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专题08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之语言风格-2019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精准复习(解析版)
2025-09-28 00:14:07 责编:小OO
文档


考点精解

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字词义的理解分析及语言风格,复习时要注意以下语言风格知识:

1.冲淡,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语言力求朴素,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这几句诗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含着作者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绚丽,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诗歌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色彩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

4.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反映了农夫对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

5.委婉,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人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并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清新,比喻新颖,用语通俗。山水田园诗人所作诗歌大多清新脱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其三〉》)这首诗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7.明快,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穿”“便”“向”四个字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禁的心情跃然纸上。

8.自然,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9.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前两句写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10.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此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梦天》)这两句诗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11.豪放,直率而有气势。其特点是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显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12.悲慨,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语气高昂,感情悲壮,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3.凝练,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穷的境界。“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张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高洁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颖而出。

14.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使所描绘的生活画面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并配之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全诗四联八句统统对仗,顿挫铿锵,回环曲折,显示出一唱三叹的情韵之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具有一种悲壮雄浑之美。

解题精要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考查形式。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

(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的第(1)小题;

(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第15题;

(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典例精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精讲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吕〕朝天子

薛昂夫

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①。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②。后宫,外宗,险把炎刘③并。

【注】①猛士叹良弓:韩信被刘邦逮捕之后曾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游云梦:刘邦伪称去游云梦,想趁机袭击韩信。②彀中:意为圈套中。③炎刘:刘氏自称因火德而兴,故称炎刘。

1.如何理解“险把炎刘并”中的“险”字?

2.本曲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精析

一、1.【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指出该字运用的修辞。然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内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而“攒”字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了山峰的密集、重叠。  

2.【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作答本题时,可先答出“险”字的一般含义,然后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

2.本曲主要运用了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诗歌从《大风歌》入手,写刘邦知道文章的作用;接着写刘邦能让英勇的猛士服服帖帖,能驾驭英雄豪杰,能收能放。最后,作者认为由于后宫参政,外戚专权,刘家江山险些毁于一旦。诗歌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最后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抑先扬,讽刺性极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曲中前面写刘邦的种种才能和神威,是扬,最后写后宫、外宗之乱,险些把江山毁于一旦,是抑,所以使用的表现手法是欲抑先扬。

三、1.“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词人巧用数量词形成反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解析】“一程”写路途的遥远,两个“一程”连用,更体现出路途的艰难;“一更”写时间之长,两个“一更”连用,更能体现出风雪持续的时间之长。词人以此表现出对从军生活的厌恶之情,进而思念故乡。

2.借景抒情。诗歌下片描写风雪,说风雪打断了词人的思乡梦,因而让词人更加怀念故乡的宁静祥和,表现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或:对比。词的下片将此时此地风雪的吵闹和故乡的宁静祥和进行对比,表现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