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关于宋代书法的几点思考
2025-09-28 00:33:14 责编:小OO
文档
关于宋代书法的几点思考

陈 刚

(江西南昌,330000)

内容提要:由于笔法传承上的式微,宋代书法仅延续着晋唐笔法的余韵。而以宋四家为首的书法大家,却凭着自身的才情,把尚意书风推到了极致。宋代书法对后世的贡献还在于留下了众多法帖,为后世学习古典笔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宋代书法;尚意书风;宋代法帖;宋四家

作者简介:陈刚,又名正宽,字勉成,号望橘山人,江西学院教授。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中华文明的一个巅峰时期,是整个封建社会中国文人最开放的时期,它繁荣发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文艺术,如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等。然而,宋代之后,中华封建文化由昌盛走向衰弱,因此,宋代书法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一、晋唐笔法与宋代书法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的书法家,是蔡邕的学生,藏有蔡邕的《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故,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的《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的重要性。

论笔法,我们又不得不提到晋唐。晋唐笔法之精妙在于绞转、裹束、衄挫的往复掺揉,线条无论起收行进,处处挣扎而又通透,那是笔法的最高境界。关于笔法,最精妙者还是魏晋,唐代只是对魏晋笔法的继承。从后世留存的晋唐法帖来看,尽管唐楷法度严谨,但笔法上仍大量使用侧锋,而使用侧锋则为魏晋书法的非常重要的特征,陆续出土的魏晋南北朝书法墨迹可以说明这一点。可见,唐代笔法与魏晋南北朝书法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了王羲之这样的优秀的笔法集大成者,而更重要的是传承有绪。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附《传授笔法人名》说:“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也许有人会说这又是文人墨客杜撰出来的,我们暂且不论此说之真伪,书法之式微,其实是可以想见的。从唐安史之乱后直至宋太祖登基,二百余年的战乱,时局难有安宁之日,多少文人志士性命尚且难以自保,又有多少闲情舞文弄墨,又有多少时间课徒授课,专习书法。另外,笔法作为一 “技”,确实讲究传承,这和学习诸如古琴、武术、舞蹈并无二致。由于缺少了书法自然繁衍的好环境,以至于笔法几近失传,所以古人才感叹:“文传终于此矣。” 那么,宋代书法与晋唐书法又有何区别,它是不是能延续晋唐书法传统呢。

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曾云:“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这里所说用笔,其实即指笔法。这句话,除了透露出他对书法的自信外,或许还能从中读出两点信息:一是黄庭坚认为“古人”的笔法比他所在的北宋好,二是当时的北宋像晋唐人那样真正懂笔法的不多。从黄庭坚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来看,能入晋唐笔法堂奥的,也就他晚年所书行楷《范滂传》和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同样以大量古代的法帖作为比较,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那就是,书法进入到宋代,一方面,笔法单一而少变化从而使书法缺少张力和含蓄,另一方面,书风的写意而多变化从而使书法更接民百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宋代书家晋唐笔法认知上的缺失,其次是毛笔工具的变化,宋朝始,笔毫材料出现了以羊毫为主的软毫。清代书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所言:“学书要识古人用笔,不可徒求形似……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缺少笔法的口传身授,又缺少古代那样的书写工具,以及审美趣味的改变,宋代书法已与晋唐书法逐渐拉开距离。

再说得具体些,书法进入到宋代,侧锋的使用已经不如宋代以前的人那么普遍。侧锋运笔是使用硬毫而出现的特殊的运笔方法。它是在自然书写状态下,书写者本人的运笔方式和笔的弹性相配合,运笔方向与笔毫方向相交时产生绞转的一种运笔方式。由于侧锋运笔与纸面形成更大的摩擦力,笔毫行进过程中圆锥状的笔毫循序接触纸面,导致侧锋运笔所书写的笔画线条的质感既不同于中锋运笔,也不同于偏锋运笔。若不擅驾驭侧锋者,笔画的质感或接近于中锋效果,或接近于偏锋效果。侧锋的运用与锋的绞转密不可分,好的侧锋是不仅能“侧”,而且能“绞”。我们知道,线条可以呈现出一种内部的动人力量,线条具有的审美价值,而且可以表现出比我们感观更广阔的东西。实现高质量线条的最佳方式,即侧锋自然运用中的绞转。所谓锋的绞转,是锋在自然书写过程中圆锥状的笔锋呈螺旋状运动的状态。它与锋的平动和拖笔不一样,因为平动或拖笔写出的线条最多只能产生二维的视觉感受,而侧锋的运动状态有如搓麻绳一般,锋毫依次与纸面摩擦,其产生的线条有三维立体的质感。当侧锋运用的较好时,笔锋运动呈绞转之势尤甚,能感觉到笔锋在抓纸的力道,写出来的线条极具张力。晋唐名家写字过程中大量使用侧锋,由于笔与书写材料之间的相互抗衡,不仅锋能振动,还能绞转。尤其是王羲之,无论是楷、行、草书,点画全用侧锋法,唐颜真卿亦是如此(关于侧锋笔法问题,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作者将另撰文探讨)。而宋代的书家,由于书法传承及书写工具软毫出现等诸多原因,侧锋使用已不那么自然和普遍。做得较好的,仅宋初李建中、林遒和“宋四家”等为数不多的书家。“宋四家”中做得最好的,是苏轼。黄庭坚在《山谷题跋跋东坡墨迹》中评价东坡的书法:“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苏轼放怀山水,超然物外,作书法既得晋韵,又深谙唐法。但即使是苏轼这样的宋代大家,就笔,其好的书作也只能和李北海相比肩。至于其他宋代书家,普遍用笔不足在于,虽然也用侧锋,但笔锋的振动、绞转不够,其外在的表现为线条的张力不够。而且,侧锋由于笔法失传的原因,使用率降低,一般书家十中有六七已然不错矣。

由于笔法的缺失,宋代书法与唐代书法,似乎是隔了一座山,这山已看不到那山的风景。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说,宋代是晋唐书法与明清以后书法的一个分水岭,晋唐书法以侧锋取胜,而明清以后的书家则多只知书法之中锋而不知侧锋几何。同时,由于笔法的缺失,也使得宋代书家追求书法的另一个层面即更注重性情,宋代书法尚意除了文人的世俗化原因,笔法技巧的相对单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宋代名家与“尚意”书风

我们前面提过,自唐安史之乱至宋,数百年的战乱纷争,书法的传承形成了断层。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一介武夫,对书法也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的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这样 ,宋代书法在延续晋唐余韵的基础上,就形成了自身的时代特点:一是由于笔法的缺失,少了唐人严谨的法度,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宋初书家,杰出者有徐铉、李建中。李建中传世作品《土母帖》、《同年帖》,直追晋唐。然而真正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还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后世亦有说是蔡京)。

北宋书法家历来以“宋四家”为代表。从他们的生活年代来看,自真宗到徽宗时期,经历了北宋的大部份,从书体看,行、草、楷诸体具备,四家既是同代人,又有先后,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论评,各自都体现了“尚意”的特色,发挥了各自的个性,体现了书法的意境、意趣。苏轼,是宋代最有影响力的文人艺术家,其书法,远学“二王”,近接颜真卿、柳公权、李邕、杨凝式诸家,结体笃实,笔墨润朗,擅长行、楷,而以行书最多。代表作有楷书《柳州罗地庙碑》、《丰乐亭记》,行书《赤壁赋》、《黄州寒食帖》、《李白仙诗卷》、《新岁展庆帖》等。黄庭坚视苏轼为师友,书法受影响但功力稍逊,参阅其他而自成面目,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开合有度。黄庭坚草书优于行书。四家独黄庭坚以草书雄视当时,沈周称他“草圣”。《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白忆旧游诗帖》是大草,侧锋为主,运用自如,变化万千,既体现了传统笔法,又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代表作还有《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花气诗帖》等。但同先贤张旭怀素相比,气度上稍欠自然,笔力也有所不逮。米芾学书勤奋,师承广泛,“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时人称“集古字”。米芾书法,得“二王”精髓,结体欹侧多姿。虽然其人自视甚高,用笔有“八面出锋”之说,事实上其才情外现,与古人相合,但缺少含蓄与内敛。其代表作如《论草书帖》、《苕溪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但个人认为,能真正体现米芾书法水平的,还是《英光堂帖》所录。蔡襄一生仕途顺利,对书法尤其是楷书下功力很深。可以说他是宋代继承古法笔法第一人。苏轼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从留下来的蔡襄墨迹看,其笔势最优,如他的行楷字《澄心堂纸帖》、《虚堂帖》、《山堂帖》、行草《脚气帖》、《中间帖》、《扈从帖》,草书《入春帖》、《陶生帖》等,湿润婉转,韵味蕴藉。“宋四家”外北宋影响较大的书法家还有薛绍彭、蔡京、赵佶、文彦博、王安石、司马光等。

宋徽宗崇尚艺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书画家,其所创书体“瘦金书”,峻爽有致,清新秀雅,别具一格,代表作有《瘦金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等。宋代文人书家甚多,如文仝、文彦博、林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洵、司马光、王安石、张舜民、蔡京、蔡卞、薛绍彭、米友仁、叶孟得、赵构、陆游、范成大、朱熹、吴说、张孝祥、文天祥、姜夔、吴琚、魏了翁、张即之、赵孟坚等,各自成面目。

南宋书法,延续了北宋书法“尚意”的特点,但由于笔法的进一步削弱,再也没有出现北宋那样的书法大家,仅行书成就尚可称道。当时有影响的书法家有赵构、张昂之、陆游、张孝祥、范成大、赵孟坚等。

从一定程度上讲,宋代书法之“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一个创作理念上的更新。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宋代书法之“尚意”,是对晋唐笔法缺失后的一种无奈选择。既然笔法方面不能更好的继承,强化书法的个人意趣就成为当时书法乃至宋以后书家的内心追求,这样书法在晋唐笔法削弱的时候,仍保持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唐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书法,之所以对宋人影响最大,并不在于二者书法严谨的笔法,而是在法度之外,更多得几分意趣。另外,大批文人、诗人、词人在书翰交往或诗歌唱和中,更注重趣味,而缺少理性。所谓顾此失彼,对意趣的过分追求,却在无意中削弱了对笔法的继承。宋代,之所以没有篆书、隶书和楷书大家,既时运使然,亦与当时书家群体特征不无关系。可以说,中国书法及宋,乃一大转折:艺术性这一“因子”,由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合体中游离出来。宋人传世的大批墨迹如书札,更多体现的,是书家有意或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个人性情。

综观宋代书法,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历史和笔法的原因,宋代书法既不能否定唐人,也无法回归晋人,宋代书法其实是五代十国书法的延续。当然,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也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在强调意趣的前提下,宋代书法家重视自身的修养,胸襟高,读书多,见识广,诗词、音乐、绘画诸方面的功力也为前人所不及,这都给宋代书法增添了新元素。但过分的追求个人风格和意趣,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人们对技法的更高层面的追求,这为后世书法的“营养不良”又埋下了伏笔。

三、宋代法帖与后世书法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宋太宗喜欢书法,派人购摹历代帝王名贤墨迹,又命侍书王著整理编刻了一部法帖,赐给大臣。这部法帖,因为是在淳化年间所刻,所以称之为《淳化秘阁法帖》。这是宋代最早的法帖。此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古代名家法帖,第六、七、八、九十卷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占了一半,所以宋初的书法风格受到“二王”的影响。作为临摹而刻制的法帖,虽然不能与名家书法作品原作相比,而且,王著编刻《淳化阁帖》时,也时有谬误,甚至有些刻帖并非书家原作,但还是比较系统地收入了大量古代书法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书法资料。

有了法帖,便打破了学书必真迹的,同时也打破了前人法度,更加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和创新,从而开辟了书法的新天地。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因为有了法帖,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前人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学书之人不依附于哪一家,却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更关注书法之表象,而忽视书法的内在精神,书法从此变得更加世俗化。此后,人们争相仿效,刻帖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希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以及《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宋代法帖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再次繁荣,又加上宋代与唐时间上并不遥远,世间的晋唐先贤书法作品有很多就这样留存下来。除了晋唐先贤的书法作品外,还有不少宋代名家尤其以宋四家的书法也通过法帖留存下来,如《西楼苏帖》、《英光堂帖》、《绍兴米帖》、《郁孤台法帖》等,充实了中国书法宝库。然而宋代法帖重刻翻刻者其多,尤其是进入到南宋以后。仅以《淳化秘阁法帖》来说,就达几十种之多。法帖既多,让学书都目不暇接。法帖既多,从而使过去以晋唐笔法为基调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法帖既多,又难免良莠不齐,真假相掺。由于当时学书者眼光有高低,取法有高下,甚至将差帖奉为至宝也有之,这在客观上又导致后世笔法的混乱,使得晋唐笔法进一步衰弱。虽然北宋时期宋四家时(仁宗庆历到神宗熙宁、元丰年间),他们力主由唐溯晋,屏除帖学,宋代书法曾为之一振。只可惜,这种局面也没有保持多久,由于政局不稳,战事频发,南宋书法并未很好地延续前朝宋四家之风气。后期可谓书法中流砥柱者,仅赵孟頫等数人而已,但笔法已是今非昔比了。

米芾在《书史》中分析说:“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取用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室南渡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多了。所有这些,都和影响了宋代书法的发展。但不管怎样,由于宋以前墨迹如凤毛麟角,有的还真伪难辨,宋代法帖毕竟保留了许多好的书法范例,无论是在当时或者是对后世的书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传承作用。许多书家从中汲取了养分,一千年来,不乏其人。可以说,宋代法帖是上窥晋唐笔法门径的重要基石,即使是到了考古和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同样珍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