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罗才军《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2025-09-30 01:33:09 责编:小OO
文档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的学习

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导入自然简单)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这样操作,易勾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老师提出的初读要求简洁明了,就是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老师的课堂语言听起来自然随意,没有任何的拿捏,就好像在和学生聊家常,这样更容易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听者也不累。这个环节还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学情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以便进一步读通课文)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这句话应是预设中老师就想让学生释意的句子,但老师这样换一个说法,就感觉是那样自然舒服,不着痕迹)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拎出重点句,挖出重点词帮助理解)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这个“谓”,课后没有注释,但也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词,老师关注到了这个字,并且教给了学生读懂的方法——借助工具书)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点评:“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法预先设定的。但是,学情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的生动呈现吗?我们看“谓”字的教学,显然是预设精细所生成的课堂精彩。预设学情,方能对症下药。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老师能够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顺学而导,课堂提问从学生的交流中来的是那么的自然,特别值得学习。)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古文或古诗断句我们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出示划斜线的句子,让学生注意停顿。而罗老师的处理则更灵活,一句话就指导了方法,妙哉!)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梅老师说:“阅读教学,读字当先”的确如此,“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关键是怎么指导学生读更有层次,更有效果。罗老师是从初读全文到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再到通读全文,正好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这么个来回趟,很有层次。)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全场掌声。)(适时的范读是有效的指导,也是情感的共鸣)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从读顺文章到开始理解文章,过渡自然)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让学生自己去对比发现文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不同,这里是否可以让同位思考后互相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现代文用词和古文用词对读更容易理解,相机指导朗读,别具匠心)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如王崧舟老师点评的开始还原意象)

    点评:对古文词义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意思”、一为“意象”、一为“意蕴”。有些词,解到“意思”为止,可矣。如“哉”“兮”等。有些词,既要疏通意思,也要还原意象,如此处的“峨峨兮”“洋洋兮”等。还有些词,则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蕴”三个层面上求得融会贯通,才算切实妥帖,如后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适时读想结合)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江河”一词的推敲过渡得很自然)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生朗读)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齐读)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言文对照)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如梅老师所说,老师在引领着学生去关注作者的意图,文本的内涵。)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追问得好)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点评:伯牙引子期为知音,乃在此“志”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这是何等的志向与怀抱?!唯五岳之尊、万古江河方能喻指。其实,诗以言志、歌以言志、乐以言志,乃至琴以言志,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一种传统。课文中释“志”为“心里想到”,虽近学情,却废本意。志者,心之所去也,意为心愿所往。作为名词的“志”,乃志向怀抱之义;作为动词的“志”,乃心中向往之义。两者皆有“藏于心中的长远打算”之义。知音,实乃知志也。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

    (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点评: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全场掌声)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诠释知音)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引申到了知音文化)

点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是,对语文教学而言,不但不能忘言,更应辨言、悟言、得言。语言形式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正如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所悟到的那样: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不正是知音在心灵上“精诚默契於苍穹”的自然写照和深刻呼应吗?

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点评: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教学形式又何尝不是教学内容的更高表现呢?擦去“志”、擦去“念”、擦去“心”,终至于擦去“知音”,简单重复的教学形式的背后,却透出一种锥心的痛、破碎的美、穿越灵魂的巨大的孤独。

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学生阅读资料)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

    (生齐读全文)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从读到背的语言积累水到渠成)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知音!

点评:此课教学至第三环节结束,也未尝不可。没有想到,后面又峰回路转、一转再转,转出另一番新的气象来。一转在“文化传承”,利用教材资料袋这一课程资源,梳理出一条知音文化的血脉,巧妙地将熟读成诵揉入其间,让我们深深地沉浸于“斯人虽逝,精神长存”的文化氛围中;再转在“知音启示”,擦去“知音”的幻灭感与重书“知音”的拯救感,形成一种巨大的生命张力,伤感是有的,孤独也在所难免,但绝望深处的进发正是希望的所在。冷冷清清也罢,凄凄惨惨也罢,对“知音”的寻寻觅觅将是生命永恒的吟唱。

    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志  念  心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