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生态规划期末复习
2025-09-28 00:23:00 责编:小OO
文档
一、填空

1、McHarg出版了其著作《结合自然的设计》中,提出了一个规划的生态学框架,并通过案例研究,对生态规划的工作程序及应用进行了探讨,对后来的生态规划影响很大,成为生态规划的一个基本思路。该方法分为七个步骤:确定规范范围与规划目标;广泛收集规划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料;根据前述收集到的资料,按照规划目标的要求,提取分析有关信息;分析各种资源环境条件的性能及其对特定利用方向的适宜性等级;根据规划目标,建立资源评价与分级的准则;分析和评价资源对不同利用方向的兼容性;确定综合利用和发展的适宜性分区。P33

   确定规划范围和规划目标;广泛搜集规划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料(包括地理、地质、气候、土壤、野生动物、自然景观、土地利用、人口、交通、文化、人的价值观调查),并分别描绘在地图上;根据规划目标综合分析,提取第二步收集的资料;对个主要因素及各种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进行适宜度分析,确定适应性等级;综合适应性图的建立。

2、生态功能区的二级区命名主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哪几种生态亚区构成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农田等。

3、生态风险评价过程:风险评价的规划,问题的形成,分析过程,生态风险评价表征,风险的报告。P52

4、生态功能分区一级分区的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几种生态区构成

   一级分区主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貌+特征+生态区构成。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ppt生态规划7(5-7)

5、生态示范区考核的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三类: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发展目标ppt生态规划8(5)

分类指标(综合性指标,有多个单项指标构成),单项指标(具体的、可明确度量的指标,用来描述和反映分类指标的状况),参考标准(指国家或地方法律规定的标准或国内外已成功应用的指标)。P74

6、生态示范区规划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生态示范区符合国家;田地制宜原则。ppt生态规划8(9-10)

7、编制生态规划报告的一般性程序:编制生态规划工作计划;区域现状调查分析;生态预测分析;确定生态规划目标;拟定生态规划草案;优选生态规划草案;形成生态规划方案;生态规划方案的申报和审批;生态规划方案的实施;ppt生态规划2(32-

8、生态功能区划步骤:

9、确定生态功能分区: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根据生态系统和生态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根据生态服务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ppt7(4-5)

二、名词解释

1、生态风险:是生态系统及其组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或景观)所承受的风险,主要关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不利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危害性、客观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ppt生态规划3(8) 

2、生态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各种环境变异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它反映生态系统遇到干扰时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或者是在同样的外来干扰强度下,生态系统产生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大小。ppt生态规划4(3)

3、生态适宜性:就是在一个具体的生态环境中,环境中的生态要素为环境中的生物群落所提供的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其对正向演替的适应程度。(资料)

4、生态系统健康性:健康而没有“压力综合症”的生态系统是相对稳定而可持续的,即活跃而能够长期自我维持与管理,并对压力具有弹性。ppt生态规划6(3)

5、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分区):是根据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氮源,研究各单元的特点、结构、环境负荷及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等,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的对策。P74-75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ppt生态规划7(2))

6、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任务,同意规划,综合建设,保持生态良性循环,保证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一个行政区域。P118

  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是—个相对的,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ppt生态规划8(2)

7、自然保护区: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ppt自然保护区1(4)

8、自然纪念物保护区:指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自然体,如地质断层、地貌结构、冰川遗迹等而设立的保护区。一般面积较小,可以进行参观。ppt自然保护区1(10)

9、集合种群:集合种群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在异质性生境,存在个体或者繁殖体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集合体。ppt自然保护区 1(36) 

10生态风险评价:(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简称ERA)就是评价发生不利生态影响可能性的过程(USEPA,1992),是根据有限的已知资料预测未知后果的过程,其关键是调查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的风险源,预测风险出现的概率及其可能的负面效果,并据此提出响应的舒缓措施。ppt生态规划3(11)

三、简答

1、区域生态规划的内容?

   区域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1)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辨识;2)区域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选择;3)区域生态经济分区和发展方向;4)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建设任务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城镇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5)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6)实施生态规划的保障措施p119-120

   区域生态规划的内容:1)区域现状调查及评价的内容(区域生态现状,区域相关的经济现状);2)区域生态规划预测的内容(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生态承载力的预测,环境容量与环境污染的预测);3)区域生态规划的目标(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目标,区域生态管理的目标);4)区域生态规划方案;5)区域生态保护的与法规。ppt生态规划2(5)

2、生态功能分区的分区结果概述包括哪些内容?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结果包括对每个分区的区域特征描述,具体如下:1)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2)存在的或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驱动力和原因;3)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敏感型及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4)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重要性;5)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方向。ppt生态规划7(8)

3、Diamond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

   Diamond等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种-面积关系和平衡理论,提出保护最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设计原则。1)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原因一是大保护区内物种迁入速率与灭绝速率平衡时拥有较多的物种,二是大保护区物种灭绝率低);2)栖息地同质的保护区,应尽可能少的分成不相连的斑块;3)栖息地同质的保护区,如要分成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保护区应尽可能的靠近,以利于增加物种的迁入率,减少物种的灭绝率;4)不相连的保护区应等距离排列,这样一个保护区的物种就可以在几个保护区之间迁移和再定居。而线性排列的保护区两端的保护区相隔较远,减少了物种再定居的可能性;5)如果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用廊道把它们连起来,就会明显改进保护功能,这是因为物种可以在保护区间扩散,而不需要越过不适宜的地区;6)只要条件允许,保护区的形状应尽可能接近圆形,以缩短保护区内物种扩散距离,如果保护区过长,当保护区内部发生物种绝灭时,物种从较中间区域向边缘区域扩散的速率较低,无法阻止类似于岛屿效应的局部灭绝。P194-195

3、区域生态规划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编制区域生态规划方案是整个区域生态规划的中心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列出区域现状调查分析的结果,并把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作为附件列入生态规划方案中;2)列出由各项生态规划预测得出的结论,提出现阶段所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和在规划期内要解决的主要生态问题;3)列出区域生态规划总目标和各项分目标;4)提出各项生态规划任务;5)制定各项生态规划措施。如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措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措施、调整生产布局措施、土地规划措施、城乡建设措施、环境管理措施等;6)核算生态规划实施的投资总额、投资构成、投资期限和投资效益。ppt生态规划2(17)

4、进行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应考虑的因素?

   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既要考虑地块本身的地质环境条件,还要考虑地块的区位条件以及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

工程地质(工程地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成本和安全性);

地震灾害(由于地震灾害破坏力极大,又常常表现为没有明显征兆的突发性灾害,地震从总体上看,发生时给城市带来的危害,位于各种自然灾害之首。);

地貌类型(地貌环境为城市建设提供下垫面和物质基础,地貌形体类型分布制约城市选址、城市布局、城市景观及城市土地利用和建设投资造价,地貌也同样制约旧城改造的设计,城区的扩展及其方向。);

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壤类型直接影响到地块的肥力,并构成土壤生产力的基础。因此,肥力高的土壤用于城市建设显然是不合适的。);

土地利用方式(在人类活动下形成的土地利用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显然,出于保护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的目的,这些土地用于建设是不适宜的,对于工矿居民点、旱地等用于改建或新建相对适宜。);

基本农田(为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要尽量避免占用基本农田);

河流湖泊水库(原则上,开发用地应尽可能远离河流,避免造成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体污染。);

水资源保护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优质、充沛的水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必要保障。而土地的开发建设所带来的对水源地的污染和破坏活动将会危及水源水质和供水安全,因此水源地范围内必须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保护地下水源的补给条件。);

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风景名胜区系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县级以上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这些资源都需要得到很好的保护,开发建设活动应尽量远离,避免对自然、文化资源的破坏。);

机场噪声(首都机场作为我国最大的门户机场和我国民航运输网中最重要的中心机场,目前日均起降航班500-700架次,旅客吞吐量已超过4000千万人。相关研究表明:机场航班起降时产生的噪声及机场地勤噪声对机场周围环境产生强烈影响,特别是未来随着首都机场扩建工程完工后,机场噪声对顺义区声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将进一步增加。因此,必须根据首都机场环境噪声功能区管理办法,合理规划机场周围的用地性质);

城镇吸引力(因中心城区的影响了对其腹地的影响以指数递减,故距主城区的距离不同,其土地利用的适宜性亦不同);

交通便捷度(地块到主要道路的空间距离是决定其开发成本和区位优势的关键。一般离道路越近的土地开发越容易形成空间集聚效应,相对较适宜建设。)ppt生态规划5(9-11)

如何确定生态功能分区的三个等级分区?

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为三个等级,为满足宏观指导和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划分。首先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和生态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ppt7(4-5)

附录:

1、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特点,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

生态服务功能特点包括荒漠化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土壤保持等。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酸雨敏感性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2、生态规划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地理学家G.P. Marsh、地理学家J.W. Powell、英国生物学家P. Gedds为代表的土地生态恢复、生态评价、生态勘测、综合规划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