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0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题及参(word解析版)
2025-09-30 01:31:21 责编:小OO
文档
2020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试题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6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卓越(zhuó)     迸溅(bèng)      倦怠(juàn)       无精打采(jīng)

B.拾级(shè)      炽热(zhì)        沙砾(shuò)      酣然入梦(hān)

C.莅临(lì)       蓦然(mò)        恪守(kè)         间不容发(fà)

D.伫立(zhù)      坍塌(tān)        悲怆(chuàng)    气冲斗牛(dǒ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族拥  斑斓  摩肩接踵  入目三分      B.广袤  寒噤  穿流不息  殚精竭虑

C.遨游  眺望  轻歌漫舞  雕梁画栋      D.浮躁  凋零  彬彬有礼  戛然而止

3.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________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________.这一个________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________尊容。

A.严寒  明媚  风云变幻  一现      B.寒冷  妩媚  风云变幻  一睹

C.严寒  妩媚  风起云涌  一现      D.寒冷  明媚  风起云涌  一睹

4.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场采样是一个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坏节。(“一个”不应放在“环境监测”的前面,语序不当)

B.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随着……”和“使……”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

C.老王和老李是我的忘年交,他80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他”指代不明)

D.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和“途径”搭配不当)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

②通过对格陵兰岛冰核的测量,我们有了一份10多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结果并不乐观。

③相反,它的气候总是在温暖和严寒之间剧烈地摇摆不停,快速变化。

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地球是渐渐地进入和脱离冰川期的,其周期在数十万年以上。

⑤记录表明地球在最近一段历史时期根本不是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安身之处。

A.②⑤③①④    B.②④①⑤③    C.④①②⑤③    D.④①⑤②③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人们席地而坐时把腰挺直称为“长跪”,高席站立称为“避席”,这两个举动都表示敬意。

B.自谢道韫吟咏出“未若柳絮因风起”后,“咏絮之才”就被用来赞誉女性出众的才华。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冰心对祖国深沉的爱。

D.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的长相,后半部分则透过他的眼睛,展示出他灵魂的深邃、伟大。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出门东向看,                。(《十五从军征》)

(2)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

(5)说起濒临失传的拉祜族红茶秘制工艺,人们无不扼胞叹息,所幸在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拉祜红茶”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正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所说“                ,

                 。”

(6)初中毕业会上,同学们纷纷用杜甫《望岳》中的“                ,                ”来打发自己的凌云壮志。

二、综合性学习(8~12题,共12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8~9题。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CBD)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主题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

【材料一】2020年5月22日,云南省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发布我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据发布会介绍,近年来云南已采取以下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及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严格生物多祥性监督执法,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

【材料二】

【材料三】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图案

8.请对材料一、二的主要信息进行综合概括。(2分)

9.请用简洁的语言对材料三的图案进行解说。(2分)

(二)名著阅读(4分)

【文段一】以后可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但我对于这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面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功课较为别致的,还有杭州的求是书院,然而学费贵。

【文段二】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引去了。

10.(1)上面两个文段出自名著《         》,讲述的是          (人名)求学期间的两次心理变化,体现了他对新时代、新思想的追求。(2分)

(2)请从下列三项中任选一项,参照示例,联系名著内容谈谈所选人物的追求。(2分)

①简•爱(《简•爱》)  ②祥子《骆驼祥子》)  ③“红小鬼”(《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唐僧在西天取经途中历经重重磨难。但始终坚持造福众生的追求,最终取回三藏真经。

(三)书写与鉴赏(4分)

11.请仔细观察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正楷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中。(2分)

12.晋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兰亭集序》,点画生动,端庄典雅,气韵流畅,集雄强与优美于一体,达到了书法“中和之美”的极致。下列属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是      图。(2分)

三、阅读(13~25题,共3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4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3.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包含哪些内容?(2分)

14.“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齲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

(3)盖竹柏影也      盖:(      )      (4)皆可以饱        饱:(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17.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9分)

多读多写

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即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写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

(选自张中行《中文杂谈》,有删改。)

19.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4分)

20.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什么?(2分)

21.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3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5题。(13分)

我所见的叶圣陶

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叫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紙,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有删改。)

2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3分)

23.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

24.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4分)

25.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3分)

四、作文(50分)

26.请以“肩膀”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答案与解析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卓越(zhuó)     迸溅(bèng)      倦怠(juàn)       无精打采(jīng)

B.拾级(shè)      炽热(zhì)        沙砾(shuò)      酣然入梦(hān)

C.莅临(lì)       蓦然(mò)        恪守(kè)         间不容发(fà)

D.伫立(zhù)      坍塌(tān)        悲怆(chuàng)    气冲斗牛(dǒu)

【知识考点】易误读常见字.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过程】ACD.正确;

B.有误,“炽热”的“炽”读作chì,“沙砾”的“砾”读作lì。

故选:B。

【总结归纳】字音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读准字音,对多音字要能根据其意思正确判断读音,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加强记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族拥  斑斓  摩肩接踵  入目三分      B.广袤  寒噤  穿流不息  殚精竭虑

C.遨游  眺望  轻歌漫舞  雕梁画栋      D.浮躁  凋零  彬彬有礼  戛然而止

【知识考点】常见易错字.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辨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解答过程】A.有误,“族拥”应为“簇拥”,“入目三分”应为“入木三分”;

B.有误,“穿流不息”应为“川流不息”;

C.有误,“轻歌漫舞”应为“轻歌曼舞”;

D.正确。

故选:D。

【总结归纳】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________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________.这一个________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________尊容。

A.严寒  明媚  风云变幻  一现      B.寒冷  妩媚  风云变幻  一睹

C.严寒  妩媚  风起云涌  一现      D.寒冷  明媚  风起云涌  一睹

【知识考点】词义辨析.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过程】严寒:意为酷寒,极其寒冷。

寒冷:发冷的感觉。

根据“隆冬”的提示,第一空选“严寒”恰当;

明媚:鲜妍悦目。

妩媚:形容人妖娆。

根据“秋高气爽时节”的提示,第二空选“明媚”恰当;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风起云涌:大风刮起,乌云涌现。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盛。

根据“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的提示,第三空选“风云变幻”恰当;

一现:出现,显露。

一睹:看见。

根据“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的提示,最后一空选“一现”恰当;

故选:A。

【总结归纳】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4.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场采样是一个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坏节。(“一个”不应放在“环境监测”的前面,语序不当)

B.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随着……”和“使……”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

C.老王和老李是我的忘年交,他80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他”指代不明)

D.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和“途径”搭配不当)

【知识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思路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过程】ABC.正确;

D.有误,前后矛盾,删去“能否”。

故选:D。

【总结归纳】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病句的发生;还要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在作文互评中,要按照以上病因来衡量句子,避免病句的出现。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语感会逐渐增强,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也会提高。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

②通过对格陵兰岛冰核的测量,我们有了一份10多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结果并不乐观。

③相反,它的气候总是在温暖和严寒之间剧烈地摇摆不停,快速变化。

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地球是渐渐地进入和脱离冰川期的,其周期在数十万年以上。

⑤记录表明地球在最近一段历史时期根本不是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安身之处。

A.②⑤③①④    B.②④①⑤③    C.④①②⑤③    D.④①⑤②③

【知识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解答此题,要在对文段意思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排序,首先确定首尾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

【解答过程】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五个句子,可知本语段介绍的是“地球是否是渐渐地进入和脱离冰川期”,按照逻辑层次关系来写,所以确定④是首句,紧接转折介绍实际情况①,最后通过对格陵兰岛冰核的测量介绍真实的情况②⑤③.所以顺序为④①②⑤③,据此可知答案为C。

故选:C。

【总结归纳】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

1.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

2.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把握关联词的搭配。

4.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人们席地而坐时把腰挺直称为“长跪”,高席站立称为“避席”,这两个举动都表示敬意。

B.自谢道韫吟咏出“未若柳絮因风起”后,“咏絮之才”就被用来赞誉女性出众的才华。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冰心对祖国深沉的爱。

D.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的长相,后半部分则透过他的眼睛,展示出他灵魂的深邃、伟大。

【知识考点】古代文化常识;文学常识.

【思路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解答过程】ABD.正确。

C.有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艾青对祖国深沉的爱。

故选:C。

【总结归纳】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出门东向看,                。(《十五从军征》)

(2)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

(5)说起濒临失传的拉祜族红茶秘制工艺,人们无不扼胞叹息,所幸在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拉祜红茶”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正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所说“                ,

                 。”

(6)初中毕业会上,同学们纷纷用杜甫《望岳》中的“                ,                ”来打发自己的凌云壮志。

【知识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过程】答案:

(1)泪落沾我衣(注意“沾”的书写)

(2)枯藤老树昏鸦(注意“鸦”的书写)

(3)匹夫不可夺志也

(4)教然后知困(注意“困”的书写)

(5)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6)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注意“凌”的书写)

【总结归纳】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综合性学习(8~12题,共12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8~9题。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CBD)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主题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

【材料一】2020年5月22日,云南省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发布我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据发布会介绍,近年来云南已采取以下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及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严格生物多祥性监督执法,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

【材料二】

【材料三】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图案

8.请对材料一、二的主要信息进行综合概括。(2分)

9.请用简洁的语言对材料三的图案进行解说。(2分)

【知识考点】综合读写.

【思路分析】8.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在对材料内容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本题要抓住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以及云南所采取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多项举措使野生动物得到保护,围绕材料来作答即可。

9.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漫画构成要素,按照空间的顺序,联系材料内容,联系主题,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关键要素:小女孩、鸟、鱼、兽、虫、花、水等。从创作意图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解答过程】8.近年来云南已采取多项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9.种子型图案象征生命之源;图案中包含人、鸟、鱼、兽、虫、花、水等元素,寓意人与大自然动植物和谐共生;图中小女孩身着民族服装,意指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省份;图案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剪纸艺术,体现中国文化魅力,图案右下方印章,说明大会将在中国昆明举行,图案背景布满甲骨文,彰显中国文化特色。

【总结归纳】解答这类题,要在对问题的内容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要扣住主题,围绕重点语句加以概括。

(二)名著阅读(4分)

【文段一】以后可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但我对于这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面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功课较为别致的,还有杭州的求是书院,然而学费贵。

【文段二】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引去了。

10.(1)上面两个文段出自名著《         》,讲述的是          (人名)求学期间的两次心理变化,体现了他对新时代、新思想的追求。(2分)

(2)请从下列三项中任选一项,参照示例,联系名著内容谈谈所选人物的追求。(2分)

①简•爱(《简•爱》)  ②祥子《骆驼祥子》)  ③“红小鬼”(《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唐僧在西天取经途中历经重重磨难。但始终坚持造福众生的追求,最终取回三藏真经。

【知识考点】名著综合.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的综合阅读。平时课外阅读要扎实,要善于做笔记,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细节、主旨等进行分类归纳,强加记忆。

【解答过程】(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的识记能力。“文段一”表述的是“我”求学的经历与感受,“文段二”中的“考矿路学堂”,据此可判断这两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讲述的是鲁迅先生求学的经历。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与经历的识记与表述能力。解答此题从备选人物中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一个,按示例的表述形式,表述出名著人物的追求即可。三个备选人物,简•爱追求的是自由与平等;祥子追求的是自己拥有一辆车,靠自己的劳动过上幸福的生活;“红小鬼”在名著中表现出来的是对平等的追求,比如在保安时,请一位队员为他倒水,但必须要称呼他为“同志”。

答案:

(1)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

(2)示例:

①简•爱是位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努力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她不惧与罗切斯特先生社会地位悬殊,勇敢追求爱情。

②祥子追求幸福生活,想要凑钱买一辆洋车,在烈日和暴雨下拼命奔波。

③“红小鬼”追求平等,他们虽然年纪很小,却事事参与,并不认为自己应该受到优待。

【总结归纳】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三)书写与鉴赏(4分)

11.请仔细观察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正楷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中。(2分)

【知识考点】汉字临摹.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抄写,注意用正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解答过程】答案:道可非常名有万物

【总结归纳】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

12.晋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兰亭集序》,点画生动,端庄典雅,气韵流畅,集雄强与优美于一体,达到了书法“中和之美”的极致。下列属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是         图。(2分)

【知识考点】汉字临摹.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汉字临摹。根据题干要求,结合书法作品内容来判断即可。从作品的内容,作品特点可知,甲是《兰亭集序》。

【解答过程】故选:甲

【总结归纳】各种字体的特点:

甲骨文:图画性强,大小不一,随意性强。

金文: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小篆:形体特点与金文大致相同,笔画繁多。

隶书:方折平直、粗细有致。

草书:笔画相连,潦草难认。

楷书: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

行书:笔画连绵呼应,字字,写得快,也认得清。

三、阅读(13~25题,共3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4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3.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包含哪些内容?(2分)

14.“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知识考点】怀古咏史诗.

【思路分析】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解答过程】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的意思是“情怀”。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何处望神州”的意思是: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句中的“神州”指中原地区。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作者以问句开头,自问自答,引发怀古之情思,同时也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

答案:13.感叹历史兴亡之事:表达对英雄的仰幕之情: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表示失望和愤概;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概。

14.以问句开头,引发怀古之情思;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

【参考译文】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总结归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齲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

(3)盖竹柏影也      盖:(      )      (4)皆可以饱        饱:(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17.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3分)

【知识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

【思路分析】【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解答过程】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3)句意: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盖:大概是。

(4)句意:都可以充饥。饱:吃饱(使……饱)。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但,只。吾,我们。耳,罢了。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重点词:苟,如果。皆,都。句意: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可以赏析修辞手法、描写手法、重点词语等方面入手,必须注意分析出表达效果。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18.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从【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以知道,在苏轼的眼中,景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从【甲】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知道,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入一起漫步闲庭(成赏月下美景),愁绪得到排遭(感受到快乐)。

答案:15.(1)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3)大概是;(4)吃饱(使……饱)。

16.(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

17.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18.在苏轼的眼中,景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入一起漫步闲庭(成赏月下美景),愁绪得到排遭(感受到快乐)

【总结归纳】“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9分)

多读多写

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即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写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

(选自张中行《中文杂谈》,有删改。)

19.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4分)

20.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什么?(2分)

21.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3分)

【知识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

【思路分析】本文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第②至④段从表达方面和内容方面论述多读的好处及方法,第⑤段论述了读写结合的必要性;第⑥段总结全文,强调要养成习惯,使多读多写成为乐趣。

【解答过程】19.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①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掌握。中心论点是集中、概括地表明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的判断语句,通常位于文章首尾,有时文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没有明确语句,需要自己概括。本文第①段即提出了论点: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多读的“表达方面”对应文章第②③段,“内容方面”对应第④段,第②题可根据“一种是吸收‘思想’”得出答案:吸收“思想”。多写对应文章第⑤段,第③题可由“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得出答案:整理思路。

2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用诗句的目的是说明该段中心句阐述的内容。第⑤段要说明的是“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引用诗句即是为说明这一内容。

21.本题考查拓展能力。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可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谈一谈多读多写带来的收获。语言通顺,内容符合要求即可。

答案:19.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②吸收“思想”③整理思路

20.目的是证明“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既要多读,又要多写,才能真正会写)。

21.示例:我读了《哈利•波特》,尝试写了几篇魔幻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称赞,我的读写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总结归纳】议论文如何确定中心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5题。(13分)

我所见的叶圣陶

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叫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紙,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有删改。)

2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3分)

23.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

24.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4分)

25.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3分)

【知识考点】散文阅读综合.

【思路分析】本文以作者与叶圣陶的交往为线索,写了他寡言、和易、反对形式主义、才华出众、珍视友情等特点,表达了对叶圣陶的赞赏、感激、怀念之情。

【解答过程】22.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由第②段“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第⑥段“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等语句可概括作答。

2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此题要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描写角度着手分析。从“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可见,这一句表现的是叶圣陶反对形式主义的特点。“皱眉”是神态描写,表现出叶圣陶对“我”提出的“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不情愿。“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此时,叶圣陶心里已决定不去,但没有直接拒绝朋友,而是以问句委婉表示。可据此回答。

2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围绕表现的人物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第⑤段由“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等语句可见,表达出作者对叶圣陶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之情。第⑥段由“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等语句可见,表达出作者对叶圣陶珍视友情的感激怀念之情。

25.是亲眼所见,比“知道”更加真实,情感更为可信。可见,用“见”效果更好。

答案:22.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参与辩论,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朋友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

23.句中“皱眉”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但又不愿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为委婉(设问)的语气;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清高、天真、纯真、孤傲、任性)的性格特点。

24.第⑤段详写叶圣陶的创作过程,表达作者对他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和羡慕;第⑥段详写叶圣陶与朋友为“我”饯行时的情形,表达作者对他珍视友情的感激怀念之情。

25.因为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见”比“知道”更直接,因而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

【总结归纳】“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四、作文(50分)

26.请以“肩膀”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知识考点】命题作文.

【思路分析】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审题立意】以“肩膀”为题目,就告诉我们,这个题目里含有一个关键词语、“肩膀”,“肩膀”可以写原义的肩膀,也可以写比喻义的肩膀,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理解:写一件关于肩膀的小事,而且就是身边的事,要写出自己对肩膀的体会和感受。

【思路点拨】本作文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如觉得写一件事,文字字数很难达到要求时,可以写几件事。

【形式创新】如果写几件事时,可采用加小题目或者分镜头的形式,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文体选择】因为题目要求:写此作文题目,建议写记叙文。

【细节描写】因为题目是“肩膀”,这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要写到心理体会,所以心理描写是不能少的,而且最好是有一个专门的段落来写心理描写。

【失误指南】在文章的开头,最好要写到“肩膀”二字,在文章的结尾,最好有关于“肩膀”的一句话,来再次点题,避免跑题的嫌疑。

【解答过程】【例文】

肩膀

      对于新芽来说,生机勃勃的春天是它的依靠;对于大山来说,大地是它的依靠;而对于我来说,朋友的肩膀才是最好的依靠。

  秋天的落叶像金色的地毯一样,整齐地扑满整个道路。道路两旁静静地,只有不时吹过的秋风,从我的耳旁掠过。秋季的傍晚,我漫步在金色的地毯上,心里真不是滋味。这次考试,我又失败了,成绩下降的比从天上坠下的风筝还快,我的心情也落到了低谷,独自一人做在路旁,默默地思索,默默地悲伤。

  这时,一阵树叶的滚动声回绕在我耳际,猛一抬头,才发现好友正停在我面前,他看着我一时困惑的样子,顿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自然知道,好友的成绩在班里一向是名列前茅的,我甚至连正视他一眼的勇气都没有。忽然,好友也做了下来,他做在我旁边,用一只手搭在我的脖子上,让我的头倾在他的肩膀,那一刻,我感动了。我在友谊的肩膀上大声倾诉着自己的不快,好友默不作声地连连点头。等我说完后,他认真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学习是件苦事情,没有辛勤的劳动就没有丰硕的成果。今后,我想,我们两人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争取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好吗?”我的心中顿时充斥着一股暖流,我激动的点了点头。

  今后的一个月里,当我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时,好友的肩膀就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便找好友解决烦恼;每当我遇到数学难题时,好友的帮助便像我得以依靠的肩膀一样出现在我的面前。那肩膀,一次次地帮我解决烦恼;那肩膀,永远无私的让我依靠;那就是朋友的肩膀。

  不知不觉,考试的日子又到了,好友用他的语言激励我,他的出现让我紧张的心情有所放松。在考场上,当我遇到难题时,我就想起了他教我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的难关一个个都迎刃而解了。我一次次地依靠好友的肩膀,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最后,我终于取得了如愿以偿的成绩。

  我第一个感谢的就是我的好友,是好友的肩膀让我从困境中走了出来;是好友的肩膀让我在迷茫时有所依靠;也是好友的肩膀无数次的帮助了我。

  朋友的肩膀,是我永远的依靠。

  我感谢我的好友,更感谢友谊的肩膀。

【总结归纳】【例文点评】本文紧扣“肩膀”这一题目来写,全篇无庸笔。开头用了一句精彩的话作为本文的开头,点明了主旨,也增加了文章的文采。文章的主体部分以记叙为主,使用了细节描写,文章最后使用了两个优美的句子,来进一步升化主题,一气呵成,堪称佳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