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2025-09-28 00:26:44 责编:小OO
文档
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吴良镛教授以道氏学说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向我们详细的阐述了这门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人居环境科学。吴教授在书中旁征博引,通过大量的资料及自己的考察设计结果,用方作为引导,使我们清楚地认识了这门科学。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由来、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是吴教授对道氏学说思想研究的综述。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门学科从城市规划到人类聚居学再到最终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吴教授主要强调了需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借鉴“人类聚居学”的成就,发展新的学术,即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居环境的概念: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基础是大自然,它是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中介,也就是说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居环境的主要构成:就其内容而言包括五大系统,即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就其级别而言包括五大层次,即全球、国家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随后,他又提出了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五大原则,概括的来说即为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这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接着,吴教授向我们分析了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构成: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并且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融合。

这样我们对人居环境科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就需要有一个研究它的方法。吴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方。他指出了“以问题为导向,利用人类已经探索和积累的知识,解决问题,谋求生存与发展之路”、“就科研工作而言,问题所在往往也是能对科学加以突破的希望所在”、“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这些告诉了我们只有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会得出更多的奇迹。尤其是像这些交叉学科,更需要从整体出发来考虑问题。在这之后,吴教授又向我们举出了几个研究实例来阐明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

最后,吴教授指出:面临新世纪、新时代,人居环境面临的问题愈复杂,愈要更加关注环境的质量,而不是放弃努力。良好的环境的取得是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人们的共同职责。“美好的建筑环境与美好的社会同时缔造”,那种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心情,混淆视听的奇谈怪论,令人无所适从,意味着放弃应有的职责,都是不能苟同的;要扩大人居环境科学的艺术理论,不遗余力地宣传,争取决策者、专业工作者、广大群众多方面达成共识,热爱我们的家园,共同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经营别忘了人是环境的主人,美好的环境、“场所意境”、“场所精神”等都是由人来创造,让人来理解欣赏的,应该让人们在这舞台上演出一幕幕有声有色揭示时代的戏剧。而没有人活动其中的环境,则是空虚的。特色的发掘、个性的创造等,归根结底有赖于此。

通过《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对我们的重要性,并且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更清楚地意识到像我们这样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门综合性学科的重要性,并从中了解到我们学科的一些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作为城规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仅要把眼光放在城乡规划上,更要关注与资源环境的融合,即在我们人为地建设、规划城市时要学会与大自然相结合,永远记住自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乡规划才是合理的,这样才能将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引用吴教授的话作为结尾吧,通过此我们还可更深层地了解到我们的专业为何叫“城乡规划”,而不是“城市规划”:

“建筑学要融合环境、技术理念的发展,从单幢建筑物的设计走向建筑群落的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要融合经济、社会、地理等,从城市走向城乡区域的整体协调;地景学要融合生态学等观念的发展,从咫尺天涯走向‘大地园林’,为人居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