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8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编辑)(word文档物超所值)
2025-09-28 00:24:46 责编:小OO
文档
2018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编辑)

必修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内容、作用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进步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促进文化交流,扩大统治疆域,使周的统治延续数百年。

5、局限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宗法制内容、作用定义;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

  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实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作用;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秦统一后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开始将该地区纳入中原政权版图

皇帝制度称号:始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皇帝独尊);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和地方重要都由皇帝任免(皇权至上);皇位终身且世袭(皇位世袭)

郡县制郡、县、道、乡、里(行政)、亭(治安、公文传递)。

特点:①郡形成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官皆由调动任免,不得世袭;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史实:(1)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2)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

(3)地方机构: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朝

集权制度评价:

(1)当时积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秦朝国力增强,对祖国疆域的

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2)当时消极作用:方便秦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和秦的速亡。

(3)后世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

度的基本格局。

完善的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3.君主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武帝设置中朝(或叫内朝)参与决策机要,削弱丞相等外朝权力;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官都是丞相;后来参加政事堂会议都位同丞相。(3)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理行政、军事、财政,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百官听命皇帝,主义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地方汉武帝设刺史,后发展为州;

元朝设置(行省)制度: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腹里(直辖)、宣政院辖地(吐蕃佛教国师帝师)行省的行政、经济、军事等各项权力的行使都受到的节制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服从

选官制度

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隋唐科举制

科举制评价:打破士族垄断、引入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平公正、形成重学风气;(消极)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

4. 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直辖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②②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

的决策。内阁制产生

③后来地位提升:大学士取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位居六部之上。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清朝设置军机处:

(1)起因:雍正帝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职能转变:由帮办军务,到总揽军国大事(3)特点: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②速:办事效率高③密:保密性强④专:全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进一步加强

君主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容易引发

(2)使大小只能唯上是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3)普通民众几乎没有任何的民主自由权利,人身和财产得不到根本保证,创造性积极性受到极大压制

(4)束缚了文人的头脑,阻碍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极大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与国外的开放交流、科学技术的革新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必修二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及其改进(1)原始阶段 ;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 ;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中国古代第一次农业。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

汉代:井渠

井田制商周时期;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均田制

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另外大量存在的: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

以小农户个体(男耕女织)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丝织业

汉代:花色品种二十多种。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褝衣。丝绸之路。唐代:绒线毯。官营规模大,私营作坊兴起

棉纺织业

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

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冶金业

②周:以青铜器为代表。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

①秋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 ③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④南北朝:灌钢法 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

陶瓷业

①始时代:彩陶和黑陶 ②商中期:原始青瓷

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④唐代: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釉下彩绘 ⑤宋代:景德镇瓷器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B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措施。

⑥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

商业都会

汉代: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长安、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唐代都会: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宋代:汴京:

清代:苏州,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

著名商帮:晋商、徽商

4.古代中国的经济

重农抑商(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①维护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统治者认为可以安定人心,保障和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3)影响: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发育。

海禁(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

(2)影响:①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②使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出现:①时间:明代(中后期),②地点:江南沿海,③行业:丝织业,④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产生。即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出现。

发展:清朝(鸦片战争前),规模、行业部门、地区扩大或增多。

古代中国资本

主义萌芽阻碍:①明清王朝抑制工商业和闭关锁国。②实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商人买田置地导致工商业缺乏扩大再生产资金、封建制度下的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底下等)③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必修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

②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

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A、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B、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C、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②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2.儒学的兴起

董仲舒新儒学主张:①主张天人感应、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②主张大一统,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主张维护三纲五常的统治之道。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历史背景:①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汉武帝时大一统局面加强,需要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③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更好地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派别主张或特点

代表代表的思想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

见上面见上面

老子

①“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②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转化是无条件的

③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原则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消极态度

道家

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②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影响了古代文化庄子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主张逍遥自得李悝

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②用严酷的刑罚确立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

商鞅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定爵;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加强集权

法家

①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

②对中国主义政治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

韩非

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

吸收道家学说,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加强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墨家

推崇夏朝政治,学习大禹刻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墨翟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尙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学“察类明故”

②官方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和郡国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

③选拔方面:儒生入仕,加强了儒学政治文化影响

(三)历史影响:对当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但是也扼制了学术的自由发展。对后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汉武帝采取的外儒内法的治国之策对中国政治影响深远

3.宋明理学

北宋五子(只了解)①北宋周敦颐:构建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②北宋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③北宋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④北宋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最高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核心也是“仁”。

北宋五子(只了解)①北宋周敦颐:构建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②北宋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③北宋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④北宋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最高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核心也是“仁”。

朱熹与王守仁观点南宋朱熹:①理气关系:理先于气,理不离气;②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

渐进,即:审思明辨和格物致知。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敢于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④《四书》集注。

王守仁(阳明)主张:①灵明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②灵明产生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③主张修养的关键是“致良知”,并强调“知行合一”。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人名时间主张文章

李贽明朝中后

期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即理存在百姓

日常生活中。

②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孔

子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事

之至论”。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

与官场的欺诈。

④文学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摹古文风。

《藏书》

《续藏书》

《焚书》

《续焚书》

黄宗羲明清之际①批判君主。“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②提出君主平等的思想。

③提出君权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明夷待访录》

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④认为工商皆本。

顾炎武明清之

①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②批判君主,提出“众治”即“以天下之权,奇

之天下之人”;

③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明清之

①政治观:主张“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

宋”;

②哲学观:在“气一元论”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

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

新”。

《船山遗书》

唐甄清初①批判君主:自秦以来,凡为天下帝王皆贼也。

②寄托贤君明主: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潜书》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发展特点①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理学、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②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主要主张:

A; 抨击君主制度,要求君权甚至实行“众治”;

B; 反对理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最求个性;

C; 反对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和空谈,提倡唯物论和经世致用。

③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根本动摇其在政治、文化

上的统治地位。

思想活跃或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壮大,要求自由和精神。

②君主空前加强和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③明朝后期政治黑暗,阶级、空前激化。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了解四大发明的主要史实及外传,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名称发明外传世界贡献

造纸术

①考古文物证明,西汉已经发明;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的普

8世纪

(唐朝)传

入阿拉伯,

以后经过阿

拉伯人传往

欧洲。

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使信

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

性进步

指南针

①战国出现“司南”

②北宋文献记载了人工磁化制成的指

南鱼和指南针

③宋代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

12世

纪末13世

纪初由海路

传到阿拉伯,

再传入欧洲。

①应用于方向测定,对军事、

经济尤其航海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

②为明代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

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①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

②东晋葛洪《抱朴子》提到火药(唐

代有现今最早的火药配方记载)

③唐末至送出开始使用火药箭,火药

武器产生

④明朝发明自动地雷、水雷和定时炸

12、13

世纪传到阿

拉伯,后传

到欧洲

(用于采矿等,发展生产;制

造烟火,丰富生活)

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

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①隋唐出现雕版印刷,如《金刚经》

卷子

②宋代毕升发明胶泥制作的活字印刷

技术

经由波

斯传到西方。

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为欧洲走出黑暗中世纪以及文

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③元代王帧发明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

④明代铜活字更多应用

2.中国的古代艺术

汉字和绘画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时代字体特点或地位代表作品或书法家石器时代陶器刻

画符号中国文字的起源

商代甲骨文比较成熟的文字

周代金文刻在青铜器物上的铭文

秦代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李斯

秦汉魏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居延汉简

汉末始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唐代欧阳询、颜真卿、

柳公权,元代赵孟頫形成汉末

盛行晋代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长处,即工整清晰,

又飞洒活泼王羲之《丧乱帖》等

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起源汉初成熟东晋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怀素、张旭等

山水画特点: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文人画特点: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文人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花鸟画

中国书法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中国绘画特征基本特征:国画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类型多样;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抒情写意,风格清雅。

京剧(1)渊源:①秦汉魏晋南北朝:乐舞百戏;②隋代:四方散乐;

③唐代:杂技歌舞;

(2)产生:宋朝杂剧和南戏

(3)成熟:元杂剧

(4)繁荣:明传奇(其中昆山腔形成水磨调,即昆曲产生)和清京剧

(5)京剧:①来源:以徽戏和汉戏为基础,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优点

②形成:始于乾隆年间的四大徽班进京

正式形成于道光二十年以后(1840年)

③特点:音乐属于板腔体,二黄、西皮;角色为生旦净丑等

④地位:比较全面集中提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国粹”之一。(6)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P37

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①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成就。

②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诗经和楚辞

比较内容诗经楚辞

反映时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四世纪产生(战国)

语言特点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句式灵活,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创作手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代表作品《风》平民生活揭露压迫

《雅》贵族生活和感情

《颂》祭祀典礼用,歌颂祖先和当权者

功德

《离骚》政治抒情诗等

后世影响“风”“骚”对后世文学产生重大影响;诗经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楚辞还促进汉赋产生

汉赋:散文与韵文并用的文体。

时代代表作家、作品特点

西汉早期贾谊《吊屈原赋》、《鹏鸟

赋》

借物抒怀,意境深远

汉武帝司马相如《子虚赋》、《上

林赋》

气势恢弘、辞藻华美

西汉后期杨雄

东汉时期班固、张衡

东汉后期短篇的小赋兴起,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3)唐诗:

姓名时代风格

李白盛唐浪漫主义

杜甫唐朝由盛转衰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严整格律、沉郁顿挫

(4)宋词: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制歌词

代表作家时期风格

柳永北宋以切身感受、市井风光、清浅婉约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用白描的

笔法,不避俚俗,铺叙绘写,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

苏轼北宋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描写广阔社会人生,清新俊逸,刚健奔放李清照两宋之

(晚年)蕴含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

辛弃疾南宋强烈的爱国情怀,豪放词派集大成者

(5)元曲:包括散曲与杂剧,其中散曲又包括套曲和小令。

散曲特点:在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散曲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等

杂剧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流行原因: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和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瓦肆、勾栏及农村戏台提供场所。

(6)明清小说:

A、繁荣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封建空前加强和封建制度由盛转衰

B、多数作品的共同主题:反封建、反礼教,追求个性自由和。

C、发展阶段:

时间特点和成就代表作

元末明初产生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

为后来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创作

树立楷模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明中后期长篇白话小说创作空前

短篇白话对社会风俗和人情世界的描绘更加精彩《西游记》

“三言”“二拍”等

清代前期描绘人生世情方面有更为成功表现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红楼梦》揭示封建盛衰晚清小说创作与近代政治生活创作密切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世界古代政治----------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1)特点:①地理位置:地中海中部,欧亚非三洲要冲

②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等

③地形地貌:山多平地少,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港湾

④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自然地理环

境(2)影响:①粮食生产受到,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②便于开展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和其他经济文化交往

③从而有助于形成开放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

④陆上联系交通不便,不利于建立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城邦林立

城邦制度主要特点;小国寡民,即自治,又交往频繁;文化保持认同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是传承关系。

2.卓尔不群的雅典

经济:解负令;鼓励工商业发展

政治;①按年收入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②按部落选出四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③设立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梭伦改革

特点:在贵族与平民之间采取“中立”

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内容:(1)以地域划定选区,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公民开放

(2)选出十将员会(3)制定“陶片放逐法”

克利斯提

尼改革作用:(1)以新的行政选区打破部落贵族对政权的控制

(2)使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民主制度最终确立

伯利克里改革(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①公民大会:经常化;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②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兼有职能,它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任轮值③陪审法庭:人数众多,负责审理案件

(3)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积极:使雅典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后世影响:开创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

重要意义

不足:(1)狭隘性: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排除在民主权利之外

(2)地域性:(这种直接民主的方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缺陷: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3. 罗马人的法律

习惯法建国之初。具有随意性,贵族垄断立法权欺压民众

成文法公关前449年《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①积极:了贵族专横,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一定程度上保护了

平民利益 ②局限:掺杂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的不合理法规公民法

特点:① 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② 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私法规范不够完善

万民法

向帝国过渡时期产生;①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②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③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作用

(1)公民法:提高公民地位,激发爱国热情,调动参政积性

(2

)万民法:理顺复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族共同发展

世界近代政治------------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2.美国1787年内容

①与地方关系: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联邦权力大大加强,各州保持了一定程度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

②各部门关系: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原则,

③统治者与人民关系: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最高权力; 总统议员都分别由人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邦制的权力结构

三权分立: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兼武装总司令,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负责;国会拥有最高立法权,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最高拥有最高司法权,法官终身任职

相互制衡: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国会又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最高的最高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最高有权宣布总统和议会的法令违宪而失效等)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项目美国总统制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总统国王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选民选举世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任期制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有无

首脑总统首相

如何产生

最高权力机构

总统任命

总统

议会选举中获胜多数党组阁

议会

民主政治的扩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总统:①任期七年,国家和最高统帅,任命、缔结条约等权

②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议会:两院制。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3)(后来加入)马赛曲为国歌、共和形式永不动摇等

《德意志帝国》①联邦制国家:帝国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统帅,有权任免、创制法律、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等

③宰相(内阁首脑):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

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基本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

代议制作用1.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从政治上对君主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柱。

2.随着欧美国家日益健全代议制,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

3.伴随着“西学东渐潮流,扩展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B. 世界近代史(专题五、六)-------经济史

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迪亚士——1487年葡萄牙王室支持的航海家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行,发现好望角

哥伦布——1492年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向西航行到达美洲。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使世界性贸易成为可能: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各大港口和商品集散地。许多新商品(美洲烟草可可、中国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交易量成倍上升。

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列举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1)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英、印英间的贸易。(人教版:英国殖民方式:组织垄断性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殖民地)

(2)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非洲、印度(人教版:先建立贸易据点,后

蚕食印度土地)、西印度群岛积极开拓殖民地。

(3)争霸和商业战争:P88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②17世纪中后期,颁布《航海条例》,挑起三次英荷战争。

③18世纪中期:与法国七年战争,夺去法属北美殖民地并确立在印度的优势,最终确立的世

界殖民霸权。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表现:

①野蛮掠夺

②奴隶贸易

③土著居民(如印第安人,导致殖民地劳动力匮乏,引起奴隶贸易)

④不平等贸易(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凭借免交内地税排挤印度商人控制印度国内贸易;葡

萄牙人用廉价手工用品玩具等换取土著居民贵重物品)

(2)早期殖民扩张影响:

①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②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使其被迫卷入世界近代化进程

③商业活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3.“蒸汽”的力量(第一次工业)

前提条件(1)首发英国的原因条件:

①海外殖民扩张→提供资金,扩大海外市场

②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扩大国内市场

③手工工场的发展→积累技术经验

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政治保障

⑤(发生动因:当时工场手工业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人教版教材)

重大发明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克隆普顿骡机——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惠特尼发明轧棉机,并率先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

富尔顿(美国)发明汽船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增强了欧美日国家地区的经济实力和世界范围内生产的互补性,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2)引发交通运输业的(火车与铁路、轮船与航运的发明增长),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技术条件。

(3)改变了世界格局,加剧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4)确立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表现: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取消关税保护),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4.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

前提条件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政局稳定

②第一次工业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提供充足资金

③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兴起

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应用(发电机及电话等电器产品的发明推广)

②钢铁工业的发展

③化工技术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④内燃机的创制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汽车、飞机等)

⑤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电话、无线电报等

垄断组织伴随工业的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

(2)实力强大的垄断公司致力于频繁的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

(3)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联系更为便利;

(4)促进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

(5)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粮食原料集中亚非拉,工业集中在欧美日)

总之,促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络在一起,人类朝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