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药用植物栽培习题
2025-09-30 01:38:56 责编:小OO
文档
药用植物栽培习题

第一篇

一、名词解释

1、道地药材:是指具有特定种质、特定产区和特定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其产品质量优良、稳定,疗效可靠。

2、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的简称。是由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的行业管理法规。

3、中药材SOP:各生产基地根据各自的生产品种、环境特点、技术状态、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达到GAP要求的方法和措施

4、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5、栽培植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植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6、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耕地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用来表示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公式为:耕地复种指数=(全年种植植物总收获面积÷耕地面积)×100%

8、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以上植物的方式

9、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植物的栽培方式。

10、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1、叶面积比率(LAR):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即单位干重的叶面积。

12、相对生长率(RGR):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值。

13、净同化率(NAR):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

14、比叶面积(SLA):也称叶面积干重比,为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在某种意义上是叶子相对厚度的一种度量。

15、叶干重比(LWR):是叶的干重与植株干重之比。       

16、药用植物生长率(CGR):又叫做群体生长率,它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药用植物产量增长主要取决于叶面积指数(LAI)。

17、茬口:是植物在轮作中给予后植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植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18、茬口特性:是栽培某一植物后土壤的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19、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也称收获指数。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20、养地作物:是指可保持并提高土壤肥力的一类作物。如豆类作物、绿肥作物等。

21、产地加工:凡在产地对药材的初步处理与干燥,称之为“产地加工”或“初加工”。

22、泛油:指含油药材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以及某些药材受潮、变色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二、填空、判断及选择题

1、秦汉时期中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和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基本内容的确立。

2、苏敬等编著的唐《新修本草》全书载药850种,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3、将药材与地理、生境和种植技术等特异性联系起来,把药材分为浙药、北药、贵药、关药、怀药、云药、南药、川药、广药及西药等10大道地药材。

4、与中药栽培的有关管理规范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

5、与中药工业的有关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 GMP

6、与中药商业的有关管理规范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

7、中药材产地空气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应符合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8、对养殖、栽培或野生采集的药用动植物,应准确鉴定其物种,包括亚种、变种或品种;对种子、种畜(动物种)等繁殖材料在生产、储运过程中应实行检验和检疫制度。

9、施肥:以农家肥为主,经充分腐熟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有限度地使用化学肥料;禁止施用城市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和粪便、工业垃圾。

10、鲜用药材尽可能采用冷藏、砂藏、罐贮、生物保鲜等适宜的保鲜方法,如必须使用保鲜剂和防腐剂时,应符合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

11、地道药材应按传统方法进行加工。如有改动,应提供充分试验数据,不得影响药材质量。

12、病虫害防治原则: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施用农药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采用最小有效剂量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13、生产企业技术负责人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具有药学或农学、畜牧学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有药材生产实践经验和药材质量管理经验。

14、直接接触药材的工作人员应定期健康检查,患有传染病、皮肤病或外伤性疾病等不得担任。

15、每种中药材的生产全过程均应详细记录,必要时可附照片或图像。记录应包括:繁殖材料来源;播种情况;田间管理情况,特别是化肥农药使用情况;采收和加工过程;药材检测报告等。

16、每种药材的生产全过程均应详细记录、存档后由专人保管,至少保存5年。

17、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全国中药材GAP认证机关,具体认证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承担。

18、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药材生产企业的GAP认证申报资料初审和通过中药材GAP认证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19、申请中药材GAP认证的主体是中药材生产企业。其申报的品种至少完成一个生产周期。

20、《中药材GAP证书》有效期一般为5年。生产企业应在《中药材GAP证书》有限期满前6个月,按规定重新申请中药材GAP认证。 

21、如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或者未按照中药材GAP组织生产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予以警告,并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将吊销其证书。

22、取得证书的企业,经核实发现弄虚作假骗取证书的,或以非认证企业生产的中药材冒充认证企业生产的中药材销售和使用等严重问题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吊销其证书。

23、《中药材GAP证书》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生产企业应在变更之日起30日内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相应变更。 

24、生产企业终止生产中药材或者关闭的,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回《中药材GAP证书》。 

25、毒性中药材、按品管理的中药材是否使用特殊包装,并有明显的规定标记。

26、相对生长率(RGR)受比叶面积(SLA)、叶干重比(LWR)、净同化率(NAR)的影响。

27、种植制度的技术内容包括合理布局技术、复种技术、间混套作与立体种植技术、轮作、连作技术、单元与区域种植制度设计与优化技术等。

28、栽培植物布局必须遵循满足需求原则、生态适应原则、高效可行原则和生态平衡原则。

29、套作是复种的一种方式,计入复种指数,而间作、混作则不计入。

30、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进行年审,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31、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经所在单位推荐,填写《认证检查员推荐表》,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签署意见后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资格认定。 

32、药材批量运输时,不应与其它有毒、有害、易串味物质混装。

33、各类药材产量构成因素:

类别 

产量构成因素 

根类 

株数、单株根数、单根鲜重、干鲜比 

全草类 

株数、单株鲜重、干鲜比 

果实类 

株数、单株果实数、单果鲜重、干鲜比 

花类 

株数、单株花数、单花鲜重、干鲜比 

34、中药材GAP认证现场检查组成员的选派遵循本行政区域内回避原则,一般由3-5名检查员组成。根据检查工作需要,可临时聘任有关专家担任检查员。

35、中药材GAP认证现场检查结束后,由检查组长组织检查组讨论做出综合评定意见,形成书面报告。综合评定期间,被检查企业人员应予回避。

36、现场检查末次会议应现场宣布综合评定意见。被检查企业可安排有关人员参加。企业如对评定意见及检查发现的缺陷项目有不同意见,可作适当解释、说明。

37、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认证的工作程序

①生产企业填写《中药材GAP认证申请表》,并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相关资料。

②省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对中药材GAP认证申报资料提出初审意见。符合规定的,将初审意见及认证资料转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初审合格的中药材GAP认证资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并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中心。

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中心提出技术审查意见,并制定现场检查方案。

⑤现场检查组按照预定的现场检查方案对企业实施中药材GAP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将现场检查报告、缺陷项目表、每个检查员现场检查记录和原始评价及相关资料及时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中心。

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中心在收到现场检查报告后20个工作日内进行技术审核,符合规定的,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发《中药材GAP证书》并予以公告。

38、益母草宜在茎、叶生长旺盛期的初花期采收;紫苏叶在植物开花前或者果实未完全成熟时采收;蒲公英等宜在初花期或果熟期之后采收。

39、有些药用植物宜在抽薹开花前采收,如当归、川穹、白芷。

40、根茎类药材的栽培年限各有不同,但采收期大多数在植株停止生长之后或者在枯萎期采收,也可以在春季萌芽前采收。如人参、党参、黄芪、知母等

41、干皮类药材的采收应在春末夏初时节进行,此时皮部和木质部容易剥离,皮中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剥离后伤口易愈合。如杜仲、厚朴等。 

42、木质藤本植物宜在全株枯萎后采收或者是秋冬至早春前,如忍冬藤、槲寄生等。

43、草质藤本植物宜在开花前或果熟期之后采收,如首乌藤。

44、产地加工是将鲜品通过干燥等措施,使之成为“药材”。炮制是将药材进行切片、炒、灸等,使之成为直接提供病人服用的“饮片”。

45、产地加工的基本方法有清选清洗、切片、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等

46、薄荷等叶、全草类药材一般含挥发油较多,采后宜阴干;桔梗、黄芩要刮去或撞去外皮后晒干;商陆要切片后晒干;天麻、黄精经蒸煮后晒干晒。

47、花类药材在采收后须直接晒干或烘干,并应尽量缩短烘晒的时间。

48、对一些含有挥发油的芳香皮类药材,宜采用阴干,勿曝晒干燥。

49、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认证的检查评定标准:

药用植物规范化生产基地认证检查项目共79项,其中关键项目15项,一般项目项。

关键项目不合格则称为严重缺陷,一般项目不合格则称为一般缺陷。

严重缺陷有1项不合格或一般缺陷大于20%就不能通过认证;

严重缺陷全部合格和一般缺陷小于或等于20%才能通过认证。

50、评价药用植物的品质,一般采用两种指标:

一是化学成分,主要指药用成分的含量及比例,以及有害物质含量,如化学农药、有毒金属元素的含量等;

二是物理指标,主要是指产品的外观性状,如色泽(整体外观与断面)、质地、大小、整齐度和形状等。

51、包装材料选择的基本要求有:安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稳定、合法。

52、常用的贮藏方法有:冷藏法、干砂贮藏法、防潮贮藏法、气调贮藏法、密封防潮贮藏法。

53、中草药在贮存保管中,因受周围坏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泛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影响或失去疗效。

54、一般含脂肪油(如苦杏仁、桃仁等)、淀粉(如白芷、山药、意苡仁等)或蛋白质(如决明、望江南、金钱白花蛇、薪蛇等)多的药材较易虫蛀。含辛辣成分的药材,一般不易虫蛀,如胡椒、花椒等。

55、为防药材的发霉,药材含水量应保持在15%以下。

56、耐连作药用植物有怀牛膝、贝母等;忌连作的药用植物有山药、川芎、地黄、白术、当归、黄芪、人参、三七等

57、“二刀”薄荷植株油腺密度大,出油率及出薄荷脑量也高,质量比“头刀”薄荷好。但“头刀”薄荷产量比“二刀”薄荷高

58、金银花采摘标准是:“花蕾由绿色变白,上白下绿,上部膨胀,尚未开放”。

59、药用植物经济产品外观性状、质地和气味由药用植物种类、遗传性、栽培年限和外界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60、间作的植物共处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植物的共处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61、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不论间作的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

62、在品种熟期上,间、套作中的主栽植物生育期可长些,副作物生育期要短些;在混作中生育期要求要一致。

63、复种与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地力与肥料条件、劳力、畜力和机械化条件、技术条件与经济效益大小等条件密切相关。

、如在前茬植物收获后再复播后茬植物,应加上农耗期的积温。套种则应减去上、下茬植物伴生期间一种作物的积温。如果是移栽,则减去植物移栽前的积温。 

65、菊花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有杭菊、亳菊、滁菊、贡菊和祁菊等之分。

66、药材的采收期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

67、茬口是植物轮作换茬的基本依据。

68、产地加工是将鲜品通过干燥等措施,使之成为“药材”。

69、轮作倒茬的作用: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协调、改善和合理地利用茬口;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植物产量。

70、中医药是我国自然科学在世界上最具有独特优势、最有特色的学科。

三、简答及论述题

1、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核心内容

中药材产地环境质量,包括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因子的质量;

种质和繁殖材料:要求基源清楚、品种纯正、种源繁殖规范;

优良的栽培技术措施:要求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依据充分、操作规程规范;

采收与产地加工:采收时间、方法科学合理,加工技术规范;

基地管理:管理规范、软硬件完备。

2、申报认证提交的资料:

①《营业执照》(复印件);

②申报品种情况

③中药材生产企业概况

④种植(养殖)流程图及关键技术控制点; 

⑤种植(养殖)区域布置图(标明规模、产量、范围);

⑥种植(养殖)地点选择依据及标准;

⑦产地生态环境检测报告(包括土壤、灌溉水、大气环境)、品种来源鉴定报告、法定及企业内控质量标准(包括质量标准依据及起草说明)、取样方法及质量检测报告书,历年来质量控制及检测情况;

⑧中药材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文件目录;

⑨企业实施中药材GAP自查情况总结资料。

3、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因素

(1)、药用植物遗传物质的影响

(2)、药用植物生长年限的影响

(3)、药用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4)、药用植物不同器官与组织的影响

(5)、药用植物环境条件的影响

(6)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的影响

4、茬口顺序安排

原则:瞻前顾后、统筹安排、前茬为后茬、茬茬为全年、今年为明年。

(1) 把重要作物安排在最好的茬口上

(2) 考虑前后茬作物的病虫害及对耕地的用养关系

(3) 严格把握茬口的时间衔接关系

5、合理采收期(年限与季节)确立的标准

一是药用部位已经长成,外部和内部均已达到成熟阶段;即已经形成一定的产量和入药相关性状要求。(如人参)

二是药用成分含量已经达到药用要求;即药性及内含有效化学成分积累达到相关要求。

三是栽培产投比合理,生产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6、简述产地加工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

纯净药材、防止霉烂变质;

提高药效及活性成分;

保持药效、便于利用;

利于贮运、保证供应。

任务:

1)去除非药用部位、杂质、泥沙等,纯净药材;

2)按药典规定的标准,加工修制成合格的药材;

3)保持活性成分,保证疗效;

4)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5)进行干燥、包装成件,以利于贮藏和运输。

7、贮藏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1)环境必须洁净卫生,不能对中药材造成污染。

2)应通风、干燥、避光,最好有空调及除湿设备,地面为混凝土或可冲洗的地面,并具有防鼠、防虫措施,但应避免污染中药材。

3)应存放在货架上,与墙壁保持足够距离,并定期抽查,防止虫蛀、霉变、腐烂、泛油等现象。

4)合格中药材不能和不合格中药材混堆贮存。

5)可作食物的中药材、有毒中药材和其他中药材须分开贮藏。

6)选择的贮藏方法不能使中药材的品质发生变化。化学贮藏法中选用的化学物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或药品的有关标准或使用准则。 

7)在应用传统贮藏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吸收现代贮藏方法新技术、新设备。如冷冻气调、辐照法及国家食品、粮食仓贮法中允许的药剂消毒。若用药剂熏蒸,应经药品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8、桔梗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防治

A实行轮作和消毒,以控制蔓延;

B多施基肥,增强抗病力;

C每亩施用石灰粉100 kg,可减轻危害;

D注意排水,发现病株及时清除;

E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的1 000倍液等喷洒2~3次进行防治。

9、三七总皂苷积累规律

1)三七出苗期总皂苷含量较休眠期高,是因为出苗期三七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淀粉含量减少,总皂苷含量相对增加。

2)5-7月,三七干物质积累增加,总皂苷含量却呈递减趋势。

3)8-10月为高速增长期,11-12月增幅大为减少,到地上部分枯萎期(12月),三七总皂苷积累达最大值。

10、薄荷田间管理措施

1.查苗补缺   

播种移栽后要及时查苗补缺。补苗可以采取育苗移栽方法,也可以采取本块田内的移稠补稀方法。“头刀”薄荷密度一般在2万株/亩左右,“二刀”薄荷适宜密度在4~7万株/亩。

2.去杂去劣   

与良种薄荷不同者即为野杂薄荷。去杂宜早不宜迟,后期去杂,地下茎难以除净,须在早春植株有8对叶以前进行。

3.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要早,开春苗齐后到封行前要进行2~3次。封行后要在田间拔除杂草。

“二刀”薄荷田间中耕除草困难,应在“头刀”收后,结合锄残茬,拣拾残留茎茬和杂草植株,清沟理墒,出苗后多次拔草。

4.摘心

薄荷在种植密度不足或与其他作物套种、间种的情况下,可采用摘心的方法增加分枝数及叶片数,弥补群体不足,增加产量。但是,单种薄荷田密度较高的不宜摘心。

5.追肥

薄荷施肥应注重氮、磷、钾平衡施用,薄荷是需钾肥较多的作物,且对钾肥较敏感,在缺钾或钾素相对不足的土壤施用钾肥,均能显著增产。

6.排水灌溉 

薄荷在生长前期干旱要及时灌水,灌水时切勿让水在地里停留时间太长,否则烂根。

生长后期,要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收割前20~30天应停止灌水,防止植株贪青返嫩,影响产量、质量。

11、栝楼采收与产地加工 

(一) 果实采收与加工

果实呈淡黄色时便可采摘。采摘后,把茎蔓连果蒂挂起晾干,或将鲜瓜用纸包好挂起晾干,即成全瓜蒌。

将成熟的果实剖开,取出瓜瓤和种子,晒干或烘干,即成瓜蒌皮。

瓜瓤和种子加草木灰用手反复揉搓,在水中淘净瓜瓤,晒干即成瓜蒌仁。

(二) 天花粉采收与加工

天花粉一般于栽后第3年采挖,生长良好的可于第2年采收,以生长4~5年者为好。

霜降前后采挖最好,挖时沿根的方向深刨细挖,取出后去掉芦头,洗尽泥土,趁鲜刮去粗皮,切成10~15 cm长的短节,粗的可纵剖为2~4块,晒干或烘干。

或将根放入清水中浸泡数天,切成小段并捣烂磨碎,滤去杂质,澄清滤液,取出沉淀物晒干,即为纯正的天花粉。一般亩产干根400~600 kg。

12、山茱萸种子处理  

山茱萸种皮坚硬,内含透明的黏液树脂,影响种子萌发,且存在后熟现象。因此,育苗前必须进行处理,否则需经2~3 a才能萌发。种子处理如下:

浸沤法:用50℃左右温水浸泡种子2 d后,挖坑闷沤。沤坑选向阳潮湿处,挖好后将砂、粪混合均匀铺坑底约5 cm厚,再放3 cm厚的种子,如此铺5~6层即可,最后盖土粪约7 cm厚,呈馒头状。4 个月后开始检查,如发现粪有白毛、发热、种子破头应立即晾坑或提前育苗,防止芽大无法播种。若没有破头,则继续沤制。

腐蚀法:每1 kg种子用漂白粉15 g,放入清水内拌匀,溶化后放入种子。根据种子多少加水,水高出种子12 cm左右,每日用棍搅拌4~5次,让其腐蚀掉外壳的油质,使外壳腐烂,浸泡至第3 d,捞出种子拌入草木灰,即可育苗或直播。

砂贮催芽覆膜法:脱肉的种子用清水浸泡后,再用洗衣粉或碱液反复揉搓种子,并用清水冲洗至种子表皮发白,晾干。种子与砂分层交替贮藏催芽,第二年春播后覆盖薄膜育苗。

13、担任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的条件

(1)遵纪守法、廉洁正派、坚持原则、实事求是; 

(2)熟悉和掌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 

(3)具有中药学相关专业大学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并具有5年以上从事中药材研究、监督管理、生产质量管理相关工作实践经验; 

(4)能够正确理解中药材GAP的原则,准确掌握中药GAP认证检查标准; 

(5)身体状况能胜任现场检查工作,无传染性疾病; 

(6)能服从选派,积极参加中药材GAP认证现场检查工作。 

14、包装过程的注意事项

 在包装过程中不能对中药材引入污染及对环境造成污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包装环境条件良好,卫生安全。

(2)包装设备性能安全良好,不会对药材质量有影响。

(3)包装过程不对人类造成伤害,不污染环境。

(4)包装人员必须了解无公害中药材的包装原则,有较强责任心。患有传染病、皮肤病或外伤性疾病者不得参加工作。

(5)包装前应检查、清除劣质品及异物。

(6)易破碎药材应装在坚固盒箱内,剧毒、珍贵药材应特殊包装,并贴上鲜明标志,加封。

15、菊花的扦插育苗  

在3月下旬-4月上旬进行。

(1)苗床准备  苗床应选择向阳地,于冬前12月深翻冻垡,施充分腐熟厩肥3 000~4 000 kg/亩作基肥,深翻25 cm。育苗前,细耙整平作畦。

(2)扦插方法  选择无病虫、壮实的春发嫩茎作为种茎,切10~15 cm长,上部留有4~6片叶子的的嫩茎作为扦插枝,随切随插。扦插枝入土1/3~1/2,插后立即浇足水分。

(3)苗期管理  扦插后,在苗床上应搭建40 cm高的荫棚,透光度控制在0.3~0.4。晴天上午8-9时至下午4-5时遮阴,其他时间包括晚上和阴雨天应撤去遮阴物。育苗期间要保持苗床土壤湿润,浇水宜用喷淋。10~15 d后待插枝生根后即可拆去荫棚,以利壮苗。

(4)移栽  一般苗龄控制在40~50 d后,苗高20 cm时即可移栽。移栽应选阴天或晴天进行,雨天或雨后土壤过湿都不能种植。扦插繁殖时,如遇连续雨天,而秧龄已到,可将菊苗的头剪掉,推迟几天再移植。在移栽前一天,先将苗床浇透水,起苗时带土移栽。

16、论述影响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时间因素

前作收获和后作播栽季节的早晚,是茬口的季节特性表现。一般规律是,前茬收获早,其茬地有一定的休闲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施肥整地,土壤熟化好,可给态养分丰富,对后作物影响好。

第二、生物因素

包括作物本身、病虫杂草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动等。

(1) 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对茬口特性的影响

不同作物对土壤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影响不同,

对茬地土壤的物理性状的影响不同。

(2) 土壤微生物对茬口特性的影响

(3) 病虫杂草对茬口特性的影响

第三、栽培措施因素

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如土壤耕作、施肥、农药、灌溉等对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发生深刻的影响,处理得好,不仅使当季作物受益,而且使其后作物受到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好的影响。

17、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意义

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资源,实现持续发展;

利于中药材生产向规范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利于实现我国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高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利于贯彻和执行《药品管理法》及《实施条例》;

利于中药材GAP人才队伍建设,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中药材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

第二篇

一、名词解释

药用植物药用植物栽培药用植物栽培学叶干重比茬口特性
药品间作混作套作单作
耕地休闲药用植物经济产量药用植物生物产量炮制泛油
中药现代化熟制
二、填空、判断及选择题

1、各类药材产量构成因素:

类别 

产量构成因素 

根类 

株数、单株根数、单根鲜重、干鲜比 

全草类 

株数、单株鲜重、干鲜比 

果实类 

株数、单株果实数、单果鲜重、干鲜比 

种子类 

株数、单株果实数、每果种子数、种子鲜重、干鲜比
叶类 

株数、单株叶片数、单叶鲜重、干鲜比 

花类 

株数、单株花数、单花鲜重、干鲜比 

皮类 

株数、单株皮鲜重、干鲜比 

2、根与根茎类药材采后应去净地上茎叶、泥土和须毛,而后根据药材的性质迅速晒干、烘干或阴干。

刮去或撞去外皮后晒干:如桔梗、黄芩等;

切片后晒干:如威灵仙、商陆等;

晒前须经蒸煮:如天麻、黄精等;

晒前去毒性:半夏、附子等;

去芦:如人参、黄芪等;

分头、身、尾:如当归、甘草;

扎把:如防风、茜草等。 

3、轮作倒茬可以协调、改善和合理地利用茬口是因为:(1)协调不同茬口土壤养分、水分等供应;(2)避免植物自毒作用(autopathy)的危害;(3)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4、轮作倒茬的作用: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协调、改善和合理地利用茬口;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植物产量。

5、有粮药、菜药、果药、林药等间作、混作类型。

6、间作、混作、套作的技术措施有: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品种搭配;建立合理的密度和田间结构;采用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

7、中医药是我国自然科学在世界上最具有独特优势、最有特色的学科。

三、简答及论述题

1、指出我国10大道地药材的区域范围,并各列举3种道地药材。

(1)川药:包括四川及重庆

川芎、川贝母、附子与川乌、黄连、石菖蒲、姜、川牛膝、常山、丹参、麦冬、川楝子与川楝皮、青皮、陈皮与橘红、补骨脂、使君子、巴豆、花椒、厚朴、黄柏、麝香、虫白蜡、硼砂等21种。

(2)广药:广东、广西南部及海南

防已、巴戟天、山豆根、何首乌与夜交藤、高良姜、阳春砂仁、益智仁、槟榔、鸦胆子、广藿香、金钱草和广金钱草、青蒿、鸡血藤、肉桂及桂枝、珍珠与珍珠粉、蛤蚧、穿山甲等17种。

(3)云药:云南

三七、云木香、重楼、诃子、茯苓、儿茶等6种。

(4)贵药:贵州

天麻、天冬、黄精、白及、杜仲、五倍子、朱砂等7种。

(5)怀药:河南

地黄、怀牛膝、山药、茜草、天花粉与瓜蒌、天南星、白附子、菊花、辛夷、红花、金银花、千金子等12种。

(6)浙药:浙江及沿海架

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乌药、玉竹、山茱萸、乌梅、栀子、乌贼骨、郁金和姜黄与莪术、蝉蜕(蝉花) 等12种。

(7)关药(山海关以北)

人参、细辛、防风、刺五加、薤白、槁本、两头尖、关木通、五味子、牛蒡子、鹿茸等11种

(8)北药(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古中部)

黄芪、党参、远志、五味子、细辛、防风、牛蒡子、刺五加、黄芩、白芷、板兰根、知母、蔓荆子、薤白、小茴香、槁本、两头尖、甘人参、关木通、鹿茸遂、白头翁、苦杏仁、香附、北沙参、柴胡、银柴胡、紫草、山楂、连翘、桃仁、酸枣仁、薏苡仁、猪芽皂与皂角刺、银杏、阿胶、全蝎、五灵脂、龙骨与龙齿、麦饭石、滑石、代赭石等31种

(9)西药:西安以西广大地区

大黄、甘草、当归、羌活、虫草、牛黄、茵陈、麻黄与麻黄根、猪芩、秦艽、枸杞子(附:地骨皮)等11种

(10)南药:湘、鄂、苏、皖、闽、赣、台等地

半夏、射干、吴茱萸、莲、女贞子、艾叶、蕲蛇、龟板、鳖甲、石燕、石膏、南沙参、明党参、太子参、苍术、青木香与马兜铃、芍药、桑(附:桑螵蛸)、木瓜、灵芝、薄荷、紫苏、牡丹皮、僵蚕与蚕砂、蟾酥、泽泻、枳实与枳壳、白花蛇舌草、冰片(附:樟脑)、建曲与神曲、乌骨鸡等31种

2、我国药材资源的可划分为哪9个一级区

全国划分为一级区9个、分别为:

Ⅰ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

Ⅱ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Ⅲ华东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Ⅳ西南北亚热带、中亚热带野生、家生中药区

Ⅴ华南南亚热带、北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Ⅵ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

Ⅶ西北中温带、暖温带野生中药区

Ⅷ青藏高原野生中药区

Ⅸ海洋中药区

3、中药材GAP的主要内容?

(1) 产地生态环境。大气、水质、土壤环境条件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

(2) 种质及繁殖材料。对养殖、栽培或野生采集的药用动植物,应准确鉴定其物种,包括亚种、变种或品种;对种子、种畜(动物种)等繁殖材料在生产、储运过程中应实行检验和检疫制度;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配种工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3) 栽培与养殖管理。制定药用植(动)物栽培(养殖)技术的标准操作规程(SOP)。

(4) 收获。最佳采收期的研究与确定;采收机械、器具应干燥洁净,无污染。 

(5) 初加工或称产地加工。采收后药用部分通常要经过清洗(不宜用水洗的应说明)及加工(如催制、晒干、蒸煮等),并应迅速干燥。干燥器械必须干净无污染,并严格按规范操作。干燥后的产品临时摊放在晾架上,防止生霉,并应尽快包装。

(6) 包装。包装前应再次检查并清除劣质品及异物。包装材料(袋、盒、箱等)最好是新的或清洗干净、充分干燥、无破损的。易碎药材应装在坚固的箱盒内,毒剧、稀贵药材应采用特殊包装,并贴上明显标志,加封。

(7) 运输与贮藏。成品药材运输应防晒、防雨淋,易碎药材应轻装轻卸。药材仓库应通风、干燥、避光,并应有防鼠、防虫及防鸟等措施。成品药材应层架堆放,防止生霉变质,并定期检查。

(8) 质量管理。对有关质量管理的部门及人员,与药材质量有关的检测项目等必须提出具体要求,不合格的中药材不得出场和销售。

(9) 人员及设备。生产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具有药学或农学、畜牧学等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并有药材生产实践经验和药材质量管理经验。从事中药材生产的有关人员应具有基本的中药学、农学或畜牧学常识,并按本规范要求,定期培训与考核。中药材产地应设有厕所或盥洗室。 

(10) 文件管理。每种药材的生产全过程均应详细记录、存档后由专人保管。

4、栽培植物布局的原则

(1)、满足需求原则

确定植物布局必须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包括药材)的需求,这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与目标。

(2)、生态适应原则

生态适应是植物布局的基础。应根据栽培植物的特性,因地因时种植,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掘生产潜力,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3)、高效可行原则

在作物布局中,必须根据当地自然、社会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和有效搭配各种植物,生产适销对路,高产优质的产品,达到生产上可行,经济上高效的目的。

(4)、生态平衡原则

在进行植物布局中,必须注意用地与养地结合,农田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布局合理、经济高效、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的目的。

5、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认证的工作程序

①生产企业填写《中药材GAP认证申请表》,并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相关资料。

②省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提出初审意见。符合规定的,将初审意见及认证资料转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初审合格的中药材GAP认证资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并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中心。

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中心提出技术审查意见,并制定现场检查方案。

⑤现场检查组按照预定的现场检查方案对企业实施中药材GAP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将现场检查报告、缺陷项目表、每个检查员现场检查记录和原始评价及相关资料及时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中心。

⑥局认证中心在收到现场检查报告后20个工作日内进行技术审核,符合规定的,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发《中药材GAP证书》并予以公告。

6、菊开花习性

菊头状花序由许多无柄的小花聚宿而成,具体小花总数和组成因栽培类型或栽培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一般由200~400朵小花组成。外缘小花舌状,一般有5~10层,约50~300朵,雌性;的盘花管状,数量5~200朵,两性。

从外到内逐层开放,每隔1~2 d开放一层,由于管状小花开放时雄蕊先熟,故不能自花授粉,杂交时也不用去雄。小花开放后15 h左右,雄蕊花粉最盛,花粉生命力1~2 d,雄蕊散粉后2~3 d,雌蕊柱头开始展开,一般上午9~10时开始展开,展开后2~3 d凋萎。

7、种植制度的功能

 (1)种植制度强调系统性、整体性与地区性,具有宏观布局功能。要根据当地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统筹兼顾,做出土地利用布局、作物结构与配置、熟制布局的优化方案。

 (2)可以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片面性。例如处理好农林牧药关系、资源利用与保护关系等。

 (3)可以协调利用各种资源与投入,有利于统筹安排国家、地方、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调整城乡与工农之间的关系,促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8、中药材生产的特点

中药材生产具有农业生产的属性,但生产组织形式、商品经营模式等有其特殊性

中药材生产的市场风险较大,中药材产品的用途、用量、属性等影响生产计划的有效性

规模生产、产业化经营在中药材生产中显得更重要,规模化生产降低市场风险,产业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

规范化生产是中药材生产基地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质量优良、稳定的中药材产品日益受到市场的重视

9、广金钱草种子处理  

广金钱草种子种皮坚硬,结构致密,具有不透水的硬实特性,需进行种子处理。

用木砂纸摩擦种皮,或用4倍的干细砂与种子拌匀,于研钵内轻轻研磨,至种子表皮变得粗糙失去光泽为度。

经过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可由40%~60%提高到90%以上。

10、山茱萸留种技术

生产上种植的山茱萸尚未形成稳定的栽培品种,按其果形、果色、成熟时期、果实大小等划分成若干自然类型,将近圆形、椭圆形和短梨型初选为优良类型。

要选择树势健壮、冠形丰满、生长旺盛、抗逆性强的中龄树作为采种母株(登记标号)。在成熟季节,采集果大、粒饱满、无病虫害的果实,晒3~4 d,待果皮柔软去皮肉后作种

11、忍冬开花习性

忍冬具有多次抽梢、多次开花的习性。在河南、山东,人工栽培条件下,开花期相对集中,为5月14日-9月8日,开放4次之后,零星开放终止于9月29日。

第一次开花:5月14-25日,花蕾量占整个开花期花蕾总量的40%。

第二次开花:6月22-30日,花蕾量占整个花蕾期总量的30%。

第三次开花:7月27日-8月5日,花蕾量占整个开花期花蕾总量的20%。

第四次开花:9月2-8日,花蕾量占整个开花期花蕾量的10%。

12、金银花的干制方法  

常用的主要有日晒和火炕。

1、日晒干制法

摊晒的花蕾在未干前,不能触动,晒于盛具内的,傍晚后可收回房内或棚下。花蕾用手抓,握之有声,一搓即碎,一折即断,含水率达5%左右,可装入塑料袋中贮存。

2、火炕烘干法

(1)装炕。将鲜花蕾均匀撒在花架上的盛花具里,厚1 cm,每1 m2撒2.5 kg,按有效面积计算每层可撒5~6 kg。装前,炕房要干燥,新建的炕房必须彻底干燥。

(2)调温和排湿。新鲜花蕾的烘干,历经塌架、缩身、干燥3个阶段。塌架阶段,温度要控制在37~40℃,室内干湿球温度差保持在6~8℃,经历4~5 h。这时要打开排气窗和进风口,使室内湿气迅速排出;缩身阶段,塌架后,继续升温到45~49℃,干湿球温度差控制在8~10℃,约经10h后,花体干缩,俗称"缩身子"。干燥阶段,使温度继续上升,保持在50~55℃,使干湿球温度差控制在10~15℃。这样历经8~9 h后即可干燥;

(3)出炕。整个烘干过程需要22~24 h,花蕾干燥阶段后期,用手一捏即碎,一折即断,便可出炕。出炕后装入塑料袋,勿扎口,扎口易使袋壁处花蕾变黑。经3~4 h,干品凉透后扎口。停1~2 d,选晴朗天气再出风晾晒1次。

13、中药现代化的目标:

开发研究出一批符合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

建设和完善我国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形成国际认可的中药现代标准和规范体系;

推动以我国民族医药产业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医药产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14、中药材生产的发展趋势

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发展优质中药材生产将促进中药材新基地的建立与传统生产基地的变迁

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将促进中药材生产实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药行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中药材生产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中药材生产的类型将进一步细分,原料药材生产基地、出口药材基地将成为中药材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

15、简述药材常用的贮藏方法

①冷藏法:是防治害虫及霉菌比较理想的办法。北方可利用冬季严寒季节,将药材薄薄摊晾于露天,温度在零下15℃,经12 h后,一般会冻死各种害虫。

②干砂贮藏法:干砂不易吸潮,又无营养,不仅能防虫,而且霉菌也无法蔓延。一般将砂铺在水泥晒场上,经地面温度40℃左右曝晒至充分干燥,装入缸或木箱中,再将中药材埋于其中。根及根茎类中药材适于此法。

③防潮贮藏法:将石灰等吸水材料置于贮藏中药材的室内,并不断更换吸水材料,使室内保持干燥。此法适于吸湿性强的中药材。

④气调贮藏法:密封仓库,充氮降氧,使库房内充满98%的氮气,害虫就窒息而死,而且库内中药材不会发霉变质、变色。是一种科学而又经济的贮藏方法。

⑤密封防潮贮藏法:地面铺木板,板上铺油毛毡和草席,再铺上大块塑料薄膜,中药材堆放于薄膜上,用薄膜包装密封,并将接缝粘接起来。

16、什么是自发气调贮藏和可控气调贮藏?

自发气调贮藏是指将生药密封在具有透气性能的塑料薄膜或带硅窗的塑料薄膜袋或帐中,利用生药自身呼吸作用和塑料的透气性,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自发调节密闭环境中的O2和CO2的含量,使之适合气调贮藏的要求,简称MA贮藏。例如塑料薄膜大帐法、硅胶窗薄膜封闭法等。

可控气调贮藏指将生药密封在不透气的气调室(或库)内,利用生药呼吸作用,并采用机械气调设备,对密闭系统中O2和CO2气体人工调节到适宜的气体组成的贮藏方法。

由于自发气调贮藏主要依靠生药自身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调节,因此主要适宜于短期贮藏,相对可控气调贮藏贮藏效果较差。

17、中药材的运输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1、中药材的运输,必须根据产品的类别、特点、包装性能、储藏要求、运输距离及季节不同等采用不同的运输手段。

2、中药材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搬运工具必须洁净卫生,无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对中药材引入污染。

3、运载工具应具较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在阴雨天,应严密防雨、防潮。

4、在运输过程中,合格中药材不能与不合格中药材混堆,一起运输。

5、可作食品用的中药材不能和其他中药材,特别是有毒中药材混堆,一起运输。

18、桔梗留种技术

栽培桔梗最好用2年生植株产的种子,播种后出苗率高,必须用当年新产的种子。

留种田在6月开花前,每亩施尿素15 kg、过磷酸钙30 kg,以促进植株生长和开花结实。为培育良种,可在6-7月疏去小侧枝和顶端部的花序。

果实外皮变黄,种子变棕褐色时可以分批采收。也可以在果枝枯萎,大部分种子成熟时,一起采回果枝,置于通风干燥的室内后熟3~4 d,然后晒干脱粒,除去果壳,贮藏备用。

19、三七种苗生物学特性

1、三七种苗萌发的三基点温度为最低10℃、最适15℃、最高20℃。

2、最适合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20%~25%,生产中应注意适时浇水,以保证三七正常生长。

3、三七种苗有休眠特性,休眠需要一定时间的低于10℃的低温才能打破。

4、三七种苗不耐贮存,应及时取挖、及时移栽。

20、三七根腐病防治方法:

拔除病株并进行消毒处理和清除病残体及杂草;

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较好的砂壤土并在有一定坡度的地块种植;

忌连作,实行轮作,轮歇时间为6~8年;

增施K肥和有机肥,不偏施N肥;

用58%瑞毒霉锰锌+20%叶枯宁+50%多菌灵按1∶1∶1的比例稀释成300~500倍液灌根防治。

21、三七留种技术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结果饱满的3年生三七留种,在6月抽薹时将花盘周围密生的小叶片和过多的变异花摘除,避免养分消耗。

为防止果实太多,植株坠断,在距离植株6~7 cm处插一根长约60 cm的竹子,用绳子在花盘下3 cm左右把花梗与竹拴好。

对留种田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和追施叶面肥,保证养分的供给,促进种子饱满和提高种子产量。病害严重的七园植株不能留种。另外,尾籽发芽迟缓,生长势弱,抗病性较差,也不宜留种。

22、三七产地加工方法

采挖回来的三七根部主要包括三七主根(头子)、根茎(剪口)、支根(筋条)、须根等。

其加工工艺是:三七根部→分选→清洗→修剪→干燥→分级→商品三七。

三七采挖运回后,首先将病七、受损三七、茎叶、铺畦草及杂质和泥土等拣出,剪去直径5 mm以下的须根,清除泥沙等杂物。清洗三七的用水,水质要无污染,尽量采用自来水或山泉水。

将修剪处理后的三七放在阳光下晾晒或在40~60℃条件下烘烤干燥至含水量为40%~50%后,进行第二次修剪,在离三七主根表皮高约1 mm处将支根、根茎剪下。

进行搓揉后,将三七主根、支根、根茎干燥至含水量为13%以下,干燥方法可采用日晒和机器烘烤等方法。干燥后的三七应分级包装和保存。

23、广金钱草立枯病防治方法:

A主要采用农业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播种量,防止幼苗过密;

B注意控制苗床土壤水分,不要过湿,以控水蹲苗。

C发现病株立即拔除

D喷施50%可湿性退菌特600倍液,以喷湿叶面为准。

24、薄荷油的积累规律

薄荷油主要贮藏在油腺内。油腺主要分布在叶、茎和花萼、花梗的表面。

叶片含油量约占植株总含油量98%以上。叶片的出油率与收获期、叶位、油腺密度有关。

“头刀”薄荷植株油腺密度低,出油率及出薄荷脑量也低,但鲜草产量大,原油总产量高。

“二刀”薄荷植株油腺密度大,出油率及出薄荷脑量也高,质量比“头刀” 薄荷好,但鲜草产量较低,原油总产量低。

不同叶位出油率不同,一般以顶叶下第5~9对叶出油率、含薄荷脑量较高,上部嫩叶和下部老叶出油率较低。

因此,增加成熟健壮叶片数、叶片重量、叶片油细胞密度,是提高原油产量、质量的重要措施。

25、薄荷繁殖方法

有根茎繁殖、扦插繁殖、种子繁殖3种。生产上一般只采用根茎繁殖,扦插繁殖多在新产区扩大生产中使用,种子繁殖在育种中使用。

1.种子繁殖

在薄荷育种中常用。具体做法是:每年3~4月间把种子与少量干土或草木灰掺匀,播到预先准备好的苗床里,覆土1~2cm,上面再覆盖稻草,播后浇水,2~3周出苗。

种子繁殖,幼苗生长缓慢,容易发生变异,故生产多不采用。

2.根茎繁殖

要适期播种,秋季播种比冬季播种好,更比春季播种好。

播种材料为地下根茎。种茎来源有:

一是通过扦插繁殖的种茎,粗壮发达,白嫩多汁,黄白根、褐色根少,无老根、黑根,质量好。

二是薄荷收获后遗留在地下的地下茎,剔除老根、黑根、褐色根,把黄白嫩种根和白根选出来,作播种材料。

一般秋播每亩用白色根茎50~70kg为宜,种根粗壮的要适当增加数量。夏种薄荷播种量以每亩150kg为宜。

采用条播或开沟撒播。在整好的畦面上,按25~33cm的行距开沟,播种沟深度为5~7cm,干旱天气宜深,土壤黏重、易板结的要浅。

26、山茱萸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又名黑斑病、黑疤痢。主要为害果实和叶片。果炭疽病发病盛期为6-8月,叶炭疽病发病盛期为5-6月。多雨年份发病重,少雨年份发病轻。

防治方法:病期少施氮肥,多施P、K肥,促株健壮,提高抗病力,减轻危害;选育优良品种;清除落叶、病果;发病初期用1∶2∶200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防治叶炭疽病第1次施药应在4月下旬,防治果炭疽病第1次施药应在5月中旬,10 d左右喷1次,共施3~4次。

27、山茱萸产地加工 

一般要经过净选、软化、去核、干燥四个步骤。

1、净选  将采摘的果实除去其中的枝梗、果柄、虫蛀果等杂质。

2、软化  常见的方法有水煮法、水蒸、火烘法,处理到用手挤压果核能很快滑出为好。

3、去核  一般采用人工挤去果核或用山萸肉脱皮机去核。

4、干燥  采用自然晒干或烘干。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