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3版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
2025-09-28 00:35:13 责编:小OO
文档
毛概简答题

1、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反映新民主主义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

(2)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新民主主义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分别提出了诸多正确的思想主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理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系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建设成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的问题。

(4)和策略的理论。精辟地论证了斗争中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根据“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

(6)党的建设理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两个务必是: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7)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思想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等内容,都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的基本点,是思想的精髓。

(2)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中国党的根本路线。

(3)自主。就是坚持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这是中国党进行与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必然性: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

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中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的武装消灭反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

B.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的主力军。

可能性:同样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特殊国情决定的。

A. 近代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斗争、建设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

B. 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大的洗礼,的群众基础好。

C. 全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D.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E. 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的不错误,为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

内容及意义:

A.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发展的客观规律。

B.党在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C.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意义。

3、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道路:

A.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成功的经验:

A.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力。经实践证明,党坚持这一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这不仅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失误与偏差:对三大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原因:

A.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B.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C.受当时历史条件而产生的认识上的一些问题。

D.当时的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4、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A.必须坚持中国党的领导;

B.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A.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C.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D.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E.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F.关于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怎么做:

A.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B.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C.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和运行机制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A.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B.关于“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

C.关于科学教育文化和知识分子工作

D.关于国防建设

E.关于祖国统一

F.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

G.关于执政党建设

5、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

理论的精髓:思想,实事求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

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九大现已修正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理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我国经济改革在实践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

(1)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2)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3)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

(4)“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5)“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7)党的建设理论

6、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6)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补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接续发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毛概论述题

1、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洞察时代、引领时代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能体现其科学性,彰显其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才能不断发展自身,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靠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特殊的复杂问题。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中国化时代化。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创造新的理论成果。

具体内涵:

(1)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解决中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2)总结和提炼中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3)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使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一方面,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思想。

(2)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以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思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一起,都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