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发言材料汇集
2025-09-28 00:22:39 责编:小OO
文档
马桥中心学校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材料汇集

  

一、主备教师丁世清的发言演示稿

二、主备教师丁世清的课堂教学预设稿

三、组内各教师的发言稿

1、五年级数学老师姜炜(兼教研组长)的发言稿

有关《认识小数》集体备课的几点看法

姜炜

今天我们数学教研组举办集体备课活动,此次活动的层次是首先由主备课老师主讲,再由各数学教师对该备课预设程序进行讨论并提出个人见解,最后由教导主任进行点评。为此,我将个人的几点看法与各位同行共勉如下:

数学,是一个拥有严谨的过程与结构的学科,在数学实施中,老师的设计应从问题、途径、构建、组织与评价等多方面入手。设计核心问题驱动整个教学过程,同时,数学中许多概念的获得都是建立在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体验中。《认识小数》是初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的。主备课老师对这一单元的教学预设,①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切入口,运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如:让学生们说出纸币及各类物品(教具准备)价格,由0.48元初步认识两位小数。②教学时突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以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认识小数的读写方法。③在教学过程中预设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状况及困惑的地方,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怎样的解决对策。这也是我们备课不可疏忽的一个环节——备学生。④教学环节承上启下,注意知识间的承接性。⑤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于乡村孩子在课堂上有时启而不发,一问三不答的现象,王甘老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不排除传统的教学模式,当有此状况,预设采用直接传授以学生知识的教法,直接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几点建议:

1、在教学例1、2时,老师应一一对应进行板书,不单纯仅靠教科书上的习题,应添加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类型题,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度。

如:(1)3角                      1分米

3/10 元       拓展       ( )米

0.3元                  ( )米

(2)1厘米    4厘米    9厘米         15厘米

1/100米  ( )米   ( )米  拓展 ( )米

0.01米  ( )米   ( )米       ( )米

(3)1毫米    7毫米   15毫米         128克

    1/1000米 ( )米  ( )米   拓展 ( )千克

          0.001米 ( )米  ( )米       ( )千克

此板书能够让学生较直观地认识小数,在概括总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更具说服力,达到有效教学。

2、在教学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的过程,可结合教科书第31页练一练的第2题进行讲授,让学生明确数字“2”所在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3、在教学小数性质时,有必要向学生解释“末尾”、“精确”的词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性质的意义。

以上是个人对《认识小数》这一单元集体备课的几点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同行们给予批评指正。

2012年9月19日

2、六年级方兴英老师的发言稿

《认识小数》教学过程预设

方兴英

今天我们数学教研组举办集体备课活动,课题是《认识小数》,主备课教师介绍了自己的教学过程预设。从该教师所备的教学过程预设来看,所预设的问题都较符合乡镇教学的实际。总结时我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1、教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时,对“末尾”这个词农村的孩子不易理解,举例时要立足以本地的实际,多想一些学生都知道的例子。教科书上所举的:牛奶2.80元;面包4.00元;汽水3.05元等例子,学生不一定都见过,因为乡镇的小卖部所卖的商品大都没有明码标价。

2、教学34页“试一试“时,要在教科书出的例子基础上补充方框中的内容,这样基础差的学生都容易比较:

0.100米= 米=(   )毫米=(   )毫米

0.10米= 米=(   )厘米 =(   )毫米

0.1米= 米 =(   )分米 =(   )毫米

0.100米    0.10米    0.1米

集体备课能最大的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备课中的不足。今后我校一定认真研究、探讨它的可操作性,使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集体备课的心得体会

方兴英

今天我校开展了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主备课教师介绍了自己的教学构思、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预设等。听后使我从中受益。

集体备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以前我们每个老师都是专注于自己备课,上完一节课再安排作业就觉得一节课的工作完成了,没有同伴的点评,收益不大。从主备课教师介绍的教学预设来看,所预设的问题由浅到深,较符合乡镇学校的教学实际,因此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弥补教师个人备课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012年9月19日

3、五年级吴显云老师的发言稿

对丁世清老师的《认识小数》的教学设计的几点浅评

吴显云

    今天有幸参加丁世清老师《认识小数》教学设计的集体备课活动,感到非常高兴,收获也比较大,这里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对教材的研究深入透切。

    1.对教材的分析详细.具体。丁老师从教材的位置.积累.地位,单元知识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教材。

    2.对教学目标.重难点把握准确。丁老师不论是对单元的总目标,这是对课时的子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的确定都是非常准确.到位。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符合实际。

    丁老师设计的数学过程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特别最亮丽的一点星对教学的预设。在丁老师的数学设计中有许多的预设。有预设学生的提问,老师的引导.分析.讲课......可见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详细地备了教材,也认真的备了学生。从这里更可看出丁老师对备课是多么的认真!她的责任心里多么的强!

    三.教具准备充分。

    丁老师对教具的使用做了充分准备。他使用的教具有:教学挂图.元、角、分模具.制作捏示卡.米尺.小黑板等。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丁老师能根据本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灵活多样。有观察分析.归纳概括,有操作理解.有多样体教学.有合作交流.有启发引导,有直接讲授等等。

    五.不足之处;是丁老师的这次教学设计没有把板书设计列出来。

    以上是本人对丁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一点浅评,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2012年9月19日

.

4、三年级张定军老师的发言稿

教学“认识小数”前的预设与对策

 张定军

今天我们数学教研组举办集体备课活动,收获很大,这里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从整个教学预设过程来看,丁老师注重了情境创设,提问方式设计以及学生问题产生的预设,可以说对学生的状况作了周密的考虑与布置。但我个人认为,学习数学应让学生多练,让他们自己动手,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回顾与整理”(44页~45页)这部分内容时,要通过练习与应用等具体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第一小题时,可以先让学生地填一填,再要求说一说分别把作为整数“1”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各占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最左边的一组图中涂色部分包含2个完整的正方形和的正方形,用小数表示应是2.06。

教学第二小题时,重点指导学生观察直线上的每一大格都被平均分成几份,每一大格表示0.1,每一小格表示了怎么的小数。然后让学生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小数,并安顺序读一读。

教学第三小题时,要帮助学生分别看懂台秤秤面上显示的重量及体温计上显示的温度,其中,台称称面上指针指向0和1之间,说明这些鸡蛋重量不足1千克;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指针指向从0开始的第七小格(从0到1之间共分成10小格)说明这些鸡蛋的重量是七个0.1千克,是0.7千克。体温计上标出的刻度是35度到42度,每一摄氏度之间又被平均分成了10份,说明每一小格应表示0.1度;图中显示水银柱的高度在36和37之间第五小格,表示测出体温是36.5度。

这一部分的内容共有9个例题,还有一些相关的练习,王老师设计时只用了8个课时,我认为设计需要的课时太少。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可能行得通,但对于乡镇的学生,那是很不够的。所以,课时预设,应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我们的学生基本来自农村,在理解、分析、判断、类推表述等综合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差,如果按预定的8个课时的安排完成教学,那么,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应当适当增加课时量。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28、29页的例1、例题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需用一课时,而完成练习五第三者1——5题,需再用一课时,这样虽然课时比预设的多了两倍,但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接受,因为他们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吸收。

2012年9月19日

5、二年级丁凯老师的发言稿

认识小数教学预设与对策

 丁凯

在集体备课中,教师选取了教材“认识小学”的例1、例2和例7以及例8和例9及相关的练习进行了教学预设。从整个教学预设过程来看,教师注重了情境创设,提问方式设计以及学生问题产生的预设,可以说对学生的状况作了周密的考虑与布置。虽然作了精心预设,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仅靠教材提供的素材展开预设

教师依靠教材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了提问方式预设及学生问题产生的各种预设,这样预设,从某个角度说是教好了教材,部分学生装可能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小数意义和性质,懂得求小数的近似数。但是相对部分学生可能很难学好。

二、 教学预设偏重了教法

教学预设注重了教师的启发引导,至于学生怎样自主学习、探索,主动获得知识的预设,就涉及较少。

三、课时预设欠合理性

教师预设没完成上述教学内容时只用了八课时,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恰恰有余,但对于乡村学生,那是远远不够。其因素有:注重直观认识,分析、判断、类推、表述等能力欠缺。因此,需要加强引导,才能达到熟练化。

对策: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处理好教材。

教材提供的数据,有些不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课前应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信息,以便拓宽学生的认知面。教师还要提供更多的便以学生学习的模具。例如要启发学生思考“1元是多少分?”“1分是1元的几分之几?”,事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分”,出示提供的各种“分”面币,如“1分”“2分”和“5分”,这样,“分”的概念,学生通过直观的认识,就不再陌生。再而进入问题思考,推理,困难就解决了。

二、重教法兼重学法预设

教师在预设教法的同时,预设学法,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设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拓展对小数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小数信息,激发学生对小数的学习兴趣,进而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三、课时预设,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乡村学生在理解、分析、判断、类推和表述等综合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如果按预定的课时安排完成教学,那么,肯定会有60%以上的学生达不到学习目标要求。因此,应当适当增加课时量。例如:例1、例题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需用一课时,而完成练习五第三者1——5题,需再用一课时,这样虽然课时比预设的多了两倍,但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接受。

四、教学预设还需引起重视的问题

除以上问题外,结合本地学生实际情况,对本册内容预设还引起重视的问题有:

1、          教具准备兼顾学生的生活实际。

2、          对学生容易产生的错误作更多的预设。

3、          重视读数和写数的练习量。

4、          重视学生类推、归纳和表述等能力的培养。

2012年9月19日

6、一年级钱永福老师的发言稿

策略教学过程       研究集体备课

      ---- 认识小数

       钱永福

       这是一次研究备课的活动,依我个人观点认为:有效的集体备课必须具备时间、地点、内容、主讲人。在这一次活动中,使我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也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加深了我对备课过程中“备学生”的认识,课前能够决定的只是整堂的设想,教学思路与方式,而学生是不定的,备学生不仅要教师提前设想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需要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灵活的头脑,在课堂上随时辅捉学生的起伏变化课堂是多变的,学生的思维是多样的,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更是如此,教师在充分的备课,考虑到教学的方方面面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兴趣,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丁老师这一节“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过程预设中,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因素,特别是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创设一些奇妙的数学情境。如:人民币、橡皮、铅笔等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它们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探索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只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也难以理解,为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个人观点,可运用学生已有的对小数的初步认识之间和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两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中以启发式,直观教学为主,结合教材指导学生运用“做一 做”“想一想”“说一说”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做用,让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法:先引导学生探究一位小数表示的意义,然后尝试探究二、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最后讨论探究小数的意义,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意义,通过归纳、概括提高了学生“悟”的过程。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总之,在次活动中让我收益非浅,懂得集体备的流程,备课中对教材的处理。

集体备课个人的心得体会

                                钱永福

今天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深感荣幸。此次活动的层次是首先由主备课老师主讲,再由各位老师对该备课预设程序进行讨论并提出个人见解,最后由教导主任进行点评。为此,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教师要细化教材。教师要对所教学的内容作整体把握,对每一章节,每一小节的教学内容深入研究,细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活教材,必要时可以对教材进行细微的修改,使上一小节的教学内容能为下一小节的教学内容做一个很好的教学铺垫,使我们的教学环环相扣,事半功倍。比如,丁老师如果能够在课题的引入时把信封的单价改为0.03元,这就和橡皮的单价0.3元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教师再稍为解释,这就为后面《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难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教师要备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每个不同地区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面都不一样,作为数学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教学手段、方法,让学生主动去观察、猜测、思考、操作、实验、讨论、交流,从中能够获得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方法,体验探索数学的乐趣,也就是教怎样为学生的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出现了这些问题,该怎样去解决,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这一点主备课主讲教师丁世清做得很好。

三、在教学完每一小节的课文内容,完成一定量的相对应的练习后,教师都要对本节内容进行相对应的归纳、小结,使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以梳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上面几点是我本人这次参加集体备课的几点感受,尚有不足之处,望各位同行指正。

2012-9-19

7、教导主任吴伟峰老师的总结发言稿

关于《认识小数》这一单元备课的看法

吴伟峰

刚听了丁世清老师和各位老师的发言,丁老师对教材做的分析、对部分课时的课堂教学做出的预设,还有我们各位老师的发言,我觉得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试一试,下面我简谈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一、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环境

    在备课中,我觉得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环境,在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如在教小数的意义时,我们如果按教材的安排,用商品标价引出小数意义,效果可能不佳,因为乡镇的小孩对商品的标价不是很熟悉,因此这里我建议老师可从课本及练习册的标价等引入小数意义的学习。此外,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也要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丁老师在备课中,只是按教参安排了解8课时,是远远不够的。按照我们这地区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觉得都应适当增加些课时,用于应对学生学得不好时的补充课。

二、灵活处理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在教“小数性质”时,我们如果只从例5上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就安排学生做“试一试”的练习,学生可能一头雾水,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我这里建议大家不防把这一道题也当做例题来处理,这样可让学生多角度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会更透彻点。还有钱老师刚刚所说的,在教小数的意义时,可把图示中“0.5”元改为“0.3元”,这样就会为学生理解“数所在的数位不同,意义也不一样”做了很好铺垫,将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练习是让学生巩固、内化所学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在对课堂进行预设时,对学生不易理解,或容易出错的地方,要设计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练习让学生做,通过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如在教小数的读写法时,看似简单的知识点,但学生这里往往会把小数读法读错,因此学生这里有必要安排学生进行整数与小数的读写训练,强调它们的读法是有区别的。又如教小数性质时,可安排一些小数点后带0的数让学生判断,并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一些0可去掉,一些0不可去掉,这样学生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可能性会透彻点。

四、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科学地选择教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们经常会在课的开始设计些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课都是适用的。有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恰得其反。丁老师在备课中处理得就比较好。在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性质这两课时中,丁老师采取的是情境引入,在大数的改写和取近似数这两课时中,丁老师又采用了复习引入法。我认为这种处理是贴切的、到位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有是启发引导法与直接讲授法的运用,我们都知道,有些数学知识不是启发引导学生就能掌握的,丁老师在设计“大数的改写”这一课时时,有几处用到直接讲授法,我觉得这样做是对的,既省时又增效。因此,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选择教法。

五、要注意小结,帮助建构系统的数学知识

老师们刚刚都谈了教学中的一些细则,但忽略了小结,没人提到小结的方法。要知道我们在教学时,如不及时小结,学生将不能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知识的建构就显得零乱、杂碎。因此,我们教某个知识点时,当学生对知识有个了解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使之对新知有个深刻的认识。

以上是我对这一单元备课的补充与感悟,仅供老师们参考。

2012-9-19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