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
2025-09-28 00:18:16 责编:小OO
文档
1概述   

机械制造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部门。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制造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在各个国家企业生产力的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55%~65%,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他们重视制造技术。这些国家十分重视将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专利买过来,通过制造技术,形成独、特、高的产品,首先占领世界市场,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能崛起、腾飞的诀窍。 

  机械制造工业必须依靠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来改造自己,另一方面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也必须依赖于制造技术来取得新的发展。例如,在计算机的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是高密集度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与存储器件的制作,它们有赖于制造技术的发展。 

2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机械制造业从产品研发、技术装备和加工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却不多。

2.1企业规模有限

  我国制造业企业小而散,国际竞争力不强,整体实力较弱,缺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航空母舰”,缺乏国际经营经验。根据我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2004年财富全球500家大公司的名单,中国企业榜上有名的共有16家,其中的大部分企业属于服务行业,属于真正制造业的只有两家。相比之下,日本上榜的企业有83家,其中制造业公司上榜数量为31家。我国的制造业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在产值上还是数量上都不可相提并论,与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还有很大的距离。 

2.1装备和技术落后

 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设备陈旧落后,缺乏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还不是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装备制造业指那些为我国国民经济和提供装备的企业的总称,也指资本品制造业。装配制造业是将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必要的手段和工具,它集中地反映了一国总体的科技水平,是中国的战略性产业,是中国工业化的前提。美国的装配业以生产集成电路与航天器为主;德国以生产汽车为主;日本则以生产机械制造业为主。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较低,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国内尚无一家在国际上具有某一领域技术垄断的企业。如在汽车制造业,虽然近两年汽车产品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但绝大多数为引进品种或稍加变动的车型,真正意义的自主开发产品还没有问世。 

   中国的机械制造业除了面临“外敌”之外,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曾几何时,企业的进口机械成了宣传的噱头。广东一家食品企业这样炫耀自己:“公司引进多台日本、自动化生产设备,工艺精湛,优异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国人也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一现实:只有外国进口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是可靠的,是产品的保证。

   由于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黑洞”,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每年用于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作为窗口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57%的技术源自国外。

    在冶金机械中,最近几年我国板、带材生产线上了三、四十条,型材线就更多了,总投入大得惊人,但是这些设备和系统几乎全部来自德国、日本及意大利。例如河北一家大型钢铁(邯郸)厂,冷轧设备来自德国西马克公司,镀锌设备来自意大利达涅利公司。

    整个工业制造设备的骨干都是外国产品,这暴露了我国工业化的虚弱性。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脊椎和脊柱,中国今后如果不把腰杆锻炼硬了,挺直了,那么整个经济和国防都是虚弱的。

2.3 缺乏国内市场

制造业市场在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海外市场在中国制造业的销售中占有很大比例,二是指中国的海外市场主要属于外资企业和公司,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基地,市场面向全球,2008出口总额达到14286亿美元,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达到94.6%,机电产品出口达到57.6%。制造业出口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对外出口主要来自外资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公司的内部交易,根据海关数据,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906.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5.34%,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1706.6亿美元)占全国同期顺差(2954.6亿美元)的57.76%,中国并不完全掌握对外出口的主动权。在这一背景下,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出口市场相对萎缩后,产能过剩对制造业的压力格外沉重。虽然企图通过拉动内需来用国内市场代替国外市场,但受到收入水平、劳动生产力较低等各方面的制约,还是较为困难,难于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3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对策

3.1 提高企业规模

    制造业是规模效益十分显著的产业,目前我国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这是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成本偏高、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公司大企业的形成途径或方式一般认为有两种:一是通过资本积累,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大企业,但这种形成方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现实国际竞争压力。二是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来实现。这是大企业形成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应该说这也是我国大企业今后形成的主要方式。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制定及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上来,为建立市场兼并机制创造条件。

3.2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装备水平

研发环节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趋势在不断加强。当然,核心研发仍然留在公司的总部,其地区总部或分部从事的主要是本地化的研发。发达国家公司研发环节的转移加快了其技术的转移,同时也加强了对其投资企业的技术控制。相应地,公司的对外投资更多地采取了独资的形式,并购投资的增长也明显加快。尽管这一阶段外资对技术壁垒设限甚高,但溢出效应仍不可避免。内资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东部地区在今后的外资引进工作中,应更加重视外资质量,鼓励外资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将最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此外,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外资企业在研发方面与国内企业、高校以及各种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西部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还无法承接外资的溢出效应。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选择的引进,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较高的技术水平。西部地区目前主要任务是加大在科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为当地企业获取外资的溢出效应积极创造条件。同时,西部应发扬自身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营造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降低物流、贸易成本,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如果不这样做,东西部的差距还有不断加大的可能。

通过对研发力度的加大,可以改变我国制造业存在黑洞的问题。在研发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制造装备的总体水平。

3.3建立国内市场体系

  要鼓励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继续实施“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争取更多的技术转移,在沿海发达地区继续吸引外资的基础上,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吸引外资的力度。在引进外商资金和技术之后,一定要注重消化吸收,为中国制造业所用。这要求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入世的承诺抓紧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文件,我国各级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监督外商投资使用的法律、法规,防止资金浪费及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使资金的使用做到效用最大化。 

  同时,要尽快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这是为中国吸引外资、为企业创造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在确保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外资进入的,特别是对外资进入制造业的。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中国应充分利用本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加工制造企业在国际上以惊人的低价迅速抢占市场。中国工业长期保持了世界最低工资成本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中国工资不仅一直处于世界最低的水平,而且与发达国家的工资差距也未因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内工资水平迅速提高而缩小。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