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文化生态学综述
2025-09-28 00:28:53 责编:小OO
文档
文化生态学

摘  要  文化生态学是二十世纪以来新型的一门跨学科的交叉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生态学也从研究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研究与工程学、信息传播学、经济学、教育学、媒体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但文化生态学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任务。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破坏使人们认识到文化生态学对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定义  发展  媒体环境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成熟,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飞跃,从地下到太空,都遍布了人类的足迹。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技让人类拥有了改造外界环境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同时也给人类带了许多灾难,2004年印度洋的海啸、2008年的中国汶川大地震等,使人类认识到了自身的脆弱性和自然的强大性,人类日益感受到自身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越来越需要一门能够研究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规律的科学,于是文化生态学在这个时候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了,成为了一门研究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交叉科学。

文化生态学定义

首先,在对一个主题的研究中,对其概念的确定和争论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生态学也有着进一步的理解。

美国的斯图尔德先在《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中,从文化生态学所研究问题的不同出发,将文化生态学同“环境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加以区分。接着,通过对文化概念的认识结合生态的观点,总结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涉及技术起源和传播的多,涉及技术在各种环境中不同使用和接受不同社会安排的少[1]。经过多年,人们对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认识到,文化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业,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如果说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指的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状态,那么,文化生态学就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3]。文化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有文化学和生态学的学科,也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要对文化诸问题包括发展规律有所的认识,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应用生态学于文化学之中,使两者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对文化发展规律等问题的认识。

文化生态学的早期发展

早期的文化生态学诞生于美国,当时主要探讨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美国许多早期重要的人类学家如 F .博厄斯和 A克罗伯等,他们在研究北美的土著民族以及外来人种迁移时,大多分为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认为环境直接决定人类文化,等同于早期的“决定论”,另一个观点则认为环境只是可能对人类文化产生影响,即主张“可能论”。随然当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但为生态环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了生态环境学发展的先驱。

之后在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他发表的《文化变迁理论》中引用并首先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念,这在学术界别普遍认为是生态文化学产生的标志[4]。之后他又在《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中,从文化生态学所研究问题的不同出发,将文化生态学同“环境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加以区分。他提出生态文化学研究应集中在“文化内核” ,即文化中与自然界关系最直接的部分——生存或生产策略。他对文化生态的贡献不仅在于给生态文化学下了一个新的定义,还指出了环境虽然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唯一因素。

可以说,以早期斯图尔德的生态文化学理论为代表的思想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它本身也有缺点。他们只重视了人类与环境相适应,却没有意识到人类也可以人为的改变环境来使之为人类服务,同时,他们的研究多是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现象进行的分析,而没有考虑到人类文化的长期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影响。

文化生态学的现状

20世纪以来,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网络技术越发完善,文化研究也越来趋于多样性,随着生态文化研究向多学科的渗透以及全球生态危机意识增强,社会文化学家也重新审视人类行为文化与生态学之间的联系。

自1980年以来,文化生态学已基本成熟影响也相应扩大,主要标识有四个:

(1)系统论成为人文生态学的科学基础,使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更为科学和完整。

(2)以往文化生态论者机械的环境单向的决定文化的观点得以改变,将环境因素纳入文化研究范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卡尔·奥特温·苏尔发表了《景观的形态》和《历史地理学序言》等,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构进行研究,被称为“伯克利学派”,甚至直接成为“文化生态学派”[5]。

(3)突破了以往仅重视自然环境的文化生态观,把人化环境特别是信息环境作为文化生态环境。1994年,在芬兰坦佩雷召开国际传播研究会年会上,芬兰总统M.阿赫蒂萨里在致辞中首次用“文化生态”来表现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的严重问题。

(4)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者从美国人类学家扩大到全世界和多学科领域。

现代的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去适应环境,而是有意识地改变着环境。生态文化学研究不再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而是更多的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6]。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应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原则,人类也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文化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时期生态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不一样。

文化的历史是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不断实现双向适应、不断完成本质统一的过程。文化与环境各个因素在总体的综合变化中,既显因变量的性质,也呈自变量的性质。即每一因素的自身变化是其他因素变化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成为其他因素继续变化的原因[7]。所以生态文化学也应不断向新的领域扩展,不断吸收新的有利因素。同时,科学的进步,也逐渐催生了一大批新鲜事物,形成了一种新的媒体环境,所以生态环境学不仅对传统的自然环境进行研究,也开始对由于数字催生的媒体环境进行探讨。更有人主张用“生态化的生物产业社会”一词替代流行的“信息社会”一说,并确信生态化是第三次产业的实质与方向[8]。

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文化生态学研究所依据的前提是对新媒体环境的适应过程很可能因社会群落而异,因此,应将研究集中于不同社会群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过程的异同,对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或地区的适应过程进行比较研究[9]。现代文化生态学研究,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区域文化对比法、田野调查法、历史文献研究法、抽样调查方法、系统综合法等成为常用方法[10]。近年来,个案研究、统计分析成为定性分析补充的重要方面。内容决定形式,现代文化生态学研究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依据于其具体研究内容。跨学科的高度综合的学科属性,使其必然借助SPSS、GIS 等定量研究手段。

文献参考:

[1]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文化和社会人类学选读教材.纽约.19

[2]赵荣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29-32

[3]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A].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4]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一文 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9.(6):19一25.

[5]邓辉.卡尔·苏尔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与实践[J].地理研究.2003.(5):625-63

[6]赵荣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30

[7]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51-53.

[8]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的实质与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83.

[9]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国外社会科学.1999

[10]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A].2005(04)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