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普通生物学 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答案
2025-09-28 00:15:25 责编:小OO
文档
第二章 问答题

1 为什么脂肪比糖类更适合作为动物的能量贮藏物质?

答:等量的脂肪比糖类含的能量多,脂肪属于油脂,主要是不饱和烃的混合物,其中的碳和氢的含量很高,糖类(葡萄糖)是多羟基的醛,有羟基在,自身就含有更多的氧元素(处于氧化态)。人体代谢是氧化反应,所以脂肪能量高。

2 请简述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其中高级结构是由低级结构决定的吗?是什么力量保持四级结构的稳定?

答: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指蛋白质的多条多肽链(两个或两个以上)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更为复杂聚合物的一种结构形式,主要描述蛋白质亚基空间排列以及亚基之间的链接和相互作用,不涉及亚基内部结构。高级结构是由低级结构决定的。

蛋白质亚基之间主要通过疏水作用、氢键、范德华力等作用力形成四级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疏水作用。

3 分类在外太空寻求生命的时候,最关注的就是有没有水的存在,为什么?请说明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答: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任何反应都要在这里才能进行。同样它也参与生物的代谢。生物体60%-70%都是水,故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水是细胞的良好溶剂。水在生命体内可以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细胞内的代谢都在水中进行。细胞中的结合水是细胞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4 列出DNA结构与RNA结构的三个区别

答:组成的五碳糖不一样,RNA是核糖,DNA是脱氧核糖。

DNA是双链,RNA是单链。

DNA为双螺旋结构,RNA是无规则的。

5 细胞中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大分子?举例说明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答: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糖类:葡萄糖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脂质:脂肪是生物体主要的贮能物质。磷脂、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基础(结构蛋白)贮藏(卵清蛋白)防御(抗体)转运(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信号(激素)催化(酶)运动(收缩蛋白)

 核酸:DNA是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mRNA可以转录遗传信息,tRNA转运氨基酸。rRNA是核糖体的结构组成。

第四章 细胞代谢 名词解释

ATP:腺苷三磷酸的缩写。是一种核苷酸,有3个磷酸基团,细胞中的能量通货。

酒精发酵:酵母菌利用丙酮酸氧化NADH,丙酮酸转变为CO2和乙醇的过程。

乳酸发酵: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分解为乳糖,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糖酵解:就是葡萄糖的分解,最终产物是丙酮酸。

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过程中合成ATP的反应。

细胞呼吸: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从食物分子中取得能量的过程。

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以及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反应:光照条件下,叶绿体的基粒片层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经过电子传递,水的光解,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以ATP和NADP中的形式贮存,产生氧气。

碳反应:叶绿体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将CO2固定,使之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

C3植物:直接利用空气中的CO2形成光和碳循环中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

C4植物:CO2同化的最初产物是四碳化合物苹果酸或天冬氨酸的植物。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底物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形成ATP的过程。

光系统: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能进行光吸收的功能单位。

P700:光系统I中的作用中心内的叶绿素a成为P700,其光吸收高峰在700nm,在红光区内。

天线色素:将所吸收的光能传递给作用中心的叶绿素a分子的各种色素分子。包括叶绿素a在内。

反应中心色素:具有光化学活性,既能吸收光能又能转化光能的一类色素。主要是一少部分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P700,P680都是反应中心色素。

光呼吸:CO2很少而O2很多的情况下,加氧酶固定O2产生一种二碳化合物。然后植物又将这种二碳化合物分解为CO2和水。光呼吸不产生ATP。

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光反应速率增加,光照大到某点时,再继续增大光照光反应速率不再增加,该点即为光饱和点。

问答题

1. ATP为什么被称为细胞中能量的通货?

答:ATP水解时,形成ADP并释放能量,生物体内的一切活动都是利用ATP水解时产生的能量,ATP是细胞中普遍应用的能量的载体。所以~

2. 生物代谢的本质是什么?

答:代谢是生物体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这些反应进程使得生物体能够生长和繁殖、保持它们的结构以及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代谢通常被分为两类:分解代谢可以对大的分子进行分解以获得能量(如细胞呼吸);合成代谢则可以利用能量来合成细胞中的各个组分,如蛋白质和核酸等。代谢可以被认为是生物体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一旦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停止,生物体的结构和系统就会解体。

3. 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其中哪个阶段生成的ATP分子最多?

答:糖酵解、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4. 什么是光呼吸?光呼吸对于植物是否是一种“浪费”的过程?

答:见名词解释。光呼吸降低了细胞内O2浓度,有着很重要的细胞保护作用。

5. 什么光合作用?主要的光合自养生物有哪些?

答:(见名词解释)绿色植物、藻类、光合细菌

6. Calvin循环和糖酵解有相似之处吗?在那里?

答:有。都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 都可获得ATP 都发生脱氧反应,产生ATP

7. 为什么说太阳能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所需要能量的最终来源?

答:光合自养生物利用太阳能制造有机物,动物等利用它们所合成的能量来为自身提供能量(自编的)

8.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哪些共同点?

答:都是生物的新陈代谢 都是能量的转变或转化 都有ADP与ATP的转化

9.人体在剧烈运动后,乳酸浓度会迅速上升,使肌肉有酸痛的感觉,之后其浓度会慢慢下降。请分析一下其中的生化机理。

答:人在缺氧情况下,细胞必须用糖酵解产生的ATP,暂时满足对能量的需要。丙酮酸成为NADH的受氢体生成乳酸,NADH氧化为NAD+,使甘油酸-3-磷酸继续氧化。

10.丙酮酸可以通过糖酵解途径反向合成葡萄糖吗?

答:不可以。糖酵解中有几步反应为单方向反应,不可逆。

11.丙酮酸是直接进入Krebs循环的吗?请解释。

答:丙酮酸必须在丙酮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发生几种变化成乙酰-coA。被NAD+氧化,脱掉两个氢形成NADH+H*脱去一份子CO2形成一个二碳单位。二碳单位与辅酶A结合,形成乙酰-COA

12.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有两种磷酸化途径,它们分别是什么?

答: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

13.什么是化学渗透学说?该学说是如何解释ATP的产生的?

答:化学渗透学说是ATP合成机制的一种学说。电子传递过程使得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了质子梯度。质子通过ATP合酶的质子通道进入膜内,膜两侧的质子梯度就是一种势能,一旦质子经过通道,这种势能就被ATP合酶用于合成ATP。

生物进化 名词解释

物种: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在生殖上互相隔离

基因库: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的总和。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群体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宏观进化:是研究物种及物种以上的分类群是如何演变的。

自然选择:在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由于生存斗争是在互有差异的个体之间进行的,那些具有“有益的”性状个体增多,“有害的”个体性状减少。

间断平衡理论:一个系谱长期所处的静止或平衡被短期的爆发性的大进化所打破,伴随着大量物种的产生。

遗传平衡定律:在一定条件下,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繁殖传代中保持不变。

生殖隔离:由于各方面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

同源器官: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的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型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

基因频率:一个基因座位上的不同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

基因型频率:一个种群中某个基因型所占百分比。

微观进化:在物种范围内,随时间的推移,群体遗传结构发生的变化。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分布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能够自由交配与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适合度:不同个体在同种环境下被淘汰的百分数=1-适合度

中性突变:生物的进化主要是由中性突变决定的,这些中性突变经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再经隔离形成新物种。指某些突变不影响生物的正常代谢过程。

简答题

1. 达尔文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答: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滴进化着,发展着。(补: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2. 综合进化论的要点有哪些?

答: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通过有性杂交实现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是由于群体中基因频率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隔离导致新种的形成;长期的地理隔离使一个种群分成许多亚种,亚种在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一步发生变异就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3. Hardy-Weinberg平衡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群体遗传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群体中个体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比例和基因型的分布比例(频率)世代维持恒定,即遗传平衡定律(又称Hardy Weinberg定律)。

遗传平衡的条件要维持群体的遗传平衡需要一定的条件,或者说这种遗传平衡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条件和因素是:①群体要很大,不会由于任何基因型传递而产生频率的随意或太大的波动;②必须是随机交配而不带选择交配;③没有自然选择,所有的基因型(在一个座位上)都同等存在,并有恒定的突变率,即由新突变来替代因死亡而丢失的突变等位基因;④不会因迁移而产生群体结构的变化。如果缺乏这些条件则不能保持群体的遗传平衡。 

4. 请以比较解剖学方面的证据证明生物的进化。

答:  1.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

 同源器官的存在,证明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只是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它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同源器官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逐渐出现了形态和功能上的差异。

同功器官的存在不说明进化的共源性,但说明具有同功器官的生物适应相同的生活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用于同一功能,因而在发展中趋同一致,形成了相似的形态。

2.痕迹器官或退化器官

由痕迹器官的存在可以追溯某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如人的蚓突说明人来源于有盲肠的动物,蛇的残存四肢说明了它们的祖先是四足类动物。

5. 影响群体遗传结构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 名词解释

细胞周期:细胞从第一次开始到第二次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新生的细胞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性差异,形成不同类型细胞的过程。

细胞全能性: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能力。

细胞凋亡:指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程序性死亡。

干细胞:动物体内少数有分化成其他细胞类型以及构建组织和器官的能力的细胞,一类具有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染色体组型:不同数目,不同大小,不同形态的一组染色体。

三、问答题

1. 什么叫细胞全能性?在生产上有何意义?

答: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在生产上利用细胞的全能性培养种子,培养出优良的种子,无毒种子,培养动物组织器官等。

2.细胞有丝分为哪几个时期?细胞核及染色体的行为发生哪些主要变化

答:细胞有丝分为间期和有丝期,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前期 细胞核仁核膜消失,染色质缠绕浓缩成染色体。

中期 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被拉向细胞两极

末期 核仁核膜重新出现,染色体伸展延长成染色质。

消化系统 简答题 

1 人所需要营养素有哪些种类?

答:水、糖类、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6大类。

2 简述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对食物的适应?

答: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及直肠。

口腔:牙黄将食物嚼碎,进行机械性的消化,舌有搅拌食物和帮助吞咽额功能;咽是连接口腔食管的纽带,可将食物吞咽下去;食管内有3处生理性狭窄,挤压食物对食物进一步消化;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可暂时贮存食物,胃壁可产生蠕动,促进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胃还有排空功能,使食物进入下一消化环节;小肠较长,食物停留的时间长,可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另外,肠壁上的褶皱,绒毛和微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表面积,有利于吸收;大肠容量大,可暂时贮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经直肠排出体外。

3 胃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胃有容受性舒张性的特性,可贮存大量食物;还可分泌大量消化液消化食物,并且胃有蠕动功能,可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最后蠕动波可将食糜挤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4 反刍动物如何利用微生物来消化纤维性食物?

答:反刍动物进食快,将食物吞入瘤胃,瘤胃中寄居着大量细菌和原生生物,它们可将纤维素分解为单糖,待反刍动物休息时,未经充分咀嚼的食物被送回口腔,细嚼后再吞入瘤胃,微生物可再次分解纤维素。

5 胰腺在消化系统中有何功能?

答:胰腺可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和各种消化酶,碳酸氢钠可中和来自胃的盐酸,保护肠粘膜受强酸侵蚀,小肠内的环境变为碱性,便于胰消化酶发挥作用,胰液能比较彻底地消化食物。

6 胆汁在消化中的功能

答: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主要成分是胆盐和胆色素,胆盐可使脂肪乳化成极细小的微粒,以增加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同时还能激活胰脂肪醇,有利于脂肪的分解吸收,以及脂肪性维生素的吸收。

7 简述小肠的结构及其在消化系统中的功能。

答:小肠上接幽门,下续盲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与幽门相接,其内侧壁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开口,回肠通盲肠,小肠内壁粘膜突出,形成环状皱褶,皱着表面形成细小的绒毛突起,绒毛的细胞膜突起,又形成微绒毛。小肠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小肠中有重要的消化液,如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在小肠内食物已经被消化分解为可吸收的形式;环形皱褶、绒毛、微绒毛显著扩大了吸收面积;小肠内有丰富的血液和淋巴循环,所以小肠成为重要的消化、吸收场所。

神经系统与 简答题

1 当有人叫你名字时,你会扭头去看。这一过程的神经传导途径是怎样的?

答:感受器(耳)——传入神经(听觉神经)——中枢(大脑)——传出神经(脊神经)——效应器(肌肉)

2 神经细胞的极化状态是怎样维持的?

答: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不同,膜外钠离子浓度大,膜内钾离子浓度大,而神经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静息时对K+通透性大Na+通透性小。K+扩散到膜外,膜内负离子却不能,膜外Na+也不能扩散进来。因而细胞膜外正内负,维持极化状态。

3 简述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中是怎样传导的?

答:当刺激部位处于外负内正的反极化状态时,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二者之间会形成一局部电流,这个局部电流又会刺激没有去极化的细胞膜使之去极化,也形成动作电位。这样,不断地以局部电流为前导,将动作电位传播开去,一直传到神经末梢。

4 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间是如何传递的?

答:神经细胞间以突触相连,神经末梢内部有许多突触小泡,每个小泡里含有很多乙酰胆碱分子。神经冲动传到末梢后,乙酰胆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并扩散到突触后膜处。乙酰胆碱可以和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结合后的乙酰胆碱一受体复合物将影响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电位。

8消化液的分泌是如何控制的?

内环境控制

1 举例说明反馈抑制在保持内环境中的作用?

答:例如水重吸收的控制,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在神经冲动作用下,抗利尿激素释放到血液中,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肾集合管上皮细胞水通透性增大,使血液中更多的水通过集合管壁回到血液中,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接近渗透压调定点水平时,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减少抗利尿素的释放。

2 人的体温是如何调节的?

答: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存在调定点机制,人有一调定点数值(37)当体温偏离这个数值,通过反馈系统将信息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中枢整合外周和体和温度感受器信息,将信息与调定点比较,相应调节散热或产热机制。

3 为什么淡水鱼都是调渗动物?

4 动物以哪些方式排出含氮废物?

答 动物主要以氨、尿素、尿酸3种形式将含氮废物排出体外。水生生物可通过鳃,用大量的水溶解和运送氧。鸟类和爬行动物以尿酸形式排出氨。哺乳动物大多数以尿素形式排出氨。

5 尿液形式包含哪几个阶段?

答 包括起滤、重吸收和分泌三个阶段。

6 叙述抗利尿激素在维持人体水盐平衡中的作用。

答:抗利尿激素水平越高,肾集合管上皮细胞水通透性越大,水通过集合管回到血液增多,血液中水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