会轻松了不少;当围着圆圈跳集体舞时,会因动作的一致、合拍而感到集体的力量与欢快。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的种种感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人们的动作是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的,动作与音乐的节拍同步了,如果在上述的活动中,谁的动作不合拍,就会使人感到

别扭、难受。幼儿通过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增强了节奏感,经常能合上音乐的节奏,与同伴们合拍地同步动作,这就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感情。可以说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是幼儿获得快乐的重要源泉之一。

可见,韵律活动在幼儿音乐的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能增强幼儿的节奏感,而且还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为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浅析韵律活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牛 

                                             

             驼

             镇

             小

             孟

             江

             小

             学

翟     春     红

孙     英     涛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