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选择性必修1、2)(解析版)
2025-09-28 00:24:45 责编:小OO
文档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02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和必修二)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贞观三年,太宗谓众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得议论。近来但睹顺从,不闻违异。但行文书,谁不可为!”房玄龄等顿首谢,随后宰相就常于门下省议事,称为“政事堂”。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A.缓解了君臣矛盾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加强了权力间的制衡

【答案】B

【详解】根据“诏敕有不便者,皆得议论”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失误,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强调为了减少决策失误,而非强调提高效率,也不是强调权力的制衡,排除C、D。

2.19世纪20—50年代,美国民主党和辉格党在全国范围内就总统、国会议员、州和州议会中的职位进行了公开竞争,使几乎所有的白人男性公民都获得了选举权。这反映出美国

A.所有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    B.种族歧视问题积重难返

C.政党政治推动了民主的发展    D.民主的性质发生了转变

【答案】C

【详解】根据“使几乎所有的白人男性公民都获得了选举权”可得出,美国白人获得了选举权,推动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太绝对,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黑人问题,不能得出种族歧视问题积重难返,排除B;美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排除D。

3.如图选自法国近代著名画报Le Petit J.urmal,标题为(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1912年3月3日)。据此可知

A.列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B.法国认可新生的中华

C.中国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D.袁世凯企图逼迫清帝退位

【答案】C

【详解】根据“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并结合“1912年3月3日”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袁世凯在清帝退位后当上了的大总统,中国时局发生了重大变革,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列强的态度,排除AB;清帝已经退位,排除D。

4.在某种选官制度下,父祖是知识分子的子孙在家庭中即可接受古典的基本教养,可以节省学费十之七八;一般中下层人民或每日为糊口而营役的人们则要利用余暇发奋求学,实在不是专业读书人的对手。材料表明该选官制度

A.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B.给予了所有人平等机会

C.体现了贵族政治的弊端    D.提供了机会但存在不公

【答案】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受家庭背景的影响,下层子弟和世家子弟在考试竞争上仍然存在差距,强调的是科举制提供了机会但存在不公,D正确;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排除;科举制在隋唐时期是有一定的出身的,B排除;贵族政治属于世袭的,关系血缘,与材料无关,C排除。故选D。

5.1855年和1870年英国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

A.有利于政治运行的稳定    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形成

C.削弱并杜绝了    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

【答案】A

【详解】由材料可知,经改革的英国文官“于党派之外……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益性经济活动”,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排除B;英国文官制度不能杜绝英国的,排除C;英国文官于党派之外,并非党派制度,排除D。

6.《后汉书》记载:“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这表明

A.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

C.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D.儒家政治理想已不适合时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可知,孔子对礼俗教化的重视,故C项正确;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

7.早期罗马法“有夫权婚姻”制度中,离婚的主动权全在夫一方。而《罗马民法大全》是以具体例举的形式规定了夫离妻的法定理由,夫若无法律的正当理由而擅离其妻的,法律要予以相应的制裁。这一变化表明(   )

A.罗马法律体现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B.罗马女性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提高

C.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D.罗马法超越了种族与性别的界限

【答案】B

【详解】罗马法关于婚姻的规定,从早期“有夫权婚姻”制度中将离婚的主动权全归男方,到《罗马民法大全》明确规定夫离妻要符合法定理由,否则要受法律制裁,表明罗马女性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提高,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律体现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C项错误;罗马法超越了种族与性别的界限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8.唐朝初期,主流文化理念表现为民族观念淡漠、种姓不分彼此。安史之乱后,原来中原与四夷的互融和彼此不分,逐渐转向内外有别,华夷观念再次分化。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

A.民族较为严苛    B.民族交融出现逆转

C.治国思想出现问题    D.王朝威势衰落

【答案】D

【详解】唐朝初期,集权强化,周边少数民族臣服于唐王朝,加之唐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因此主流文化理念表现为民族观念淡漠、种姓不分彼此。但是安史之乱之后,威势衰落,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感召力以及控制力下降,由此内外有别,华夷观念再次分化,D正确;唐代实行的民族相对开明而非严苛,排除A;B中的“逆转”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民族融合是主流,排除;唐代的治国思想秉持的是儒家思想,排除C。

9.据1842—1859年间实践中的中国对西方外交机制网络示意图(见如图)可以推断,当时清

A.建立统一外交机构的必要性    B.沦为“洋人的朝廷”

C.摆脱了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D.集权受到挑战

【答案】A

【详解】1842—1859年间,实践中的中国对西方外交机制网络示意图中显示,皇帝通过“闽浙总督”“五口通商大臣”“两江总督”等地方军政长官,联系相关巡抚和地方府、道长官管理五个通商口岸和涉外事务,没有专门的机构和职员,体现出当时国家建立统一外交机构的必要性,A项正确;19世纪中期,清还未沦为“洋人的朝廷”,B项错误;摆脱了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集权受到挑战,D项错误。

10.1954年4月美国《(华盛顿郎报》刊载的一幅赫伯特・布洛克创作的漫画。画面中,美、英、法等大国正在讨论“向印度支那地区提供援助”的议题;在英、法、美等代表身后,者举起“”大旗,并表示“把这面旗帜送给他们怎么样?”该漫画意在说明

A.殖民主义不得人心    B.西方大国主导东南亚事务

C.和平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D.马歇尔计划遭受嘲讽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印度支那地区是法国的殖民地,美、英、法等大国正在讨论“向印度支那地区提供援助”实际上是继续对这些地区进行殖民统治,者的“”大旗意味着其反对西方大国的殖民主义,A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出西方大国主导东南亚事务,排除B;1954年正值冷战时期,和平并未成为共识,排除C;题干内容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排除D。

11.清代的灾害救助,一般要经过严密的报灾、勘灾、审户和放赈救助程序。在此过程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种做法

A.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    D.避免了的贪污

【答案】C

【详解】通过题干描述可知,清代救灾赈济过程中,有一系列的程序性工作,而且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样的划分职责明确,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C正确;题干仅仅涉及到赈灾过程中的程序和环节相关内容,不能据此认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完善,排除A;题干内容与财政负担无关,而且从“募款”可知,赈灾中的款项并非全部由承担,排除B;D表述绝对,排除。

12.下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从这一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  )

A.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    B.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

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    D.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

【答案】D

【详解】通过观察商代甲骨文中的“高”字,由土台上建造房子,土台下挖地窖的图像,可以得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储存粮食,D项正确;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建筑房屋并过上了定居生活,A项错误;商代属于奴隶社会,社会各阶层并非共享财产,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商代“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C项错误。

13.据《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记载,“1762年英国一位农业雇工家庭的饮食开支包括:面包、面粉、燕麦片、马铃薯、蔬菜、蚕豆、豌豆、水果、牛奶、牛油、奶酪、肉、啤酒、舶来品、醋、香料”等。该饮食开支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趋完善    B.人民大众消费水平普遍提高

C.家庭饮食结构营养摄入均衡    D.工业化食品改变了生活习惯

【答案】A

【详解】1762年英国基本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这一时期农业雇工家庭饮食较为丰富,而且出现了马铃薯、舶来品、香料等非英国出产的食物,说明当时世界市场日趋完善,A正确;B中的“普遍提高”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未列举饮食结构摄入比例,无法证实当时营养摄入均衡,排除C;工业化食品在饮食种类中占比较低,排除D。

14.“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C

【详解】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并推广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进而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C正确;变法改革、修建水利工程以及百家争鸣都不能作为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源,排除A、B、D。

15.下图反映了英国从1750年到1865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状况。对此状况出现原因的解读有误的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

A.工业的推动    B.的支持

C.垄断资本的出现    D.殖民市场的开拓

【答案】C

【详解】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符合题意;1750年到1865年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尤其是当时出现了工业,再加上推行自由贸易以及积极开拓殖民市场,其经济发展较快,A、B、D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16.宋之前,人们择偶往往强调门第、身份、地位,严格遵从等级规定。而到了宋代,人们择偶则打破“门阀”等级局限。宋仁宗下令,宗室嫁女时,“择士族之有行义者;敢以财帛为婚,御史台、街司察举之”。这一变迁主要源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的强化    D.程朱理学的影响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因此人们择偶不再局限于“门阀”。仁宗宗室嫁女以财帛为准,恰恰说明当时择偶更看重对方的经济地位,A正确;科举制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打击门阀,但是不是择偶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君主强化与择偶观变化无关,排除C;程朱理学重义轻利,与题干所列择偶观相反,排除D。

17.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

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

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    D.建筑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详解】城市从商周时期的“有围墙的农村”,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形成交换的“中心城市”,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A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政治、军事职能仍然十分重要,A项错误;分封制崩溃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心城市兴起的必要条件,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城市的发展与建筑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D项错误。

18.京杭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经济很发达。由此可知,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A.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    B.加快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C.加强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C

【详解】京杭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五大水系,沿线经济发达,有助于加强中国南北经济交流,C正确;题干内容与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无关,排除A;隋唐时期的经济并未发生转型,排除B;京杭大运河主要涉及的国内贸易,而非对外贸易,排除D。

19.下表呈现了中国近代后期城市化发展的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

A.城市化未引起社会关注    B.缺乏城市化的物质基础

C.时期研究结论失实    D.城市化受阻于政治环境

【答案】D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而1949年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1949年是战争关键的一年,由于此时的战争影响了城市化进程,D正确;表格中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表明城市化已经引起相应关注,故A项错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为城市化奠定物质基础,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前期,民族工商业发展较快,城市化率确有一定提高,故C项说法错误。

20.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10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调整的依据是(  )

内容1982年

1983年

1984年

医疗、社会保险3.54.85.9
医疗、住房补贴11.21.7
其他项目21.829.735.3
A.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推动    B.“经济复苏”局面的出现

C.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失灵    D.“福利国家”的破产

【答案】C

【详解】题干所给时间为1981年美国预算中关于医疗、社会保险、住房补贴和其他项目消减的金额,从数量来看是逐渐增加了削减量的,根据所学和削减内容可知,这主要削减的是关于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等于国家在减少经济干预,据此可推断出这是在经济出现了“滞胀”的情况下,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失灵,故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在西方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改革,但因触犯既得利益权贵,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资政院,以选举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机构走向对立面。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参与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参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并简要分析演变趋势出现的原因。 (8分)

【答案】(1)战前:上书言事;纳赀捐官;参加科举。

战后:借助大众传媒;组建政治团体;选举代表组建机关。

(2)趋势:从传统等级会议到近代代议制;参与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的程度不断加深;制度化、规范化。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不断开展的推动;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意识的增强;社会民众和民主人士的争取和持续斗争。

【详解】(1)战前:根据“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得出上书言事;根据“纳赀捐官”得出纳赀捐官;根据“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得出参加科举。战后:根据“办报纸、书局”得出借助大众传媒;根据“组织社团”得出组建政治团体;根据“筹办地方咨议局、资政院”得出选举代表组建机关。

(2)趋势:根据“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得出从传统等级会议到近代代议制:根据“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得出参与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的程度不断加深;根据“逐步确立普选权”得出制度化、规范化。因素:根据所学,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不断开展的推动、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社会民众和民主人士的争取和持续斗争等角度分析总结。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1909年清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列举了乡镇“自治事务”,包括:学务、卫生、道路工事、农工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事业、筹集款项等。这既减轻了朝廷负担,又赢得士绅的支持。然而真正重要的国家赋税、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权力,仍严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绝对不允许乡镇自治机构插手。晚清时期,士绅通过参与地方自治活动,涉足工商实业、新式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政治事业,重新设计自我角色,谋求自己的位置。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开始向资产阶级阵营靠拢。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乡村治理的变化及其影响。(8分)

【答案】(1)特点:士绅发挥较大作用: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承担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的职能;通过宗族、乡约进行治理;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

(2)变化;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趋向解体;乡镇地方自治体系逐渐形成;地方自治事务进一步拓展:乡村治理法制化。

影响:促进了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减轻了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客观上培植了民主的力量。

【详解】(1)特点:根据“拥有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得出士绅发挥较大作用;根据“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得出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根据“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得出承担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的职能;根据“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得出通过宗族、乡约进行治理;根据“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得出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

(2)变化:根据“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得出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趋向解体;乡镇地方自治体系逐渐形成;根据“涉足工商实业、新式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政治事业”得出地方自治事务进一步拓展;根据“清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得出乡村治理法制化。影响:根据“涉足工商实业、新式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政治事业”得出促进了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根据“减轻了朝廷负担”得出减轻了负担;根据“学务、卫生、道路工事、农工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事业、筹集款项”得出缓解了社会矛盾;根据“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开始向资产阶级阵营靠拢”得出客观上培植了民主的力量。

23.计时——记时——纪史.(12分)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851年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案】阶段和理由:(示例)

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

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历史条件:①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

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详解】“阶段划分”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分为两个阶段:1880前、1880--1884;“理由”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归纳,如“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得出第一阶段;从材料信息“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得出第二阶段。“历史条件”,依据所学知识从从工业需求、世界市场发展、英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