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2025-09-28 00:26:22 责编:小OO
文档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目的要求

1.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

2.熟悉温病的立法依据及卫气营血、三焦的治疗原则。

3.了解温病的外治法、兼挟证、瘥后调理。

基本内容

1.明确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立法的基本原则,讲述祛邪和扶正两大治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和意义。

2.重点介绍泄卫透表、清解气热、和解表里、祛湿清热、清营凉血、通下逐邪治疗大法的分类、适应证候、临床运用及注意点。

3.介绍开窍熄风法、滋阴生津法、固脱法及外治法在治疗温病中的运用。

4.简介温病常见兼夹证的治法和温瘥后调理。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温病治则及确立治法的依据

(-)温病治则

1.祛除温邪

无论是何种病邪,都可造成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温病的主因是温邪,因此,祛除温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不同温邪侵袭人体,具有各自的致病特点,表现出病性、病机、证侯等的不同,而治疗方法有异。故要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即根据不同的病邪,确定针对病因的特异治疗方法,如风热在表法当疏风泄热;若暑湿在表应采用清暑化湿之法。

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温邪主要导致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其中包括了病变的层次、阶段、病位、病性等,病理变化不同,所用治法亦不相同。

2.扶助正气

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是邪正交争,盛衰消长的过程。正胜则邪却,正虚则邪陷。所以在治疗中要时刻权衡感邪的轻重与多少,正气盛衰与强弱,合理使用祛邪与扶正的方法。

(二)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审病因:温病的病因有风热、暑热、暑湿、湿热、温热、燥热等区别,不同性质的病邪侵袭人体,各具不同的致病特点。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发病季节等因素,寻求温病的病因种类,这就是“辨证求因”。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审因论治”。

(2)辨病机:温病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因此掌握了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就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等情况,据此而确立治则、治法。

(3)察邪正:在病之初期和极期,邪势较盛,正气亦未大虚,此时多以祛邪为主。到病之后期,邪势已衰而正气已虚,或在温病后期阴伤较著,故其治疗多以扶正,特别是养阴为主。

2.温病治法的应用

(1)正确而灵活地运用温病的治法,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如卫气营血和三焦治则在指导温病的治疗时有重要的意义,但只是概要的提法,在实际应用时还要进一步具体地采取各种治法。如叶天士所说的“到气才可清气”,并不排除气分病变采用攻下法;又如除了解表清里、透热转气、凉血散血等治则外,又有和解、化湿、养阴、益气等多种治法。

(2)注意病人的体质和正气状况及有无兼挟证等。

如叶天士提出对于肾水素虚的温病患者,必要时可酌用补益肾阴药,防止病邪乘虚深入下焦,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对素体阳气不足而使用清法时,应用至十分之六七,就应审慎,不宜寒凉过度而更伤其阳气。对素体阴虚火旺者,用清法后纵然热退身凉,仍须防其“炉烟虽息,灰中有火”,引起余热复起。在温病过程中,经常兼挟有痰、食、气滞、血瘀等病邪,也应根据其证候表现,配合相应的治法。

(3)清热祛邪,保津养阴贯穿始终。

发热是温病病程中的必见症,临证时应根据不同热型确立不同治法。外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可造成人体功能失调和实质的损伤,故祛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祛邪务早、务快、务尽,重视“透”与“泄”。“透”是侧重于使病邪由里向外,用药上注重运用轻清宣透之品。表邪可通过“透”而外解,在里之邪热运用“达热出表”、“透热转气”等法亦可向外透解。“泄”则包括了祛邪外出的各种治法,使病邪从不同途径外出。温病病程中,温邪伤津,失治误治,素体阴虚等均可见阴津耗伤,故应处处注意保津养阴。

(4)针对新感、伏邪不同采取不同的治法。

新感温病初起多以表证为主,治当以辛凉疏解为大法,不可过分使用寒凉之品,否则不利于表邪的外达。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症状,治疗主以清里热。如属新感引动伏邪而发温病,先用辛凉以解其外邪,继以清里热,或表里双解。

(二)主要治法

温病的治疗几乎要用到中医学的各种治法。但由于温病的病机有其特点,根据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和“审因论治”的理论,并针对温病较容易出现的一些证候,主要介绍如下治法:

1.泄卫透表法  是疏泄卫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一类治法,属于解表法的范围。适应证:温病初起,邪在卫表者。作用:发汗、疏表、透疹,祛除在卫表的外邪而使表证得以解除。现代研究提示,该法能够:①促进汗腺分泌功能及血管舒张反应,加快人体散热,促使体温下降。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祛除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③改善全身和病变局部的循环功能,有利于局部炎症的消退和人体功能的恢复等。泄卫透表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l)疏风泄热:指“辛凉解表”、“辛凉解肌”。

作用:以辛散凉泄之剂疏散卫表风热。

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主治症: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或伴有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代表方剂:桑菊饮、银翘散等。

 (2) 外散表寒,内祛暑湿:

作用:以辛温之品外散表寒,清暑化湿之品解在里暑湿。

主治:夏月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

主治症: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或酸楚,无汗,口渴,心烦等。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等。

 (3)宣表化湿:

作用:以芳香透邪之品宣化肌表湿邪。

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

主治症:恶寒微热,头重,身体困重,四肢酸重,少汗,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等。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等。

 (4)疏表润燥:

作用:以辛凉清润之品疏解肺卫燥热。

主治: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

主治症:发热,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头痛,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红等。

代表方剂:桑杏汤。

运用本法注意:

①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邪兼挟。如素体阴虚而外有表邪所致的卫表证,可予滋阴解表法;平素气虚而外感温邪所致的卫表证,可予益气解表法;挟有痰、食、气、瘀、湿等邪者,应随证加减。

②温邪在卫表,忌用辛温发汗法,重在疏解透表。

③使用本法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2.清解气热法  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法”。属于八法中“清法”的范围。

适应证:温病气分里热虽已亢盛,但尚未与燥屎、食滞、痰湿、瘀血等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

作用: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现代研究该法:

①部分药物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杀灭作用,或对细菌的内毒素、外毒素有中和解毒作用。

②有的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渗出作用,可减少病理损害。

③有的有增强血中白细胞等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菌酶活力,提高人体血淋巴细胞母细胞的转化能力,促进抗体生成等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

④有的还具有解热、镇静、升压、强心、止血和修复机体组织器官等作用。清解气热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l)轻清宣气:

作用:以轻清之品透泄热邪,宣畅气机。

主治:邪在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主治症: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起卧不安,苔薄黄,脉数。

代表方剂:栀豉汤加味。

(2)辛寒清气:

作用:以辛寒之品透热外达,大清气分邪热。

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热势浮盛者。

主治症:壮热,汗出,心烦,口渴欲得冷饮,苔黄燥,脉洪数等。

代表方剂:白虎汤。

(3)清热泻火:

作用:以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泻火解毒。

主治:邪热内蕴,郁而化火者。

主治症:身热,口苦而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

代表方剂:黄芩汤加减。

清解气热法适用范围较广,上述三法仅是其中较有代表性者,在具体运用时还应灵活化裁或配合他法。如邪初入气,表邪未尽,须加入透表之品于轻清之剂中,轻清透表;如气分邪热亢盛而阴液大伤,须与生津养液之品相伍,清热养阴;如邪热壅肺而肺气闭郁者,须以清泄气热配合宣畅肺气之品,清热宣肺;如热毒壅结而化火,除发热口渴外,还见某一局部红肿热痛者,则在清热泻火中伍以解毒散结之品,清热解毒。

运用本法注意:

①气分无形邪热已与有形实邪相结,必须去有形实邪才能解除邪热,否则只能“扬汤止沸”。

②病邪未入气分,不宜早用,否则凉遏邪气,不利于病邪的透解。

③素体阳虚者用本法时,切勿过剂,应中病即止,以防寒凉过度而戕伤阳气。

3.和解表里法  是通过和解、疏泄、分消,解除在半表半里之病邪的一类治法,又称“和解法”。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适应证:温病邪不在卫表,又非完全入里,而是处于少阳、三焦、膜(募)原等半表半里者。

作用:透解邪热,宣通气机,以达到外解里和的目的。

现代研究:和解表里法的方药具有解热、抗菌、消炎、疏泄利胆、调整胃肠功能和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温病治疗中常用的和解表里法有以下几种:

(1)清泄少阳:

作用:清泄半表半里邪热,以和降胃中痰湿。

主治:邪郁少阳,胃失和降者。本证多见于某些湿热性质温病。

主治症:寒热往来,口苦胁痛,烦渴溲赤,脘痞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

(2)分消走泄:

作用:宣展气机、泄化三焦邪热及痰湿的一种治法。

主治: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而气化失司者。本证见于各种湿热性温病。

主治症:寒热起伏,胸痞腹胀,溲短,苔腻等。

代表方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本法的基本药物。

(3)开达膜原:

作用:以疏利透达之品开达盘踞于膜原的湿热秽浊之邪。

主治:邪伏膜原者。本证多见于湿温或湿热性质温疫的早期。

主治症:寒甚,热象较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腻白如积粉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

(4)和解截疟:

作用:和解表里,截疟化痰。

主治:疟疾。

主治症: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寒后热,继则大汗后热退,隔日或隔二日一发,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等。

代表方剂:柴胡截疟饮等。

运用本法注意:

①本法中的几个治法,虽同为治疗半表半里证,但由于病邪性质、具体病位不尽相同,治各有别,应针对不同病证选择相应的治法。

②清泄少阳法虽有透邪泄热作用,但只适用于邪热挟痰湿在少阳者,若里热炽盛而无痰湿者则不能用。

③分消走泄与开达膜原二法清热之力较弱,侧重于疏化湿浊,湿已化热,热象较著及热盛津伤者不能用。

4.祛湿清热法  是通过祛除湿邪、清解邪热以清除湿热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作用: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以化湿泄浊。在临床,上湿与热相合所引起的疾病,由于湿浊属阴邪,故病势多缠绵难解。正如吴鞠通所说,湿热为患“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即退”。凡兼夹有湿邪者,必须注意祛湿,即叶天士所说:“湿不去则热不除”。

现代研究:祛湿清热法的方药多具有抗感染、调整胃肠功能、利尿等作用。由于湿热之邪的病变部位、湿热之偏胜等不同,祛湿清热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宣气化湿:

作用:以芳化宣散之品以宣通气机,透化在表湿热之邪。

主治: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者。

主治症:身热午后为甚,汗出不解,或微恶寒,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剂:三仁汤。

(2)燥湿泄热:

作用:以辛开苦降之剂苦燥湿邪,清泄邪热。

主治: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者。

主治症: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小便短赤,苔黄滑腻。

代表方剂:王氏连朴饮。

(3)分利湿邪:

作用:以淡渗之品利尿渗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下泄。

主治:湿热郁阻下焦者。

主治症:热蒸头胀,小便短少甚至不通,渴不多饮,苔白腻。

代表方剂:茯苓皮汤。

上述三法各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运用时常相互配合。如淡渗分利之品主要用于湿热在下焦,但上中二焦有湿邪时,多配合使用。正如古人说:“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运用本法注意:

①应权衡湿与热的偏轻偏重选药。

②湿邪已化燥,则不可再盲目使用祛湿之品。

③素体阴液亏虚者应慎用。

5.清营凉血法  通过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养阴液,通络散血以清除营、血分邪热的一类治法。属于八法中“清法”的范围。

适应证:温病邪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病证。

作用:清营分或血分的邪热。具体地说,清营法的作用为清营泄热、滋养营阴,而凉血法的作用为凉解血热、清火解毒、散血通络、滋养阴液。邪入营、血分,病位有浅深,证情有轻重,但病变机理并无本质之不同,所以二法合并论述。

现代研究:清营凉血法有抗感染、抗炎、中和内毒素、增加外周血管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减轻血管内弥散性微血栓形成、镇静、强心等作用。清营凉血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清营泄热:

作用:清营,养阴,透邪外达,以祛除营分邪热。

主治:邪热入营分之证。

主治症:身热夜甚,心中烦扰,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等。

代表方剂:清营汤。

(2)凉血散血:

作用:凉解血热、散瘀通络以清散血分瘀热之邪。

主治: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者。

主治症:身灼热,躁扰不安,甚或狂乱谵妄,斑疹密布,尿血、便血或吐血、衄血,舌质深绛或紫绛等。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

(3)气营(血)两清:

作用:用清营或凉血法与清解气热法互相配合应用,以双解气营或气血之邪热。

主治:气热炽盛而营、血分邪热亦甚的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

主治症:壮热,口渴,烦躁,甚至神昏谵妄,两目昏瞀,口秽喷人,周身骨节痛如被杖,身发斑疹,或有尿血便血、吐血衄血,苔黄燥或焦黑,舌质深绛或紫绛等。

代表方剂: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上述方剂可根据病证性质、病情轻重酌情选用。

运用本法注意:

①热在气分而未入营、血分者,不可早用。

②营、血分病变有湿邪者,应慎用,有凉遏滋腻之弊,必要时酌情配伍祛湿之品。

③热入营、血分,病情较为危重,每合并有闭窍、动风之变,故本法常与开窍、熄风等法配合运用。

6.通下逐邪法  是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外泄之法。属于八法中“下法”的范围。

适应证:温病有形实邪内结的病证。如热结肠腑、湿热积滞交结胃肠、热瘀互结下焦等。

作用: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等。

现代研究:

①增强胃肠蠕动,改善肠管的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②抗菌、消炎,排除肠道及全身的毒素,促进新陈代谢。

③通过对肠道的局部刺激作用,引起全身性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

④有的还具有利胆,利尿,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由于内结实邪的性质、部位不同,本法又分为如下几种:

(1) 通腑泄热:

作用:以苦寒攻下之剂泻下肠腑热结。

主治:热结阳明,内结肠腑者。

主治症:潮热,谵语,脘腹胀满,甚则腹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老黄或焦黑起刺,脉沉实等。代表方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2)导滞通便:

作用:导泄实热积滞,泻下郁热,通导肠胃湿热积滞。

主治:湿热积滞交结肠胃者。

主治症: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等。

代表方剂:枳实导滞汤。

(3)增液通下:

作用:滋养阴液,泻下热结,即通下剂配合滋养阴液以泻下热结。

主治: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证,即所谓“热结液亏”者。

主治症:身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干燥等。

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

(4)通瘀破结:

作用:用通瘀攻下之剂以破散下焦蓄结瘀血。

主治:温病热瘀互结,蓄于下焦者。

主治症:身热,少腹硬满急痛,小便自利,大便秘结,或神志如狂,舌紫绛,脉沉实等。

代表方剂:桃仁承气汤。

本法应根据病证灵活变化。如腑实而正虚者,攻下当配合扶正;腑实而兼肺气不降者,配合宣肺;腑实而兼热蕴小肠者,配合清泄肠腑之火热;腑实而兼邪闭心包者,配合开窍;腑实而兼阳明邪热亢盛者,配合清解气热。

运用本法注意:

① 如里热未成实结或无郁热积滞者,不宜盲目投用。

② 使用通下法后邪气复聚,应再度攻下,但要慎重掌握,避免过下伤正。

③ 平素体虚或在温病过程中阴液、正气耗伤较甚,虽有实邪里结,不宜单用攻下之法,应注意攻补兼施。

④ 在温病后期由于津枯肠燥而致大便秘结者,忌用苦寒攻下。

7.开窍熄风法  包括开窍、熄风两种治法。开窍法是开通机窍促使神志苏醒之法;熄风法是平息肝风而制止痉厥之法。

适应证:邪入心包或痰浊内蒙机窍所引起的神志异常证及热甚动风或阴虚风动证。

作用: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芳香透络利窍、清化湿热痰浊等。熄风法,凉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温病过程中神昏、痉厥经常并见,为邪犯手足厥阴所致,开窍与熄风二法常合用,所以将开窍法、熄风法合并讨论。

现代研究:开窍熄风法方药的作用大致有解热、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纠正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镇静、强心等。本法分为以下几种:

(l)清心开窍:

作用:以清解心热、透络开窍之品促进神志清醒。

主治:温病热邪陷入心包,神志异常者。

主治症: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等。

代表方剂: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现代临床还用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2)豁痰开窍:

作用:以清化湿热、涤痰开窍之品宣通窍闭,促进神志清醒。

主治: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机窍者。

主治症:发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

代表方剂:菖蒲郁金汤。现代临床上亦用石菖蒲注射液。

(3)凉肝熄风:

作用:以清热凉肝之品熄风止痉。

主治:温病邪热内炽,引动肝风者。

主治症:身灼热肢厥,手足搐搦,甚或角弓反张,口噤神迷,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

(4)滋阴熄风:

作用:以育阴潜阳之品平息肝风。

主治:温病后期因真阴亏损而致肝木失涵,虚风内动者。

主治症: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肢厥神倦,舌干绛而萎,脉虚细等。

代表方剂:大定风珠。

运用本法注意:

① 本法是针对温病过程中出现神昏、发痉而设的,未出现昏、痉,一般不宜投用。

② 引起神昏、发痉的原因有虚实之别。如神昏有因邪闭心窍引起者,也有因心阳外脱而致者,后者不可投用开窍方药。又如痉厥也有实风、虚风之异,实风之治重在凉肝,虚风致痉不可用凉肝之法,重在滋潜。

③ 开窍熄风法属应急治法,在临床运用时应注意祛除引起昏、痉的原因。如气分热盛者应配合清气或攻实之法;营、血分热盛者应配合清营或凉血之法。

④ 小儿患者病在卫、气分阶段,因高热而引起搐搦,只需投用清热透邪之剂,或用物理降温方法,热退而抽搐自止,不一定必须用熄风之法。

8.滋阴生津法  是通过滋养阴液来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类治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范围。

适应证:温病后期脏腑阴液大伤者。

作用:滋补阴液、润燥制火等。温热之邪属阳邪,最易耗伤阴液,病至后期,阴伤之象尤为明显。正如吴鞠通所说:“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所以在温病初期,便应预护其虚,一旦阴液耗伤明显,便应以救阴为务。

现代研究:本法

①直接补充电解质及多种营养素。

②抑制病原微生物,中和毒素。

③调节机体的反应能力和免疫功能,促进损伤修复。

④兴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微循环和凝血功能,防治血管内弥散性凝血。

⑤促进胃肠蠕动,调整神经系统功能。

⑥有的还有强心、调整血压等作用。由于阴液耗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滋阴生津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滋养肺胃:

作用:以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肺胃阴液。

主治:肺胃阴液耗伤较著而邪热已基本消退者。

主治症:口咽干燥,干咳少痰,或干呕而不思食,舌苔干燥,或舌光红少苔等。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2)增液润肠:

作用:以甘寒、咸寒之品滋润肠道以通大便。

主治:温病后期邪热基本解除,阴伤未复,津枯肠燥者。

主治症:大便秘结,咽干口燥,舌红而干等。

代表方剂:增液汤。

(3)填补真阴:

作用:以甘寒、咸寒、酸寒之品填补肝肾阴液,又称为“滋补肝肾法”。

主治:温病后期,温邪久羁而劫灼肝肾真阴,邪少虚多者。

主治症:低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倦欲眠,或心中憺憺大动,舌绛少苔,或干绛枯萎,脉虚细或结代等。

代表方剂:加减复脉汤。

本法运用的机会颇多,还常与其他治法配合运用,如增液通下、滋阴熄风、滋阴解表、益气敛阴等。

运用本法注意:

①温病阴液虽伤而邪热仍亢盛者,不可纯用本法。

②阴伤而有湿邪未化者,应注意化湿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

9.固脱法  是通过大补元阴、元阳以固敛气阴或阳气,救治气阴欲脱或阳气外脱的一类治法。属于八法中“补法”的范围。

适应证: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下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

作用:益气敛阴、回阳固脱。

现代研究:固脱法具有一定的强心、抗休克等作用。本法分为以下两种:

(1)益气敛阴:

作用:以益气生津、敛汗固脱之品补益气阴、收敛汗液、救虚脱。

主治:温病过程中气阴大伤而正气欲脱者。

主治症:身热骤降,汗多气短,体倦神疲,脉散大无力,舌光少苔等。

代表方剂:生脉散。

(2)回阳固脱:

作用:以辛热、甘温之品峻补阳气,救治厥脱。

主治:温病过程中阳气暴脱者。

主治症:四肢逆冷,汗出淋漓,神疲倦卧,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细欲绝等。

代表方剂:参附龙牡汤。

上述两法各有适应范围,但临床上亦有阴津与阳气俱脱者,两法应配合运用。如见神昏等邪闭心包的症状,为内闭与外脱并见,当固脱与开窍并用。现代临床救治虚脱等危急重险之证,常选参附注射液、丽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运用本法注意:

①用药必须快速及时。

②应适当掌握给药次数、间隔时间、用药剂量,根据病情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③用本法后如阳回脱止,当注意有无火复炽、阴欲竭的现象。

10.外治法  是通过皮肤、九窍给药以治疗温病某些证候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温病各阶段的多种病证。药物可通过皮肤、粘膜吸收而发挥疗效外,还通过对皮肤及穴位的刺激而起到调整体内免疫功能、促进毒素排泄、增强散热机制和调节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常用的外治法有:

(1)洗浴法:即用煎药进行全身沐浴或局部浸洗,以起到散热、透疹、托毒外出的作用。主治温病表证无汗、热势壮盛或疹出不畅之证。

(2)灌肠法:将根据辨证论治所确定的方剂,煎成汤液作保留灌肠或直肠点滴以发挥疗效。主治病证范围较为广泛,尤其适用于较难口服的患者。

(3)敷药法:即用药物制成膏药、搽剂、熨剂等在病变局部或穴位作外敷。主治各种温病局部热毒壅滞或其他病证。

(4)搐鼻法:即把药物研成细末,抹入鼻孔少许,通过鼻腔粘膜吸收,或使病人打喷嚏以达到治疗目的。

还有许多方法,如熏蒸、发泡、点眼、吹耳、雾化吸入等。

运用本法注意:①辨证论治。②注意剂量、用药时间和使用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皮肤、粘膜损害。

(三)温病兼挟证的治疗

1.兼痰饮  原因:一是患者素有停痰宿饮,感受温邪,与痰湿互结,出现痰饮发动、气机阻遏的兼挟证。二是在温病过程中,肺、脾、肾等脏功能失常,水液运化输布失司,或邪在三焦而致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致津液不能正常布化而酿为痰饮。也可由于热邪炽盛,熬炼津液而化为痰热。治法有:

(1)行气化痰:用化痰燥湿行气之品治疗兼挟痰湿中阻。

症见胸脘痞闷,泛恶欲吐,渴喜热饮,胃脘拒按,舌苔粘腻。

治当配合化痰燥湿行气药物,或配合温胆汤之类。

(2)清化痰热:用有清化痰热作用的药物治疗兼挟痰热。

如痰热壅肺者,症见发热,咳喘,咯吐黄稠浓痰,胸闷胸痛.苔黄粘腻等;

如痰热阻于肝经者,症见灼热,肢体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喉间痰声漉漉,苔黄粘腻,舌质红绛,脉滑数等;

如痰热结胸者,症见发热,胸下按之痛,苔黄腻滑,脉洪滑等。运用时,根据痰热所在部位而灵活选用相应的清化痰热药物,如小陷胸汤、雪羹汤。

2.兼食滞  原因:一是发病之前已有未消化之食物停滞。二是在发病后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而勉强进食,以致食滞内停,多见于温病的恢复期。治法有:

(1)消食和胃:用消化食滞以和胃之品治疗食滞于胃。

症见胸脘痞闷胀满,吞酸嗳腐,恶闻食臭,苔厚垢腻,脉滑实。

代表方剂如保和丸。

(2)导滞化食:用消化食滞、通导肠腑之品治疗食滞于肠而腑气不通。

症见腹胀肠鸣,矢气频转,其气臭秽,或大便稀溏腐臭,苔浊腻,脉沉涩或滑。

代表方剂如枳实导滞丸。如邪热未去,当配合祛除邪热的主治方。

3.兼气郁  原因:情志失调而引起气机郁结。

症见胸胁满闷或胀痛,时时叹息或嗳气,泛恶,不思饮食,脉沉伏或细弦。

治疗应在主治方中加入理气解郁、疏肝理脾之品,代表方剂如四逆散。

本证多见于温病邪热不甚或邪热已减者,如邪热较甚则应主以清解邪热,不可滥用辛香理气之品。

4.兼瘀血  原因:除了因其他疾病或外伤而致瘀伤宿血积于体内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邪热深入血分后损伤血络,血溢脉外成瘀。②邪热煎熬阴血成瘀。③阴血耗伤后,脉络涸涩血行不畅。④脏气虚衰致血行无力。⑤妇女患者在温病过程中适逢月经来潮,热陷血室而致热瘀互结。部位不同,治法各异:

(1)清营血、化宿血:清解营血邪热、祛化宿留瘀血。

症见身热,胸胁或脘腹刺痛或拒按,舌质有瘀斑或紫晦,扪之湿润。

治法:在清营凉血方中加入活血散瘀之品,如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归尾、延胡、山楂等。

(2)清化血室瘀热:用凉血化瘀之品以治疗热入血室。

症见小腹胀满,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壮热或寒热往来。

治法:可用小柴胡汤加延胡、归尾、桃仁等。

(四)温病瘥后调理

温病邪热已退后,进入恢复阶段时的一些药物调理方法。对于促进病体尽快恢复健康,防止病情反复、迁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范围甚广,除了要注意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摄外,药物调理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1.体虚未复

(1)补养气血: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治疗温病后气血亏虚者。

症见面色少华,气弱倦怠,声音低怯,语不接续,舌质淡红,脉虚无力。

代表方剂如集灵膏。

(2)补益气液:用补气生津养阴之品治疗温病后气阴两虚者。

症见精神萎顿,不饥不食,睡眠不酣,口渴咽燥,舌干少津。

代表方剂如薛氏参麦汤、三才汤。

(3)滋养胃肠:用养阴增液之品以治疗胃肠阴液亏虚者。症见口干咽燥或唇裂,大便秘结,舌光红少苔。代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

2.正虚余邪未尽

(1)补气阴、清余热:用补益气阴、清解余热之品治疗温病后期气阴两伤而余热未净者。

症见低热不退,口干唇燥,泛恶不思饮食,舌光红少苔,脉细数。治以益气养阴,清解余热。

代表方剂如竹叶石膏汤。

(2)芳香醒胃、清涤余邪:用芳香化湿清热以复胃气之品治疗温病后期湿热余邪未净、而胃气未复者。

症见邪热已退而脘闷不畅,知饥不食,舌苔薄白微腻。

代表方剂如薛氏五叶芦根汤。

(3)健中化湿:用健脾和中,理气化湿之品以治疗温病后期胃气虚衰而湿阻气滞者。

症见饮食不香,食后化迟,四肢无力,大便溏薄,苔薄白而腻,脉虚弱,甚者可见肢体浮肿。

代表方剂如参苓白术散加化湿之品。

(4)温阳利水:用温补肾阳以化水湿之品治疗温病后期阳气虚衰而水湿内停者。

症见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头眩,面浮肢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沉细。

代表方剂如真武汤。

3.复证治法  复证是指温病瘥后,正气未复,调摄不当而邪热复起,又称为“复病”或“病复”。

(l)劳复证:温病瘥后,体虚未复,或余邪未清,过早劳作以致重又发热者。

 ①挟邪劳复者,症见发热,心烦懊憹,胸闷脘痞,或胸胁不舒,口苦,食少纳呆,苔薄黄,脉微数。治以清宣余热、理气宽胸,代表方剂如枳实栀子豉汤。兼呕恶,加半夏、竹茹;兼舌红口渴,加天花粉、竹叶;兼食滞脘闷嗳气,加山楂、麦芽、神曲等。

②气虚劳复者,症见发热,微觉怕冷,四肢倦怠,少气懒言,舌润少苔,脉虚。治以补气健脾,甘温除热,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

③阴虚劳复者,症见发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干舌燥,或心悸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阴清热,代表方剂如加减复脉汤。

(2)食复证:温病瘥后,胃气尚虚,余热未尽,纳食太骤,饮食失节而复伤脾胃,导致饮食停滞,余邪借食滞而复作发热者。

症见发热头痛,嗳腐吞酸,烦闷不纳,轻则日暮微烦,脉象滞缓,重则烦渴谵语,大便闭而腹胀满,苔厚腻,脉沉实或滑。

治以和胃消食化滞,

代表方剂如香砂枳术丸,病情较重者,可选用大柴胡汤等。

(3)感复证:温病瘥后,余邪未尽又复感新邪,导致其病复发者。

症见头痛发热,恶风或恶寒,或口渴舌燥,或兼咳嗽,舌红苔薄白,脉浮。

治当根据新感外邪性质之不同而选用疏解表邪的方药。

此外,在温病瘥后,由于留邪未尽、调理失当、失治误治或病情过重等原因,又可出现某些证候久不消失,有的甚至终生不复,称之为温病遗证。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习 题

一.名词解释

1.轻清宣气   2.分消走泄    3.开达膜原   4.宣气化湿法   5.分利湿邪 6.导滞通便   7.透热转气     8.益气敛阴法   9.避其毒气    10.旱苗法11.五疫     12.水苗法       13.注病     14.疠人坊 

二.问答题

1.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是什么?

2.什么是泄卫透表法?在温病中常用哪几种?其主治病证是什么?随证加减后常可演变成哪几种治疗方法?

3.温病清气法应如何分类?如何区别运用?使用清气法应注意什么?

4.辛寒清气与苦寒直折两法的作用有何异同?

5.什么是温病和解法?适应证、作用是什么?如何分类?其分类主治病证和代表方是什么?应用和解法应注意什么?

6.何谓祛湿清热法?按其作用分为哪几种治法?其主治病证及代表方剂是什么?应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7.宣气化湿法与轻清宣气法的作用和适应证有何异同?

8.温病清营凉血法如何分类?分别叙述其作用、主治证候、代表方药及应用注意。

9.温病通下逐邪法包括哪些?其作用、适应症及代表方药是什么?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

10.通瘀破结法的作用与一般通下法有何不同?前者怎样掌握运用?

11.何谓开窍法?主要分哪几种?试述其作用、主治证、代表方剂及应用注意。

12.临床上如何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和至宝丹?

13.何谓熄风法?根据其作用分为哪几种治法?试述其作用、主治病证、应用注意及化裁运用。

14.何谓滋阴生津法?在温病治疗中有何重要意义?临床运用时分为哪几类?试述其主治证候、代表方剂及应用注意。

叶天士根据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提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吴鞠通则在三焦辨证的基础上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这些治则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应遵循的。

三物香薷豆朴先,

散寒化湿功效兼;

若益银翘豆易花,

新加香薷祛暑煎。

藿朴夏苓有三仁,

泽猪豆豉亦与伦;

湿温身热肢体倦,

胸闷舌腻宜煎尝。

黄芩汤用芍枣草,

清热和中止痢方。

蒿芩清胆碧玉需,

陈夏茯苓枳竹茹;

热重寒轻痰挾湿,

胸痞恶呕总能除。

连朴饮内用豆豉,

菖蒲半夏芦根栀;

胸脘痞闷兼吐泻,

湿热为病皆可医。

清营汤是鞠通方,

热入心包营血伤;

角地银翘玄连竹,

丹麦清热佐之良。

化斑汤治疗气血两燔之轻证;

清瘟败毒饮治疗气血两燔之重证。

枳实导滞首大黄,

芩连白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为丸,

湿热积滞力能除。

安宫牛黄丸:本方最凉,长于清热解毒兼能豁痰开窍;

至宝丹:本方凉性最小,但化浊开窍之力甚优;

紫雪丹:本方凉性介于二者之间,镇痉息风之力优且能安神。

大定风珠鸡子黄,

再合加减复脉汤;

三甲并用五味子,

滋阴息风是妙方。

炙甘草汤参桂姜,

麦地胶枣麻仁襄;

心动悸兮脉结代,

虚劳肺萎俱可尝。

                                          年   月   日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