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窦桂梅《盼》第二课时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2025-09-28 00:26:02 责编:小OO
文档
窦桂梅《盼》第二课时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1、由“盼”导入,明确学习任务

师:说到“盼”,我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很多美好的画面,比如——

生:过生日时,我会盼望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

生:快过年了,我会盼望爸爸妈妈早点回家。

生:期末考试后,我会盼望自己有个理想的分数。

师:“盼”伴随着我们长大,在我们的童年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是一种特别美妙的心理活动。怎样将这种心理活动写出来呢?今天我们将通过课文《盼》来进行探究。

【评析:由课题导入,化抽象为具象,引发学生对于生活经验的追溯,是唤醒,是铺垫。】

2、梳理课文,温习文中事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过课文了,还记得作家是通过哪几个小事例来写“盼”的吗?

生:盼下雨、盼穿衣、盼出门、盼实现。

师:同学们发现这些小事例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围绕“盼”来写的。

师:作者选择这样几个小事例来写,实际上是在悄悄地告诉我们——写作文时,所选择的事例一定要紧紧围绕中心意思。

【评析:整体回顾,是对习作单元核心写作要素的呼应与强化,是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价值的落实与体现。】

3、串联心理,感受曲折变化

师:将事例写生动写具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简单罗列肯定不行,还得有一些细节描写。我们学过的细节描写方法主要有哪些?

生: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

师:“盼”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课文里肯定少不了心理描写的语句。请大家跳读课文,找找文中心理描写的语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的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新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师:这些心理描写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这些心理描写像一条线串起了整篇课文,直接写出了小蕾蕾“盼”的心情。如果说人的心情也像天气一样,有晴有雨,充满起伏,那这就是一份心情晴雨表了,你觉得这样的心情晴雨表,跟平铺直叙地写盼下雨相比,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写更有趣,写出了“盼”的起伏变化,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将“盼”的过程写得很清楚,很详细。

师:(板书:心理  曲折)真厉害!你不仅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还发现了隐藏在文字背后作者表达的秘密。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心理活动将蕾蕾对下雨的盼写得一波三折,使“盼”更加具体和生动。

【评析:心理活动描写,是写“盼”最直接、最自然的表达方式。采用“跳读法”找句子体悟人物的心理变化,梳理成“心情晴雨表”,表达的秘密得以直观显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高效、适切。】

4、聚焦语言,体会生动细节

(1)简单交流动作和环境描写。

师:除了心理描写,文中还用上了哪些细节描写方法来写蕾蕾的盼呢?

生:“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这里通过我与行人动作的对比,写出了我对下雨的享受,侧面写出了我想穿雨衣的急切心情。

师:(板书:动作 有趣)人的动作行为是人物内心的一面镜子。这些有趣的动作描写,将盼的心情写活了!

生:“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这一处的景物描写用上了拟人的手法,能看出下雨了,蕾蕾此时非常兴奋。

师:(板书:环境  生动)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环境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了小蕾蕾盼到下雨的愉快心情。

【评析:对于动作和环境描写,处理得简洁快速,为后续学习留下足够的时间。】

(2)重点研读语言描写,探究言外之意。

生:我从蕾蕾和妈妈的一段对话也看得出蕾蕾非常想出门,终于盼到下雨后,千方百计与妈妈绕弯弯。

师:是啊,本文语言描写还真不少,大约占了整篇文章的四分之一,其中,写得最详细的一处是——

生:五到十四自然段。

师: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这几个段落。别小瞧这段对话,可藏着不少小心思哟,找找看,圈画圈画。

生:我从“买酱油”看出了蕾蕾想出门的小心思,而前面强调的“特别特别不累”是为了给“出门买酱油”这个理由打基础。

师:名为“买酱油”,实为出门穿雨衣,言此意彼。

生:我从“还要炖肉”这个谎言看出了蕾蕾的小心思。她是在迷惑妈妈,万一妈妈记混了,真的要炖肉了呢!

师:这叫浑水摸鱼,万一摸到了呢!有意思,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生读。

师:我听出了你的焦急,仿佛看到了小蕾蕾绞尽脑汁、不肯放弃的样子。

师:孩子们,这一段藏着小心思的对话里,有着三次语言交锋呢。我们一起来梳理梳理,感受一下。第一个回合,单刀直入,蕾蕾使出的招数是——

生:买酱油。

师:妈妈的应对是——

生:已买回。

师:第一个回合,失败!第二招改为了迷魂大法——

生:要炖肉。

师:可惜妈妈没有上当,仍以失败而告终。第三个回合只好放大招啦——

生:骗妈妈,说爸爸要炖肉。

师:由央求变成了欺骗。哎呀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一个孝顺的乖乖女竟然撒谎了?你为什么要撒谎呢,蕾蕾?

生:因为我实在是太想穿上新雨衣了,太想出门了。

师:多可爱呀!所以一计不成,心里又生一计。四个回合下来,你的眼前仿佛站着一位什么样的女孩?

生:活泼可爱。

生:机智聪颖。

师:是啊!可爱机智的小女孩与妈妈的这段对话真有意思,让人读了都忍不住笑出声来,想不想分角色演演?

生:想!

师:同桌先练一练;注意关注提示语,将提示语中的神态、动作带进对话中。

(师巡视指导。)

师:哪两位同学愿意上台来展示展示?

(两生分角色对话,相机指导学生拿捏语气。)

师:这哪里是母女之间的对话,这简直就是一场外交谈判——斗智斗勇,妙趣横生啊!采访一下妈妈,请问您最后相信女儿的话了吗?

生(妈妈):不相信。

师:为什么不相信?您是从哪儿看出破绽的?

生(妈妈):我从她红着脸看出来她是在撒谎的。

师:那您为什么没有道破呢?

生(妈妈):因为她是我的女儿,我得保护她的自尊心啊!

师:(板书:语言 活泼)好有爱的妈妈,了不起,我们都得向您学习!掌声响起!俗话说,言为心声,课文抓住蕾蕾和妈妈的语言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这样既凸显了人物的性格,也将“盼”的心情写得活泼生动,细腻具体。

【评析:通过人物对话来写盼,是本文最值得体悟的一处个性化表达。殷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资源,通过追问、分角色朗读、采访等方式引领学生探究母女对话的言外之意,洞察语言描写背后的写作智慧。这个环节生趣盎然,精彩纷呈。】

(3)小结表达技巧。

师:孩子们,通过以上交流和老师的板书,你们有没有总结出将一个小事例写具体写生动的妙招来?

生:心理描写尽量曲折起伏。

生:语言描写活泼生动。

生:动作描写丰富有趣。

生:还可以加上环境描写的烘托。

师:是的,将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关注的这几点只是其中之一。

【评析:这一环节,是对习作知识的小结。如果教学就此止步,那么这些提炼出来的写作规律还只能停留在陈述性知识层面,未必能转化为习作所必需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本课的教学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5、提供情境,围绕中心表达

师:接下来就到了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老师带来了一个小视频,视频中的小女孩小月是一个留守儿童,她也心有所盼,她盼的是什么呢?

(播放两分钟的短视频,学生看后交流。)

生:小月盼的是与爸爸妈妈团聚。

师:大家看得非常认真!是的,对于一个留守儿童来说,最盼的不是一块香甜的巧克力,也不是一个精美的玩具,更不敢奢望一次愉快的旅行,他们的盼是如此的简单,那就是,与爸爸妈妈——

生:团聚!

师:老师定格了几个瞬间,我们回忆一下刚才的视频,你觉得哪个场景最能让你体会到小月内心的盼?

生:我觉得小月独自走在桥上的那个片段最能体现小月的盼。她看着别人的爸爸教孩子骑自行车,心里羡慕极了!

师:是啊!她多么盼望车上坐的是自己啊。

生:小月和她弟弟画画的那个片段最令我感动。他们画着一家人团圆的情景,那是因为他们心里实在是太想念爸爸妈妈了。

师:是啊,心里极度渴望,盼而不得,只能诉诸画笔了。

生:我觉得一家人忙着中秋团圆饭的场景最能体现盼,大家期盼这一天很久了,所以忙得热火朝天。

【评析:微视频介入,整体感知,场景聚焦,直观感性的生活画面,视听感官的刺激给学生带来感同身受的体验和积极言说的欲望。】

师:中秋团聚,漫长的期盼终于有了归宿。你们的体会很到位。这个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分多钟,但是镜头中蕴含着许多的细节值得细细体会。如果要用文字把这些画面描述出来,你觉得要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才能凸显出小月的盼呢?

生:我认为要有人物的对话。

生:可以加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动。

生:还可以加一些环境描写。

师:老师从中挑选了三个瞬间,你们觉得适合什么描写为主?

生:第一幅以心理描写为主,写写小月内心的感受。

生:第二幅以语言描写为主,写一写小月与弟弟的对话。

生:第三幅以动作描写为主,写写家人忙团圆饭的场景。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选择一个画面,借鉴课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方法,将小月的“盼”也写生动具体吧。

【评析:微视频画面的定格,把镜头语言转化为习作语言,就是学习把生活画面转化为文字表述,最终形成习作力。殷老师精选三幅截图,各侧重于一种描写方法的实践运用,既有鲜明的导向性,又有适度的自主性。】

(学生练写片段后,老师现场加串词,邀请三名学生一起合作汇报展示)

师:请三位同学拿上自己的片段上讲台,其他同学当小老师,如果你从他们的片段里能感受到小月的盼,就请你送给他最热烈的掌声!

师:从小父母不在身边,跟着爷爷奶奶的小月成了留守儿童,从此,日历上的每一天都写满了盼,生病时盼望一个温暖的怀抱,拿着奖状时盼着有人分享……

生:每当看到别人的爸爸妈妈陪伴着孩子,小月总会失神地望着他们。一天,小月看到一位叔叔小心地扶着儿子,耐心地教他骑车,瞬间,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真是羡慕嫉妒恨啊!有爸爸的陪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哪怕摔得遍体鳞伤也不会觉得疼的,她多想此刻坐在自行车座椅上的是她自己啊!小月越想越觉得自己孤独得像一根小草,漫不经心地踢着路边的石子,直到这对幸福的父子渐渐模糊了背影。

师:就这样,小月感受着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孤独。记忆倒是美好的,可却又那样的稍纵即逝,她只好把满满的思念都交给手中的画笔……

生:每当想念爸爸妈妈,小月总会拿起画笔画下他们的样子,这时,弟弟也会凑过来,天真无邪地问:“姐姐,你在画什么呀?”小月认真地回答:“我在画我们一家人的团聚。”“我也想画。”弟弟总是抢着画。小月把画小心地递给弟弟,并嘱咐他:“一定要画完哦,画画完了,爸爸妈妈也就回来了。”夜深了,画在继续,思念也在继续。

师: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就要到了,一家团圆的日子近了……

生:听说爸爸妈妈要回来了,小月激动得整晚睡不着觉。天还没亮,一家人就忙开了,摘菜、洗米、烧火、煮饭,“老头子,你动作快点儿!”奶奶的嗓门比平时大了许多倍。“好嘞,”爷爷小心翼翼地摆着月饼,乐呵呵地对奶奶说,“好久都没见孩子们这么开心了,你看,小月笑得多欢呀!”小月和弟弟也跑前跑后,帮奶奶端盘子、洗菜碗,厨房里欢声笑语,一派欢乐的景象。

师:中秋夜,终于盼回了爸爸妈妈,这一刻月亮变得格外圆润,生命变得格外温暖,世间所有的盼不都是这样吗?有起有伏,有得有失,生命才如此美好!

(现场掌声响起)

师:三位同学都用上了今天所学的几种细节描写方法,并且各有侧重。让故事里的小月有想法、有话说、有动作、有情境,真是“四有好编剧”呀!还记得我们刚刚送给他们掌声的理由吗?

生:写出了小月的盼。

师:(板书:围绕中心意思写具体)这就是我们这个单元的习作目标:围绕中心意思写具体!希望你们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单元大习作当中去,一定会写得更加精彩!还可以将你作文纸上另外两个场景也写一写,像我们一样加上开头和结尾,也就成了一篇完整的习作了。 

【评析:有了文本写作智慧的借鉴,有了微视频情境的呈现,学生高品质的表达如约而至,非常精彩。同时,囿于时间,当堂只能完成片段写作,如何体现篇章意识?如何凸显单元习作要素?执教者采用了师生合作,连缀成文的方式,完成一篇留守儿童之“盼”,该“作品”文质俱佳,令人拍案叫绝。】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