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家居建材未来:从“渠道”到“平台”
2025-09-28 00:31:24 责编:小OO
文档
家居建材未来:从“渠道”到“平台”

作者:付志勇 黄留兵

来源:《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2年第12期

        国外巨头节节败退,本土品牌“水深火热”,昔日红火的中国家居建材零售企业遭遇到了严峻挑战。对于本土品牌而言,国外品牌离场的真正原因何在?又如何迅速在国内市场构建领导地位?

        今年7月,一向以严谨、负责著称的宜家频频曝出质量问题,同时因“代工事件”陷入低价策略旋涡。

        9月13日,美国第二大零售商、建材巨头家得宝突然关闭其在华所有门店。从2006年年底强势登陆中国到今年9月全面退出,仅仅六年时间,这个仅次于沃尔玛的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又回到了原点。

        9月19日,欧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家居建材零售商英国翠丰集团旗下的百安居,因拖欠供应商货款被告上法庭。据悉,百安居在中国已是连续第六年亏损。

        ……

        在房地产市场宏观、经济疲软以及行业内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全面分析国外品牌退出中国市场背后真正的原因,正确看待其可能对国内家居建材连锁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而寻找国内品牌崛起之道显得十分必要。

        巨头离华,根源何在

        持续的房地产使商品房销量急剧萎缩,造成了建材家居的消费疲软。据统计,今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销售额将近5540亿元,同比下降约7.7%,近5年来首次出现增速下滑。除了受房地产和消费疲软的影响,国外家居建材巨头在中国收缩业务以至最后退出,还有更深层的根源。

        模式不匹配是主要原因

        国外的商超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市场。比如将不同品牌的产品摆放在一起供消费者选择,对于注重个性且品质管理较为严格的欧美市场或许问题不大,但对于尚不成熟的中国市场, 这种DIY模式根本不适用,因为按照品牌进行选择既是中国消费者区分身份的一种标志,同时也是判定品质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百安居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时也是DIY模式,当了解到中国顾客的消费习惯后,便推出了“CIY”模式,成立了“百安居装潢设计中心”——为没有建筑装修经验的顾客提供从图纸、选材到施工的支持,旨在用品牌化的装修中心带动卖场销售。据统计,装潢业务收入一度占到百安居总收入的50%以上。但是,这种典型的本末倒置做法更像是一个装修公司主导的百安居,反而忽略了对门店的管理,加之对供应商大肆收取各种费用,最终造成供应商的反水事件。

        宜家在过去12年里一直降价,2000年以来累计降价幅度已超过60%,持续消减价格也被认为是宜家商业模式的核心。然而,宜家降价的成本不是基于自身,而是基于与其合作的代工厂,因此不断有代工厂因承受不起成本压力而倒闭或被迫放弃宜家,与代工厂的矛盾也是宜家扩张缓慢的原因之一。

        竞争加剧是促发因素

        近年来,国内家居建材连锁企业的快速崛起,也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感受到了不小的竞争压力。目前,红星美凯龙已在全国80个城市开办了100家商场,旗下卖场总面积约600万平方米;同时,居然之家旗下卖场总面积也已超过200万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线城市家居建材卖场已呈现饱和状态。据中国家具协会统计,2011年国内家具建材行业实现年销售额约2000亿元,按行业标准1亿元每万平方米的销售额计算,2000万平方米的卖场面积就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而目前国内家居卖场的总面积超过了4000万平方米。很明显,行业的盲目扩张已经导致卖场的规模化过剩。在当前整体销售规模呈下降趋势下,创新商业模式或收缩体量是各家居建材企业必然要作出的选择之一。

        此外,电子商务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竞争局面,未来可能带来的冲击不能小觑。数据显示,2011年淘宝网的家居行业成交额同比增长130%,预计2012年,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的家居产品年成交额将达到600亿元。

        国内企业,是福还是祸

        国外巨头的离场和紧缩,对国内家居企业而言算不上一次春天。因为国外巨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并不是很大,且主要占据的是过度饱和的一线市场,所以退出后留下的空间并不足以弥补整个行业市场萎缩的量。但是,少了这些国外巨头的竞争,会更有利于国内建材卖场在中国形成领导品牌地位,加上一批规模小、经营理念落后的小家居建材商场的关闭,国内家居建材流通市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未来的市场格局可以初步预测为“两大外资(宜家、百安居)+两大内资(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N(中小规模外资)”。

        对于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国内龙头卖场品牌来说,它们可能会获得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和进一步确立行业地位的机会,但重点还是要依靠业务上的延伸和经营上的创新。以红星美凯龙为例,为应对经济紧缩、一线市场受房地产影响严重及市场趋于饱和的现状,红星美凯龙开始精耕三线城市的消费市场,今年1~8月,三线城市的销售增幅达48.8%并占总体销售额的24.3%。而居然之家在即将开业的20多家新店中,三线城市也占到70%以上。

        虽然家居建材市场发展的宏观环境目前是一个小低谷,但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存在。比如,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还有很大一部分刚性需求尚未释放;大力推动的保障房建设正在井然有序地开展;二次装修需求强大(近年来全国每年进入再装修的住宅面积有2亿~3亿平方米,相当于年新房销售面积的30%左右);农村住宅建筑装修需求强劲(目前我国农村住宅年竣工量10亿平方米左右),以及每年新开工的商业用房、办公楼等非住宅房屋建设近2亿平方米等。

        当然,国内家居建材企业也要看到挑战,其最为严峻的考验就是内在能力的提升。国外巨头盲目扩张,一旦遇到经济形势不好就面临崩盘的局面,值得国内企业所警示。如何探索更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如何更好地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如何打造全球性的品牌等,都是国内家居建材流通企业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百货+建材”,大势所趋

        国内家居建材业要想更好地立于中国市场,就需要更多地从体验式消费和售后服务考虑企业的业态布局,将百货业和建材业有机结合起来,聚拢人流并迅速在中国市场构建领导地位,等外资企业再进入时,能有足够的能力与之竞争。

        第一,实现由“渠道”向“平台”的转移,由单一卖场向综合购物体的延伸。如红星美凯龙引入工厂、地区经销商做“现场直销”,而自己则着重搭建商场平台,为入驻的品牌商提供“统一的营销、统一的售后服务、统一培训”等服务。红星美凯龙也由最初的单业态向第八代混合业态的家居卖场转变,这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Marketplace,即专卖店集群,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重点强调体验式购物。

        第二,建立与供应商紧密合作的战略联盟。红星美凯龙与进驻商场的2000多家厂商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类似日本汽车行业的金字塔供应体系。红星美凯龙的商场开到哪里,这些厂商就跟到哪里,从而形成一个关系稳固的厂商群体,成为红星美凯龙扩张的重要力量支撑。

        第三,扩大对二、三线市场的渗透力度。一线市场已经饱和,向二、三线市场转移已经成为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当然在扩张过程中,会遭到一些区域家居建材龙头企业的抵制,但依靠自身品牌影响力和优质的管理服务,找到立足点不是难事。

        第四,加强拓展与地产商的深入合作。家居建材卖场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大众消费者,直接和地产商的合作尚不多。而未来的保障房建设、新农村建设、旧房翻新改造等市场是一块大蛋糕,所以,家居建材企业可以打造自己的供货保障体系,与地产商深入合作并建立联盟关系,占据这一重要市场。

        第五,提前介入并充分利用电商渠道。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强烈影响着人们的购物习惯,随着80后、90后结婚主力军在首次置业时选择更简便的装修方式,电商平台有了很大的发展机会,而且家居产品的标准化趋势也让电商未来的分流作用愈发明显。国内最大的建材家居电商平台齐家网今年上半年完成销售额近120亿元,同比增长100%。而家得宝在关店的同时就宣布,正在和中国领先的电商平台接洽以满足客户的新需求。

        (作者来自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