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f Xuzhou N o rm al U n i .(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 o l .27,N o.1
M ar .,2001
[收稿日期]2000210212
[作者简介]卢英顺(1962—),男,安徽无为人。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
论趋向动词问题
卢英顺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关键词] 趋向动词;句法;语义
[摘 要] “趋向动词”这一提法由来已久,似乎已为大家所认同。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不妥。文章以“起
来”、“下去”和“下来”为例,从句法、语义角度对它们进行考察,发现:在共时平面,它们的功能已经明显分化,因而不宜笼统地称之为趋向动词,应该将它们进行分化,兼属动词和助词。
[中图分类号] H 1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5(2001)0120039205
一、趋向动词概述
趋向动词指的是“上、下、进、出、来、去”以及“起来、下去、上来、上去”等具有一定方向的词。从汉语语法学的历程来看,各家对趋向动词的界定不尽一致,对趋向动词的归属也存在着相当的分歧,[1](P186—194)与此相关的是对“动词+趋向动词”结构的看法不一。从研究结果来看,早期对趋向动词的处理有点简单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到90年代,对趋向动词的研究越来越细致化,也越来越科学化,比如范晓根据动趋式的形式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把“V 上”
分为四类:动趋式、准动趋式、动结式和动态式,每一类里又分成若干次类。[2](P313—328)
动趋式内部的
分化,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趋向动词本身的不同处理,这是符合语言事实的。关于趋向动词“起来”,吴洁敏[3]、贺国伟[4](P110—118)也作了比较细致的描写。遗憾的是,对趋向动词较为细致的研究还没有全面展开,其他的趋向动词如“下去”、“下来”等等似少有问津。
本文择取几个主要的趋向动词,从句法、语义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进而谈及对趋向动词归属的看法。
二、起来
“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和其他动词或形容词搭配范围较广。从语言事实看,“起来”的形态特点已有了明显的分化。请看几组例句:
A (1)哟,该死的,瞧你这双臭脚丫子把我的凉
席都弄脏了!给我滚起来……(蒋子龙《锅碗瓢盆交响曲》。以下书名均略)
(2)何帆一看晶晶难堪的神情,马上起来干涉:
“喂,都闭嘴,少说长道短的。”小伙子都老实了。(吕雷
《海风轻轻吹》
)B (3)等他从地上爬起来,吐了几口泥沙,晶晶
已经跑远了。(吕雷)
(4)傅玉洁偶尔发几句牢骚,他就急忙跳起来掩上门。(张弦《挣不断的红丝线》
)(5)马秀花十分激动地站起来,来回踱着步。(张
弦)
C (6)用点劲,把石板抬起来。(7)你能把这棵树拔起来吗?
D (8)好好的头发为什么不卡起来,披散一脑袋,无疑是卖俏。(谌容《献上一束夜来香》
)(9)队里穷,家里也穷。为了哥哥的婚姻大事,母
亲把每一分钱,每一个鸡蛋换来的钱,全都积攒起来。
(周克芹《山月不知心中事》
)E (10)一想到他那粗壮的胳膊要搂住自己的
肩,他那黝黑的脸要贴近自己的面颊时,傅玉洁禁不住浑身颤栗起来。(张弦)
(11)“什么?”她的脸红得像一朵彤云。由于我的
意外出现,使她从刚才那种自我陶醉的忘情境界之中,陷入眼前这种无法掩饰的窘迫地步。我顿感内疚,
也从内心深处对她可怜起来。(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
的土地》
)(12)(她)一接触我的目光,语调和神态就不自
然起来。(梁晓声)
A 组中的
“起来”(记作“起来a ”)或做谓语动词,如例(1),或做连动式的一部分,如例(2)。这样的“起来”还可以用在下列句子中:“你怎么还瘫在地上,到底起来不起
B组各例的“起来”(起来b)前面都有一个动词,且都是不及物动词,动词和“起来”之间可以插入“得 不”,如“爬得 不起来”、“跳得 不起来”等。从语义上看,“起来b”是表义的重点所在,前面的不及物动词多说明“起来”的方式,而“起来”的正是相应动词的配价成分,如例(3)中“爬起来”的是“他”,例(5)中“站起来”的是“马秀花”。B组中的不及物动词都具有“向上位移”这样的语义特征,需要指出的是:一、“爬”的[位移]语义特征虽然是泛方向性的,但它蕴含着“[向上位移]”的特征;二、“跳”的位移结果,从空间上看是“水平方向”的,或前或后,或左或右,但这种水平方向的位移必定伴随着“向上”的位移,所以我们认为“跳”具有[向上位移]这一语义特征。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和具有[趋上]语义特征的“起来”在语义上相容。从语义指向上看,“起来b”指向其前面动词的唯一的配价成分——施事。
C组各例的“起来”(起来c)前面也都有一个动词,而且是及物动词;动词和“起来c”之间也可以插入“得 不”,构成“V得 不起来”格式,如“这块石板我们两个人抬不起来,大概四个人才抬得起来”。从语义上看,C组中的动词“抬”、“拔”也都具有[向上]语义特征,语义指向上,“起来c”指向它前面的动词的受事,即“起来”的是“石板”和“这棵树”,而不是省略的“你们”或“我们”和“你”。造成语义指向上的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动词本身(及物与否),而与“起来c”无关。比较C组和B组,“起来”的语义特征并没有发生变化,都具有[趋上]性,这点和“起来a”相同。因而我们可以把“起来a”、“起来b”和“起来c”归为一类,即动词。
D组中“起来”(起来d)前的动词多为及物动词,从收集的语料看,没发现什么不及物动词,但不及物动词是可以出现在这个位置的,如:
(13)你要是好好打扮起来,还真够帅的。
(14)我从小就不喜欢出头露脸,愿意一个人躲
起来胡思乱琢磨,默默地过平静日子。(蒋子龙)
D组中,“起来d”和动词之间一般也可插入“得 不”,如:
(15)车上人都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着那两个年
轻人,他们十分懊丧,打又打不起来,骂也骂不起来,
只好一声不吭……(蒋子龙)
(16)这么多的油桶和木头,用铁丝捆得起来吗?
但有时似乎不可以,这可能与动词本身的语义有关,如似乎不能说“3扣留得 不起来”。从语义上看,“起来d”只表示行为的结果,它已失去了原有的语义特征,因而它和动词的配价成分——施事或受事没有语义指向上的关系,这点和B组、C组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它们之间也有相同点,就是都能在动词和“起来”之间插入“得 不”,构成“V得 不起来”格式。
E组中,“起来e”的前面是动词或形容词,表示行为和状态的“开始”;它们和“起来e”之间一般不能插入“得 不”,否则“起来e”就不能表示“开始”的语法意义。表示“开始”的“起来e”在句法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动词的宾语往往出现在“起”和“来”之间,构成“V起O来”格式。例如:
(17)他担任大队会计以后,突然大胆地推行起
责任制来。(周克芹)
(18)三年之后,他们决定中止关于“结婚是不是
爱情的坟墓”的无休止的讨论,怀着甜蜜的遐想布置
起新房来。(张弦)
有时,“起”和“来”之间的宾语很长,如:
(19)忽然,她轻盈地跃到那块光滑平坦的大青
石上,伸展双臂,优美地旋转了半圈,竟跳起节奏欢快
热情而急促的墨西哥民间舞来!(梁晓声)
“起来d”和“起来e”虽然在语法意义上有一定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起来d”和“起来e”的[向上位移]语义特征已经消失,表现在句法形式上就是它和动词的结合比较广泛,对动词没有[趋上]语义特征的要求,甚至不限于动词,也可以和形容词结合。“起来e”和动词、形容词的结合面更为广泛。根据“起来d”和“起来e”的这种特点,我们有理由说“起来d”和“起来e”已失去了它作为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形态特点,再把它们看作“趋向动词”已明显不妥,因而我们主张把“起来d”和“起来e”看作“体助词”,属虚词这一大类①。
现代汉语中的“起来”,除了上述几种用法外,还有下列用法:
F(20)南乡的事,那些亲丈夫,拥护野男人
的话头,虽然离奇得可笑,但细想起来,竟也合乎情
理。(茅盾《蚀》)
(21)检举起来,自然有人来报告。(茅盾)
这种用法的“起来”(起来f),《现代汉语词典》把它概括为“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p1000),《现代汉语八百词》也有类似的表述(参p391)。但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这种概括难以解释上面所有的语言现象;二是,这种概括是对“V+起来f”结构的概括,“起来f”本身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什么,它的语法性质是什么,都没有明确说明。我们一时难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起来f”是虚词类,也可以归入助词。这样,现代汉语中的“起来”就可以分为两个:“起来动”和“起来助”。上述A、B、C组例子中的“起来”属前者,D、E、F组例子中的“起来”属后者。
三、下去
和“起来”一样,“下去”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形态上的分化。先看几组例证:
04
①“起来”和“了、着、过”的情况类似,没有理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虚化的“起来”还看作趋向动词。
A(1)任海萍这才同翠翠一齐下水,但翠翠刚下
去,脚一滑,便惊叫起来,一把抓住任海萍。(魏继新《燕儿窝之夜》)
(2)几个月前,游经理却声称把春城饭店当做自
己的点,每周要下去蹲两天,抓了不到一个月,也不再
下去蹲了。(蒋子龙)
(3)你不是走黄河吗?你不是在中国农村呆过很
多年吗?你不是关心社会历史吗?沿着这个下去,你寻
找一下嘛。(柯云路《东方的故事》)
B(4)太阳沉下去了,四周隐隐绰绰,我已辨不出东西南北。(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5)她改游蛙泳,游到中流时,一手抱木头,一手
拉大扒。才三两下,一个浪头打来,又把她压了下去。
(魏继新)
(6)当田秀秀给杜永康喂药时,一勺一勺,掰开
他的嘴喂下去,老太太就会坐在一旁观看。(柯云路) C(7)他俯身抱住田秀秀,深深地吻下去。(柯云路)
(8)比这小院低的地方也还有院落,有街道。再
望下去,可以看见村口,由村口低低地、平平地转过
去,就有了村边公路稀疏的路灯光。(柯云路)
D(9)杜永康又说:一首《黄鹤楼・七律》,……
可以流传千古,而且还将流传下去。(柯云路)
(10)我是想有个归宿,我也老大不小了,不能跟
头儿这样不明不白地过下去。(李国文《关于狗的传
奇》)
A组中的“下去”记作“下去a”。前两例中,“下去a”前要么有副词“刚”或“不再”修饰,要么有助动词“要”;例(3)中“下去a”前有介词短语“沿着这个”。在其他场合,“下去a”后也可以带动态助词,可以正反重叠等,如“你下去过没有?”、“你到底下去不下去?”可见,从句法上看,“下去a”符合动词的形态特征。从语义上看,例(1)中的“下去a”指的是空间上的“由高到低”,而且是“偏离说话人所在的方向”。这种空间上的位移特点可以引申到“部门”或者其他方面,如例(2)中的从“公司”到其下属“饭店”;例(3)中的“下去a”用法更为抽象一点,指的是“顺着某种思路”想下去;但从句法上看都保留着动词的形态特征。
B组中的“下去”记作“下去b”,“下去b”前都有动词,可以是不及物的,如例(4)中的“沉”,也可以是及物的,如例(5)、例(6)中的“压”和“喂”。“下去b”和其前的动词之间可以插入“得 不”构成“V得 不下去b”的格式,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压得 不下去b”、“沉得 不下去b”等。从语义上看,“下去b”仍具有“下去a”的语义特征;在语义指向上,“下去b”指向不及物动词的唯一配价成分,如例(4)中的“太阳”;指向及物动词的受事,如例(5)中的“她”,例(6)中的“药”。
C组中的“下去”记作“下去c”,“下去c”不表示“继续体”的语法意义,其中的“吻下去”、“望下去”不是“继续吻”、“继续望”的意思(换一个语境并不排除这种可能);例
(7)表示在“吻”时有嘴唇“向下移动”这一过程,例(8)表示眼光“向(山)下”看。可见,这两例中的“下去c”还保留着“下去a”的某些语义特征,因而仍可看作动词。
D组中,“下去d”前也都有一个动词,可以是不及物的,也可以是及物的。粗略地从分布上看,“下去d”虽然和“下去b”相近,但在语义上,“下去d”已失去了“下去a”的语义特征,这可从它对动词次范畴的选择窥见一斑,即“下去d”前的动词不必具有和“下去a”语义特征相容的语义特征,如“过”就不具有[位移]语义特征;因而,“下去d”也就没有明确的语义指向,如例(10)并不是指“我”跟“头儿”下去。可见“下去d”已经虚化,它表示“延续体”的意义,可以看作体助词(动态助词)。但这种虚化还不够彻底,“下去d”和其前的动词之间还可插入“得 不”表示“可能”“不可能”,如:
(11)这件事要是让大家知道了,我在这儿还呆
得下去吗?
(12)赵蒙生哽咽着,讲不下去了。(李存葆)
加“得 不”以后,“下去”仍表示“延续体”的意义,如“呆得下去”是“能继续呆”的意思,“讲不下去”是“不能继续往下讲”的意思。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中“下去”在形态上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分化,我们应该根据它与动词次范畴或形容词相结合的特点,把它分化为两个:“下去a”、“下去b”和“下去c”可归为动词,“下去d”归为体助词,表示“延续”语法意义。
四、下来
“下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语法学界一直笼统称之为“趋向动词”,其实,从共时的角度看,“下来”的功能业已分化,其在形态上的表现就是和动词或形容词相结合的能力不同及相结合的关系不同。我们分别看几组例子:
A(1)这群敌人是从主峰上下来的。(李存葆)
(2)你还是下来吧,那些老头子都在这一片住,
碰见不好,电影院又刚散场。田秀秀坐在(自行车)大
梁上就是不下来:怕什么?(柯云路)
A组中的“下来”记作“下来a”。从句法功能上看,“下来a”不仅可以作谓语,还可以受副词、介词短语修饰。从语义上看,它表示空间上的“朝着说话人方向的由上而下”。可见,“下来a”具有动词的形态特点。作为动词,它还可以作连动式的一部分,如:
(3)坡度大的地方,她还翻身下来,拖着车往前
走。(柯云路)
B(4)(她)每天吃派饭……大队干部在她刚下来的时候问过她,要不要在大队部吃饭,这儿有一个
炊事员。(柯云路)
(5)他的胸脯很厚,很宽,粗粗地下来,没有腰,
腰和腹部还是肥肥的,壮壮的。(柯云路)
B组例子中的“下来”记作“下来b”。和“下来a”的相同
14
点是,它在句子中也是作谓语,也受副词、介词短语等修饰,所以从句法上看,“下来b ”也应该归入动词范畴。从语义上看,“下来b ”不是简单地表示空间上“朝着说话人方向的由上而下”的位移,而是有所引申,如例(4)表示“从城市到乡村”或“从大地方到小地方”的移动,例(5)则表示“感觉(视觉)上的由上而下”的移动。
C (6)可意从山坡上跑了下来,追到了大门外,
望着朝山下驶去的汽车背影大喊:“姐姐——”
(航鹰《蒺藜女》
)(7)(杜永康)身体不由自主地往后倒着。田秀秀
就要费力地托着他的脊背,慢慢地放下来。(柯云路)C 组的
“下来”记作“下来c ”。出现在“下来c ”前面的动词可以是不及物的,也可以是及物的。“下来c ”仍然保留着
[由上而下]的语义特征,或表示空间上的位移,或表示身
体某部位的“由上而下”,因而“下来c ”前的动词一般要有
[位移]语义特征。从指向上看,“下来c ”指向不及物动词的
施事,如例(6)中的“下来”指向“可意”;指向及物动词的受事,如例(7)中的“他”。根据“下来c ”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它归入动词。这种用法的“下来c ”有时不限于空间方面,它可以引申到其他方面,如:
(8)牛宏一走,奖金降下来了,邱二宝那一伙子见钱眼开的家伙就不干了。(蒋子龙)
(9)恩少岩见铁森表态了,心里就踏实许多,心
里巴望下笔扶贫款尽早拨下来。(关仁山)
像“下来b ”一样,动词后的“下来c ”也有表示“感觉上的由上而下”的,例如:
(10)头顶的阳光热热地照下来。(柯云路)
(11)(胡宗乃)裤子是笔挺的,压住脚面的。当从
这个办公桌走到那个办公桌的时候,挪动和站立,前后四条裤线潇洒流利地直泻下来……(柯云路)上例中的“下来c ”仍然保留[由上而下]的语义特征,所以仍可看作动词。
接着再看下面几组例子:
D (12)哎呀,小祖宗,把汗衫和裤子脱下来我给
你洗一洗。(蒋子龙)
(13)我和梁三喜忙把小金身上的装备卸了下
来。(李存葆)
D 组中,“下来d ”
已经失去了空间上或感觉上的[由上而下]这一语义特征,因而对其前面的动词没有[位移]特征的要求。但“下来d ”还保留着与前面几组“下来”相关的特征:位移的结果是位移的主体(包括人和物体)由A 地到B 地,即位移主体“离开”了A 地,所以,“下来d ”具有“某物离开某处”的意思,整个的“动词+下来d ”这一格式就具有“通过某种行为使某物离开某处”的意思。比如例(12)通过“脱”而使衣服离开了某人的身体,例(13)中的“装备”是通过“卸”而离开小金身上的。“下来d ”和其前动词的受事
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指向”关系。可见,“下来d ”也可归入动词,但不如前面几组中的典型。
E (14)天渐渐黑下来了,秋天田野的气息在白日的喧嚣中沉淀出一片草木成熟的香气。(柯云路)
(15)主峰上的敌人已停止炮击,战场沉寂下来。(李存葆)
E 组中,“下来e ”
前面的词都是形容词,这些形容词都没有[位移]特征,“下来e ”本身也不具备[由上而下]的语义特征,在句中也不存在语义指向上的关系,如例(14)中的“天”并没有“下来”的意思。可见“下来e ”已经相当地虚化了,它表示“某种状态的获得”。此外,它还表示“停止”,例如:
(16)当我走到连部窗前时,听屋内梁三喜和靳开来在高声谈论,我便悄悄停下来。(李存葆)可见,“下来e ”已明显失去了动词的形态特点,应归入虚词。
F (17)手里拎的大概常常是重五公斤的家伙吧,拎着它上马路、找车站……这么从浦西到浦东个把小时拎下来,手臂自然酸极。(报纸)
(18)很多时候,为了使自己完全脱胎换骨,进入
角色的摸爬滚打,他觉得自己要坚持不下来了。(柯云路)
(19)十几年下来,她不仅为家庭节省了一大笔
钱,而且练就了一手熟练的理发技术。(蒋子龙)F 组例子中,在
“下来f ”前出现的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语。可见“下来f ’”已经虚化。从动词“下来”的语义特征看,“下来”这一行为有一个“过程”,就是说,从A 处位移到B 处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动词“下来”的这种语义特点,在虚化后就获得了[延续]语义特征,因此与“下来f ”相结合的动词多具有[持续]语义特征,瞬间动词很少在这个框架中出现,①例如:
(20)3那颗要是爆炸下来,损失可就大了。
(21)3他死下来了(比较:他活下来了)
口语中或许会听到这样的句子:“你给我死下来!”但这里的“下来”不是“下来f ”,而是“下来a ”;这里的“死”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动词,而是表示某种语气,这就像说“你给我滚下来!”一样,并不是真的让“你”“滚着下来”。
正因为“下来f ”具有[延续]语义特征,跟“延续”相容的时间词语应该是表示“时段”的,而不是表示“时点”的;因此,“下来f ”前面出现的词语必须是表示时段的名词语,如上例(19)中的“十几年”。表示时点的名词语或其他名词语都不能在这个位置出现,试比较:
(34)a 干这么重的活,五个小时下来,我累死了。
3b 干这么重的活,五点钟下来,我累死了。
(35)a 读那本书,一天下来,我读得头昏脑胀。3b 那本书下来,我读得头昏脑胀。
2
4①我们认为,应该区别瞬间动词和瞬间事件,有时由瞬间动词所表示的事件并不是瞬间的,这时瞬间动词后就可接“下来”。详细情况另
有文章讨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应该把“起来”、“下去”、“下来”等笼统地称为趋向动词,而应该根据其各自的形态差异,将它们进行分化:一类属实词,归动词类,一类属虚词(其虚化程度不一),可归入体助词。把趋向动词作为动词的附类明显不妥,把它作为动词的次类也存在着怎么看的问题。其实,作为动词的“趋向动词”的确立,只是根据其某一语义特征来分的类,就像根据有无[持续]性分成持续动词和瞬间动词一样。因此,在谈趋向动词的时候,别忘了它跟“非趋向动词”的对立。忽略了这一点而把它看作动词的次类,就会给动词的下位分类造成混乱。
[参 考 文 献]
[1]马玉汴等.趋向动词研究综述[A].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
[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2]范晓.“V上”及其构成的句式[A].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3]吴洁敏.谈谈非谓语动词“起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
(2).
[4]贺国伟.动词后“起来”的非趋向用法[A].胡裕树,范晓.动词研
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5]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
(3).
On the D irectiona l Verbs i n M andar i n Ch i nese
LU Y ing2shun
(Ch inese D ep art m ent,F ud an U niversity,S hang hai200433,Ch ina)
Key W ords:directi onal verb;syn tactic;sem an tic
Abstract:T he term“directi onal verb”has been u sed fo r ages.It seem s to be accep ted by the researchers.How ever,the p resen t au tho r th ink s that the term is inaccu rate.T h is paper gives an exp lo rati on of som e of the directi onal verb s,such as“qilai”(起来),“x iaqu”(下去),“x ialai”(下来),from the syn tactic and sem an tic perspectives.T he resu lt show s that their functi on s have synch ron ically diverged.T herefo re,it is inapp rop riate to call them directi onal verb s generally. T hey shou ld be pu t in to the so rts of verb and particle respectively,based on their functi on s.
[责任编辑:古敬恒]
34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