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副词+名词结构浅析
2025-09-28 00:30:54 责编:小OO
文档
修辞学论文

题  目:“副词+名词”结构浅析

Title : The Brief Analyses of "Adverb +Noun " Structure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班    级:    对 外 汉 语

指导老师:    朱      军 

学    号:    2007310212 

姓    名:      何红莉   

完成日期:   2010年12月11日  

“副词+名词”结构浅析

摘  要:“副+名”结构是汉语新时期大量出现并且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新的语法现象,这一现象不但在人们口语中大量使用,而且也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报刊杂志上,说它新,是因为它挣脱了语法学旧有规定,成为人们喜欢使用的一种语法变异。本文首先谈“副+名”结构这种新的语法现象的出现;其次再来谈谈“副+名”结构的类型;最后说说副名结构独特的语用特点。

关键词:副词,名词,语法规则,语用特点

The Analyses of  "Adverb + Noun " Structure

Abstract: "Adverb +Noun" structure is existing in the large numbers of Chinese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and it is widely used by the young chinese , this phenomenon has not only spoken widely used in people, but also increasingly appeared in som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We think it is new because it emancipated us from the provisions of the traditional convention of chinese gramma, as a syntax variation which is accepted by most people. This article first on the appearance of this new syntax phenomenon; second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types of "Adverb +Noun" structure; and the last to talk about the unique functional featuresof the "Adverb +Noun" structure.

Key world: Adverbs, nouns, grammar rules, pragmatic features

引言:

副词能否修饰名词在语法界一直是有争议的,而争议的焦点在于客观上存在着“副词+名词”组合现象,尤其是“程度副词+名词”的组合现象更为常见。如:“很女人”、“特知音”、“挺牛”、“更情感”、“很中国”、“很铁”、“非常现代”、“太小儿科”、“如此青春”、“十分堂吉柯德”等词语随处可见,如今已是铺天盖地,广为流行。在这里,我们且暂不管其合理与否,只将它看作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进行简略的分析。

1挑战传统,新时代副词的新用法

我们都知道在现代汉语中传统规则中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作主宾语的名词。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中指出“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 ,一般不能加副词”。许多现代汉语教材也都把能否受副词修饰作为判定名词词性的一个标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组合有着似乎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在交际和写作中广泛运用。

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提到了这种结构:作为消极的标准,名词不受单音副词的修饰。有两种似乎是(但不是真正是)例外的情况:1)一个名词可能跨类为别种词,如“光”,“很光”;“鼓”,“太鼓了”;“土”,“真土”;2)名词做谓语,以谓语的身份受副词的修饰:这个人太君子了。(第233页,商务,2005)

当名词性词语进入谓语这个语法位时,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其原有的表示一种事物范畴的概括性语法意义外,又获得了谓语语法位所赋予的附加义——-叙述说明或形容描写的陈述性意义。

①、小王现在真的很女人,和以前简直判若两人。

②、你这身打扮真的很淑女!

③、现在的孩子都挺阳光。

④、蔡阿姨特别热心肠儿。

⑤、你也太书呆子啦!

⑥、这场游戏我玩得特水,来,重新玩一局!

这种副词修饰名词的用法,不仅打破了汉语的传统规则,更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2“副+名”结构出现并存在的现实原因

2.1“副+名”结构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原因

①、改革开放,思想的时代大环境是促成副名结构频繁使用的社会因素。猎奇、求新、求异成为社会的普遍心理。尤其是海外文化的不断浸染,促使现代汉语的传统语言规范同现成的语言环境经常发生碰撞。

②、再者,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很可能借助媒体的介入,快速引起人们的注意、好奇、模仿从而成为一种语言时尚。“程度副词+名词”的组合以其形式简洁、内涵丰富的特殊语用价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③、副词修饰名词现象对语义的表达有很好的补偿作用。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常常会感到某一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征无法由形容词去形容,使用“副+名”结构,恰好能够准备表达。

2.2“副+名”结构的发展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认为“副+名”是错误的,邢福义先生在《关于副词修饰名词》中举这样几个例子:

①、蒸谷米是最营养最经济的食粮。

②、党员燕和新工作很模范。

他认为“这些都是有毛病的句子,其中‘最营养’、‘很模范’都是站不住脚的说法。”

从这句我们可以看出副名结构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它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而现在因时代与环境的转变,这样副名结构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渐渐为人们所接受,在交际中、文学作品中、报刊杂志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他充斥着我们生活而方方面面。

2.3“副+名”结构存在的现实原因

“副+名”结构之所以被人们普遍接受,广泛的存在于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交际用语之中,除了它自身的优势,一定还有其他的现实原因。据我所搜集的材料,主要有词汇语义要求,文学创作需要以及社会因素等。

(1)、词汇语义的要求:

通常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为了保持文气的畅通,语意的连贯,语势的增强,语句形式的一致,选用“副+名”结构。如:

①、这简直就是那些为人们带来春天的仙女啊!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

作者在细腻描绘之后“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加上反问来抒发自己对春天、少女的强烈感受。如果不使用“程度副词+名词”,就会大大削减作者的激动与急迫。

(2)、文学创作的需要:首先创作语言要求简洁、经济。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对于语言的使用除了要求表义明确、意蕴丰富之外,还讲究经济节省、简意赅,把承载主要信息的主干词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文学创作要赋予语言含蓄幽默之美。“副+名”结构是一种简洁、灵活、幽默、口语色彩浓的超常组合。使用“副+名”结构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达到最佳效果。

①、汉莎啤酒,很德国,很德国。(汉莎啤酒广告词)

②、春天的阳光很女人。

③、有人说他很帅,有人说他很牛。———《个性依旧的张玉宁》(《足球世界》2004.N01)

④、希拉里却非常冷静,并很专业地接过了任务。《羊城晚报》1998年12月24日)

⑤、我自己还挺阿Q,心想扣分就扣分,反正我看见美的东西了。(小说集《意识流小说》)

以上的例子是从一些文学作品、杂志和广告中搜集到的。这表明,“副词修饰名词”是一种适于日常谈话语体和文艺语体的超常组合形式,以其简洁幽默、新潮前卫用于贴近现代生活实际的通俗文体。

(3)、社会因素:这一因素在前面也提到过。语法规则中刚刚出现副名结构时,大部分人都否认这一新现象。如: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把“党员燕和新工作很模范”当作说不通的句子;九十年代则把“爸很绅士地点点头,问我‘泳衣带了吗?’”(冯敬兰《失却的伊甸园》)“愫细很淑女地啜饮了高酒杯中的白酒。(施叔青《的故事》)中的“很绅士”和“很淑女”看作是典型的名词活用现象,并被大众所接受。

3“副+名”结构的类型

通过归纳分析可以发现,副词修饰名词的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

⑴、副词+抽象名词

①、小何是一个很传统的女人,总是问:男人这样,女人怎么活?(储福金《心之门》)

②、我觉得跟你特说得来,特知音。(王朔《顽主》)

③、故事很低调,肯定要让热爱热闹的人失望,这我有预料。(《爱你,但是“再见”》《家庭》1999年第2期)

在以上三例中“传统、音、调”不再是指某种抽象的概念,而是指与这些概念有密切关系的新的意义。“传统”在这里就是指“具有传统思想、在家里恪守妇道、相夫教子、尊敬公婆”等含义;“知音”是指两人意气相投、亲密无间“低调”其意义就是“激不起好猎奇,爱看热闹者的兴趣”。

⑵、程度副词+指人名词

很多指人名词如“雷锋”“绅士”“流氓”“阿Q”也被“很”等程度副词所修饰。并且起到了很形象的表达效果。如:

①、真够雷锋的哎!(电视剧《渴望》第一集)

 “雷锋”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包含着异常丰富的内容“助人为乐、私奉献、俭节约”等。“真够雷锋”的组合不仅充分显示出其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丰富内涵,更主要的是起到了凸现其性质特征的作用。

②、这一切等等,确是十分堂・吉诃德的了。(鲁迅《中华的新堂・吉诃德们》)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者塞万提斯作品中描绘的一位主人翁。作者在此巧妙地借用带有某种典型意义的专有名词加以程度副词的修饰,把“堂・吉诃德”式的人物那种为了自己的崇高追求而发疯痴迷的性格特征描绘的淋漓尽致。

⑶、程度副词+指物名词

在口语和一些网络语言中,这种情况很普遍。

①、你的作品很泡沫。

②、那男人的模样,很山东,车子上扭屁股一骑一蹬,更山东了。(阿成《望古城》)

“泡沫”在这里是指文章内容空洞,情节俗套,很明携有一种目的性,像泡沫一样美丽却没什么内涵的文学作品,网络上更称这类作品为“泡沫文学”,我认为种种说法相当形象的。“山东”在这里指山东人所特有的气质和形象特征:粗犷有力、厚带土气却有朝气,这不是写这个人的外貌,而是用这个独特特征的“山东”来代替。使读者或听众能够的头脑中出现一种形象,进而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⑷、程度副词+时间名词

这里所说的时间名词是指表时令的名词,如春天,中午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间名词。

1、他是一个很春天的人,从来没有什么能够破灭他的希望。

2、没想到消息传的这么快,够速度的。

在这里,同样是通过所修饰的名词的形象或特点来起到修辞的作用。

4副名结构的语用特点

副名结构有独特的语用价值,是其他任何形式不能替代的。副名结构所以被许多人接受,并有流行开来的趋势,我们认为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象性:无论是“特女人”、“很淑女”、“很阳光”、“够爷们儿”“挺封建”、还是“特牛”、“太公式”、“更诗情画意”都是用仅仅一个词就将要表达的事物所蕴涵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

①、“蜜丝赵也漂亮。”“不过穿的很小家子气”([]亦舒《独身女人》,《女作家成名作丛》)

②、失去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帮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 (鲁迅《“友帮惊诧”》

“很小家子气”禁用很少的笔墨,就给我们呈现出人物的鲜活的生动的形象;“国”名词活用作动词,既含有“如此国家”之义,又含有“如此下去”义,这种活用,既丰富了词义,又不无讽刺地揭露了当时反动派的反动实质及其腐朽统治,给人以简练、新颖、形象之感。

(2)、模糊性:这对词义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大大增加了信息含量,该结构的词义重心——名词所指的性质细节虽然可以用形容词来表述,但很难完全表达,或难以用一个形容词来表达。例如:

“特女人”“很淑女”对于“女人”“淑女”应该具备什么养的品质每个人所给出的答案是不同的,理解上本身就具有一定模糊性,这就使词本身的意义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副+名”结构还只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并没有被当做合理正确的语法规则收录在词典当中。

(3)、简洁性:这种结构符合人们的求简心理,在某些情况下最明捷精练,而且意蕴最为丰富,如果要换用别的表达方式,则往往会多费口舌,显得十分累赘。如:

①、他性格那么女人,还敢面对这么多人说自己才是真正的男人。 

“那么女人”,用简练的几个字很委婉的表现了“他”的性格,同时还带有一丝的讽刺意味。

(4)、新颖性: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的猎奇、求新的心理。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这种语言现象尽管以前也存在,但是到了近年来才有流行开来的趋势,也从口语发展到了书面语中。由于偏离了语法常规,与常规形成悖谬,语义上又刻意超越客观事实的程度,故使其在表现人物性格、身份教养、外貌特征等方面显出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如: 

①、你每天瞎操什么心,求你看远一些,别总是这么近视眼。

“这么近视眼”中,用“近视眼”去比喻那些只看眼前的利益,不去思考以后的利益的想法。新颖的比喻拓宽了人们的想象空间,把说话人的幽默感也表现出来了

结语:

“副+名”结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这种语言现象正是汉语随着社会发展而主动积极调适的反映,也是汉语使用者不断创新追求新约定俗成的结果,这种言语现象将逐渐为人们所认同、接受并广泛运用,这是语言动态发展的必然。它不仅起到了意义补偿作用,填补了无法言传的空白,同时激活了名词所包含的形容词性典型特征,给人们以表达和想象的空间,体现了汉语表达组合方式的灵活性和特殊性,显示了汉语表达方式的经济性和多样性。它为汉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加了汉语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A].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邢福义:《关于副词修饰名词》,吕叔湘、曹先擢等:《邢福义自选集》[A].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A].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邢福义:《“很淑女”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年第2期

[5]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A].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A].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刘荣琴:《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语言现象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35卷第5期

[8]贺智勇:《论“程度副词 +名词”》[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1期

[9]唐善生:《“程度副词+名词”与“程度副词+有+名词”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月第39卷第3期

[10]官杨:《程度副词修饰名词浅析》[J].安徽文学(说文解字)2008年第二期

[11]张彦群:《“副词+名词”构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8月第28卷第4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