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课外辅导市场及经营模式
2025-09-28 00:17:58 责编:小OO
文档
近年来,在国字头资本一直不屑进入的课外辅导行业,出现了8家上市公司。究其原因,应试教育和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是课外辅导机构野蛮生长最肥沃的土壤。在当下的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产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课堂辅导,第二就是课外“一对一”辅导,尤其是后者作为新兴业务,近些年来增长迅速,以“一对一”业务起家的学大教育已经成功在美国上市。然而,从业务模式到实际效果,“一对一”模式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 

63万元。

这是北京市有史以来最高的一张课外辅导订单,在2012年2月横空出世。实际上,不止在北京,在大多数城市,孩子的课外辅导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固定支出,成为真正的“刚需”。

“在一线城市,可能会有10%的家庭每月能拿出5000元以上用于教育。在三线城市,人口量少,但是依然有10%的家庭能够做到。课外教育需求不但固定存在,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对此进行过专项调研的纵横合力资讯公司董事长于公表示。

各路资本抢食推高行情

近些年,教育行业成功的投资案例不多,投资学大的鼎晖、投资精英教育的IDG、投巨人学校的启明……至今都还没有成功退出。

如今,学而思、精华、巨人、安博……不少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投身“一对一”教育行列。根据IDC报告,2009年“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占整个课外辅导市场的29%。近年来,“一对一”辅导市场增长速度已经超过课堂辅导,2014年该市场份额有可能扩大到33%。

“相对于公立学校的大班授课,‘一对一’辅导能够提供真正差异化的服务,所以这是民营辅导机构的优质业务。”深圳博尔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敦元认为。在他看来,民营教辅机构与公立学校办学思路最大的不同,就是会更多考虑成本和收益,考虑企业的生存。

博尔思的创始人黄舜是深圳知名课外辅导机构邦德教育创始人黄邦德的哥哥。邦德教育常年来主打小班课堂辅导。2008年,黄舜创办了主打“一对一”辅导的典型区域性机构博尔思,立足深圳,2012年营收预计会达到5000万元。

实际上,IDC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国内排名前五位的课外辅导机构,市场份额仅占整个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的2%左右。如同中国大多数处于发展初期的行业一样,课外辅导行业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但是市场高度分散,除了几家全国性机构之外,各大城市都分布着像博尔思这样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

“现在,各个机构的竞争和扩张还不是品牌竞争,只是在区域上做加法。如今,各大品牌已经覆盖了二线城市,竞争已经到三线城市了。三线城市还需要3~5年时间去覆盖。这之后,就不只是资金和速度的竞争了。”于公强调,“但这是服务行业,一个或者几个机构通吃市场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

“现在从北京、上海来的机构都进入了深圳,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蛋糕就这么大,来吃这块蛋糕的人太多了。”对于2012年的竞争形势,黎敦元感受到了压力:“市场推广的成本上升了,人力成本也增加不少,我们的学费收入上涨速度却要慢很多。”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小机构的生存越来越难了。”采访中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安博收购京翰之后,京翰创始人又做了京硕机构,几个月后又被安博收购了;上海宝茁、长沙起点在当地都已小有名气,营收也做到一两个亿,但去年还是都倒了。去年北京有一个做房地产的公司,利用售楼处在北京开了6个校区,到现在只剩下2个还在运营,奄奄一息。在这个行业,玩票性质的公司,以前还能活一二年,现在顶多几个月。”

“已上市或准备上市的机构手中有钱,做事砸钱,不计成本,这让未上市或者未融资的机构很难承受。”这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然而,“近些年,教育行业成功的投资案例不多,所以,近两年投资事件很少了。”纵横合力咨询公司研究总监徐琳说。实际上,投资学大的鼎晖、投资精英教育的IDG、投巨人学校的启明……至今都还没有成功退出。

同质化严重拼前端销售

目前是绝对的销售导向,任何一个机构,前端销售人员不会比老师人数少。相反在师资上,机构的投入相对有限。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还指出,教育行业企业的特质是,现金流充沛,因为有很大一笔递延收入记录,且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然而,教育机构对利润的追求仍然如饥似渴。

“这个社会,唯快不败。先占了地方的人,活下来的希望就大一些。”于公坦言。

如今,“一对一”辅导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流程,各家教育机构大同小异:广告宣传为,“一个集教育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教师、班主任、学习分析师和教学质量监督员的团队为您服务。”然而,这个所谓的团队,背后实际上就是由“销售+教师”构成的。“咨询师负责签单,他们把课程说得无比完美,他们给孩子做测试,拿出数十页的测试报告,显得很专业……一切都只是为了让你签单。”一位家长诉苦。“一对一”辅导采取预付费制,咨询师给学生制定的计划通常以一年起步,至少100个课时,目前市场上,“一对一”辅导每课时价格从200元到1000元不等,也就是说,家长需要一次性支付数万元。

“‘一对一’投入成本高,运作风险大。”黎敦元表示,“‘一对一’需要很多老师,一个教学点,从小学到高中,跨度大、科目多,学生少了,老师闲置;老师少了又不够用。”博尔思一共9个学习中心,最大的学习中心配备了70个教师,在相对较小的学习中心,15个人的运营团队是最低标准,即便学生不够依然如此。

然而,在学而思教育创始人曹允东看来,“一对一”模式的对外拓展和复制能力远远高于小班辅导。原因是“一对一”客户比较分散,有一个学生就能开展业务,启动快;与之相比,小班辅导聚合15个人的难度更高,但是,小班的毛利率比一对一高出10%。

“班级授课,学生多,如果教师水平不佳,可能根本压不住场,‘一对一’就不会这样,只要老师搞定一个学生就可以了。”一位在民营培训机构服务的年轻教师认为,从事“一对一”服务的老师,拼的是体力。小班教学老师,一天几节课可以讲同一个主题,需要像公立学校教师一样,备课、写教案;而“一对一”辅导的教师,精力主要放在搞定学生上面。无论何种业务,同等水平的教师,薪资待遇差别不大。然而,同等规模的企业,“一对一”业务显然需要更多教师,这势必造成这一模式的成本居高不下。

“在这个行业,谁名气大,能在家长脑子里留印象,谁就能成功。因此在这个行业,目前是绝对的销售导向,前期销售和推广,基本上还是决定性因素。任何一个机构,前端销售人员不会比老师人数少。相反在师资上,机构的投入相对有限。”徐琳说。

“‘一对一’,只是企业标榜的一种形式。现阶段,无论小班辅导还是‘一对一’,产品创新突破不大。企业的精力还是放在抢市场上。”于公表示,“在别人抢市场的时候,你闷头做产品,结果你成本比别人高,速度比别人慢,要么,你做出了精品,但是规模做不大;要么,你被市场淘汰。何况,大家都比以前更有钱了,上市的机构每年都增加,而且,都开始多元化,新东方原来只做外语,现在也做中小学课外辅导。学而思,也从奥数扩展到全科。教育机构都在利用自己的平台,先把市场做起来,无论开展任何业务,本质上动机都是如此。师资不可能是自己培养的,十年磨一剑,不计成本的去锻炼团队,只有国家体育总局才会这么做。”

案例剖析

后台系统决定产品标准化

在上市公司学大教育CEO金鑫看来,“一对一”业务是学大从无到有创立的,流程、标准等等都由学大开创,“别的机构不过是依样画葫芦”。如今,“一对一”辅导的收入占到学大营收的99%,截止到2012年3月31日,学大在全国66个城市有342个学习中心在运营。一项服务业务能够支撑15亿元的营收,这也许是个中国式奇迹。金鑫表示,面对数量庞大的中小型机构的竞争,建立良好的系统是核心竞争力。

咨询师的职能是销售

金鑫最早做的事情,相当于家教中介。

2001年,互联网在中国刚刚起步,金鑫和几个朋友创立了大学生家教网,通过网络连接当时的家教主力——大学生和客户,事成之后抽取交易佣金。实际上,这是一个家教的C2C平台。后来,大学生家教网改名学大家教网,他们搭建了平台,对老师有分级,有排名,还有客户的评价。做到2003年,学大家教网每月的交易量达到上千笔。

2004年,经过了3年的市场摸底,金鑫认定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潜力巨大,他不再满足于只当个中介,他要转型为甲方,做教育B2C,用平台彻底改变家教“散兵游勇”的状态。随后的两年,学大组织起了一批兼职教师,对客户也能提供整套前期方案,保证企业能够完成一个服务周期的业务。2006年,学大雇佣了第一批全职教师,开始将“家教”转变为固定在学习中心的“一对一”辅导。上文所提由教育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教师、教学监督员组成的团队,也是学大摸索出来的。

如今“一对一”课外辅导机构基本有几种运营模式:一类是靠销售网络拉动,以强势的销售和铺天盖地的推广占领市场;另一类是以龙文教育首创的“底商模式”,依靠社区门店拉动销售,追求多点全覆盖,紧贴学生和家长的生活;还有一类是靠优秀师资、精品课程立足,而目前这类机构多半和机关、重点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不否认,学大的教育咨询师也有销售职能。”但是,金鑫认为,学大并非是以销售和市场推广拉动业务的公司。

据他介绍,学大近2年在市场上投放的宣传费用,并没有大幅度增长。“在这个行业,光靠市场宣传或者销售去做业务的公司,越来越少了,一味这样做,以后没有前途。”他表示,如今,学大已经形成了“总部——城市分部——学习中心”三层架构,从前端的咨询到终端的教学,都有专属的部门,随时形成团队,为学生服务。

金鑫透露,学大2011年花在培训教师和改善公司运营管理系统上的投入,已有数千万元。

以标准化应对同质化

金鑫不否认,小班课堂辅导比“一对一”成本低,毛利又高。但是,他仍然下决心在“一对一”辅导这条路上坚持。他坚持认为,“一对一”所倡导的名师不同于常规名师概念,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节,针对不同学生的状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最符合教育规律的。

如今,多元化和扩展业务线似乎是教育行业的关键词:安博在上市前收购了主打“一对一”的京翰,学而思也将业务从小班慢慢扩展到“一对一”,而信中利为龙文制定的业务模式是教育产业公司而非课外辅导机构,“一对一”占60%,30%是教材出版,10%延伸至幼教、留学、职业教育等其他领域。

金鑫暂时没有扩充业务线的打算,在他看来,如果是“一对一”业务,学大继续循着现有节奏做加法就可以,“业务非常同质化,并购没有太大意义”。

同质化实际上正是目前“一对一”辅导市场的关键词之一。流程和模式已经形成,而销售员和教师,并非多么稀缺的人才,因此,只要有资金,这个业务的门槛并不高。教育行业,现金流充沛是全行业共有的,企业拿着家长的预付学费去建新校区,只要家长不退费,甚至接着买企业的产品,企业就安全,反之,资金链就断了。

“客户买到的服务看似是一样的,但是提供服务的企业,后台系统的水平却差别很大。”金鑫表示,面对数量庞大的中小型机构的竞争,建立良好的系统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你必须建好后台的管理、师资、教学、教研的体系,这样,‘一对一’辅导才能真正成为标准化产品。”

背景资料

近年来,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快速扩张,而且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日益渴求,教育培训市场需求不断被放大。权威机构预计,按照近年发展趋势,2012年中国整个教育培训市场总值将达到惊人的9600亿元,而作为我国教育培训市场主力的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总值也将达到3000亿元的容量。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众多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众多机构纷纷寻求资本靠山以开展“军备竞赛”。多数机构在融资之后即通过简单粗放、花样繁多的各种合作加盟方式扩大规模,甚至出现以牺牲教育培训的质量来换取机构规模扩张的现象。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