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025-09-28 00:34:48 责编:小OO
文档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汪可沁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年第08期

        很多家长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脾气所致,其实不然。孩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攻击性行为大多是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因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所致。因此,了解这些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对有效预防幼儿的工具性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一、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活动安排不当。从幼儿的身体发展特点来看,在幼儿发展初期神经系统尚未成熟,易疲劳,稳定性较差,也正因此,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了“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的规定。在平时的幼教工作中,园内不合理的活动安排让幼儿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一旦产生抑制,幼儿将有不适感,于是,攻击性行为就发生了。如有的幼儿园让孩子吃完饭后趴在桌子上休息,当幼儿无事可干时,就喜欢挑衅其他同伴;还有的幼儿园以长时间的户外放养式来带领幼儿进行活动,当幼儿的身体承受力无法适应活动时,身体感觉不适,也极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此外,教师对幼儿的冷漠也极易引起攻击性行为发生,如在安排活动时,当没有参与活动的幼儿看到其他幼儿参与活动而自己无法参与时,会以各种攻击性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不满。

        2.教育方式不当。在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作用最大。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大多工作忙碌,看管孩子的任务基本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承担。因为是独生,所以老人们对孩子的呵护有加,但这种呵护极易形成溺爱。这种超过限度的疼爱让幼儿形成了一种高高在上,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但凡生活中有丁点儿不顺,就容易不高兴,发怒,往往将自己的不是怪罪于别人头上,遇到问题时不容商量,攻击性行为自然而然产生。

        有些幼儿虽然是父母管教,但父母因工作忙,和孩子相处时间都较短,对幼儿的教育通常喜欢以物质来满足。而在整个家庭中,独生幼儿又是众人的宝贝,什么都让着、依着幼儿,甚至一些幼儿在家长成为“皇帝”,对长辈邀来喝去,家长也没有制止,助长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于是幼儿在幼儿园中就容易不分玩具给其他伙伴玩耍,喜欢抢伙伴玩具等现象。还有的父母认为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如果孩子不能强势一些,就容易吃亏,于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要以强制强,让攻击性行为发生有了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方法的缺失也极易让孩子得不到关爱,在幼儿受到批评、斥责或挖苦、讥讽时,心理的自卑感或嫉妒心驱使幼儿以攻击性行为来获得心理补偿。如在游戏中故意撞倒其他伙伴,或将伙伴的积木踢倒,甚至是直接的打骂伙伴等行为发生。

        3.模仿。幼儿期是最擅长模仿的时期,对来自电影电视或周围的人模仿都是形成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原因。如孩子喜欢看《奥特曼》《铠甲勇士》《神龙斗士》一类的影视节目,这些节目中不乏打斗的场面。幼儿观看后,极易将自己看成是“奥特曼”或“铠甲勇士”而将其他伙伴看作是“怪兽”,以模仿影视中的动作来获得快感,从而发生攻击性行为。此外,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对孩子动则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幼儿在被动的情况下,内心形成了悲愤淤积,同时,家长的打骂行为无意中被幼儿“学习”,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就成了自然。而且,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新时代,很多家长对幼儿的游戏时间和内容没有,很多幼儿都会在互联网上玩攻击类游戏,这也让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了可模仿的对象,助长了攻击性行为。

        二、预防和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1.科学安排活动、正确教育。为防止幼儿产生神经过度疲劳或抑制,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教师和父母要配合进行,对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做到科学合理安排,以此来保证身体器官和组织形成规律性适应,避免攻击性行为发生。在家庭教育中,作为长辈对孩子的呵护无可非议,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应多从谦让、合作等方面教育孩子。当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时,一种方法是进行婉转的教育,另一种方法是漠视。当然,要对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待。家长要加强和幼儿园的联系,尽量让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同步,在思想和行为上同时进行教育。

        2.引导幼儿反思、增强体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背后有一定的潜在原因,无论是教师或家长,当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后,不能以简单的批评或斥责方式来对待,而要引导幼儿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并明确告诉幼儿,攻击他人是教师、家长和其他小朋友所不喜欢。在观看影视作品中,要告诉幼儿这些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是不可以模仿的。同时,在幼儿教育中,还应树立榜样作用,以榜样的示范作用来引导幼儿向榜样学习。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纠正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这还不够,在幼儿教育中,还应让幼儿在攻击别人的时候将疼痛等感觉移植到幼儿的感受中,如当幼儿摔跤时,可以问问他们疼不疼,如果别人被打了,也会疼,你会怎么想。如果你的玩具被别人抢了怎么办,我们能不能以轮流玩的方式来进行等。幼儿期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采取相应对策进行预防和制止,不仅有利于幼儿行为的改变,更有利于幼儿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