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建筑文化概论论文
2025-09-28 00:29:02 责编:小OO
文档
小谈古今的过渡空间

-----------建筑0502班 梁丹 1203050214

提  要:通用举例来详细说明传统民居和古代宫殿建筑中国古建在过渡空间上的运用,又用从小型别墅和大型博物馆中例子来说明当代建筑创作上它对前者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比较学习与思考,以便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本文采用了举例论证。

关键字:过渡空间,传承,创新

最近在做一个旅馆设计的作业,平面与模型差不多出来。从路口在旅馆的大门有一段距离,而如何利用这段距离、这个空间来引导人流、车流,成了我现在苦恼的根源。其实我一直很喜欢在这种连系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上花时间,因为它比主建筑的设计更灵巧、更带有趣味。它就像歌曲的前奏,将赏乐者从宁静或者嘈杂的环境中带入歌曲的领域一样将路边的人们引入室内。一首歌的好坏,曲调占主要作用,但前奏也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我的旅馆的要做得精致耐看,这个过渡空间自然也不能怠慢。

从古至今,做得好的过渡空间自然不乏其例。不管是从传统民居到宫殿建筑,还是从小型别墅到大型博物馆,我们都不能忽略它的存在。

有句话说古代女子的,叫“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民居光是门就有好几个,从宅院门口到室内厅堂得九弯十八捌。而这段空间就是经过精心处理的过渡空间,中国古代的人都比较含蓄,而这段过渡空间的运用则洽如其分起到遮挡、阻隔的作用。在外人看来,这段空间就像屏风一样阻挡视线使人无法窥其内,自然就有了“深宅大院”的说法。古人善用曲折的廊子,带漏窗的片墙来引导人们。它们或者剪裁画面,借来他处之景如折枝尺幅“悬”于壁间;或通透消息,使园子似隔非隔,似隐还现,光影迷离斑驳,可望而不可即,随着人们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这种‘天人合人’的建造手法,令人折服。

与之相比下,中国古代宫殿就正式庄重的多。它一般是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组合与交替的过渡区,来烘托某一特定的主题。尽管也存在着某一中心的单体建筑,但丛整体建筑来看,它并不占压倒一切的优势。就好比是故宫的太和殿,如果将他单独置放在郊外的山水之中,他就并不显得很大,其艺术感染力与凡尔赛宫是不能相比的。但是,由于在他的前面建造了五座门楼以及有众多的庭院空间做铺垫,因此他的艺术魄力和气势得以大大地加强。

中国古代宫殿之所以强调群体气势,就是因为过渡区中的各种空间的序列有助于渲染统治王朝的威严,而这种群体空间的布局有利于体现宗法等级的贵贱尊严。以北京故宫为例------大清门北以500余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300余米长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端就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通过从大清门到天安门的过渡空间,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进入天安门,是一区较小的庭院,近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通过端门,进入一个深300余米的狭长院落,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体量形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内是太和门庭院,宽度达200余米,至此豁然开朗。过太和门,庭院更大,是一个面积4公顷多大近乎正方形的大广场,正在高台上都太和殿有10余座门、楼和廊庑环列拱卫,达到了全局的最高潮。在整体建筑序列的艺术构思上,中国宫殿的门起着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务。有了门与庭院的虚实交替,整个建筑序列便出现了某种时间艺术的特征,一座座造型各异的门就好象在时间上流动跳跃的小主题,它引导着最后中心主题的出现。这种先抑后扬的反复运用的手法,使宫殿像天宫一样高高在上,令人不敢逼视。

以上可以看到过渡空间在中国古代完美的运用。在当今社会,它也有很好的传承与创新。

赖特的流水别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具有初始的、原型的的质地,座落花流水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落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室内外的完美过渡呈现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然而当你站在人工石面阳台上,而为自然石面的壁支柱所包围时对其过渡空间或许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因为室内空间透过巨大的水平阳台而延伸,衔接了巨大的室外空间——崖隘。赖特对于国际形式主义空谈机能主义的态度,浓缩地表现在由起居室通到下方溪流的这个起过渡作用的楼梯上。这个著名的楼梯,关联着建筑与大地,是内、外部空间不可缺少的媒介,且总会使人们禁不住地一再流连其间。

比起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融于自然似乎更得人心。流水别墅在室内外过渡的完美运用,使得它成为现代我们学习与运用过渡空间的典范。也许我们不能说流水别墅在过渡空间是参考了中国古代的运用手法,但是它在意念上的确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所以我可以把它当作是中国过渡空间的传承与创新,虽然它不是中国人设计的。

其实中国人也有做得好的,例如美藉华人贝聿铭先生。他设计的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的构思就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恰巧美术馆所在的那个村庄叫桃源乡。要到达美术馆的入口,就要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和吊桥这个过渡空间。而在长满松树和枫树的山坡中瞥见深蓝色的玻璃屋顶就是美术馆的正门,经过一条特别设计的弯弯的隧道,走过像风琴一样的银色吊桥,走进深藏古典美术品的美术馆,这一段让心情高扬的里程,恰似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向往的理想景观“桃花源”。 

    美术馆建筑物的80%埋藏于地下,这是由于自然保,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时,就很感动地表白:“这就是桃花源。”

其实美秀美术馆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座桥,你走在上边,甚至想触摸每一个局部,以及那精致无比的桥面,甚至想下到山谷中,从下边仰首看吊桥,那将是一座飞桥。它把古文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运用十分完美;先抑后扬跟故宫里的长廊的运用非常相似,是其创新与发展。这个的过渡空间的运用手法真是让人惊叹,让人折服。

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在过渡空间上的手法在现在得到很好的运用与发展。我们在传承它的时候,也要让它与时俱进。新时期的建筑,有新时期的特色。如何更好的运用现代的材料与技能,也是我们这一代需要掌握的。老祖宗的东西,不能生搬硬套。我们需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更好的发展与运用它。

过渡空间不但是连系室内外的纽带,还可以是让它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主体建筑的一大特色。这是我寻求的过渡空间,它既起着引导作用,还能吸引人的目光。让路人即使不是旅店的顾客,也来这边走走,毕竟这个的基地还是在沿江风光带上。

注   释:无

参考文献: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贝聿铭  贝聿铭谈贝聿铭(大艺术书房)  文汇出版社;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编 房屋建筑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王其钧 图解建筑史系列-图解中国民居 中国电力 

               ◇◇◇ 建筑文化概论 ◆论文

□ 班  级:建筑0502班

□ 学  号:1203050214

□ 姓  名:梁       丹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