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三峡文言文比较阅读
2025-09-28 00:32:05 责编:小OO
文档
文言文比较阅读:《三峡》【甲乙文】

【甲文】《三峡》原文略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江流的范围以内,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空缺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行。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凉和寂静,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歌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从,此处有“在”之意。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长193公里。

略无:毫无。阙(que):通“缺”,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是丘陵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有。王命:朝廷的文告。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奔驰的快马。御风:驾风。

以:认为

素湍:湍:急流的水。白色的急流。绿潭:绿色的潭水。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巘,凹陷的山顶。

飞漱:急流冲荡。漱,喷射。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峻,高而陡峭

良:实在,的确

晴初:秋雨初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

凄异:凄凉怪异。

哀转(zhuàn)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绝,停止,消失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一带。

沾:打湿。

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 哀转久绝 (转同啭 婉转)

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乙文1.)(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原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1],谒妙用真人祠[2]。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3]。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4],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5],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6],所见峰,惟最为纤丽奇峭[7],宜为仙真所托[8]。祝史云[9]:“每明时,有丝竹之音[10],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11]。”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见神女[12],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13],四顾无纤翳[14],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15],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

【译文】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入蜀记》比较阅读练习题1:

1、本文节选自北魏的一部地理学著作《               》 “三峡”是指:            、          、            。  

2、解释下列实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重岩叠嶂。嶂                    ②乘奔御风。奔                     

 

③飞漱其间。漱                    ④属引凄异。属                   

3、 用横线在第二段中划出议论的句子。

 

4、 用四字短语概括各段内容。

①                             ②                      

③                             ④                        

5、作者有意将季节顺序的错置,为何先写夏季之景?

 

6、写出第四段中最能表现江上秋情的四个字。

 

8、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作者是________,我国古代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9、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12、[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13、[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入蜀记》参1:

1、《水经注》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2、 ①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②指飞奔的马 ③冲刷 ④连续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 ①山多而高(山高峡窄)②水大流急 ③岸美趣多(景丽趣多) ④江情凄哀(秋情哀绝)等

5、因为三峡山高峡窄,夏季水大流急最有特点。

6、寒肃凄哀

7、相同点:都从侧面描写水

   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8、郦道元   地理学    散文

9、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0、 ①断②有时③快④全,都

11、 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12、[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13、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乙文2】(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fú)霪雨霏(fēi)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míng)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zāi)?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

  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政治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1)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临洞庭湖,气势雄伟,始建于唐朝,李白、杜甫等着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其前身三国时期吴国鲁肃的阅兵台。张说在那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它跟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本文末句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点明作文的时间。

  (3)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jùn):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谪守】把被革职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发到边远的地方。在这里作为动词被贬官,降职解释。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郡的长官。汉朝“守某郡”,就是做某郡的太守;宋朝废郡称州,应说“知某州”。巴陵郡,即岳州,这里沿用古称。“守巴陵郡”就是“守岳州”。

  (4)越明年:就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庆历七年。越:及,到。

  (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百,不是确指,形容其多。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增,扩大。制:规模。

  (8)唐贤今人:唐代和当代名人。贤:形容词作名词用。

  (9)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嘱咐。予,我。作文,写文章。以,用来,连词。记,记述。

  (10)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予,我。

  (11)衔(xián)远山:衔,接挂。吞长江:吞,吞吐。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汤汤(shāng),水流大而急。

  (1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此,这。则,就。大观,雄伟景象。

  (15)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之,的。

  (16)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7)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最远到达。

  (18)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多,大多。会,聚集。于,在。此,这里。

  (19)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引发的情感,怎能不有所不同?览,观看,欣赏。物,景物。之情,情感。得无。。乎,该不会。。吧。

  (20)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fēi):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霪(yín)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21)开:(天气)放晴。

  (22)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阴,阴冷。号,呼啸。浊,浑浊。排空,冲向天空。

  (23)日星隐耀(yào):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不为耀,古文中以此曜做日光),光辉;日光。

  (24)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隐没。形,形迹。

  (25)商旅不行:行,走,此指前行。

  (26)樯(qiáng)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船桨。倾,倒下。摧,折断。

  (27)薄暮冥冥(míngmíng):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28)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

  (29)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忧,担忧。谗,谗言。畏,害怕,惧怕。讥,嘲讽。

  (30)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凄凉冷落的样子。感极,感慨到了极点。而,表示顺接。者,代指悲伤感情,起强调作用。

  (31)至若春和景明:至于到了春天气候和暖,阳光普照。至若,至于。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明,明媚。

  (32)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3)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面光色交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一,全。万顷,极言其广。

  (3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泳,或浮或沉。游,贴着水面游。泳,潜入水里游。

  (35)岸芷(zhǐ)汀(tīng)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水边平地。

  (36)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37)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长:大片。一,全。空:消散。

  (38)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4]

  (39)浮光跃金: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

  (40)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这里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正中有孔的玉。沉璧,像沉入水中的璧玉。

  (41)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互答,一唱一和。

  (42)何极:哪有穷尽。何,怎么。极,穷尽。

  (43)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44)宠辱偕(xié)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一作“皆”。

  (45)把酒临风:端酒面对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临,面对。

  (46)洋洋:高兴的样子。

  (47)嗟(jiē)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4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的。心,思想感情(心思)。

  (49)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5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5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就担忧百姓。居庙堂之高: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5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主担忧。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这样。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5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而,修饰。必,一定。

  (54)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无。斯人,这种人(指前文的“古仁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55)时六年:庆历六年(1046年)。

 

《岳阳楼记》比较阅读练习题2: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予观夫巴陵胜状                高处不胜寒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吏呼一何怒 

C.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 

D.满目萧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15.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把山与水结合在一起些,不仅突出了山的险峻,还写出了四季的江水特点;乙文展现的洞庭湖则水波浩荡,气象万千,气势雄阔。 

B.甲文引用渔歌,既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又渲染了秋天峡谷萧瑟的气氛;乙文以“古仁人”的思想为依据,推出“先忧后乐”的名句。 

C.甲文写三峡四季景色,详写夏秋,略写春冬;乙文写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通过对比,突出不同天气对人的心情的影响。 

D.甲文行文简洁,很少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乙文只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完全没有涉及作者范仲淹的情感立场。

16.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⑵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                                

 《岳阳楼记》[参2] 13、B     14、C     15、D 16.⑴水清,树荣,山高,草茂,(1.5分)趣味 无穷。(0.5分)⑵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1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1分)(注:“会”、“得无”各1分)

【乙文3】(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wàn),蒙络(luò)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为此感到快乐。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了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各种不同的形状。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时现时隐。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十分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住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注释】

  [1]小丘:小山岗。

  [2]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3]篁竹:成林的竹子。

  [4]如鸣佩环:就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玉佩相碰发出的声音(宾语前置)。鸣:发出的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物。

  [5]伐:砍伐。

  [6]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下:向下(名作状)。

  [7]水尤清洌:水格外(特别)清凉。尤,格外,特别。洌:清。清洌:清凉。

  [8]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宾语前置)。以为:把……当作。

  [9]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宾语前置)。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0]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chí):水中高地。屿:小岛。嵁(kān):高低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11]翠蔓:翠绿的藤蔓。

  [12]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13]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约数,上下,左右。

  [14]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

  [1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彻:穿透。

  [1][16]佁(yǐ)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17]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8]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

  [1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或隐或现。

  [20]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2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使动),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

  [22]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十分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23]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而:表顺承。去:离开。

  [24]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5]龚古:作者的朋友。

  [26]宗玄:作者的堂弟。

  [27]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

  [28]小生:年轻人。

  [29]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练习题3: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见曦月  曦:________ (2)素湍绿潭  湍:________

  (3)蒙络摇缀  缀:________ (4)斗折蛇行  斗: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分别从两个文段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语句。

  【甲文】:

  【乙文】:

  4、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小石潭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小石潭凄寒幽静,_____________。(2分)

 

7、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3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参3:

  1(1)曦:阳光或日光。(2)湍:急流或急流的水。(3)缀:联结。(4)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3岳阳楼壮美雄奇

  2(1)(2)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2)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1)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2)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或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三峡》《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阙            襄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

                     ,天高地厚华夏情。

14.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答案]11.阙:通“缺”   襄 :上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各1分,“阙”多答“缺口”,“襄”多答“漫上”不扣分。  12.(1)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评分标准:(4分)每句2分,重点词“虽”“奔”“自非”“亭午”“夜分”,其中答对两个得1分。  13.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评分标准:(2分)宽对即可得分,要在对联中体现三峡的特点。  14.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评分标准:(2分)相同点得1分,不同点得1分。

【乙文4】(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向东向西。从富阳到桐庐有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直看下去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苍翠的树,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的鸣叫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啼个不断。像鸢一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注解】:

 净:消散。

 从,顺,随。

 许:约数,上下,左右。

 缥碧:青白色。

 甚:甚于,胜过。

 奔:飞奔的马。

 负:凭借。

 轩:往高处伸展。 

 邈:往远处伸展。

 泠泠:拟声词。

 好:美丽的

 转:痛“啭”,鸟叫声。

 作:发出。

 戾:至。

 反:痛“返”,返回。

 柯:树木的枝干。

 上:在上边。

《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练习题4: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略无阙处( ) 

(2)虽乘奔御风( ) 

(3)负势竞上( ) 

(4)望峰息心( ) 

2.下列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与朱元思书》参4:

1.(1)通“缺”,空缺 (2)即使 (3)凭借或依靠 (4)平息或停止

2.A(B为“中间夹杂”,C为“交错相通……查看比较阅读答案

【乙文5】(选自《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2.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3.山川之美 之:的。

4. 共:都

5.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6.四时:四季。

7.将:将要。

8.歇:消散。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11.乱:此起彼伏。

12.实:确实,的确。

13.是:这(是)。

14.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5.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6.自:从。

17.未:没有。

18.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9. 奇:指奇山异水。

20. 山川:山河

21. 美:美景

22. 俱:都

23. 青林:青葱的林木

24. 翠竹:翠绿的竹林

《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练习题5: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略无阙处(    )  (2) 夕日欲颓(    )   (3) 属引凄异(    )

(4) 至于夏水襄陵(    )  (5)沿溯阻绝(    )(6) 晓雾将歇(    )

2. 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必为有窃疾矣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C沉鳞竞跃                静影沉璧       

   D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3.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其真不知马也           

D至于夏水襄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  选出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若不是正午、半夜的时候,不能看到太阳和月亮。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真是趣味无穷!

   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晨雾将要弥漫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写下来。

   A甲文侧面表现三峡险峻的句子是:

   B乙文侧面表现山川美不可言的句子是: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选出下列对两篇短文表述正确的一项(    )         

 A甲文侧重叙事,乙文侧重写景。           

B甲文描绘了三峡四季壮美的景色。

 C乙文是谢中书给朋友陶弘景写的一封书信。 

D甲乙两文写景都抓住了山和水的特点。

8.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答:

9.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

10. 试找出下列两句中的美点加以赏析。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 如果你准备到三峡去旅行,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往,说出你的理由

《答谢中书书》参5:

1.略  2.C  3.B  4.D 

5.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6.略  7.D 

8. 甲、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实是欲界之仙都

 9. 甲、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乙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10. 提示:(1)色彩、动静之美;(2)晨昏变化之美

【乙文6】(选自《江水》)

【原文】水江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不如亲见矣。”

【译文】江水又向东,流经流水滩。这里的水都湍急异常,鱼鳖都不能游弋(yi),行人常常感到苦恼,他们编成歌谣:“滩头用尽力气与水相持,突然之间就会被水淹没与家人永别。”袁山松说:“从四川到这里,五千多里,顺流而下只要五日,逆流而上要用百日。”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宜昌县的北面,县的治所在江水的南岸。北临大江,与夷陵遥相对应。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江水》比较阅读练习题6: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虽乘奔御风 (    )        ⑵则素湍绿潭 (    )

⑶江水又东,迳西陵峡 (    )⑷绝壁或十许丈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良多趣味  B.其石彩色形容  C.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D.曾无称有山水之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⑵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甲文写的是三峡的全貌,乙文则是描写的西陵峡的景象。比较两段文字,说说他们在写法上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参:《江水》

1.⑴奔驰的快马  ⑵急流的水  ⑶经过  ⑷有的  

2.A

3.⑴不是中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⑵等我来到这里以后十分高兴,才相信听说的比不上亲眼看到的。

4.甲文以浓墨重彩直接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而乙文则是引用有关资料间接描写西陵峡的景象。

【乙译文】长江水流向东,流过西陵峡。《宜都记》上说:“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迂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林木高大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呜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乙文7】(选自《湖心亭看雪》)

 【原文】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练习题7: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虽乘奔御风(   )       ②其间千二百里(   )

③是日更定(   )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湖心亭看雪》[参]7

1、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

2、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A

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