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地的特性(一)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二)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三)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五)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六)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①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②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 ③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④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⑤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及特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 、长期性 、战略性 、控制性 的特点。
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需求量与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作物产量等项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就是根据规划区域或单位现有人口状况和可以预计到的未来发展趋势,测算未来某个时点人口的状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等。
2.预测方法1)人口自然增长法 2)劳动平衡法:此法是建立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此法一般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城市化水平预测
1.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 该法的理论依据是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商品率。2.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 把城市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进行回归分析,找出相关关系,从而进行预测。3.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 根据规划期间,基建投资规模的预测,以确定新增城镇人口和计算城市化水平。 4.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5.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常采用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预测(商品粮增长量预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预测)、工业增长速度预测、国民收入增长率预测和基建投资数额预测等多指标综合预测法,根据预测结果加以综合,得高、中、低三种方案,再结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最终预测城市化水平。
消费水平预测1.年平均增长率法2.趋势外推法将产量的过去变动趋势外延到未来,根据历年产量资料,绘制出历年产量动态变化趋势图,再依据图形选择适合的线性趋势预测模型,3.回归预测法 由于影响产量的因素多种多样,且与产量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函数相关和统计相关。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分析已利用土地如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用地等和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规划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对于土地资源数量既要用绝对量表示,还要用相对量即人均拥有的数量。
(二)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结构是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组合的空间格局,或者说.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地域组合即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组分结构。 (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3方面30项指标组成。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 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三、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它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正是从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手,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问题,为制定土地和人口提供科学依据。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基本农田系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Land Re-adjustment或Land Arrangement)系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二、土地整理的范畴和程序
1.农地整理 在于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开发,改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条件、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农地整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农田整治。 (2)农地改造。 (3)地块调整。 (4) 土地结构调整。(5)宜农荒地的开发 (6)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2.市地整理 对城镇而言,土地整理主要是立足于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并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的需要,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并改善城市环境。另外,交通、工矿用地整理也是建设用地整理的重要方面。
土地复垦规划
凡是在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称做土地复垦。
三、废弃地复垦规划 (一)复垦规划的原则1.复垦应因地制宜,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协调发展2.废弃地复垦要和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并结合生产情况逐年实施。3.复垦规划要与城镇(村)、道路水利等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做到地区建设布局合理化,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美化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4.复垦要与矿区和邻近企业的排矿、排土、排灰、排渣等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排放的废弃物充填挖损、塌陷的土地和地下采空区,既避免排放的废弃物另行占压土地,又解决了挖损、塌陷土地和地下采空区的充填物。
(二)复垦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1现状调查 2复垦预测。 3确定复垦方向和治理目标 4编制复垦总体性规划 要在时空上安排各种最佳的复垦工作,并对与复垦有关的工程如村庄搬迁、水域规划、兴修道路等作出全面规划。 5编制矿区土地复垦小区试验规划 6编制复垦实施计划7开展复垦效益评价 8编制复垦规划成果
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称做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一)趋势预测法
规划区域或单位的耕地面积或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是在时间序列上展开的。
(二)回归预测法
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已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
一、水土流失地土地整治规划
(一)水土流失地现状调查(二)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规划水土流失地区植树种草主要有:水土保持林、水源防护林和护堤护岸林几种类型 1.水土保持林的配置 2.水源防护林的配置 3.护堤护岸林的配置 (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规划
二、风沙地整治规划
1.“三北”防护林体系 2.防风固沙林 3.护村林带
规划方案实施
一、现场铺图的准备
1.检查地图质量 首先应深入现场,检查地图的质量,了解并根据地形条件、控制点的分布情况,工作条件和放线要求,确定铺图的方法。
2.补测工作 检查土地规划技术设计图的质量,确定未定的角度与直线长度。
3.制定铺图工作计划 包括使用仪器的种类、数量、人员组织、工作程序和进度要求等。
4.绘制施工图 施工图即技术设计图的复制或放大,为便于携带和使用,施工图可根据铺图程序、进度而分区绘制。
二、规划方案实施计划
在铺图的同时,应当编制规划方案的实施计划,以全面执行规划方案,其中包括:开垦栽植(农作物、饲料、果林)、土地开发复垦、工程施工等一系列计划的实施。
通过实施计划,明确划分各项具体计划逐年实现的规模,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数量及其来源,保证程度及平衡措施。
土地利规划境影响评价
二、土地利用与环境问题(1)“可避免的”环境影响的来源是规划缺陷,如规划内容失误、规划过程失真、规划组织失效。(2) “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由于当代人对客观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缺乏认识,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具有局限性,以及对人类社会、自然界、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交互作用和变化规律认识不足而导致制定的规划具有缺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规划分析 ----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环境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规划方案影响预测、分析、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评价结论和说明----监测与跟踪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规划分析
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环境影响识别、环境目标确定、评价指标;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公众参与
监测与跟踪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
一、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
(一)土地利用规划图 一张全面组织土地利用的总设计图。
为了详细反映细部设计和便于工程施工的需要,经常还编制居民点规划图、各类工程规划设计图,如渠道纵横断面图、道路断面图、水工建筑物设计图等,以及单项规划图,如林业规划图、作物布局图、水土保持规划图等。
(二)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 系指全部规划的文字说明,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管理、土地利用结构和居民点的布局,各业生产用地的划分及其内部规划,水利、道路、林带等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基本建设投资,以及规划实施与经济效益概算等。
(三)技术和法律文件及其他调查资料 包括上级有关指示,如发展方向、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以及规划方案审查决议、有关的重要会议记录、协议、调查资料与图表,如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等。
(四)施工图及实施计划 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现场铺图所需绘制的施工图件,执行规划方案的总安排和逐年实施计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动态监测体系。
二、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
(一)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程序
以复制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在设计程序上,分为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两个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规划人员将所规划的内容,从“骨架”性项目到具体项目,逐项绘制到图上,要求界线基本准确,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整个规划设计的意图。
要求对整个规划方案或某些单项(部分)设计项目,提出几个不同方案,以供进行比较选择,并经过领导审议和群众讨论,形成规划草图(初步设计图)。
技术设计属精确设计,在优质复制图上进行,要求对各规划项目进行精确的设计。无论是界线或面积,在图上都应准确无误,并可按技术设计图来计算面积和进行现场定界工作。
技术设计完成后,即可进行清绘整饰,成为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主要成果
(二)土地利用规划图的清绘
所谓清绘,就是在技术设计图上用绘图墨水进行最后的绘制,以达到提高制图工艺水平和图面定线的目的。
(三)土地利用规划图的整饰
1.图廓
图廓一般由内图廓和外图廓线所组成。内图廓线是规划图图面范围的界线,外图廓线的主要作用在于整饰图面。
2.比例尺
为了便于阅读和使用,土地利用规划图上必须标明比例尺。比例尺通常有数字和直线两种表示方法。用数字标注时,其位置可写在图名的下面,或与指北针、风向频率图一起放在图的左右上方。直线比例尺通常绘制在图面下方的中、右位置。
3.指北针
当土地利用规划图受图形影响不能按坐标网截取图面时,也就是说图面不能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安排时,应在图上绘出指北针,指北针的箭头处要注明“北”字(或用“N’’代表)。
指北针也可以与风向频率图合并在一起。指北针的位置通常在图名的左右侧,即图面的左右上方。
4.图名及图签
土地利用规划图顶端为图名(××单位土地利用规划图),图的右下角,一般绘制图签(亦称“图标”)。注明负责规划单位和个人,单位技术负责人,制图、绘图、校对和审核人员的姓名。
在土地利用规划图上的适当位置,还要绘制图例、土地利用统计表、图幅接合表以及轮作计划表等等,以便全面反映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并便于阅读和运用规划图纸。
(四)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的编写
1.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的基本内容
(I)前言。主要说明规划工作的时间、参加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基础资料的来源、工作过程及存在问题等。
(2)基本情况。简要说明规划土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如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地质、土壤及植被),社会经济情况(如人口、劳力、土地、主要生产设备、交通、土地利用及经济水平)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包括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任务、措施等。
(4)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包括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利用潜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
(5)居民点、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等各项建设用地规划。
(6)农业用地规划。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产用地规划。
(7)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8)土地利用规划效益预测。
(9)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措施。
2.土地规划说明书的编写方法
应先拟订编写纲目,然后着手书写。文字要简明扼要,语言生动,论据具体有力。既要照顾到规划的先后顺序,使前呼后应,又要突出重点,可以采取分工协作、汇总协调的办法进行编写。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思路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规划前后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环境因子的变化进行分析、预测、评价。
常用方法
1、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测算方法
(1)年变化速率分析模型
(2)土地利用动态模型
(3)土地利用双向动态模型
(4)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率模型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区域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用。
根据有关研究,将陆地生态系统分为6种土地利用类型、9种生态服务功能,可得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差异较大,说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必然带来服务功能结构的变化。因此,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核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成为评价区域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方法。
3、生态足迹分析法
用于测量人类生存所需的真实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将区域规划前后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相比较,就能判断规划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4、碳氧平衡评价法
生态用地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特定区域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的土地。
在众多难以量化的生态功能因子中,选择生态用地的气体调节功能作为“最小因子”,应用碳氧平衡法确定规划区域一定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约束下生态用地的供求状况。
土地利用潜力估算 一、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1.现有城市人均占地尚有很大潜力 2.调整城市用地布局 3.提高城市用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4.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5.生态建筑的推广使用 6.村庄土地整理 二、农业用地的利用潜力 耕地生产潜力的测算往往借助于农作物产量(M)及其形成所受各种因子[环境因子(A),生物学特征因子(B)和人的因素(C)]之间建立的函数关系:三、后备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估算应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件前提下进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包括荒山、荒坡、荒地和荒滩的开发利用,以及废弃地的复垦。
土地需求量预测一、农用地需求预测 耕地需求量包括大田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和特种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需求量。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1.指标概算法 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规划人口数;人均用地定额。 我国城市用地现状及规划指标 2.两区累加法 先分别计算生活区和生产区的占地面积,然后两区占地面积累加即可得到居民点用地面积 .
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
1.渠道工程用地 其面积依据其长度和宽度来计算长度可在图上截取,借助比例尺核算,宽度与其流量、控制面积和渠道断面要素以及水力计算参数有关。
2.水库工程用地
可依据水位--库容关系曲线(根据水位求出相应的库容)和水位--面积关系曲线(根据水位求出相应的库水面积)估算。 水库库容估算方法有地形图法、断面法和系数法。 地形图法依据库区实测地形图和拟建坝高,求出水库的淹没面积和库容。断面法是沿一定的方向施测断面,据以估算水库库容和库水面积。
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
公路工程用地取决于其长度和宽度。其长度依据选线方案在图上截取;公路的宽度与其技术等级有关。
我国土地规划的理论基础有:
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土地有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土地构成因素的质和量的不同形成了利用特性不同的土地;同时,各产业部门和用地单位对用地质量也有不同要求。因此,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综合效益原则。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原则要求人们在组织土地利用过程中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使土地利用寓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之中,最终谋求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动态平衡原则。平衡关系常常表现为比例关系,平衡就是按比例安排各部门用地比例关系。如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农业内部用地,建设内部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
逐级控制原则。上一层次土地利用规划完成后,才进行下一级土地利用规划,各层次规划均对下一级起着控制作用,同时它本身接受上一层次规划的控制。首先进行关系到全局的具有控制作用项目的规划,如各种用地结构布局, 之后再进行土地利用细部规划。
此外还有集约利用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