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大学生社交礼仪
2025-09-28 00:26:05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大学生社交礼仪

摘要:社交礼仪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但是近年来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礼仪教育的欠缺使得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欠缺,为此,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齐抓共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才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道德

讲“礼”懂“仪”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在当代社会, 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 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 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材。 

1、礼仪概述

  (一)礼仪的基本内涵

   “礼”在新华词典上的解释是: 社会生活中, 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仪式;“仪”是指人的外表或礼节、仪式。“礼仪”是人类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节仪式, 是一个人思想, 修养、教养的综合反映。我国自古就把是否有礼当做是否具备做人资格的标准。孔子认为:“不学礼, 无以立。”荀子说:“礼之于正国家也, 如权衡之于轻重也, 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 事无礼不成, 国无礼不宁。”没有了权衡、绳墨, 是非、曲直就都没有了标准, 那么国家就不得安宁了。我国学者彭林提出,“在中国文化里, 礼是博大精深的治国治民的体系。无论是美好的治国治民的理念, 还是和谐的人际交往原则, 都是通过礼仪来体现的, 也是通过礼仪来贯彻的。

(二)加强礼仪教育是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的需要

   大学生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还要重视人文素质修养, 不断提高自身文明素质, 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1.礼仪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完善的有效载体。思想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 礼仪是道德的具体表现, 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 它更注重一个人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德成于中, 礼形于外”, 德与礼互相依托, 相辅相成。

2. 礼仪教育是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环节。开展礼仪教育,一要解决“知”的问题, 二要解决“行”的问题。因此, 礼仪教育要知行并重, 既要使学生了解礼仪的基本内容, 熟知礼仪规范, 更要使学生正确运用, 体现在言行举止中, 成为有品德、有修养的合格人才。

二、新时期声学生礼仪文明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接受着前沿的文化,感知着现代的文明,汲取着深邃的思想,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有更高的要求。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成长起来的有特殊性格的一代,他们、开放、对新事物有很好的适应性以及很强的创新意识。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革,在文明礼仪方面也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大学校园中存在着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有:

(1)对传统礼仪文化认知缺失

  新时期大学生缺少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知识,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对“礼”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读,认为“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这些误读不仅使“礼”面目全非,并且把“礼”的真正精神也一同湮没。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外流行时尚、礼仪的盲目追逐,以为就餐拿刀拿叉就是时尚,以为拥抱取代鞠躬和握手就是现代文明。我们的传统礼文化在大学生中慢慢消逝。

(-二)礼仪文明意识淡漠缺少谦敬意识。“礼主敬”,礼者敬人也,也就是说,礼就是先要尊敬他人。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敬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重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缺少公德意识。很多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薄弱,例如,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高声谈笑,甚至相互争吵打斗;随意破坏公共设施,到处乱写乱画,缺少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水长流,灯长明”,缺少节俭意识;在校外,有些学生更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既妨碍和影响了他人,又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三)仪容仪貌有失文雅

  大学生本是知识分子的一员,可是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随地吐痰、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在宿舍影响他人学习、休息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

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四)礼仪践行手足无措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有些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懂礼仪,自然也就谈不上做到遵守礼仪了;有的大学生内心有良好的道德意识,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知礼而不会行礼,即主观愿望、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相矛盾。新时期大学生基本礼仪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同时,这种现象也暴露了我们现代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原因

  造成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传统礼仪文化批判摈弃的偏失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导致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中华礼仪文化重视不够。其结果是道德滑坡,人的素质下降,不健全甚至是不道德的人格的生长和西方礼仪和文化影响的扩大。

(- 二)外来礼仪文化的冲击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不够,新鲜的外来的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大学生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全面接触、快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但由于盲目热衷于西方,不免陷入一边倒: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三)礼仪教育的严重缺位

1.家庭礼仪教育的淡漠和偏失

  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爱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实效的启蒙教育。一方面,父毋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2.学校礼仪教育的弱化和缺失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重视知识教育和智力教育,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德育未能充分认识礼仪教育是一个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育的大道理就难以借助礼仪教育的可操作和可实践的特性让学生有真实的体会,就难以取得“入耳、入心、入脑”的效果。

其次,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也未能充分认识礼仪教育是一个接受道德教育、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这势必造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第三,许多高校将大学礼仪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就业直接挂钩,教学中注重操作性、实践性,知识传授停留在实用的表层。至于礼仪背后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则很少去探究,忽视了在礼仪教学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礼仪的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被割裂使礼仪教学缺少了应有的文化根基。

3.社会礼仪教育的错位

我国当前社会文化价值和伦理价值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正处于从无序到有序重新构建的过程中,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对大学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

1.礼仪的基本理论

没有礼仪的基本理论,礼仪教育就缺乏应有的根基而浮于表面无法深入人心,无法从根本上塑造人的品德达到精神上的升华。礼仪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礼仪的概念;礼仪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礼仪的本质、核心及特征等;礼仪的功能;礼仪的修养,即礼仪的学习和养成等。

2.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独具特色的礼节、仪式、风尚、习惯、规章、典制等礼仪文明,形成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许多有关礼的经典、诗文、格言、故事、音乐等都是丰富礼仪教育的文化资源。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主要包括:重礼讲仪的良好风尚,以知书识礼为美德;礼仪价值的正确思想,把明礼事礼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礼仪规范的合理内容,将人类千百年来凝炼起来的精粹吸取下来;礼仪修养的先进典范,以之作为学习、践行礼仪的榜样;中华

民族礼仪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等。

3.礼仪的具体规范

礼仪的价值就在于它通过自己的规范能动地指导、调节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大学生礼仪上的欠缺,首先就表现在对礼仪规范的认识不足,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的基本理论教育,目的也是为了在思想上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从而掌握礼仪的具体规范。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具体规范内容包括:个人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规范;学校礼仪规范;社交礼仪规范;国际礼仪规范;其他礼仪规范。让礼仪成为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资本,它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并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礼仪不

用花钱,却可以赢得一切。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1.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人无礼而不生”,礼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是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开设礼仪教育课程,既可以有效地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开设礼仪课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古今中外礼仪知识的教育;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礼仪实践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习得礼仪。除此之外,还可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内容的模拟训练,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礼仪的效用。

2.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首先是教师的礼仪榜样作用。进行礼仪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自己良好礼仪的行为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礼”这种入伦道德交往的道德规范,恰好是可以通过娴熟掌握了礼的教师通过示范来授予的。其次是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发展正确的导向,树立健康的学习榜样,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3.利用重大典礼深化教育

  在重大典礼仪式中,蕴涵着丰富的可以进行礼仪教育的资源。学校可以利用这些场合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例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18岁成人典礼、重大节日、喜庆典礼等。庄严肃穆的典礼,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有利于强化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4.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触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礼仪知识,网络能够伸向人的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触及每个人的灵魂,可以成为一个把学生培养成有修养、有内涵的现代人的阵地。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校园网,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礼仪教学,采取网上聊天、咨询等方式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健全其人格。

参考文献:

[1]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2]邓峰.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J].高教研究,2006,(6).

[3]王健飞.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赵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中国农业教育,2006,(1).

[5]邹昌林.中国礼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 赵乐园, 赵汉杰.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及途径[J]. 职业园, 2007, 15, 187-188.

[2] 刘立新. 关于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和道德水平的几点思考[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5, 21(3), 74-76.

[3] 王万宝. 论当代在校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象[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7, 258.

[4] 李红. 论大学生礼仪教育[M].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 10. 

[5] 刘慧玲. 关于加强高师生礼仪教育的思考[J].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 6.

[6] 何月珍. 浅谈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J]. 创新教育, 16(4), 236-237. 

[7] 马书太. 素质教育离不开社交礼仪[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2, 125.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