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长征小故事20个
2025-09-28 00:32:29 责编:小OO
文档
长征小故事20个

  长征小故事(一):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途中,陈赓看见一个十分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我的粮食分给他。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我包说还有很多粮食。分开后,陈赓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我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我。

  长征小故事(二):

  《七根火柴》

  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红军战士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他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令人震撼。

  长征小故事(三):

  《一袋干粮》

  长征途中,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一齐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自我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变成鼓鼓的。不久后,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粮”的事后,大家才明白了,于是大家自愿地分一些干粮给小兰,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长征小故事(四):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伟大*同志,亲自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了乡亲们的吃水难问题,让我们深刻感悟到*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长征小故事(五):

  《老山界》

  这个故事真实、生动地讲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老山界很高,上山30里,山势又陡,异常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仅有一尺多宽,十分艰难,行军负载笨重,马匹驮着受伤战士,加上敌人追击,形势十分急迫,夜里也得行军,并且在作战途中,任务紧急,不能及时开饭,开饭也不能吃饱,体力消耗大,战士们仅有忍饥挨饿。睡觉也只能风餐露宿,时已冬季,寒冷刺骨,但红军战士们不怕苦难、艰苦奋斗,顺利地翻越了这座难爬的高山。

  长征小故事(六):

  《总理亲自抬棺送葬》

  身患重病的周恩来随红3军团过草地。时任军团兵站部的杨立三身体也很虚弱,却坚持亲自抬周恩来,走出草地后便累倒了。1954年,杨立三去世,身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亲自为他抬棺送葬。

  长征小故事(七):

  《战地女杰贺子珍》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突然敌机来袭,贺子珍为了抢救红军伤员,被炮弹炸伤,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此刻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一样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景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最终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长征小故事(八):

  《在休整中扩军》

  红一军团突破敌人封锁线后,来到江西宜章的白石渡,在那里休整了一天。

  那里是当时粤汉铁路的必经之地,铁路刚刚在那里开工,聚有许多来此打工的湖南农民。他们住的是用松树搭成的窝棚,一棚要住20人上下。他们来此是因为家乡遭受天灾,原指望来此挣点工钱回去养家糊口,可工头却从来不发工资,遇有生灾害病,工人们饱受煎熬,一些体质虚弱的人,已经奄奄一息。

  红军看到这批湖南农民,立即救济他们,给他们发放谷米和猪肉,并发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还给他们发了路费。在红军的感召下,工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纷纷要求参加队伍。一些年纪大的工人为不能参加红军而叹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参加红军,跟着你们一道走。”他们说:“我活到这样大的年纪,从没有看到这样好的队伍,从没有看到这样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的队伍,你们必须要成功啊!”

  对于参加红军的新战士,红军将士都亲切和蔼地招待他们。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工人,一下子就成为穿上军装的新战士了。

  第二天,继续前进,队伍人数增加了数百人。

  长征小故事(九):[由整理]

  《半碗青稞面》

  红军过草地时,粮食紧缺,仅有一点青稞面当军粮,小战士吴开生饿了两天的事被*副明白后,他立即把自我省下的青稞面分给他了两碗。晚上狂风暴雨,用被单做的帐篷根本经不起风雨的袭击,战士们全部被淋成落汤鸡,周副亲自去命令战士们去他的办公帐篷避雨,温暖了战士们的心灵。在草地中又走了好几天,青稞面吃完了,甚至军马都被杀掉吃了,战士们唯有煮皮带啃,找纸张咽,看到这种极度的困境,周副立即命令警卫员把他仅存的半碗青稞面拿出来给大家泡汤喝,自我却忍饥挨饿。

  长征小故事(十):

  《6只木船过金沙》

  当红军到达金沙江畔后,根据中革的指示,兵分三路抢渡金沙江:一路以一军团为左纵队,以龙街渡为渡江方向;二路以三军团为右纵队,以洪门渡为渡江方向;三路以纵队和五军团为纵队,以皎平渡为渡江方向。三路人马均以最强的急行军速度,赶往各自的渡口。一军团和三军团各自赶到龙街渡和洪门渡,都因没有渡河工具,而被阻在金沙江畔。

  这样,红军全军的目光一下都集中到皎平渡的纵队身上。

  刘伯承率领纵队干部团三营化装成军,乘守敌疏于防备的情景下,弄到了两只船,当即就把一排人送过江。过江后才明白,川军在皎平渡并没严加设防,仅有一个收税哨卡。当红军战士冲进哨卡时,从酣睡中惊醒的川军官兵还以为是神兵天降。红军战士很快就找到川军的4只船,连同原先的两只船,此刻已经有了6只船。

  不久,红军千军万马靠着这6只木船渡过天险金沙江。

  当时是如何迅速而有序地过江的呢?陈云曾回忆说:“一切渡河均须听命于渡河司令部。每船有号码。船内规定所载人数及担数,并标明座位次序。不得同时几人上船,只得一路纵队上船。每船除船夫外,尚有一司令员,船中秩序必须听命于这个司令员。”红军的组织本事,除表现于组织秩序外,还与极好地组织船夫密切相关。船夫第一天仅有18人,之后增加至27人。工人之所以能增加,由于红军渡河司令部除派党的干部进行宣传工作外,并优给工资。当时每一天日夜工资大洋5元。工人“日夜进食六次,每次杀猪。而指挥渡河之人员,则每餐之蔬菜只吃青豆”。渡河以后,除工资外,各给船夫大洋30元,所以船夫对红军颇有好感,很多人所以参加了红军。

  长征小故事(十一):

  《草地夜行》

  “小鬼,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都不能牺牲!……要……要记住!”小红军使劲伸手去拉老班长,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了顶,小红军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草地夜行》是一篇回忆录,讲述在过草地时,老红军为了帮忙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我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

  长征小故事(十二):

  《贺龙嚼了3天的牛皮》

  “为救命,贺龙把他的枣红马都杀掉给战士们吃了。”老红军胡守富回忆说,每到宿营地,贺老总便千方百计地钓鱼,“几条小鱼熬成的汤,把饿晕的军团政委关向应救醒了,而他自我却嚼了3天的牛皮。”

  长征小故事(十三):

  《丰碑》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能够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我被严寒冻死。

  长征小故事(十四):

  《一个铜锅的故事》

  红3军团某连有一个9个人的炊事班,携全连仅有的一个铜锅进入草地。炊事员一个个牺牲,铜锅一次次换肩膀……走出草地后,铜锅已挑在司务长的肩上,炊事班的其他同志全都牺牲了。

  长征小故事(十五):

  《金色的鱼钩》

  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我。“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精神永垂不朽。

  长征小故事(十六):

  《5位战士渡乌江》

  1935年元旦,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化装到乌江江边侦察,他刚刚接到强渡乌江的任务。

  乌江素以天险著称,为遵义的天然屏障。江面宽约250米,深不可测。水流湍急,水温仅有10度,对岸敌人密布岗哨,工事坚固。这么宽的江面,如没有渡河工具,渡过几乎不可能。二师立即赶制竹筏,同时挑选出习于水性的18个战士,准备派他们游水过江,以扰乱敌人的警戒,掩护后续强渡。

  第二天9时左右,18人中的8个勇士,每人各备驳壳一支,奋然跃入江中,带着架设悬桥的绳索,向对岸游去。江宽水急,人虽游至对岸,可绳索怎样也拉可是江。只得以竹筏强渡,竹筏至中流时被敌击沉,强渡无功而返。当夜,又组织第二次强渡,将单层竹筏改为双层竹筏。4只竹筏同时强渡,3只被江流阻回岸边。三连连长毛正华的第二筏划至江中后也没有了消息。

  第二天,强渡继续进行,当竹筏划至中流,只见从敌人工事下的石崖里,跳出几个人来,向着敌人一阵猛烈扫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落荒而逃,我们的竹筏这才顺利地登了岸。这些接应的人是谁呢?

  原先,毛连长于2日晚时,率战斗员4人登第二筏,这个竹筏不知怎样竟然靠了彼岸。在他们登了岸后,等待其他竹筏靠岸,却都不见来人。这种情景下,5位战士只能围坐在一堆,在乌江边石崖下过了一夜。

  第一批强渡的十几个战士与毛连长等会合了,在占领了敌军的岗哨阵地后,继续向敌人仰攻,接连几个手榴弹,在轻机掩护下,刺刀用上去了,敌人阵地被彻底夺取了,一个排死伤过半,其余的仓皇逃窜。所以,天险的乌江,就这样的被突破了。

  长征小故事(十七):

  《挥泪毙炊事员》

  “甲戌严冬那时期,红军来到我苗区;过了七天又七夜,爱护百姓守纪律。”这是红军过广西龙胜后,苗族同胞中流传的一首歌谣。在湖南的侗族自治县,发生了这样的事……

  1934年冬天,红军驻扎在湖南省通道县马龙乡向晖村。炊事班住在侗族人杨文春的家里。一大早,炊事员小李就琢磨着今日给大伙儿做点什么吃。另一个炊事员拉肚子,小李就让他休息,自我一个人干两份活,边烧火边择菜。

  正在认真择菜的小李丝毫没有注意到有个没有烧完的柴火从灶膛里掉了出来,起风了,那个小小的火苗“呼”的一声,引燃了杨家旁边的祠堂。小李反应过来的时候,火势已经借着风力,从寨子中间蔓延开来,熊熊地燃烧着,发出劈啪劈啪的响声。小李一边往祠堂上浇水,一边大声呼喊救火,闻讯赶来的战士都动手往火上泼水,并且动员乡亲们也一齐救火,可是,火太大了,火势太猛。所有的乡亲们和红军的力量加起来也是杯水车薪,只能眼看着大火熊熊燃烧,一共烧了36户人家。

  第二天一早,寨子里响起了锣声,侗族有个习惯,敲锣就意味着发生了大事,全寨子的人都要集合。一个红军战士在敲锣,旁边的红军喊:“乡亲们,大家都到寨子前大树下开会啦。”向晖村村前有两株巨大的杉树,杉树下头是块大空地,平展展的,足够容纳下三千人。

  不一会儿,战士们都排着队站得整整齐齐,群众散着站在场子中间。一位个子不高的红军铁青着脸,来到树下开始讲话,他说:“对不起,乡亲们,我们的炊事员失火,烧了乡亲们的寨子,违反了红军纪律,此刻我按照红军的规定,毙了他!失火的人家,我们会给每人赔偿两块大洋,我把钱交给族长,请族长分给各家。”说完他叹了一口气,眼圈有些红,显然,他的心里十分不舍。

  这时候,许多群众就七嘴八舌地喊道,“别毙他,他又不是故意的”,“我们明白红军是好人,省一颗子弹打敌人”,“小李是多么好的小伙子呀,细心周到,不要杀他”,甚至有些人还哭了起来。

  然而,红军的纪律如铁一般,小李被拉走了,不久,山坳上一声响,三十多岁的小李用生命向向晖村的乡亲道了歉。

  第三天,红军就走了,走的时候,那个讲话的红军跟每一个人道别,一一握手,反复说“对不起了,乡亲们”。他们走后,寨子里的人都说,这样的从来没有见过,以前老见偷鸡摸狗、见什么抢什么的,没见过这么仁义的。

  之后,在小李毙的地方,好心的相亲们为他立了一茔坟。

  长征小故事(十八):

  《红军女战士“理解检查”》

  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到达甘肃宕昌哈达铺。

  进入宿营地之后,所有小贩都向红军围拢过来。为避免买卖拥挤,各部红军战士都只派出采买员去购买东西,并且买卖用现大洋。群众觉得红军说话和气,买卖又公平,这样多的人马一点不嘈杂,都感到有点惊奇。

  在那里更有意思的是几位汉族、回族农妇对于红军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战士产生了兴趣,她们觉得这些女战士言语行动明明是女子,但细看她们穿着戎装、麻鞋,又缠上绑腿,配着手,雄赳赳地又引起她们怀疑。于是几个农妇格外亲热地拉着一个女同志向他们家里跑,因为她们对女战士是男是女还抱一点怀疑态度,所以向女战士“实行检查”。红军女战士当时被弄得莫名其妙,大家哗然一笑,然而那些“执行检查”的农妇们则更进一步“亲热”,请那些红色女战士上炕(北方睡土炕,凡有客人来了都请上炕,但女人的炕只请女客)。女同志不仅仅被请上炕,并且被农妇请吃了晚饭。

  一般的战士们虽然没有农妇请吃晚饭,但各个伙食单位都买到了羊肉和白面、盐、油,与雪山草地吃野菜、青草,数月不尝盐油之味的情形比较起来,简直就像“困于囚笼之鸟儿,一旦逃脱而翱翔空中一样”。

  红军经过短暂的休整,由此继续向陕北行进,由于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由于秋毫无犯的纪律,沿途都受到群众的欢迎。

  长征小故事(十九):

  《红军长征吃皮带的故事》

  红军周国才长征中舍不得吃的半截皮带,为纪念牺牲的六位战友,他在皮带上烫了三个字:长征记。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收藏和展示着的一条被截去一段的老式牛皮皮带十分引人注目,皮带的背面奇特地烙有“长征记”3个字。这条皮带的主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战士周国才。但就是这样一条皮带,真实见证了长征那段艰辛而充满期望的岁月。

  野菜、草根毕竟不顶饿,实在饿得不行时,有的红军战士便想到了吃牛皮腰带,他们便将制草鞋底用的牛皮或者身上的皮带切成细条嚼进肚子,来充饥救命。红军吃牛皮主要有四种方法。

  一是煮着吃。先用刀切成一条一条,然后煮到最表面一层软了,细心刮去,里面就是能够吃的牛皮。

  二是烤着吃。红军战士回忆说:“烤到有些变色、变软,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费了。”

  三是先煮再烤。先把牛皮剪碎,放在开水里煮,然后,再埋在火堆里烤,借着里面没熄掉的火烧熟。红军将士曾回忆说,这是草地上最抗饥的东西。

  四是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热,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锅里煮,等煮软了切成丝,和野菜粥搅在一齐。其实呀,大锅里才飘着几根牛皮丝,看得见,捞不着……他们还据此创作了一首《牛皮腰带歌》: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

  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

  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

  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很多红军将士直到老年,仍然还会唱这首关于牛皮鞋底的“美味佳肴”歌。

  红军战士周国才当时仅有14岁,他所在的班原有14名战士,到达草地时就只剩下7个人了。进入草地不久,他们班的干粮就吃完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到之后连野菜也找不着了,他们只好开始吃带和鞋上的皮子。可这些东西也没坚持多久就被吃光了,于是大家解下自我的皮带煮着吃。

  6位战士的皮带吃完后,大家对周国才说:“该吃你的了。”战友们都明白,周国才的这条皮带是缴获的战利品。周国才实在舍不得吃掉自我的心爱之物,可为了抵抗饥饿,挽救全班战友的生命,他只得将自我的皮带贡献了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细细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国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当皮带第一个眼儿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哭着恳求战友说:“我不吃了,同志们,我们把它留着作个纪念吧,我们带着它去延安见毛。”就这样,大家怀着对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吃剩的半截皮带保留了下来。

  在随后的长征途中,周国才的6位战友相继牺牲,仅有他随红四方面军胜利到达了延安。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了“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1975年,周国才将这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皮带捐赠给国家,后由中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长征小故事(二十):

  《坐筐过绳桥会师》

  1935年6月14日,红军一部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镇会师。红三军团担负交予的维护交通、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任务。彭德怀亲自率领十一团来到维古村。

  这是个依傍高山、面临大河的村庄。河上的桥已被敌人破坏,隔河而望,红四方面军的队伍正向这边走来。双方虽是面貌可辨,可使尽力气喊话,对方仍是听不清楚。急中生智,他们互掷石头,在石头上缠上字条,相约在那里架设悬桥。听说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桥,彭德怀又来到以念。那里的绳桥也受到破坏,上下两条绳,只剩一条,河的对面就是红四方面军,双方仍然沿用维古的方法,向对岸掷石头。

  十余分钟以后,接到这样的一个字条:“我是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在此迎接你们。”虽然取得了联络,但双方依然不能讲话,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着。

  就在为难之际,红军战士在河岸的树林中找到了。于是四方面军的一个战士坐在筐子里将筐子拴在绳子上,从河对岸慢慢地荡过来了。接下来便是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个又一个地渡过来。双方最终会师成功。

  两天后,维古的悬桥经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共同努力,最终架设成功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