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健康教育
2025-09-28 00:31:22 责编:小OO
文档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健康教育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作四种慢性疾病之一的糖尿病其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约有1.2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的糖尿病患者约2000万。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并发症较,因此成为致死率仅次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第3号杀手。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糖尿病的宝贵理论和方法,但运用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精神开展中医糖尿病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医学较为成熟的糖尿病教育方法相比,中医糖尿病教育未形成一整套规范化教育方式,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论著,但我们可以根据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来探讨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问题。

 中医饮食疗法的教育

 消渴病的发病与饮食失调有关。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不仅可致消化不良,食积日久还可郁而化热,聚湿生痰,甚至影响气血流通,成为诱发和加重糖尿病的因素。合理的饮食治疗方案既可使患者获得较为全面的营养,提供全天基本能量消耗而又不增加胰岛B细胞的负担。

 祖国医学认为,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石:“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丹溪心法·消渴篇》记载:“酒而无节,酷嗜炙搏... ...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所以,饮食疗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教育患者控制饮食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饮食规律  定时一定量饮食,可以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对食量的要求是既不“太过”,也不能“不及”,两种情况都是饮食所忌。提倡少食多餐,切忌贪食。指导病人及家属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和身高计算自己的理想体重,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工作性质及活动量计算每日所需热量,掌握每日总热量的计算方法,根据饮食习惯具体量化饮食标准,保证有利于血糖控制,又不至于营养不良,可多吃些粗粮、麦皮制品、绿叶蔬菜、无糖水果或低糖瓜果。目的在于维持标准体重,控制高血糖和预防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和降低高血压。

 合理搭配  给予低糖、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粮食、肉类、蔬菜、果品等合理搭配,才能好地补益精气血津液。

 谨和五味  不同的食物其性味不同,归经不同,如“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等。正确服食五味,可以增补相应的五脏之气,五味偏嗜,五脏营养失调,阴阳失衡,就会发生疾病。

 饮食清淡  糖尿病患者饮食更宜清淡、低脂、低糖,多吃鱼肉、瓜菜、黑木耳、蒜等。

 另外,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采用易懂易记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控制应做到“三定”,即定量、定时、定餐次。据患者不同情况对患者的饮食指导细化、通俗化、具体化。对饮食控制采取致估算加自我感觉的方法,制订饮食的原则。

 中医运动疗法的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采用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的国家。早在1300年,著名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糖尿病饭前“先行一百一十步,多者千余步,然后食之”。唐代医家工熹提出:糖尿病人应“食毕即步行,稍畅而坐”,并指出“不欲饱食便卧,终日久坐……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并不能强所不能堪耳”。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加速脂肪分解,减少脂肪堆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所以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医对运动的时间、程度和方法有独到的认识。

 运动有时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患者一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运动有度  运动要遵循适度运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健身时一不可过劳,否则会损伤脏腑精气,诱发疾病。适度的活动对防治糖尿病有积极的作用。对于消渴病的运动强度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特别是对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活动量。

 运动多样  在运动形式上可多种多样,通常采用太极拳、太极剑、保健气功等传统健身法,这是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和经络脏腑学说,以及相应的导引、行气、存思、内丹技术,建立的“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协调身心的演练。通过运动健身法可以舒筋通络,形神兼备;调和气血,充实脏腑,壮内以强外;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平衡。也可采用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运动方式。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一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和减轻体重;使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等得到改善,预防或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消除应激状态,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中医心理疗法的教育

 《临床指南医案·二消》中指出:“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大病”。历代医家对消渴的发病,均十分注重精神因素。《儒门事亲·二消论》:“消渴者……狂乱精神,过违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医宗己任篇·消症》:“消之为病,源于心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情志过极,心理活动变化过度可以致气血功能紊乱,使人体阴阳失衡。长期的情志不遂是疾病发生的诱发因素。

 现代医学亦认为精神波动易致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导致血糖升高、血管收缩。因此,消渴病高发人群和消渴患者应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有家族倾向的人群和肥胖超重的糖尿病高发人群,要正确对待疾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首先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乐观,既不要忽视本病的发生、发展,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而焦虑不安,应增强治疗信心。其次应该避免精神紧张,自我克制,喜怒哀乐要有节制,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刺激和过度兴奋因素,保持平静。

 中医治疗的误区

 中医药治疗可以调节和改善糖尿病患者机体内环境,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口干口渴、疲劳乏力、腰酸腿疼、头晕眼花等临床症状,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工作质量、生活质量;通过中医药的补益调节疗法,能减轻或避免由于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降糖西药引起的肝、肾损害及其他毒副作用,保护糖尿病患者的肝、肾功能;配合传统的推拿、按摩、针灸、拔罐、膏药、药浴、保健气功、药膳食疗等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能延缓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产生,使糖尿病患者健康长寿。

 但市场上一些所谓糖尿病保健食品并没有临床认证,打着纯中药制剂的旗号,添加了西药的成分,且对药品成分却不按规定进行说明,这样的保健食品患者服用后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更大。所以患者在选择类似产品的时候需小心谨慎。

 进行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健康教育除了以上一些内容之外,还包括中医用药教育以及中医护理教育等。例如做好对患者中医基础知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加强医护人员教育能力,如沟通技巧、语言艺术的培训;加强对患者临床常用中医预防保健和康复知识的培训等,帮助糖尿病患者建立符合中医理论的健康行为。此外,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与人群结构和文化背景相适应,采用通俗易懂、简单、形象、贴近生活的教育方法,将糖尿病的理论知识融于日常生活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生活化,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对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体,糖尿病教育的形式应有所不同。“因人施教,因病宣传”,针对不同病人的特点,进行体化教育。我们相信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及中医糖尿病教育的不断完善,实施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糖尿病教育模式必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