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5-09-28 00:19:03 责编:小OO
文档
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共存,而且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显蓝色的是

A.KOH         CuSO4         H2SO4         HCI

B.K2CO3     H2SO4         HC1         KC1

C.KC1         NaNO3      Na2SO4         NH3﹒H2O

D.K2SO4         FeCl3         KOH         Na2SO4

2.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蜡烛中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C.点燃氢气前需要检验氢气的纯度,所以点燃所有的可燃性气体之前都需要验纯

D.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该物质一定含碳酸根离子

3.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A区别固体氢氧化钠、铵、氯化钠取等质量固体,分别溶于同温、同体积的水中,测定温度变化
B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滴加适量的稀盐酸, 充分反应

C除去FeSO4溶液中少量的CuSO4

加适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D鉴别N2和CO2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    B.硫酸用于除铁锈

C.干冰用作制冷剂    D.氢气可用作燃料

5.下列有关元素、微粒以及物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C60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结构不同、但性质相同;

B.Cl与Cl﹣的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可以相互转化;

C.电解水可以制取氢气、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氧元素;

D.O2-、OH-、Na+、Mg2+的电子数相同,但性质不同;

6.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铁丝在O2中燃烧: 

B.古代湿法炼铜: 

C.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D.向氨水中加入氯化铁溶液: 

7.从下图所示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它们属于同种元素    B.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D.①表示阴离子,②表示原子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体气味    B.过滤    C.称量氢氧化钠    D.量取液体

9.《茉莉花》是首脍炙人口的苏南民歌。菜莉花香气的成分有多种,乙酸苯甲酯(C9H10O2)是其中的一种。下列关于乙酸苯甲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酸苯甲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g

B.乙酸苯甲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2%

C.乙酸苯甲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9: 10:2

D.乙酸苯甲酯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构成

10.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乙与生成的丁质量比为3:2    D.丁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

A.Fe3O4    B.SiO2    C.Al2O3    D.CaO

12.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A.试液变红    B.石灰水变浑浊

C.蜡烛熄灭    D.杠杆向右侧倾斜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厨房里有很多化学知识,结合自己学习化学的经历,回答下列问题: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丙烷(C3H8),丙烷属于_____(填字母)。

a 氧化物 b 化合物 c 无机物  d 有机物铝壶内壁上的水垢[主要含CaCO3和Mg(OH)2]可加入醋酸除去,相关的化学方程为:CaCO3+2 CH3COOH=(CH3COO)2Ca+H2O+CO2↑但加入的醋酸不能过量,因为_____(写出化学方程式),厨房里的食盐和苏打可以用食醋进行鉴别,有气泡产生的是食醋,写出苏打和食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鲜鸡蛋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会通过蛋壳表面的大量微小孔隙呼出CO2,为停止鸡蛋的呼吸作用达到保鲜的目的,人们常用石灰水作为鲜鸡蛋的保鲜剂,其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

1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锌和稀硫酸反应: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

(3)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______;明显的现象是______。

(4)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在发生装置的试管口放团棉花的作用是____。

15.春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在团圆之余,也要遵守“禁放”规定。鞭炮爆炸后产生的SO2和可吸入颗粒物等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小明认为SO2转化成亚硫酸(H2SO3)的过程中可能有水参与,他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

(2)亚硫酸(H2SO3)可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硫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6.过去的1018年,中国航天以突破历史的39次发射首次居世界第一,部署航天器数量居世界第二,1019中国将开启超级航天模式。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航天所用太空服不仅要用高强度的涤纶等材料,还要辅以多种金属和胶粘剂等制成,根据你的化学知识判断,涤纶属于_____填(“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太空服除了要隔热、散热外,还要有通讯系统、动力系统、输送养料系统和废气处理系统。其中废气处理包括两个步骤:

第一步,让废气进入一个装有木炭的盒子除去臭气,这一过程利用了木炭的_____性;

第二步,再用氢氧化锂(LiOH)作吸收剂除去二氧化碳(氢氧化锂和氢氧化钠都是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月球上有独特的丰富资源氦﹣3(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1的原子)这一清洁发电材料,氦﹣3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下列实验方案中,可行的是

A.检验O2已收集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除去CO中少量的CO2——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鉴别H2、CO、CH4三种气体——分别点燃后,观察火焰颜色

D.鉴别NaOH与Na2CO3——溶于水,加入酚酞试液

18.(1)小丽在学习了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提出如下疑问:为什么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而氯酸钾却不需要?

①你认为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在试管口塞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_,小刚分别观察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发现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变黑,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而用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无明显变化。于是得出需不需要塞棉花团与反应物的物理性质有关。

②你认为小刚所说的物理性质是指________,棉花团上的黑色颗粒物最可能是________。

A 高锰酸钾 B 锰酸钾 C 二氧化锰

小华认为除了反应物的物理性质还可能与其化学性质有关,于是查阅资料,发现高锰酸钾相比氯酸钾更具有可燃性,且容易发生爆炸。

(2)在学习完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制取氧气后,赵老师提问:双氧水制取氧气相比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有那些优点,于是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③写出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相比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优点_______。

在比较了高锰酸钾、氯酸钾、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条件后,小刚提出疑问,有没有一种既不需要加热,又不需要催化剂的制取氧气的方法。

老师告诉同学们潜水员在海底呼吸用的氧气就是用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叫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制取的。

于是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④进行上述实验,加入药品前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_______

⑤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发现液体未流下,原因是_______

⑥待充分反应后,取少量反应液加几滴酚酞,发现溶液变红,写出锥形瓶里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3)小明查阅资料还发现,海底潜水员呼出的气体可以和过氧化钠反应产生氧气,关于反应最终生成的固体物质进行了如下猜测。

⑦猜测一:氢氧化钠    猜测二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猜测三:_______

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⑧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其作用为________,a 仪器的名称________,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

⑨二氧化碳通入到烧杯中,发现蜡烛先熄灭,随后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燃烧起来,以此得出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⑩a 中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未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燃烧具备的条件________,以此得出人体呼出的气体和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现有2.84 g双氢青蒿素燃烧生成6.6 gCO2和2.16 gH2O,则双氢青蒿素中氧的质量与其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之比为

A.5∶62    B.63∶5    C.5∶36    D.5∶37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

【解析】

混合溶液加入紫色石蕊试剂变蓝,说明原溶液先碱性,有氢氧根离子存在;

【详解】

A、氢氧化钾与硫酸铜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铜沉淀;硫酸和盐酸都能与氢氧化钾反应产生水,都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

B、硫酸和盐酸都能与碳酸钾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钾、钠、硫酸钠和一水合氨都能在碱性条件下共存;故选项正确;

D、氯化铁与氢氧化钾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C

【解析】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但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A不正确;

B、由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B不正确;

C、点燃氢气前需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为防止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所有的可燃性气体之前都需要验纯,故C正确;

D、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该物质不一定含碳酸根离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D不正确。故选C。

3、A

【解析】

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铵溶于水吸热,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故可以用测定温度变化来区别,符合题意;

B、滴加适量稀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C、加入适量铝粉,铝能与硫酸铜、硫酸亚铁都能反应生成硫酸铝,不符合题意;

D、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除杂选择试剂的原则是: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不减(不能将原物质反应掉)、不繁(整个过程不繁琐)。

4、C

【解析】

A、此用途是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助燃性为化学性质,A选项错误;

B、此用途是利用了硫酸的酸性,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B选项错误;

C、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为制冷剂,升华吸热是物理性质,C选项正确;

D、此用途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可燃性为化学性质,D选项错误;

故选C。

5、A

【解析】

A、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故错误;

B、Cl与Cl﹣的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可以相互转化,正确;

C、电解水可以制取氢气、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氧元素,正确;

D、O2-、OH-、Na+、Mg2+的电子数相同,但性质不同,正确。

故选:A。

6、C

【解析】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B、古代湿法炼铜,是用铁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的化学方程式为:,符合题意;

D、氨水的化学式为:NH₃·H₂O,故氨水和氯化铁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7、A

【解析】

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了原子的结构,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得电子则形成阴离子,失电子则形成阳离子。

【详解】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得电子则形成阴离子,失电子则形成阳离子。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化学性质。题中①的质子数是8,②的质子数是10,它们不是同一类元素;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①粒子的最外层得了2个电子,是阴离子;②既没得电子,也没失电子,是原子。

8、D

【解析】

A、闻气体气味要用手轻轻扇,让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故不符合题意;

B、过滤时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滤纸应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下端尖嘴部分紧贴烧杯内壁,故不符合题意;

C、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左物右码,具有腐蚀性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里,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不符合题意;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遵循最小量程一次量取的原则,量取8mL液体应选用10mL的量筒,故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解析】

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A错误;

B、由化学式可知,乙酸苯甲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故B正确;

C、乙酸苯甲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12×9):(1×10):(16×2)≠9:10:2,故C错误:

D、乙酸苯甲酯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D错误。故选B。

10、D

【解析】

由图可知,甲反应后,质量增加,甲属于生成物,乙反应后,质量减少,乙是反应物,丁反应后,质量增加,丁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10-4)=(6-4)+(8-4),说明x=3,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

【详解】

A、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B、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不符合题意;

C、参加反应的乙与生成的丁质量比:(10-4):(8-4)=3:2,不符合题意;

D、生成甲、丁的质量比为:(6-4):(8-4)=1:2,由于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未知,故无法得出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11、C

【解析】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他们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Al2O3;

故选:C。

12、D

【解析】

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蜡烛熄灭,是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既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杠杆左高右低,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易升华,常用作人工降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此反应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能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碳酸盐和水。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隔绝氧气或空气    bd    2Al+6CH3COOH=2(CH3COO)3Al+3H2↑    Na2CO3+2CH3COOH=2CH3COONa+H2O+CO2↑    CO2+Ca(OH)2=CaCO3↓+H2O    

【解析】

灭火的方法有: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碳酸钠和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

【详解】

(1)灭火的方法有: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减低到着火点以下。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2)丙烷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bd。

(3)金属铝的活动性比较强,可以和醋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碳酸钠俗称苏打,碳酸钠和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

(4)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附着在鸡蛋壳的表面,堵住孔隙,方程式为:。

14、    放热        置换反应        有大量气泡冒出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造成堵塞    

【解析】

(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物质的燃烧属于放热反应。故答案为:、放热;

(2)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领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置换反应;

(3)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观察到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故答案为:、有大量气泡冒出;

(4)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实验室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该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堵塞导管。故答案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造成堵塞。

15、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或原子种类)不变(合理即可)2H2SO3 + O2===2H2SO4

【解析】

(1)小明认为SO2转化成亚硫酸(H2SO3)的过程中可能有水参与,他猜想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即生成物中含有氢元素,反应物中应该含有氢元素;(2)亚硫酸(H2SO3)可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硫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O3+O2═2H2SO4。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6、合成纤维吸附1

【解析】

(1)涤纶属于合成纤维;故填:合成纤维;

(1)木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色素和异味;故填:吸附;

氢氧化锂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锂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氦﹣3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故填:1。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B

【解析】

A. 检验O2已收集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经集满氧气,选项错误;

B. 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钙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除去CO中少量的CO2,可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选项正确;

C. H2、CO、CH4三种气体,分别点燃后,可观察到都能燃烧,火焰颜色都是淡蓝色,不能区分,选项错误;

D. NaOH与Na2CO3的水溶液都呈碱性,加入酚酞试液,溶液都变成红色,不能区分,选项错误。

故选B。

18、防止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    试管变黑,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    C    不需要加热,节约资源    检查装置气密性    分液漏斗瓶塞未拔掉        碳酸钠    NaHCO3    吸收少量的氯化氢气体    硬质玻璃管        密度比空气大    不支持燃烧    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析】

(1)①在试管口塞棉花团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

故填: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

②小刚所说的物理性质是指高锰酸钾加热容易升华,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

A、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锰酸钾也不是黑色固体,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填:试管变黑,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     C。

(2)③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

故填:不需要加热,节约资源。

④在制取气体前,为了能收集到气体,加入药品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故填: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发现液体未流下,是分液漏斗上面的瓶塞没有取下;

故填:分液漏斗瓶塞未拔掉。

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制取氧气后的溶液显碱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也就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故填:。

(3)⑦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最终生成的固体物质可能是①氢氧化钠;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③碳酸钠;

故填:碳酸钠。

⑧图中第一套是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把制取的气体通过X的饱和溶液是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要除去氯化氢气体,用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根据所学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仪器a是硬质玻璃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得到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故填:NaHCO3     吸收少量的氯化氢气体     硬质玻璃管      。

⑨二氧化碳通入到烧杯中,蜡烛在烧杯的底部,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

故填:密度比空气大     不支持燃烧。

⑩a中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人体呼出的气体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故填: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D

【解析】

6.6 gCO2中碳元素的质量:6.6 g× =1.8g,

2.16 gH2O中氢元素的质量:2.16 g× =0.24g,

2.84 g双氢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84g-1.8g-0.24g=0.8g,

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6.6 g+2.16 g -2.84 g =5.92g,

则双氢青蒿素中氧的质量与其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之比为:0.8g:5.92g =5:37。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