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c2dcf20f-5b06-4af6-a11b-3d007fb5d2df
2025-09-28 00:33:49 责编:小OO
文档
课    题:§9.3  气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由于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学会估测大气压数值的;

(3)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大气压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器材】玻璃杯,水,硬纸片,矿泉水瓶,易拉罐,铁架台,橡皮泥,塑料吸盘挂钩, 

弹簧测力计,注射器,细线,金属盒气压计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1) 师: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 

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2)师: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       

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 

来)。再慢慢地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动一周,又能看到什么现象?(硬 

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导语二 师: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液内部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气体也受重力作用,也具有流动性,气体内部是否也存在压强呢?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演示】演示图9—18实验,当易拉罐自然冷却时,外壳被压瘪,此现象说明什么?

【观察体会】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说明大气有压强

【做一做】教师把准备的实验器材摆在讲台上

师:利用所给器材,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来证明大气有压强?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学生设计实验并演示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小结归纳】(板书)

1.大量现象说明大气有压强。

2.估测大气压的值

(1)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讲述历史上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做一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吸盘式挂钩相互压紧,再将它们沿轴的方向拉开

【学生体验】两个学生拉衣钩,体验用力的大小,感觉到大气压力比较大

(2)估测大气压的值

【议一议】大气压的值有多大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来估测一下。

【点拨】要测大气压的值,根据压强公式P=F/S,可先测出大气压力F和受压面积S

【设计实验】出示实验器材后学生设计实验过程:

①把注射器活塞推至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并用一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②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③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大气压的值。

说明:这种方法测出的大气压值不精确,第一个精确测出大气压值的科学家是意大利的托里拆利。(学生阅读P80“信息库”)

【归纳】大气压强相当于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算一算】76厘米高水银柱在压强有多少帕呢?

计算后学生交流结果: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105Pa。

【小结归纳】(板书)

2.大气压强相当于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把等于1.0×105Pa的大气压叫做一个标准大气压。

3.大气压的变化

【议一议】大气压的值是否永远相当于76厘米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呢?

【点拨和归纳】大气压的值回随着高度的变化以及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2000米范围内,高度每增加12米,大气压下降1毫米水银柱。

【演示】演示图9—22实验,学生观察分析。

【议一议】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说明液体沸点与气压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小结归纳】

4.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举例:高压锅就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的原理工作的。

4.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议一议】师:我们人类很久以前就希望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鸟儿为什么能飞呢?人类模拟鸟的翅膀制造了飞机的机翼,实现了梦想,是什么力量使飞机升空的呢?

【做一做】(1)从两张纸条中间向下方吹气,两张纸条会合起来

(2)从漏斗口中间向下方吹气,乒乓球会掉下来吗?

【演示】(1) 气流流过模拟机翼时,机翼上升。

(2)用吹风机在折叠的纸张下方吹气,折叠的纸张会怎样呢?

【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实验,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师介绍:通常把液体和气体称为流体。

【小结归纳】

5.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练一练】

1.宋朝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到海拔7300m的峨眉山旅游,发现在山上“煮米不成饭”,他认为是因为山上的泉水太寒冷,故有“万古冰雪之汁”造成之说,实际上,这是由于高山上的_______较低,导致水的沸点_____________的缘故。

2.如图1所示,用力将塑料挂钩的吸盘压在光华的墙面上,排出里面的空气,吸盘才会紧贴在墙面上,这是因为                             。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           Pa,它能支持     高的水银柱。若某人的身体表面积约为2.5m2,则大气在人体表产生的压力大约为     N。

图2

图1

3.2003年5月22日,国内各大报纸都报道了中国登山队再次登上了高度为8848.13m的珠峰。登山运动员返回宿营地时,把一个气压计从高山顶带到山脚下,气压计的数值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根据图2所示,珠峰的可以估测出珠峰顶的大气压强约为        kPa , 图中还蕴涵了哪些与气体压强有关的规律,试写出其中2条:                         ;

                               。

4.在航海里,船只向前航进过程中,如果两艘船靠得很近并肩行驶,如图3所示,两船在近距离并排行驶将会           ,这是因为两船内侧水的流速        于两船外侧水的流速,造成了两船内侧水的压强        于外侧水的压强的原因。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7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    处,压强较小的是      处。

5.如图5所示,是喷雾器的原理示意图,当空气从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空气的流速较大,压强         容器里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       ,液体就沿细管上升,从管口中流出后,受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

6.登山运动员徒手攀登海拔较高的山峰,当他在海拔4000m以上继续攀登时,尽管经过充足的休息后再爬,但是越往上爬越感觉到乏力,出现头晕、耳鸣和恶心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A.山峰陡峭,人体能量消耗大        B.高处气温太低

C.高山上空气稀薄,气压偏低        D.该运动员体质太差

7.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堵住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被倒出来

B.用塑料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

C.生产灯泡时,抽气机能抽出灯泡内的空气

D.两块玻璃板的表面用水浸湿,将两块合在一起,很难分开

8.在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份,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温度下提取,应采用的方法是       (     )

A.用微火加热使它沸腾;

B.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C.缩短加热的时间;

D.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9.如图6所示,找一端开口的玻璃管(或试管),将其倒置,用酒精灯在管口下方加热一段时间,然后迅速将玻璃管的管口插入盛水的容器,观察管内发生什么现象?试解释成因。

10.当你喝汽水时,打开瓶盖,插入一根细管,用嘴一吸,汽水便沿着细管上升进入口中,所以说:“汽水是我们用嘴吸上来的”。你想一想,这么说对吗?为什么?

三、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 结】

1.大量现象说明大气有压强。

2.大气压强相当于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把等于1.0×105Pa的大气压叫做一个标准大气压。

4.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5.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四、作业         《目标检测》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