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衍刚蒋佩吴宇驹陈少华
=摘要>目的考查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与人格特征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5青少年网络
交往行为量表6和5卡特尔16PF量表6对广州市2所中学和1所大学749名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进行
测查。结果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与人格特征总体上相关并不显著,人格特征在网络依赖、上网频次、
上网动机、上网内容以及网络行为高低分组维度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结论人格特质对网络交往
行为的影响作用随年级的不同而变化。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行为;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74(2007)06-0468-04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在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中显示,中国现有的12300万互联网用户中,其中青少年(按24岁以下界定)就占到了53.8%[1]。可见,青少年已成为网民大军中的主力军。但是同时,我们不时地从媒体报道中看到有些青少年由于过分沉溺于上网和网上交往而对现实交往失去兴趣,有些因网上虚拟交往而丧失或弱化现实交往中的人格等等。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人格是怎样影响网络交往行为的,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型交往方式又是如何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都应引起我们相当的重视。
网络交往行为,也即网络人际交往行为,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本文对网络交往行为的界定是在网络上以文字符号为主要的交流介质,以交流思想和抒发感情为主要目的的人际间的符号性精神互动,常见的表现形式有收发E-mail、进行网上电子公告或论坛(BBS)、网上聊天(IRC)、QQ聊天、在虚拟社区发表言论等。
H am burg和BenAatzi[2]于2000年第一次描述了网络与人格的联系,认为网络交往环境对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并提出了网络人格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对网络交往行为的研究比较多,大多研究认为网络交往行为主要与外向性、神经质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以及社会焦虑有关[3-5]。但是有关网络交往行为的研究多局限于成人,而缺乏对青少年群体的关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采用自编的青少年网络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0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资助;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五0规划课题
作者单位:510006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作者简介:聂衍刚(1966-),男,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与教育,中小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与培养,学校心理辅导。交往行为量表,了解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特点并探索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和网络交往行为的引导及规范提供可鉴资料。
1资料
1.1研究对象从广州市随机抽取2所中学和1所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49份,其中女性433人,男性316人,初中生357人,高中生210人,大一学生182人。
1.2工具
1.2.1自编量表5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量表6由聂衍刚教授编制,量表包括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动机、上网内容、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依赖和上网自评等七个维度,共26个项目。网络人际关系考察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的比较,得分越低,则说明越倾向于进行现实人际交往,而得分越高,就说明越倾向于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网络依赖主要指对网络的依赖、沉湎程度以及自我控制力,分数越低,说明对网络得依赖和沉湎性低,自我控制力高,分数越高,说明对网络的依赖、沉湎性强,自我控制力低。上网自评主要是考察被试对网络在自己学习生活中发挥作用以及对自己在网络交往中的表现的评价,分数越高,说明他认为网络对自己学习生活的作用越大,越是对自己在网络交往中的表现满意。量表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法,五个等级依次为/完全不符合0、/比较不符合0、/有点符合0、/比较符合0和/非常符合0。研究表明量表总的Cro bach A系数为0.828,各分量表的Crobach A系数在0.679~0.7;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24,各分量表的分半信度在0.555~0.761。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2.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采用Catell编制的5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6(Catell16Per son-ality Factor Test)测评青少年的人格。该量表具有
# 468 #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从乐群、聪慧、敏感、、敢为、怀疑等16个相对的个性层面对被测者进行描绘,能够根据不同因素的组合全面评价人格。
1.3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在心理学老师指导下,由班主任协助,以班为单位集体施测,统一发放和回收;数据全部采用SPSS fo r Window 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网络交往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2.1.1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在总体上与人格特征的关系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密切,但是根据一般统计上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并不显著。考虑到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与其人格的关系会受到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的影响,故选用偏相关分析对两者关系更为确切的探讨。由表1可见,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变量之后,网络人际关系与敏感性呈正相关,网络依赖与乐群性呈显著正偏相关而与性却呈负偏相关,所有这些相关均达到P<0.1的边缘显著水平。其他相关并不显著。
另外,在对上网时间和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中,青少年上网时间和其人格特征的紧张性之间具有相对密切的关系,相关系数为0.076(P<0.05)。
表1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与人格特征偏相关分析
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依赖上网自评网络行为量表总分
乐群性0.03650.0657+0.00250.0083
聪慧性0.00730.0012-0.02600.0026
稳定性0.001850.0078-0.0144-0.0023
峙强性-0.00480.0219-0.0187-0.0048
兴奋性0.02170.0373-0.00120.0029
有恒性0.0518-0.01060.0052-0.0032
敢为性0.01810.01850.01140.0267
敏感性0.01+0.02660.07110.0579
怀疑性-0.0127-0.0141-0.1130.0031
幻想性-0.03820.02870.0167-0.0116
世故性-0.00930.0192-0.0254-0.0182
忧虑性0.01960.0109-0.01460.0115
实验性0.01110.0530-0.01120.0176
性-0.0028-0.03+0.0034-0.0245
自律性-0.0241-0.0371-0.0187-0.0141
紧张性-0.0100-0.0255-0.00380.0053注:+P<0.1
2.1.2不同年级学生的人格特征对其网络行为的回归分析以16项人格特征为自变量,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量表总分为因变量,按照年级分段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对于初一年级,稳定性、敏感性、怀疑性、世故性、自律性人格特征进入了网络交往行为的回归方程,回归系数均达到0.10的显著性水平,除了世故性,其他特征均与网络交往行为得分呈正相关;自律性对高二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力度;仅有稳定性在0.10水平进入初二学生网络交往行为的回归方程;对于大一学生,人格对其网络交往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见表2。
表2分段回归结果
年级分段自变量R2B t 初一
0.191
稳定性0.224 2.178*
敏感性0.275 3.173**
怀疑性0.176 1.936+
世故性-0.143-1.934+
自律性0.232 2.754**初二
0.052
稳定性-0.172-1.671+高二
0.098
自律性-0.172-2.103*注:*P<0.05;**P<0.01;+P<0.1
2.1.3高低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按照测量学上、下27%分别把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依赖、上网自评等三个因子以及网络交往行为总分都划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以网络人际关系得分高、低分组作为分类变量,对应的学生人格特征t检验结果显示,网络人际关系低分组幻想性(14.60>13.84)人格特征的得分高于高分组,而有恒性(10.54<11.21)的得分情况恰好相反。以网络依赖高、低分组作为分类变量,对应的学生人格特征T检验结果显示,网络依赖低分组(M=14.08)幻想性的得分低于高分组(M=14.58),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实验性的得分上面(11.18<11.61)。人格得分在上网自评高低分组维度的差异比较不显著。
同样以网络交往行为总分高、低分组为分类变量,对应的学生人格特征t检验结果显示,低分组(M= 11.72)在紧张性上的得分低于高分组(M=12.32),达到边缘显著。
2.2上网次数(频次和时间)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根据上网的次数和每次上网的时间,确定上网次数多少的筛选标准为:上网多(每天或半周左右上一次网,每次都上网3h以上,人);上网少(不定期或很少上网,每次上网0.5~1h,65人)。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上网少的学生在怀疑性、紧张性上的的得分显著低于上网多的学生(9.22<10.06;10.58<12.36),而幻想性的得分情况恰恰相反(14.95>13.83)。
2.3上网动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上网动机是发动、指引或维持个体上网活动的内部过程,具体包括5个选项,本研究把与朋友联系认为是第Ñ类)))交往动机;查阅资料和吸收新闻资信归为第Ò类)))学习动机;感到无聊与感到压力归为第Ó类)))自
#
469
#我调节动机,以这三种动机类型作为自变量,以16种人格特征为因变量,方差分析得到表2的结果。
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出于学习动机的学生在自律性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出于自我调节动机而上网的学生。怀有交往动机的学生在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学习和自我调节动机的学生。见表3。
表3三种上网动机类型对应的人格差异检验
F Sig事后多重比较
性2.9750.052x1 2.4上网内容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上网内容就是指个体在上网过程中具体的操作内容和活动内容,具体包括包括8个选项。本研究把看新闻和查阅资料认为是第Ñ类)))以学习为主的内容,用聊天软件与同学、朋友或陌生人聊天认为是第Ò类)))以交流为主的内容,玩游戏或看电影认为是第Ó类)))以娱乐为主的内容,以这三种内容类型作为自变量,以16种人格特征为因变量。 经方差分析后,得到的结果说明:上网以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在幻想性和实验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以娱乐为主的学生,以交流为主的学生的幻想性得分显著高于娱乐为主的学生。见表4。 表4三种上网内容类型对应的人格差异检验 F Sig事后多重比较 幻想性3.5060.031x1>x3*,x2>x3* 实验性2.5990.028x1>x2+,x1>x3* 注:x1,x2,x3分别代表属于第Ñ类、第Ò类、第Ó类三种类型对应的被试在该项人格维度得分的平均值;*P<0.05,+P<0.1 3讨论与建议 3.1网络交往行为与青少年人格特征的关系通过对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与16种人格特征作相关,研究发现,在0.05水平上相关不显著,这可能与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都上网太少或几乎没怎么接触过的网络,而不像网络成瘾的被试那样有代表性有关。但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这两个人口学变量之后所做的偏相关分析中,乐群性与网络依赖、敏感性与网络人际关系均呈正相关,性与网络依赖呈负相关,这些都达到了边缘显著水平。说明越热情外向、合群、缺乏性的青少年越有可能更喜欢上网。这可能是由于网络独特的虚拟环境为热情外向、缺乏性的青少年群体提供了更广阔的玩耍和交流空间,从而使他们深深地沉溺于网络。高敏感性的青少年对周围事物敏感,容易感情用事,易受周围的人和事的感动,所以他们更易于发生网络交往行为。要对敏感乐群的孩子给予积极的上网引导,有效地控制上网时间和内容,使其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而不会沉湎其中。 分段回归结果说明年龄影响了人格对网络行为的预测作用。对于初一年级,稳定性、敏感性、怀疑性、世故性、自律性人格特征进入了网络行为的回归方程。除了世故性,其他特征均与网络行为得分呈正相关;自律性对高二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力度;仅有稳定性在0.10水平进入初二学生网络行为的回归方程;对于大一学生,人格对网络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其中,对于初一学生,稳定性得分与网络行为成正相关,但对于一年之隔的初二学生,结果却变为负相关。一般认为人格越是稳定,情绪越稳定成熟,更能以沉着的态度应付现实中的问题,相应地沉浸在虚拟网络世界的行为就应该越少。初一稳定性和初二稳定性的得分t检验结果(t=0.969, P=0.333)说明稳定性差异不显著。出现这种看似相反的结果,可能是由于初一学生的行为自控能力不如初二学生高。也就是说自控能力的发展要晚于稳定性人格的发展,即使初一和初二的学生都具有稳定性的人格特征,其行为自控能力并没有同时发展到预想的、与稳定性人格相适应的水平。这一结果提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更加关注初一和初二阶段学生的行为自控能力的发展,使个体得以健康成长。 并且这种看似相反的结果同样出现在自律性对网络行为的预测作用上。对于初一的学生,自律性与网络行为呈正相关;对于高二学生,这种关系却变成负相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年级跨度比较大,学生思维日渐成熟,对自律性的理解产生差异。初一学生刚脱离小学的教学模式,对自律的认识还停留在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等粗浅阶段;高二学生即将面临高考或就业的选择,他们对自律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能够合理地支配自己的言行,自觉提出自我要求,制定个人目标并努力使之实现。所以高二学生较初一表现出更少的网络行为。 网络人际交往高分组表现出更高的有恒性和更低的幻想性,可能是由于,一般富有责任心、做事认真的青少年往往被委以重任,在学习和班级事务的重压下,他们可能更多通过网络人际交往的方式缓解压力、宣泄情绪。这与雷雳等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之间的负向关系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6]。而青少年学生通过频繁的网络人际交往使虚拟价值得以实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幻想性也就相对较低。网络依赖低分组学生幻想性和实验性的得分低于高分组,这恰好说明越是立足现实、不鲁莽从事、着重传统与行为标准的学生,并不为网络的虚幻和新异所吸引,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低。同样,以网络交往行为总分低分组在紧张性上的得分也低于高分组,达到边缘显著。网络交往行为越多的学生越容易心神不定、紧张困扰,因此 # 470 #他们在紧张性上的得分也越高。 3.2上网次数(频次和时间)与青少年人格特征的关系上网次数少的学生在怀疑性、紧张性上的的得分显著低于上网多的学生,而幻想性的得分情况恰恰相反。怀疑性和紧张性得分高的学生表现出多疑,不信人别人,易紧张激动,缺乏耐心,他们试图通过网络弥补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障碍,所以更多地把时间耗费在网络中。网络中的虚拟世界、猎奇信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幻想性较低的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增加了他们上网的行为。 有研究证实,长时间上网会不同程度地损害其身心健康、破坏其正常生活,造成生物节律紊乱、思维迟缓、学习兴趣减弱、成绩下降,甚至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等[7-8]。并且国内曾有研究表明虚拟社交是造成网络成瘾倾向最大的因素[9]。基于种种研究结果,家长及其他教育者应该有效地控制青少年上网时间,对青少年,尤其对乐群、敏感的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互联网对青少年产生更多积极的作用,而非消极效应。 3.3不同上网动机和内容与青少年人格特征的关系以动机为主,内容为辅考察不同类型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出于学习动机的学生在自律性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出于自我调节动机而上网的学生,这说明严格意义上出于学习动机上网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学校老师的要求下查找资料,其自律性相对较低也是可能的。怀有交往动机的学生在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学习和自我调节动机的学生。不同于交往等双向或多向的人际互动,学习和自我调节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更强调自我的性。 结合上网内容类型对应的学生人格特征差异结果,发现在幻想性和实验性得分上出现较为相似的结果。那些不拘泥于现实,对新思想和行为有更大的兴趣,富有创造力的青少年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来学习,而非交流或娱乐,进而从外显行为活动的角度把上网动机这一主观心理特征与人格的关系具体化了。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幻想性得分低的学生,对应的网络交往行为反而更多,这似乎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符,但是非常值得进一步探讨。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个体在满足需要、追求理想实现的过程中,遭遇压力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而有些青少年却把互联网当作逃避现实的一种选择,希望以此寻求一种虚拟价值。上网实现了他或她虚拟的价值,从而使幻想表面性地减少了。而对于幻想性得分高,而上网却不多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很有必要引导其幻想性通过正当、合理的途径获得满足[10]。 3.4建议本研究所选被试中,对大学生群体的抽样比例不够大,而且仅仅选取了大一学生,年级跨度较小,使得人格对网络交往行为的影响在这一群体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想的显著水平。而且综观本研究中人格对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相关普遍只是限于边缘显著水平,也就是说仅仅选择人格作为网络交往行为的影响变量是不足够的。再加上网络交往行为的研究结果常常因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研究工具、不同的被试而异,大都停留在状况描述水平,难以从纵向、动态的角度发掘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的特点。后续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地关注上述问题,以提高研究结果的适用性。 4结论 4.1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密切,但总体上并无显著相关,各因子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2乐群性与网络依赖、敏感性与网络人际关系均呈正相关,性与网络依赖呈负相关,这些都达到了边缘显著水平;人格特征对网络行为的预测作用随着年级的变化而变化。 4.3上网时间少的学生在怀疑性、紧张性上的的得分显著低于上网多的学生,而幻想性的得分情况恰恰相反。 4.4出于学习动机的学生在自律性上得分显著低于出于自我调节动机而上网的学生。怀有交往动机的学生在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学习和自我调节动机的学生。 4.5网络依赖低分组幻想性、实验性的得分低于高分组;网络行为总分低分组学生在紧张性上的得分低于高分组,达到边缘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OL].http://w ww.cn nic.net.cn,2006-7. [2]Y.Am ichai-Hanbu rger.Internet and personality[J].Com- puter in H uman Behavior,2002,18:1-10. [3]H am burger Y A,Ben-Artzi E.T he relations hip b etw een ex- traversion and n euroticis m and the differ ent us es of the Inter- net[J].Com pu ters in H uman Behaviou r,2000,16:441-449. [4]Krant R,Kiesler S,Bon eva B,et al.Internet Paradox Revis-i ted[J].Jou rnal of S ocial Iss ues,2002,58(1):49-74. [5]Peris R,Gimen o M A,Pinazo D,et al.Online Chat Room s Virtual Spaces of Interaction for Scocially Oriented People[J]. 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2. [6]雷雳,柳铭心.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 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37(6):797-802. [7]Davis RA.A Cognitive-behavioralmodel of pathological i 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2):187-195. [8]M orahan-M artin J,S chumach er P.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 ternet Us e[J].Computers in H uman Behav- ior,2000,16(1):13-19. [9]朱美慧.我国大专学生个人特性、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成瘾关系 之研究[P].台中:私立大华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10]陆桂芝,李勇.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思考[J].教育 探索,2002,9:85-86. (收稿日期:2007-10-12) # 471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