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诵读活动记录
2025-09-28 00:13:23 责编:小OO
文档
淅川第五小学

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记录表

时   间

地点教室主持人李振乾
参加人员全体诵读社员记录人马建锋
活动主题讲座什么是朗诵、朗诵技巧及训练

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

二、朗诵前的准备

(一)选择朗诵材料。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2、深刻、细致的感受。

3、丰富、逼真的想象。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语速、。

朗读的目的就是朗读者通过朗读所要达到的效果,只有明确了朗读目的,才能正确选择朗读的策略。

备注
淅川第五小学

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记录表

时   间

地点教室主持人李振乾
参加人员全体诵读社员记录人马建锋
活动主题王维的《过故人庄》

1、复习本节有关朗诵的基本知识。

2、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3、自由练习读诗,结合注释并了解诗的大意,感受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同学之间小组内互相交流。

4、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最后齐吟全诗。

5、作业: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散文。

  通过学习这首诗,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备注
淅川第五小学

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记录表

时   间

地点教室主持人李振乾
参加人员全体诵读社员记录人马建锋
活动主题陶渊明的《》

1、齐诵《过故人庄》,展示学生的诗配画。

2、导入:到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我们就会想到他的名句。你能说出名句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

3、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意,小组内讨论并交流。体会作者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4、老师巡视并指导朗读断句。在全班内进行诵读展示,并选出诵读较好的同学。

5、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任选一题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备注
淅川第五小学

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记录表

时   间

地点教室主持人李振乾
参加人员全体诵读社员记录人马建锋
活动主题古诗擂台赛

(一)、宣布活动规则:

(二)竞赛:

1、背:(8个数字,每队任挑2个,给出题目背出来。)

2、填:

(1)、在空白处填一种动物名称:

(2)、在空白处填一种植物名称:

3、联:(说出诗的上句或下句)

4、找:(写在答题板上,多找一句加10分)

找一找写有“桃花”的诗句:

(四)颁奖。

  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蕴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备注李政生病请假
淅川第五小学

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记录表

时   间

地点教室主持人李振乾
参加人员全体诵读社员记录人马建锋
活动主题陆游的《游山西村》

1、学生一起齐诵《》

2、导入:“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小组内说出诗的大意,感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5、分男、女生比赛读,教师指导。

5、全班展示,评出诵读的学生。

6、课下搜集有关田园风光的古诗。

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景色描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二是让学生明白古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备注
淅川第五小学

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记录表

时   间

地点教室主持人李振乾
参加人员全体诵读社员记录人马建锋
活动主题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1、课前展示学生搜集的田园风光的古诗。

2、导入:介绍作者苏轼,今天学习他的一首新诗《惠崇春江晚景》

3、学生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4、抓住诗中具体景物,边吟诵,边展开丰富想象,创设情境,展示图片、配上激昂欢快的乐曲等,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5、小组内互读。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全班内进行诵读展示,并选出诵读较好的同学。

6、作业:哪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你们说的画下来好吗?你可以画一幅诗配画。

通过诵读诗文,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从中感受自然美和古诗的语言美。

备注
淅川第五小学

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记录表

时   间

地点教室主持人李振乾
参加人员全体诵读社员记录人马建锋
活动主题王维的《鸟鸣涧》

1、学生先展示自己的诗配画作品,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2、导入: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再来学习与明月有关的古诗《鸟鸣涧》。

3、自由读、齐读、指名读,选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让学生充分熟悉诗文。

4、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多次自读、指名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5、教师针对读的情况评价,并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读古诗。

6、作业:写一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情景。

"

学习古诗的最好方法是诵读,通过诵读,我们和学生一起走进诗歌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思想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备注
淅川第五小学

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记录表

时   间

地点教室主持人李振乾
参加人员全体诵读社员记录人马建锋
活动主题《约 客》

1、课前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从中选出优秀的学生。

2、导入:《约客》作者准备和约好的客人对弈来度过漫长的梅雨之夜。可是大半夜过去了,客人还没有如约而至,于是写下了这首写景抒情诗。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并了解诗的大意,在小组内交流。有不会的问题提出来。

4、全班展示朗读,评出朗读优秀的学生给大家做示范。

5、采取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着急、生气、失落和无奈的心情。

6、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约客》是一首有名的七言绝句,本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揭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的着急、生气、失落和无奈。

备注
淅川第五小学

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记录表

时   间

地点教室主持人李振乾
参加人员全体诵读社员记录人马建锋
活动主题1、古诗《芙蓉楼送辛渐》;2.古诗《从军行》

1、指名背、齐背师秀的《约 客》,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导入:多媒体配乐出示两首古诗,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2、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

3、师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4、在全班内进行诵读展示,并选出诵读较好的同学。

5、课下搜集你喜欢的古诗,并积累下来。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备注
淅川第五小学

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记录表

时   间

地点教室主持人李振乾
参加人员全体诵读社员记录人马建锋
活动主题1、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古诗《出塞》

1、学生课下搜集的古诗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2、导入:本节课学习两篇新的古诗。学生自读古诗,并请同学尝试说说古诗的意思。

3、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

4、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

5、师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6、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按照古诗的韵律朗读。

7、师总结,评选出朗读优秀的学生。

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备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