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1-70)文言文注解 翻译 答案
2025-09-28 00:34:14 责编:小OO
文档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二】(11-20)

11.★稼穑艰难

【原文】

古人欲知稼穑①之艰难,斯②盖③贵④谷务本⑤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锄⑥之,刈⑦获之,载积之,打拂⑧之,簸扬之,凡几涉⑨手而入仓禀,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②斯:指示代词,这。③盖:表示推测,大概。④贵:以.....为贵。⑤本:根本,这里指生产。⑥茠(hāo)锄:茠,通“薅”。薅锄:锄草用的短把儿小锄。这里用作动词,指锄草。⑦刈:割。多用于草类或谷类。⑧拂:古人用连枷击打谷子以脱粒。⑨涉:经历。

【参考译文】

古人之所以教育人懂得务农艰辛的道理,是为了让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粮食,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盖:表推测语气,大概;    ②贵:以.....为贵,看重;  

③本:根本,这里指生产。    ④安:怎么。

     2.翻译: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粮食,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

 3.上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重视农业是立国的根本;只有了解农民的辛苦,才能重视农业,做好其他事务。

12.★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原文】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①伎②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③犹④求饱而懒营⑤馔⑥,欲暧而惰裁衣也。

 (选自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薄:这里指小。②伎:同“技”,指技能。③是:这。④犹:如同,好像。⑤营:谋求,谋取。⑥馔:食物。

【参考译文】

谚语曾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能学起来简单就贵在是否去学,这就如同学习读书一般。世上的人不论是聪明还是愚蠢,都希望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多事,却不肯用功读书,这就好像想吃得饱又懒得做饭,想穿得暖和又懒得做衣服。

【文言知识】

释“是” “是”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判断词用,而在文言中尤其是先秦(秦朝以前)时期,它多作代词用,相当于“这”。上文“是犹求饱而懒营馔”中的“是”,即指“这”,句意为这好像追求吃饱而却懒得谋取食品。又,“是人也不知好恶”,意为这个人不知好坏。又,“是处不宜住人”,意为这里不适宜住人。自汉以后,“是”逐步有了判断的作用,但这种用法也不多。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的“是”,即作判断用。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薄:与“厚”相对,引申为小。②是:这;

③犹:如同,好像。④营:谋求,谋取。

   2.翻译: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

译文:世上的人不管是愚昧的还是智慧的,都想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广的事,但却不肯读书学习。

   3.上面这间谚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世上的事不是钱财重要,而是读书学习技能最重要。

13.★孙泰逸事 

【原文】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选自唐·王定保《唐摭言》)

【参考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拜皇甫颖为师,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他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瞎了,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市场上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颇:很      ②风:风范    ③长:长女  

④卒:死亡    ⑤市:买

2.翻译

①众皆伏泰之义。

译文: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

②泰亟往还之。

译文: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

3.文中的两件事体现了孙泰怎样的思想品德?

重义气,善良,诚实

14. ★蔡磷坚还亡友财

【原文】

蔡磷,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④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 郎君。”卒辇⑤而致之。

(选自清·徐珂《清稗类钞·敬信》)

【注释】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语:告诉。⑤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

【参考译文】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知道我诚实守信,所以不告诉你。”最终用车子把千两白银送还给他。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亡何:“亡”同“无”,没有    ②其人亡:亡,死亡      ③语:告诉    

④知:了解                    ⑤致:送还

2.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的原因是:不相信有人寄放千两白银而不立字据,而且他父亲也没有告诉他。

3.这则短文的主题是什么?

赞扬蔡磷的诚信品质。

15. ★王恭从会稽还

【原文】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见其坐六尺簟(diàn)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⑨物。”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③王大:王恭的族叔。④簟:竹席子。⑤东:会稽在东晋国度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一领:一张。领,量词。⑦荐:草垫。⑧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可译为“您”。⑨ 长(cháng):多余,剩余。

【参考译文】

王恭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拿一张给我吗?”王恭没有回答。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我原本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王恭回答:“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卿:你,对人的尊称       ②举:拿、把         ③谓:以为、认为

④对:回答说               ⑤悉:熟悉,了解

2.翻译:

①可以一领及我?

译文:能拿一张给我吗?

②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译文:我原本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

3.上文有“恭无言”,王恭没说什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答:无余席

4.上文即成语“身无长物”的出处,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答: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16. ★钱太守断鹅

【原文】

万历①中,钱若赓守临江②,多异政。有乡人持一鹅入市,寄店中后他往。.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耳。”乡人讼③于郡。公④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人无不惊讶。已退食,使人问鹅供状否?答曰:“未。”少顷出,下堂视之,曰:“状已供矣。”因指一鹅曰:“此乡人鹅。”盖乡人鹅食野草,粪色青;店鹅食谷栗,粪色黄。店主伏罪。                              (选自清·褚人获《坚瓠集》)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年号。②临江:地名,在今江西省。③讼:诉讼,告状。④公:指钱若赓。

【参考译文】

万历(明神宗年号)年间,钱若赓做临江郡的太守,有许多奇怪的。有个乡下人拿着鹅到集市上,寄存在客店中去别的地方。回来后要回自己的鹅,店主抵赖说:“这一群鹅,都是我的鹅。”乡下人到告到衙门。钱大人命人取来店里的鹅,共四只,各给它们一张纸、笔、砚,分在四个地方,让他们写供状。人们全都感到惊讶。吃完饭,派人问鹅写完供状没有?差役回答说:“没有。”不一会出来,到堂下看看,说:“鹅已经交待了。”并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下人的鹅。”人们都对这件事感到奇怪。原来乡下人的鹅吃野草,鹅粪的颜色是清淡的;店里的鹅吃谷物粮食,鹅粪的颜色是黄的。店主于是认罪。

【阅读训练】

1.解释

(1)守:做太守       (2)持:拿着      (3)索:要回

(4)状:陈述         (5)少顷:过了一会儿

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

3.店主敢于赖账而占有乡下人的鹅,原因是:

(1)鹅的外表长得差不多,乡下人无法辨认。

(2)没人可以证明乡下人把鹅寄在他店里。

4.从钱太守断鹅可知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活经验丰富,断案方法巧妙。

17. ★博学之,审问之

【原文】

博学之①,审问之②,慎思之③,明辨之④,笃行之⑤。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⑥;有弗问③,问之弗知⑦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⑧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选自《中庸》)

【注释】①博学,多方面地学。博,宽广。之,指学的对象。②审问,详细地问。之,指问的对象。③慎思,慎重地考虑。之,指思的对象。④明辨,明确的分辨。之,指辨的对象。⑤笃行,踏踏实实的实行。之,指行的对象。⑥大意是:除非不学,学了就一定要学会,学不会,不能休。“有弗学”,按字面讲是“有不学的时候”或“有不学的东西”,实际应了解为“不学则已”。措,搁置,终止。以下四句仿效此句。 ⑦知,懂。⑧弗得,指不得结果。

【参考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绝不终止。

【阅读训练】

1.解释

(1)笃:坚定    (2)思:思考    (3)辨:辨别    (4)行:实行

3.上文中与“笃行之“相照应的句子是: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18. ★杀身成仁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②,小人穷斯滥矣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选自《论语》)

【注释】①兴:起。②愠:音yùn,怒,怨恨。③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④穷斯滥矣: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

【参考译文】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遭到了断粮数日的厄运,跟随的弟子们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时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因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只会牺牲生命去成全仁义。”

【阅读训练】

1.(1)绝:断绝;     (2)从者:跟随的人,文中指跟随孔子的学生;

(3)兴:起身;     (4)穷:穷困。

3.君子与小人在穷困料到时的区别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君子在穷困潦倒时能固守节操,坚持秉承一贯的仁义而不退缩;小人则贪生怕死、无所不为而伤害仁义。

19.★弃书捐剑

【原文】

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③怒之④。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⑤知其意,又不肯竟⑥学。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节选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去:去掉,指放弃学书)。③项梁:项羽的叔父。怒④之:意动用法(以之为怒)⑤略:大概。⑥竟;完毕。

【参考译文】

项籍年少时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他的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罢了;剑术,也只能与一个人对敌,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后来只知道兵法大概的意思,又不肯深入的学习下去。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取,而项籍则以蛮力拼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用尽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少时:年少时候   (2)怒之:对他很生气   (3)足以:能够   (4)足:值得

3.项羽年少时不肯学书学剑,而后终为刘邦所败,这个故事给人的教训是什么?

项羽年少时,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此,长大后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最终因缺乏真才实学而导致惨败,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20.★陆游家训

【原文】

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②,令熟读经学③,训以宽厚恭谨④,勿令与浮薄⑤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⑥。吾此言,后人之药石⑦也,各须谨之,毋⑧贻⑨后悔。

(选自《万金家书》)

【注释】①才锐:才思敏捷。 ②简束:检点约束。 ③经学:指儒家经典,诸子百书。④恭谨:谦虚谨慎。⑤浮薄者:浮躁轻薄之徒。⑥端:这里指一个方面。⑦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这里指良药,规劝。⑧毋:同“无”。⑨贻(yi):留下。

【参考译文】

后辈中才思敏捷的人最容易做出坏事,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做父兄的人应当引以为忧,而不能够把这当作是高兴的事。一定要经常约束他们,命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谦虚谨慎,不要让他们与游手好闲的人来往和相处。从这以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的治病的药和石针,都应当谨慎对待,不要给后人留下后悔和遗憾。

【阅读训练】

1.解释

(1)之:指代,这样的人。    (2)忧:担忧    (3)令:命令,规定

(4)恭谨:恭敬,谨慎        (5)令:让,使   (6)自从:从这以后

3.上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天生聪明、才思敏捷、智慧过人的人要特别注重自身修养;家里生有这样的孩子尤其要加强约束和管教,不要让他们与浮夸子弟混在一起。

陆游的家训对今天仍有意义,今天我们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如果教育不好,他们的破坏和影响将会更大。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