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016
2025-09-28 00:28:28 责编:小OO
文档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等),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其领土范围内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GNP: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

3.投资是指为了维持、形成和扩充生产经营能力而对资本品的购买及组合行为。

4.购买:指各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5.转移支付:是指以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抚恤金、各种困难补助及国债利息等形式对个人(有时也对企业或灾区等)地一种支出。

6.名义GDP:是指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7.实际GDP:是指以先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8.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综合反映各种消费品的生活服务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一种经济指数。

第二章:

9.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0.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1.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12.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13.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14.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储蓄的变动情况。MPS+MPC=1

15.财富效应:由于市场情况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财富的增减,进而对消费者的消费产生的影响称为财富效应。

16.乘数效应:投资及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化在正反两个方向对于国民收入变动的放大效应也常被称为“乘数效应”。

17.税收乘数:是表示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或倍减作用。

18.平均预算乘数:用来反映收支同时等额增加的情况下,收支变动对国民收入的综合效应。

第三章:

19.投资需求曲线:投资需求曲线表示投资的总数量与额外1美元投资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20.自发投资I=e-dr,其中e表示利率即使为零时所会有的投资,成为自发投资,它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产出水平和货币的总供给量,与利率无关。

21.IS曲线:表示的是投资等与储蓄条件下的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

22.货币存量M1:M1又称交易货币,它包括各种实际用于交易的货币。

23.货币存量M 2:又称为广义货币,它包括M1以及流动性较差、不能直接用做支付工具,但可以较方便的转变为支付工具的项目。

24.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某一时点上愿意并且能够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产数量,简言之,就是人们的持币要求。

25.货币交易需求:就是指个人或企业为应付日常的交易或日常的经济往来而持有货币。

26.货币预防需求:是指为了应付未来不确定的各种意外支出而持有货币。

27.货币投机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抓住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以获利而产生的持币要求。

28.流动偏好:人们宁愿牺牲持有其他资产形式(如有价证券、实物资本等)预计能带来的收益,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保存在手边,这便是货币需求,凯恩斯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偏好。

29.流动偏好陷阱:这种利率极低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于手中的情况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称“凯恩斯陷阱”。

30.货币需求曲线:货币的总需求曲线是表示货币总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

31.LM曲线:表示的是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条件下的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

32.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当利率极低时,货币投机需求无穷大,水平段的曲线。

33.LM曲线的古典区域:利率极高时,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为零,垂直的曲线段。

第四章:

34.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时所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35.总需求曲线:是用来表示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

36.总供给: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经济社会中的所有企业所愿意且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37.总供给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38.工资刚性:由于行业工会的力量很强大,降低货币工资将会遭到工会的强烈反对而难以实施,因而货币工资呈现出只能提高而无法下降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工资刚性。

39.工资粘性:是指货币工资水平较为稳定,其变动很缓慢。

40.市场出清:就是只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情形,这时没有超额供给。

第五章:

41.失业: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表现为一部分劳动力资源的闲置,也即失业。

42.失业率:表现了一个社会的失业程度的严重与否。失业率=失业人数/全部劳动力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43.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市场或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正常摩擦所产生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44.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及劳动供求区域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失业。

45.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因而产生萎缩,进而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而产生的失业。

46.自然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都是难以避免的,他们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因此,他们也被统称为自然失业。

47.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与总劳动力的比率就是自然失业率。

48.充分就业:摩擦性失业或周期性失业以后的社会就业状况。

56.奥肯定律:实际GDP与失业率变动之间的数量相关性。

49.通胀率:本期通胀率=(本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100%

50.实际利率:银行所支付的利率是名义利率。

51.名义利率:考虑了物价变化因素的利率是实际利率。

52.皮鞋成本:为减少货币持有量而发生的成本成为皮鞋成本。

53.需求拉上型通胀:是指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了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形成的通胀。

54.成本推动型通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通胀。 

55.结构型通胀:是指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所引起的通胀。

56.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最初PC曲线)表示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57.牺牲率:指的是反膨胀时期通胀每下降1%所需要付出的总产出(实际GDP)减少的比率。牺牲率=实际GDP每下降比率/通胀率年下降1%

第六章

58.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与外国进行的各项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既包括一国从国外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国的对外支付。

59.汇率:是指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或者说是用一种货币来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60.三元悖论:开放经济不可能同时追求“的货币”、“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至多只能追求其中的两个目标。这边是开放经济所面临的选择的“不可能三角”或“三元悖论”。

61.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总生产的增加,通常以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衡量。

62.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形态与结构的进步,环境和生态的平衡,政治的民主化等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经济增长。

63.经济周期:是指宏观经济活动的扩张与收缩的交替过程和周期性波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