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9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5-09-30 01:29:51 责编:小OO
文档
2019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晶莹(yíng)       和蔼(ǎi)           教学相长(zhǎng)

B. 端详(duān)     别墅(yě)          与日俱增(jù)

C. 轻捷(jié)         筹划(chóu)      不蔓不枝(màn)

D. 诧异(chà)         醒悟(wù)         繁花嫩叶(nè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星宿    谨慎       波澜不惊 B. 喧哗    纯萃       门庭若市

C. 格局    菜畦       无可耐何 D. 潮讯    倜傥       郑重其事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亚洲艺术作品展上,中国画家的作品创意独特,见异思迁,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B. 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

C. 纪录片《超级工程》中的工匠们,无不对技术精益求精,其精神令观众深受感动。

D. 网络直播规则的建立和实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宜“一刀切”。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更加有效地推动校园扫黑除恶工作,是实现平安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B. 我们应提倡全民阅读,因为阅读是每一个公民应该享受并受到保护的最基本的。

C. 运载火箭海上成功发射,探询了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了海上发射能力。

D. 地铁3号线6月6日试运营,标志着南宁市正式迈入站城一体化的3.0时代。

5.下列情境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晚上,妈妈辅导弟弟做作业,弟弟总是做错,妈妈很生气,弟弟也委屈地哭了。你在一旁劝说:“           ”。

A. “弟弟本来就笨,您再生气也没用!”

B. “妈妈别管了,还是要爸爸来教才行!”

C. “你们都别着急,我们一起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吧。”

D. “为什么这样子!大晚上的,会影响邻居休息呀!”

6.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五四百年来的历史,铭刻着中国党的卓越领导、卓著功勋;            ;             ;             ;            。

①预示着国家民族的灿烂前程、美好未来

②承载着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光荣奋斗

③记录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④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奋发崛起

A. ③②④① B. ②④①③ C. ③④①② D. ②③①④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他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写出细腻的内心感受。

B.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自古是坚贞高洁的象征,荷花、芙蕖等为莲花的别称。

D.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阴阳割昏晓”的“阳”指泰山北面。

8.下列回目不属于《西游记》的一项是(  )

A. 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

B.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C.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主乃修身

D.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9.按要求填空。

山光悦鸟性, 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______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我报路长嗟日暮, ______ 。(李清照《渔家傲》)

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 ,国恒亡。(《孟子》)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吟咏的“ ______ , ______ ”,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完整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三、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0.2019年5月,、印发了《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系列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观点论述】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故事链接】如图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请概述他“弃医从文”的故事。60字以内。 

【对联续写】根据上联,结合故事材料,续写下联。 

上联: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 

下联: ______ 。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弃置身”则点明被贬谪、被“抛弃”,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悲凉。

B.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昔日友人,多已离世,如今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①,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齐师伐我

伐薪烧炭南山中

B.忠之属也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遂逐齐师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何以战

以塞忠谏之路也

B.战则请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公与之乘

何陋之有

D.吾视其辙乱

其真不知马也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

【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______ 
②又欲作“推”字

______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1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土得可爱”的中国年画

①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的。随着绘画技艺的不断普及和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年画逐渐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品,进而成为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②年画的内容从最初的门神扩展到人物、历史典故、风土民俗、福娃、鲤鱼等多种题材,制作技艺也衍生出木版、水彩、扑灰、胶印等多种形式。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过年的习俗。 

③在各地年画中,以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最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其中,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桃花坞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一版一色的特点,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不失清雅,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⑤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取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等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其中一大题材便是我们常见的胖娃娃。 

⑥杨家埠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洋溢着浓厚而淳朴的乡土气息。它是真正的农民画,体现了我国北方农民粗狂、奔放、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与高尚道德情操,反映了他们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健康的审美情趣。 

⑦绵竹年画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构图讲求对称,主次分明;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⑧年画不仅是春节时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更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其中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⑨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则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初年,画家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相结合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⑩在收藏成为时尚的今天,年画也以其浓郁的装饰性和观赏性,成为收藏者们趋之若鹜的热门藏品。在我国传统年画中,以下五类最值得收藏:一为神像,以门神最为常见,还有财神、灶王、关王、八仙等;二为吉祥图案,如状元及第、吉庆有余、连生贵子、群仙祝寿等;三为历史人物及故事,如桃园结义、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四为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群英会,《西厢记》中的红娘传书、花园相会等;五为市井风俗,如春游图、赛龙舟、摇钱树、聚宝盆、老鼠娶亲、鲤鱼跃龙门等。这些年画题材丰富,画面或质朴可爱或精致生动,或粗犷豪放或雍容典雅,彰显着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采薇,选自《学生天地》2019.02,有删改)

下列关于“中国年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年画始于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表达喜庆审美情趣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B.年画的内容题材多样,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所有地区过年的习俗。 

C.“中国年画四大家”为桃花坞年画、杨柳青年画、杨家埠年画和绵竹年画。 

D.年画制作技艺包括木版、水彩、扑灰、胶印等,四川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

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题目明确了说明对象,修饰语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③段至第⑦段为“总一分”结构,先总说,再分说“中国年画四大家”的特点。 

C.第⑨段中加点词语“最早”,限定了时间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⑩段介绍热门藏品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

下列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______ 

A.桃花坞年画特点:一版一色,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 

B.年画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大众看图识字的读物,其中时事题材是百姓喜闻乐见的。 

C.时期,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结合发展成挂历,其中《乾隆岁朝行乐图》风靡全国。 

D.最值得收藏的五类传统年画有神像、吉祥图案、历史人物故事、戏曲故事、市井风俗。

1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时光书衣

①春节期间,陪母亲回老家,无意间从柜里翻出许多书籍,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仿佛经由岁月披上了一层时光之衣。轻轻一吹,尘埃飘散,陈旧的封面掀开褐色面纱,令我想起从前 -- 

②小时,每逢开学发了新书,母亲总要亲手包上书衣。每年的寒暑假过后,她都会抽出一晚上的时间,放下手边正剥籽的玉米和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准备好一把剪刀,几张报纸或牛皮纸,坐在烛光里,为一本本书披上一袭妥帖的新衣。母亲说话极形象,包饺子要擀面皮来裹馅儿,书里面都是知识,当然需要包上纸质外皮裹裹紧。母亲虽是个从未进过学堂的农妇,却也懂得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漏掉哪样生活都会黯然失色。 

③包书衣是项技术活儿,类同于裁剪,看上去轻巧简单,要求却复杂严格。成品要经得起检验,包好的书皮如果像剥开的橘子皮似的绽开,就丝毫起不到保护书本的作用,这样的书皮用不了几天就会散架,悄然脱落。如若眼力界儿达不到,尺寸大了或小了,也会给书本穿上一件尴尬蹩脚的外衣。这样的书皮孩子带着去上学,是会羞愧到哭的。包书衣的纸张要厚薄适度,先包住书量出适当的长和宽,用铅笔在四周做上标记,再完全紧紧地将书裹紧,让两边均等,接着裁去书脊两端多出的纸张部分。母亲粗糙的手和灵巧的心配合得非常完美,裁好的纸刚好完全包住书脊,再稍加处理,一个严丝合缝的完美书皮就诞生了。那时候我还小,心里并不乐意用一张纸把绘制了各种鲜艳生动图案的封面包上,但现在经常怀念起那时的书衣来。 

④包好书衣的书籍,母亲都会放在我的褥子下面,晚上睡觉压上一夜,书衣就更加平整漂亮了,我的心就小鹿似的神气起来。现在想来,那种骄傲的心情,就像中了榜首状元,到学校自然收获了满满一班人的羡慕。后来,母亲用挂历和明星海报为我包书衣,引领过我们那代学生的风潮,同学们比的不再是单一的书衣手工品质,最重要的是书衣画面的内容和唯美程度。 

⑤有一年,表姐从大理旅行回来,带了几米印染的蓝底白花粗布,母亲就不声不响地裁剪好,用针密密缝了个别致的书衣送给我。当时我早已到了审美挑剔的年龄,竟是格外惊喜, 那样绵软有型的书衣,简直是为我的日记本量身定做,如黛玉葬花的锦囊,收藏着青春明媚忧伤的心事。后来偶然知晓,日本人历来有包书衣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书衣特色,分辨那些书出自哪些书店。而母亲为我做的书衣,无论历经怎样的岁月淘洗,隔着久远的时光,仍一眼就能看到爱的印记。 

⑥文学大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晚年癖好包书衣,贫困时甚至找包水果的纸来用,所有藏书包好后,都一一用毛笔写上书名,或将当时的感怀写成简短书评,并著下《书衣文录》,形成了独特的“书衣文体”。到如今,各种各样图案的书衣应有尽有,人们自然体会不到孙老对书衣的爱惜之情。 

⑦也许包书衣的初衷无非就是为了避免书籍污损,但就书衣本身而言,它是在无言地向人诉说。据说,现在设计出来的书衣甚至增添有侧袋,方便放笔等,但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当年为我包过的精致的书衣。 

(作者:侯利明,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07,有删改)

文章以“书衣”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______ →精制书衣→ ______ →爱满书衣→ ______ →怀念书衣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子。

第⑥段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认真思考第⑦段加点句“它是在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结合文意,想一想,如果书能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并联系生活,写一写你的类似体验。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6.根据下面的要求写一篇文章。

       以“阳光正好”为标题,延续所给首句“那一天,阳光正好”,叙写生活。

       要求: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ACD.正确; 

B.错误,“别墅”的“墅”应读“shù”。 

故选:B。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中考常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

2.【答案】A

【解析】

A.全部正确。 

B.有误,“纯萃”的“萃”应为“粹”; 

C.有误,“无可耐何”的“耐”应为“奈”; 

D.有误,“潮讯”的“讯”应为“汛”; 

故选:A。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A

【解析】

A.使用不当,“见异思迁”指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用来形容“画家的作品创意独特”不恰当。 

BCD.使用恰当; 

故选:A。

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D

【解析】

A.有误,前后矛盾,删去“能否”; 

B.有误,成分残缺,宾语残缺,在“最基本的”后加“权利”; 

C.有误,搭配不当,“探询”与“模式”搭配不当,将“探询”改为“构建“;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5.【答案】C

【解析】

A.不得体,“弟弟本来就笨”不礼貌; 

B.不得体,“别管了”语气生硬; 

C.正确; 

D.不得体,“为什么这样子”,语气不够委婉; 

故选:C。

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注意文明用语和礼貌用语。还要注意语气要委婉。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在平时培养,要注意文明用语和礼貌用语。还要注意语气要委婉。

6.【答案】A

【解析】

本题排序按照中国党的卓越领导和卓著功勋的顺序排列句子,首先确定③为首句,因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诞生了中国党,紧接着中国党的诞生承载着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光荣奋斗,所以应接②,因为中国党的卓越领导才使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奋发崛起,接④,所有这些,也预示着国家民族的灿烂前程、美好未来①.所以顺序为:③②④①。 

故选:A。

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解答此地,要在对文段意思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排序,首先确定首尾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

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 

1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 

2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把握关联词的搭配 

4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7.【答案】D

【解析】

ABC.正确; 

D.有误,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阴阳割昏晓”的“阳”指泰山南面。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运用,注意我们所学篇目的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的把握。

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要文学文化常识等必须熟记。

8.【答案】A

【解析】

A.有误,“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是《水浒传》中的情节;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名著的积累情况。本题可就平时阅读《西游记》和《水浒传》的积累作答。

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名著中的作家作品常识、人物、主要情节等进行全面的把握。

9.【答案】

【小题1】潭影空人心

【小题2】忽如一夜春风来

【小题3】学诗谩有惊人句

【小题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小题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题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析】

答案: 

(1)潭影空人心 (注意“潭”的书写) 

(2)忽如一夜春风来 

(3)学诗谩有惊人句 (注意“谩”的书写)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意“婵”的书写)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10.【答案】

【小题1】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精神。

【小题2】

【小题3】

【解析】

答案: 

(1)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相互依存的;个人只有爱国了,国家富强了,才能更好维护个人的利益和尊严;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 

(2)鲁迅留学日本时,看影片时,看到中国人被杀时,旁边看热闹的中国人竟漠然以对,鲁迅受到刺激,决定弃医从文,救治国民的精神。 

(3)下联: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精神。

(1)本题考查观点的论述。根据题干要求可知,本段文字的论点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文段的首句,就要摆明观点,即“是什么”,如“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相互依存的”;“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然后论证论点,即“为什么”,为什么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原因可以是“有大家才能有小家”或“国家富强了,才能更好维护个人的利益和尊严”,最后总结。 

(2)本题考查故事的概述。主要是写出他为什么弃医从文,主要是在留学日本时,看到麻木的中国人。鲁迅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鲁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国民思想。 

(3)本题考查对联的写作。上下联讲究一个结构对称,所以“朝花夕拾”也要对应四个字,可以根据上一题提供的信息,对应“弃医从文”。“书写”也对应一个两个字的动词,“弃医从文”的目的是“拯救”国人的思想或国人的精神,所以“书写”对应“拯救”,最后还有四个字,可以为“国人精神”。

对联要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一般讲,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即通常所说“仄起平收”。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句式一致,节奏相协。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1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BD.正确; 

C.有误,诗人没有以“千帆”“万木”自比之意,刘禹锡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 

故选:C。 

译文: 

湖南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过去了,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王质,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我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2.【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不同,伐:攻打/伐:砍伐; 

B.相同,均为“类”之意; 

C.不同,师:/师:老师; 

D.不同,故:原因/故:旧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言虚词做好积累,将其用法结合例句进行整理。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另外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A.不同,以:凭/以:以致; 

B.相同,均为“就”之意; 

C.不同,之:代词,指曹刿/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 

D.不同,其:他们的/其:表强调的语气词。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不是一概不提,而是略写。 

故选:D。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鄙,鄙陋,目光短浅。句意: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重点词:测,推测,估计。伏,埋伏。句意: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答案: 

(1)B; 

(2)B; 

(3)D; 

(4))①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②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高禄厚的人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故”的用法: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旧有的,原来的)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③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④故余虽愚(故:所以,因此)

13.【答案】

【小题1】在

【小题2】想要

【小题3】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于:在; 

②句意:想用“推”字。欲:想要。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引,拉。之,结构助词,的。讶:感到惊讶。句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能力。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读起来也响亮些。 

答案: 

(1)①在;②想要。 

(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参考译文】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4.【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 

B.有误,不是“所有地区”,原文中是“大部分地区”(在第2段)。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ABC.正确。 

D.有误,第⑩段说明方法没有“作比较”。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ABD.正确。 

C.有误,原文中没有“《乾隆岁朝行乐图》”。 

故选:C。 

答案: 

(1)B 

(2)D 

(3)C

这篇文章第1-2段介绍了年画的定义、起源发展、内容及制作技艺,第3-7段介绍了“年画四大家”,第8-10段介绍了年画的多种功能和收藏情况。

说明方法分为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假设等。

15.【答案】

【小题1】翻出书衣

【小题2】睡压书衣

【小题3】书评书衣

【小题4】

【解析】

(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第1段以倒叙开头,写翻出书衣,引出回忆;第2-3段写母亲精制书衣;第5段写爱满书衣;第6段写孙犁热爱书衣,甚至写成书评;第7段怀念书衣。回答时,参照题目中已有的内容使用四字作答。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入手。本题已明确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将书衣比作黛玉葬花的锦囊,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的喜爱珍惜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段不离篇,理解语段作用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之上,本文通过回忆,表现的是对书衣的深厚情感和对母亲的感念。第6段写著名作家孙犁包书衣,表现了包书衣是那个时代普遍的一种现象,侧面表现了“我”对书衣的喜爱,对母亲感念的原因。此段有重要的表达作用,所以不能删去。 

(4)本题考查想象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从书的角度,写书衣对书的保护、陪伴等作用即可。 

答案: 

(1)翻出书衣  睡压书衣  书评书衣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我”对母亲给“我”包的书衣的喜爱珍惜之情。 

(3)不能删去。作者意在通过著名作家孙犁包书的习惯和对书衣的珍惜之情,来说明包书衣是那个年代的特有的产物,它包涵着那一代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从侧面表现了“我”对书衣的怀有深厚情感对母亲怀有感念之情的原因,所以不能删去。 

(4)示例:有了书衣的保护,我的生命将会更加健康和久远,我将更好地为主人提供服务;今生相遇,是一种缘分,珍惜了我,便是珍惜了你自己;有书相伴的日子,有书衣在,书香便在,温馨便在。

这篇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写回家时翻出少时书籍,引出对母亲为我包书衣的回忆,写了母亲为我精制书衣、睡压书衣、爱满书衣、孙犁先生对书衣的嗜好等内容,表达了对书衣的喜爱怀念和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赏析语句的方法: 

①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②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④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⑤抓结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⑥抓思想内容。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6.【答案】【例文】 

阳光正好

  那一天,阳光正好。 

  狭长的老街,铺着厚厚的青石板,街的两侧种满了高大的梧桐树。每当五月,梧桐花盛开的季节,总有许多人慕名前来欣赏。而我却偏偏喜欢在梧桐花花期已过的夏天来到这里。那时,人很少,梧桐树树叶很大很绿,阳光很好,一缕缕地透过枝叶间的缝隙。夏天的风暖暖地吹过,梧桐叶子颤动了起来,地面的圆形影子精灵们也你簇着我,我拥着你地轻轻摆动,看得我如痴如醉。我忙拿起相机,按下了快门。 

  放眼望去,两排的梧桐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有精神,气势不凡。街上人很少,偶尔有人骑着灰色的单车匆匆路过,消失在梧桐的幽深巷子深处,留下一串声响回荡。谁都不知风吹过的小巷,会带走什么,留下什么,但我依稀记得那天,阳光正好,一个人的风景,一个的世界,一个人的时光更静谧安详。 

  或许多年以后,我还会来到这里,脚下的青石板斑驳了流水的岁月,站在小巷的尽头,回眸着身后的一切,在烟云中追溯着自我。我还会来到梧桐树下,阳光透过树梢,照在脸上,抬头看天,天空依旧很蓝,仿佛多年前的模样,只是,在我们脸上,早已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恍然间明白,原本马不停蹄的我们应该停下了,不辜负正拥着的一点一滴的美好…… 

  在拼搏的路上,我们总会失去很多,但我们始终不会丢下的,是温暖的记忆,那个阳光正好的晴天。未来,无论天空如何阴霾,太阳一直都在,那些影子也徘徊。流年似水,似水流年。不改初心,不忘来路,不乱去向,不负流年!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风吹过的小巷,无论带走什么,留下什么,都是美好。这是属于一个人的风景,一个人的阳光灿烂。

【解析】

【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中的“阳光”应为自然界的阳光。阳光正好是对作文情境的设定。文章首句“那一天,阳光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出填写了本文应以写人记事为主,当然也可以写景抒情,记叙一件在阳光正好的情况下发生的事,描写大好阳光下的美好景物,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需从生活中取材,写出真情实感。 

【写作思路】 

题目:阳光正好。 

文体:写景散文。 

主旨:拼搏路上会失去很多,但永远不要忘记理想与希望,那此温暖的记忆。 

思路:首句:那一天,阳光正好。主体部分分为两层,一层占用笔墨较多,描写阳光下街道上的景物,需紧扣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描写。第二层议论,表述自己从阳光下景物中获得的人生启示与感悟。末段:那一天,阳光正好,我大步向前。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从选材上看,作者选取阳光下的街道为描写对象,由景及人,用语精当,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两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了作者从景物当中获得的人生感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