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2025-09-28 00:26:47 责编:小OO
文档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江中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一种道德是否是进步的道德,就在于:它是否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哺育了无数的中华民族杰出的人物,并且在促进社会的进步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因此,它是人类社会的进步道德。

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96年8月6日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中国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思想,人格价值观念,以和为贵,肯定和谐的价值以及强调社会责任心,认为个人对于社会应负有一定的责任。他认为这些内容,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产生于国与家的唇齿相依关系。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精忠报国”体现了古代爱国者岳飞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近代爱国者魏源,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理性爱国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则体现了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成为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鼓舞着许多志士仁人去追求崇高的精神目标。

“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理想。

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关心国家的兴衰,关心人民的疾苦,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有着无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而在今天,叶落归根,回归祖国,是港澳同胞、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并随着社会的前进,将赋予新的内涵。

2、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在义利关系上,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优秀道德品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约之以礼”,就是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孟子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五类,并提出了调整这五类关系的准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在义利关系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重义者为君子,而重利者则是小人。“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人生不能无群”,“善群则生”。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因民之利而利之”这是一种值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3、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认为“仁爱”是人我关系的准则。唯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仁爱”思想实质上是对人类原始人道主义的发扬。孔子主张薄赋轻刑,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老百姓,尽可能减轻人民负担,反对过分地压迫和剥削。孟子则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4、提倡身体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并认为身体力行进行修身养性。是“修齐治平”模式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注重个人心理品质和人格价值的修养,做个品德高尚的人。提倡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抚贫怜弱。由家庭的和睦到社会的稳定,尽到自己的义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传统美德十分注重“慎独”的修养,要“君子慎其独”。刘少奇同志在《论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即使在他个人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而不是有些人。在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情况下就去干各种坏事。要不做亏心事,使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同志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批判继承是马克思主义对等一切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我们要以冷静的反思、公正的态度对传统美德进行彻底的现代清理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在对传统道德立足于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建设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社会主义新的道德观念,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我国文明从未中断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传统美德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当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全盘继承儒家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儒家的等级意识,割裂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联系,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挥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一代新人,我认为当前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义统利”,加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教育。

市场经济使我国的青年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强化了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但是,有一些青年滋长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社会的主人翁精神日趋淡漠,产生了负面效应。

我们应该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强调的“以义统利”、“以义制利”的思想,自觉地调整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摒弃割裂道德理想和物质利益联系的理想主义的宣传,正确理解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质利益原则,激励年青一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宝贵热情。另一方面,要运用建设精神文明的各种阵地。给予正确的导向和评价激励,树立集体主义的荣誉感。使年青一代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增强实现自我人格价值的价值观念。

2、坚持传统美德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国青年由于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历史上素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热爱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热爱人民的教育。培养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我们弘扬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年青一代要时刻关心国家的进步,并立志把自己的忠诚、拳拳报国之心和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3、坚持“仁爱”精神,进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仁爱”精神,现在被一些青年抛弃了。见死不救,见危不扶,见贫不济;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行为受不到社会应有的谴责和惩罚。

一些青年是非善恶观念不清。误入歧途。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值得我们重视。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教育。要谴责一切危害人们共同利益的行为,要教育年青一代,要懂得尊重和爱护人民的利益和权利、尊重和爱护他人的人格和价值,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坚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4、坚持如何做人的社会基本道德教育。

现在一些年青人把做人的基本准则丢掉了,我们要教育年青一代,如何做一 个好学生、好工人、好公仆、好公民。明确道德义务,注重道德修养,陶冶道德情操,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打好做人的基矗要努力做到: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工作上,谦洁奉公,克己敬业,开拓进取;在社会上,济贫扶弱,诚实守信。对人友爱;在家庭中,尊老爱幼,谦让和睦。我们要继承传统美德的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好传统。

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要把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采取行之有效的各种方法。加强对青少年德育工作,把未来的一代,培养成最有希望的一代。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