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
2025-09-28 00:17:15 责编:小OO
文档
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华康药用辅料应用技术开发公司,上海600437)

摘要:本文对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这一新型给药系统从口腔粘膜的结构与分类、粘膜粘附的理论及影响因素、处

方的设计、剂型、质量评价等方面作了介绍

关键词:口腔粘膜,粘附聚合物,给药系统

近年来,粘膜粘附给药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因为它具有优于常规给药的特点【1】:延长了药物在给药部位的滞留时间,使制剂与粘膜密切接触,并能控制药物的释放;给药局部化,通过改变局部粘膜的性质,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给药部位有口腔粘膜、鼻腔粘膜、眼粘膜、直肠粘膜以及阴道粘膜等。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作为其中一种,除了具有粘膜粘附给药的一般特点,还具有:(1)用药方便,去除容易,病人更易接受;(2)能防止胃肠液对药物的降解作用,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可用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给药;(3)抗机械刺激性强,更新修复快,适用于片剂、贴剂、软膏等多种剂型的应用;(4)既可以局部用药,也可以发挥全身给药作用;(5)透过性比皮肤好等优点。本文从口腔粘膜的结构与分类、粘膜粘附的理论及影响因素、处方的设计、剂型、质量评价等方面对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进行综述。

1.口腔粘膜的结构及分类【2】

口腔粘膜由上皮和结缔组织组成,其结缔组织称为固有层,上皮和固有层之间为基膜。口腔粘膜主要分为两类:齿龈、硬腭等部位的粘膜称作咀嚼粘膜,为角化上皮组织;口颊、软腭、舌下和口腔底部等部位的粘膜称作衬覆粘膜,为非角化上皮组织。其中齿龈、舌下和口颊的粘膜是最常用的3个给药部位,而口颊粘膜给药后受口腔运动影响小,适用于粘附缓释给药。

2.粘膜粘附的机制及影响因素【3】

一般认为粘附的形成由两个步骤构成:首先是粘附材料与粘膜表面粘液密切接触,聚合物润湿后膨胀,通过界面两相分子链之间相互扩散或穿插,在界面之间形成次级化学键,主要为范德华力、疏水键、氢键等,使两者紧密粘合在一起。粘附材料与粘液/上皮细胞间紧密粘合在一起的状态,就称为粘膜粘附(mucoadhesion),也称生物粘附(bioadhesion)。

解释粘附机制的理论主要有下面5种:润湿理论(wetting theory),扩散理论(diffusion theory),电性作用理论(electronic theory),断离理论(frac—ture theory),吸附理论(adsorption theory)。一般把润湿、扩散和电性理论结合起来可以比较好的阐明粘附的形成过程。

在粘附的形成过程中,粘液起到连接粘附材料与粘膜的作用,其主要组分为糖蛋白。凡是能使糖蛋白的结构、电荷等发生改变的因素,都会对粘附性产生影响。另外粘性的强弱与粘附材料的理化性质包括分子量和分子构象、交联度、电荷、用量以及pH等密切相关。

3 处方的设计

对用于口腔局部治疗的药物,和易被胃肠液降解或有肝脏首过效应的药物(包括多肽类),口腔粘膜粘附给药是一条既方便又能起到缓释作用的给药途径。表1例举了一些研究中的药物。

3.1 粘附聚合物的选择

常用的粘附聚合物按结构分为以下几类:(1)聚丙烯酸类,包括聚丙烯酸(PAA)、卡波姆(Car-bopo1)、Polycarbophil等;(2)纤维素类,包括羟丙纤维素(HPC)、羟丙甲纤维素(HPMC)、羧甲纤维素钠(CMCNa)、羟乙纤维素等;(3)胶类,包括瓜耳胶、苍耳胶等;(4)其它类,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脱乙酰壳多糖(chitosan)、藻酸盐(alginate)等。文献中提到的常用的粘附聚合物见表l。

在处方中往往是几种粘性材料联合使用,可以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粘性效果。以研究较多的HPC与Carbopol 934P为例【4,7,14,20】。由于HPC粘性较弱,水溶性较好,而Carbopol 934P粘性强,膨胀度大,两者结合可以使制剂保持适中的粘性和膨胀性。

表1 口腔粘膜粘附制剂

分类药物名称粘附材料剂型参考文献
激素类丙酸倍氯米松HPC粉剂4
曲安奈德HPC、CP934双层片4
泼尼松龙凡士林,CP934软膏5
镇痛药丁丙诺啡交链CP934贴剂6
磷酸可特因CP907贴剂7
局麻药利多卡因HPC、CP934多层片8
消炎镇痛药苄达明罗望子胶(tamarind gum)片剂9
抗菌药甲硝唑CP934、HPMC片剂10
抗真菌药咪康唑PAA、改性淀粉片剂11
克霉唑HPMC、CP974片剂12
心血管药异山梨酯PVP、PVA贴剂13
盐酸维拉帕米HPC、CP934多层片14
盐酸地尔硫卓PVP K30、CP934片剂15
硝苯地平藻酸盐、MC片剂16
盐酸肼酞嗪CP934、CMC多层片17

卡托普利CP941、HPMC片剂18
甘油HPMC片剂19
蛋白质多肽类胰岛素HPC、CP934核心片20
普罗瑞林贴剂21
降钙素溶液22
干扰素a-2

MC溶液23
注:CP代表卡波姆(Carbopol)。

3.2 促透剂的应用

一般认为用于皮肤的促透剂也可以用于口腔粘膜。透皮促进剂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对口腔粘膜的研究相对较少。Gandhi等【24】以水杨酸为模型药物,研究了脱氧胆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促透机制。认为对于亲水性或脂不溶性药物,其促透机制主要是由于上皮细胞的膨胀,增加了细胞间的空隙,使细胞间的蛋白质变性或伸展,减弱了细胞间桥粒的连接作用,从而打开了一个极性通道。另外用药后一定时间,口腔粘膜能否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是评价促透剂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此外,处方中一般还要加入矫味剂、pH 调节剂、增溶剂等,对于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可加入酶抑制剂,来增加其稳定性等。

4 剂型

4.1片剂

由表1可见,片剂是口腔粘附制剂中使用最广泛的剂型,包括单层片、双层片、核心片等。单层片是将药物与粘附材料等直接混合均匀,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压制而成,工艺简单,但不能保证单向释药。而双层片可使药物向口腔局部释药,从而减少药物向其它部位的流失。通过口颊粘膜给药起全身作用时多采用核心片的形式,其组成包括含有药物的片芯,片芯周围含有粘附材料的周边层以及周边层上面不含粘附材料的顶层。

4.2贴剂与膜剂

与透皮给药系统相似,一般由背衬层、药物储库、限速膜和粘贴层构成。考虑到病人对于口腔给药的顺应性,贴剂与膜剂要大小厚度适中,有一定的柔韧性。

4.3 软膏剂

其应用不如片剂或贴剂广泛。以Orabase为例:这种基质是把果胶和CMCNa分散于聚乙烯和矿物油中。它可以在口腔内保留15~150 min。加入药物后治疗口腔溃疡。

4.4 粉剂

为了减轻固体或半固体对炎症粘膜直接接触引起的疼痛,制备了丙酸倍氯米松的粉剂【4】。把药物与HPC的粉末混合后,装入胶囊中,用一种特殊的喷射装置“Publizer”把粉末喷到病灶部位,释放药物。

4.5 国内外上市品种

国内上市的品种有上海信谊药厂(1990年)研制的甘油控释口颊片;泰州微生物化学制药厂(1 993年)研制成功的甲硝唑口腔粘贴片等。国外上市品种见表2。

表2 国外上市的口腔粘膜粘附制剂

商品名通用名用途参考文献
Aftach tablets

曲安奈德口疮性口炎4
Susadtin tablets

甘油心绞痛19
Buccostem tablets

马来酸丙氯拉嗪止吐安定药19
Salcoatpowder spray

丙酸倍氯米松口疮性口炎4
5 粘膜粘附制剂的质量评价

5.1 生物粘附强度测定【1】

测定粘附力的方法很多,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是测定粘附聚合物与粘膜组织的抗张强度和剪切强度。另外还有Wilhelmy plate的方法,荧光探针技术等。

5.2 药物的粘膜透过性评价

文献报道的粘膜材料有:兔、猪、狗、牛的口颊粘膜、仓鼠颊囊、鸡嗉囊膜等。体外扩散装置包括Franz、Valia-Chien扩散池、两室流通扩散池等。由于口颊粘膜是生物组织,其生理状态可能影响到药物的吸收,所以最好选用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粘膜活性的缓冲液。Imbert等发现猪口颊粘膜的活性在Krebs—Ringer缓冲液中比磷酸盐缓冲液中维持的时间要长。

5.3 体内研究

口腔局部释药的制剂【12】,可将其粘贴于口腔粘膜上,在预定的时间内测定口腔唾液的药物浓度,来研究药物的释放规律。对于起全身作用的制剂,可采用以下的方法:(1)直接测定体液的药物浓度【17,18】;(2)测定体液中药物代谢产物的浓度【8,21】;(3)剩余量法【26】;(4)生理效应法【20】等。

综上所述,口腔粘膜粘附给药在治疗口腔疾病中已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有不少产品上市。但能起全身作用的缓释制剂,上市的品种不多,正在进行深入研究。为了增加药物的粘膜透过性,有报道将脂质体、微球等作为药物的载体,以增加药物的吸收。Sveinsson【27】等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曲安奈德的脂质体,体外实验表明其经仓鼠颊膜的吸收明显增加。Vyas【28】等制备了异山梨酯的生物粘附淀粉微球,颊膜给药后血药浓度显著提高,且12 h保持稳定。一些公司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美国的Theratech释药公司【29】将其口腔粘膜片的专利技术用于胰高血糖素促胰岛素(GLP-1)小分子肽的研究,并与礼莱公司合作开发肽类药物口腔粘膜释药系统。美国3M释药公司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更好的产品上市。

今后的研究除了要进一步开发新的粘膜粘附高分子材料之外,寻找效果好、毒性又小的粘膜促透剂是当务之急。另外加深对生物粘附和药物透粘膜吸收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整个粘膜释药系统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Ahuja A, Khar R K, Ali J. Mucoadhesive drug delivery systems[J].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1997, 23(5): 4-515.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