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让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
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历史,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的、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果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P32,P37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重大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事实就是?P48,P50
答:基本内容: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质和核心: 1)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 实事求是的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3)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根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P54
答:1)所谓的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2)从历史的角度看,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从理论的角度看,这个精髓是以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
3)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76
答:(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业。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主义思想。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P82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是中国党在在中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
(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
第四章: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102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2,改造和改革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2、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4、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第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科学的内涵?P118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标。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这一社会目标。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P137
答: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基本特征:1) 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
3) 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 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 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 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 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其他方面的历史阶段;
8) 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P147
答: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明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第七章:
1,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P167
答: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第八章:
1、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P181
答:【第一、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第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如下: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基本特征?P183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基本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什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依据是什么?P184
答: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依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是这种制度?P192
答:(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 确立按劳分配原则的依据是: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5,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五大战略”P203
答: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统筹区域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220
答:第一:中国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内容?P222
答: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P236
答: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是想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十六字方针”P238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十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P253
答: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加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主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结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255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P261
答: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十一章: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P275
答: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于协调发展的社。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P284
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风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关系。
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设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快建立覆盖成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