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促进月季插枝生根 B.棉花的保蕾保铃
C.人工培育无籽辣椒 D.促进香蕉成熟
2.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植物生长素已被广泛使用。下列各项,与植物生长素应用无关的是( )
A.培育无籽番茄 B.棉花保蕾、保铃 C.延长种子寿命 D.促进插枝生根
3.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 )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4.给已去掉雄蕊尚未受粉的甲梨树授以另一品种乙梨树的花粉,下列对甲梨树当年结的果实及种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子的基因型与乙相同 B.种子的基因型与甲相同
C.果实的口味与乙相同 D.果实的口味与甲相同
5.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 2,4—D浓度( mg/L) | 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 0 | 13.5 | 26.2 | 46.5 | 53.6 | 53.7 | 43.0 | 30.2 | 
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 mg/L
6.下图表示一项关于生长素的研究实验,以下哪一项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是正确的( )
A.M比N长得快 B.N比M长得快
C.M弯向一侧而N不弯曲 D.N弯向一侧而M不弯曲
7. 用生长素处理二倍体番茄,所得的无籽番茄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数为( )
A.二组 B.三组 C.四组 D.一组
8.在人工控制的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定燕麦胚芽鞘中(尖端以下)生长素的相对浓度,下图测定结果可以说明( )
A.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光照促进生长素向下运输
C.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光照可破坏已合成的生长素
9.如下图所示,琼脂块1和2按图中位置被转移至刚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上,几天后的结果应是下表中的哪一项( )
| A | B | C | D | 
A.向左 B.向右 C.向下 D.不弯曲
11.如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可使其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处理是( )
12.把实验中的花盆如下图所示固定在直径为2m的圆盘的边缘处,盆底与地面成45度角。然后旋转圆盘使花盆水平方向所受力与垂直方向相同。最后,保持圆盘放置的速率长期不变,观察植物根部的生长方向。如果要证明“旋转的力量对植物根部生长的影响同重力的影响相同”时,植物根部生长的方向应当是下列的( )
13.下图曲线Ⅲ表示茎伸长生长与植物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果将同样浓度的植物生长素施用于侧芽,则能代表它生长情况的曲线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E.Ⅴ
14.移栽作物时剪去主根和部分叶片的作用分别是( )
A.减少养分和减少水分的散失 B.抑制向地性和向光性
C.解除主根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侧根生长素的抑制作用和减少蒸腾作用
D.减少机械刺激作用和减少蒸腾作用
17.下图是某植物4枚子房的生长曲线图,其中A、B经过授粉,受精;C、D是未经授粉,试分析四枚子房生长情况不同的可能原因:
(1)子房A:
。
(2)子房B:
。
(3)子房C:
。
(4)子房D:
。
18.春天将活的幼嫩柳条切成段,悬于潮湿的空气中,几天后会出现下图所示的现象。
(1)造成这种生根与生芽的极性,与植物体内的 分布有关,因为这种物质总是从茎的 部位产生,向 运输。
(2)由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茎段中该物质浓度高的一端有利于生 ,浓度较低的一端则有利于生 。
(3)在一定范围内,高浓度的该物质对植物生长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松柏类植物具有显著的 。而且离顶芽越近的侧芽受抑制作用越深,以致使整个植株呈形 。
19.切下4个同样的胚芽鞘的尖端,如下图那样插入云母片,A和B都置于整块的琼脂上,C和D都置于2块分开的琼脂块上,把A放置在暗处,B、C、D沿箭头方向照光,过一段时间后,定量测定扩散到琼脂块上的生长素含量。
(1)如果把测得的a的生长素含量相对值定为100,则其它各值分别为(从供选答案中选择序号填空):b ;c ;e 。
A.大约100 B.约50 C.大大高于50 D.大大低于50
(2)如下图所示,在胚芽鞘的各部分插入云母片,沿箭头方向照光,根据上述结果分别说明①-④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① ② ③ ④ 。
20 下图是一个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追踪一盆栽植物体内营养运输途径的实验。将豆类植物——一片叶子密封在一个充满放射性14CO2的玻璃器皿中。
实验Ⅰ:在3h中叶子得到充足的光照和土壤得到适当的淋水,实验结束后测试顶芽、叶中、茎部Z处和根中放射物的含量,记录数据。
实验Ⅱ:与实验Ⅰ类似,但实验前将X处环割剥去树皮。
实验Ⅲ:与实验Ⅰ类似,但实验前将Y处环割剥去树皮。
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 植物器官 | 放射物含量(相对单位) | ||
| 实验I | 实验Ⅱ | 实验Ⅲ | |
| 顶芽 叶 茎Z处 根 | 3.1 2.5 0.5 0.9 | 0 4.1 0.7 2.2 | 4.9 2.1 0 0 | 
⑵实验Ⅰ显示的数据证明含放射性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特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实验ⅡX处环割剥去树皮后,放射性物质分布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_____,实验ⅢY处环割剥去树皮后放射性物质分布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_。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其中的哪个实验是对照实验?_______。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