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对孔乙己的评价
2025-09-28 00:21:10 责编:小OO
文档
对孔乙己的评价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是不会营生的牺牲品.但作为两个形象.他们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差别.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 清高和自卑的比较 

孔乙己虽然未曾进学.却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虽然饿得脸色青白.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同时.他还固守[君子固穷"的道德理念.以上诸多分析都可以说明孔乙己自视清高. 

而范进却懦弱猥琐.甘受屈辱.自卑自贱.他惧怕胡屠夫.无端遭受辱骂.却连连说道:[岳父见教的是".在向胡屠夫借盘缠时.被胡屠夫一口淬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却只能忍气吞声.卑怯畏缩.范进的自卑自贱的性格在随着他考中举人的进程中逐渐减弱.这也只是针对胡屠夫.众邻居等一切地位比他低的人而言.我们可以推断.在面前.范进仍然会是一幅卑怯畏缩的奴才嘴脸. 

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把自己的缺点当作宝贝.并固守不变.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而范进则只记住了八股文章.并钻入了牛角尖中.在自卑自贱中苟喘.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腐儒的代名词. 

2. 迂腐和圆滑的对比 

孔乙己是迂腐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话语之中.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在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陈腐的语言便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现.孔乙己抱着过时的陈腐的观念不放.生活在一个激昂不安却已前进的社会里.难免不会显出他的迂腐可笑.孔乙己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抱残守缺的形象. 

与之相对的范进却表现出了圆滑的性格.范进的这一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与张乡绅的交往中.当范进中举之后.张乡绅前来攀附.说了这么一番话:[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的回答是:[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其实范进明智张乡绅的攀附之词是无稽之谈.却以一句[幸得出老先生门下"给予了认同.这正是范进世故圆滑的表现.这在范进以后的行事中仍然随处可见. 

孔乙己的迂腐是腐朽理念的表现.也是自抬身份的行为.而从范进的圆滑中可见他城府颇深.谙熟官场陋习. 

3. 善良和虚伪的对比 

孔乙己虽然有诸多缺点.然而这个人的性格却有善良的一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这一情节中看得出来.对于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仍然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如果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决难有这样的行为.另外.他教小伙计写字也是出于真心实意. 

范进的表现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当范进在胡屠夫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从此再不会要他接济.却说了这么一句话:[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这就充分说明范进是虚伪的.狡诈的.这一性格仍然贯穿他的一生.在他母亲死后.一次与张乡绅到高要县打秋风.在宴席上不肯用银镶杯箸.以证明他对母亲的[孝顺".却在燕窝碗里拣出一个大虾元仁子送到嘴里.这恰恰说明他是虚伪的. 

孔乙己的善良为自己赢得了同情.而范进的虚伪则招来了指责. 

4. 自我安慰和脆弱神经的对比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其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穷困潦倒的苦相.正是他精神无所寄托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他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并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别人的取笑声中自我解嘲.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这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自我否定.也是自我价值的彻底崩溃后的结果. 

范进在科举考试中屡考屡败.心灵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考试失败一次.压力就膨胀一倍.一旦侥幸成功.这一事实强烈地刺激了他的神经.当下意识的痛苦一旦解脱.他就完全失掉全部精神.才会出现那种疯癫的状态.这说明范进的神经是脆弱的.精神是麻木的. 

孔乙己和范进是两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这与两个人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对孔乙己的评价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对<孔乙己>的评论

牢牢系着“之乎者也”的绳索

    高高颂着“君子固穷”的良言

    为着一件破旧的长衫

    为着偷和窃无休止地争辩

    他混入了咸亨酒店

    

    因为伤疤

    人们有了有趣的话题

    因为是一块笑料

    大家喜欢上了他的存在

    

    他的腿断了

    所以用手来走路

    他的脑子朽腐了

    所以世间也容不得他的肉身

    

    没有他

    长短衣帮们同样的快活着

    只有一个叫做鲁迅的文人

    又哀又怒地将他和他爱的茴香豆

    拾入了千古流传的文字里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