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用纸造桥教学设计
2025-09-30 01:35:02 责编:小OO
文档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第8课

           《用纸造一座“桥”》

内容分析:本课是在引领学生探究物体形状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认识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结构承受力,(如: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结构等)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设计制作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本课设计两个活动:第一,用纸造桥要考虑哪些问题;第二,介绍评价我们的桥。

学生情况:通过三学年的科学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以及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

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说,“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原则: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面向全体学生;

      2、以探究为核心,进行真实问题的探索和实践;

      3、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

      4、注重发展性评价。

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实验研究法—小组讨论法—设计创造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考虑的综合因素;

                   ②初步学会用纸造桥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让学生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②通过学会用纸造桥的实验,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③让学生初步体会怎样去探究一个课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做观察、记录的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以及动手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③激发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④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善于合作、敢于发表意见、不怕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纸桥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2、对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做到“收、放”科学,组织合理、有序。

教学具准备:①学生课前根据造桥任务和材料完成设计方案

②课件展示设计图以及小黑板上的问题

③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竹做的骨头,纸做的边,春风送它们飞上天。猜猜老师说的是什么呢?(风筝)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淘气和笑笑相约去放风筝,看着花花绿绿的风筝,淘气若有所思:“咱们能用纸做风筝,怎样知道一张纸的承受力有多大呢?如果用纸来造桥,就可以知道了。”笑笑也赞同他的想法,说干就干,他们找来一些纸,先完成设计图,再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设计意图: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的伊始,通过故事形式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中去求知,去探索。]

二、小组合作,改进方案

1、欣赏:我们来欣赏一下淘气和笑笑的设计图。(课件展示淘气和笑笑的设计图)

2、讨论:小组成员介绍自己课前设计的纸桥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纸的承受力有什么特点?根据纸的特性用什么方法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造桥时选择什么形状和结构?各部分怎样分配材料?怎样牢固地连接各部分?

(小黑板出示问题)

3、合作:每一小组选取各个组员设计的优点,合作设计出一个最佳的纸桥方案。

4、交流:教师请设计好的小组向全班进行介绍,其他组成员提出改进的建议。

5、完善:小组成员根据大家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改进设计图。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承担起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责任,增强小组的协作能力,使他们能积极地提出自己对增强桥承受力的建议和设想,再通过全班的交流,取其精华,完善设计方案。学生之间经过思维的碰撞,点燃创新的火焰。]

  三、动手制作,建造纸桥

      1、小组合作:根据设计图进行制作,各个成员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对于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尝试自己解决。制作过程中,也可根据需要对设计图纸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师巡视,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对于需要帮忙的小组进行适当的指导。制作完后,各组分别给自己设计的“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2、作品展示:各小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纸桥,小组长介绍纸桥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各用多少材料,怎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制作时应用了哪些形状和结构方面的知识,以及自己在制作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等。

3、承重测试:出示几辆玩具车,每组制作的纸桥是否能够让玩具车顺利通过,尝试最多可承载几辆玩具车。

[设计意图: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尽情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以及合作带来的乐趣,作品的成功展示也增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信心。]

  四、多向评价,树立信心

  1、生生评价:根据各小组的介绍,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桥的结构是否简单,用材的多少,承重是否符合要求,设计是否美观等方面评价。说说哪些地方是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哪些地方还可以进行改进。

  2、师生评价:教师对学生制作的纸桥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并根据各组的纸桥提出更高的要求或更为合理的方案,并通过对学生合作中的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给予鼓励性评价。对每小组的作品给出一个奖项:“最实用奖”、“最美观奖”、“最省料奖”、“最佳设计奖”、“最新创造奖”。

[设计意图: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它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我安排了让学生对他们的设计提出意见,让他们学会辨析,学会倾听,学会如何在别人的评价中获得启发和发现,并进一步修正自己的设计;这不仅仅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更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教师的鼓励性评价更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拓展延伸,提出新要求

1、教师介绍其他学生制作的一些纸桥:

(1)连体双管桥:把报纸对卷成两个圆筒,用胶带连接。筒口横向加胶带可以加强支撑力。

(2)直管框架桥:搓纸管,用胶带连接成“目”字形框架,再粘在“桥面”上。

(3)三角形吊桥:用胶带做“钢缆”,桥面做成槽形。

(4)加固槽形桥:桥面做成槽形增加抗弯曲能力。

     2、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用两张报纸,少量胶带建造一座“桥”,要求“桥”能跨越50厘米宽的“峡谷”,宽度大于20厘米,能承载400克重的“车辆”。

[设计意图:此次拓展延伸是在学生已学会用纸造桥的基础上,提高要求,加大难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挑战机智。]

  

教学反思:

(一)让创造走进孩子心中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使创新思维的成果物化,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改进方案的环节中,学生在已设计的方案中,经过讨论、交流、想象、创造等一系列活动,尽可能地改进、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我才能。孩子们用自己的头脑去自觉、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这正是历练过程中必不可缺的。

(二)让探究成为学习乐趣

智慧的教育,应是一种快乐的教育。《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我本着“以学定教”的教学态度,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在动手制作,建造纸桥的环节中,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一起探究如何用纸造桥。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总结,以获取科学的迷人魅力,享受科学之美。

(三)让评价发挥激励功能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通过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显得尤为重要。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长地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将创造思维和科学的评价纳入科学教学之中,去点燃学生科学探究的激情,去激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快乐的发现者。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