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0年溧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5-09-30 01:39:46 责编:小OO
文档
2010年溧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在市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力冲刺十一五,奋力实现新跨越”的工作主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谋创新与促发展相结合,重民生与抓经济相结合,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2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现价,下同)。从三次产业完成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18亿元,增长10.1%;第二产业增加值244.03亿元,增长17.8%(其中,工业增加值218.73亿元,增长18.8%,建筑业增加值25.30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150.45亿元,增长19.2%, 三次产业比重为7.1:57.5:35.4。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8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2%。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8.8%,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农业总产值28.36亿元,增长15.1%;林业总产值0.74亿元,下降28.1%;畜牧业总产值5.28亿元,增长4.8%;渔业总产值18.4亿元,增长6.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9万元,增长15.5%。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新建高效农业面积7.4万亩,高效农业建设总规模发展到52.04万亩。曹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前马荡万亩高效水产养殖示范区、苏台农业合作创业园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农村“三大合作”快速发展,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新增入社会员约8600人;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4万亩、规模经营面积6万亩;新增社区合作社1家。相关产业增收优势进一步彰显,全年茶叶产值达4.35亿元,同比增56.5%,天目湖白茶、溧阳白芹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34只。

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吨 

5271545.9
其中:水稻吨 

3792802.2
      小麦

吨 

11969222.3
  油料总产量

吨 

211-27.8
其中:油菜籽吨 

24425-29.5
茶叶产量 

吨 

300612.8
水果产量 

吨 

159675.0
蔬菜产量 

吨 

2639520.9
  三、工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总量跃上新台阶。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首超千亿元大关,分别达1035.16亿元、1008.17亿元,比上年增长31.9%、 33.4%,实现工业利税总额110.73亿元、利润总额65.00亿元,比上年增长62.8%、96.4% 。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1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占全市GDP比重的51.5%。年纳税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84家,其中,超200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8家。华朋集团、上上电缆、申特钢铁、金峰水泥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支柱产业优势明显,新兴产业发展喜人。2010年度我市金属冶炼、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和新型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分别是707.5亿元、697.8亿元、80.1亿元、5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3%、34.6%、72.5%、95.8%,占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是76.8%、77.1%、76.1%、80.7%,比重分别比去年高25.9、26.1、17.1、15.6个点。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市工业保增长、增效益、调结构、降能耗作出了贡献;2010年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喜人,实现产值、销售、利税分别是390.9亿元、370.8亿元、4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3%、33.7%、43.5%。

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变压器 

千伏安 

55167516-12.97
电力电缆 

千米 

22005768.38
配混饲料 

万吨 

32962711.97
啤酒 

千升  

245013-18.23
纱 

吨 

1402537.29
化学农药15993-9.
发电量 

万千瓦时 

1113266.74
水泥 

万吨 

1923.975.96
水泥熟料万吨1585.-17.
生铁 

万吨 

151.9428.48
钢材 

万吨 

234.28-0.91
  节能降耗成绩突出,循环经济已见成效。2010年度随着我市部分耗能工业大户低温余热发电生产线、压差发电生产线的投入,使得万元产值工业用电量和综合能耗有了明显下降,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作出了贡献。本年度工业用电量34.7亿度,同比增7.1%。综合能耗419.7万吨标煤,同比增6.8%,均明显低于产值、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在全省率先开展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关闭和关停化工企业30家,淘汰落后用能设备台套,完成能源审计企业10家,节能监测企业44家,1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十一五”和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四、建筑业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5.30亿元,完成施工产值277.21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7.83万元/人,比上年增长2.6%。累计施工面积达187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2%;其中新开工面积1058.2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2%;累计竣工面积870.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3%。

  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市正方园集团承建的项目获溧阳建筑史上第一个“鲁班奖”,天力集团承建的项目通过“国优工程”专家评审。天目集团、华能集团、龙海集团和鹏程钢结构进入江苏省建筑企业百强行列。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6.6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212.31亿元,分别增长22.7%和22.3%。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我市二三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2.3%和26.7%,增速各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由去年的1:77:22转变为今年的0.5:76.8:22.7,全市投资结构呈现出农业下降,工业平稳增长,服务业加快增长的局面,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投资稳定增长,高新投资增势强劲。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持续回升,我市各级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工业投资增速得到进一步提升。2010年我市工业投资完成212.31亿元,同比增长22.3%。与此同时我市各级积极贯彻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工作要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迅猛。2010年我市高新技术投资完成91.36亿元,同比增长109.6%,增幅位列常州市各辖市区之首,比去年同期提高了96.3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为43%,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7.9百分点。

  房地产业回升明显,交易活跃旺盛。2010年我市房地产业完成投资24.07亿元,同比增长35.5%,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0个百分点,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12.8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173.36万平米,同比增长10.5%;商品房销售面积73.47万平米,同比增长22.7%;商品房销售额39.46亿元,同比增长28.2%。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19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91.06亿元,增长18.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5.12亿元,增长18.0%。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33.31亿元,增长18.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2.88亿元,增长16.3%。

  消费结构升级,餐饮市场红火。“吃”、“穿”类商品零售额稳步增长,“用”商品零售额增势迅猛。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0.6%和13.4%。而汽车类、家俱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7.1%、16.6%和17.3%,消费结构升级明显。餐饮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星级宾馆、饭店、快餐、农家乐构成的餐饮市场实现零售额11亿元,增长17.3%。

  2010年全市亿元以上市场6家,共实现商品成交额87.74亿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苏浙皖边界市场实现成交额75.98亿元。年末出租摊位数3075个,市场交易业主从业人员11762人。

  七、开放型经济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利用外资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实际到帐外资3.54亿美元,工商登记注册外资7.4亿美元,分别增长17.9%和22.5%。新批外资项目57个,平均注册外资1370万美元。引进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和国际知名公司实现突破,引进超亿美元项目2个,总投资5亿美元的华新丽华—达能太阳能和总投资1.5亿美元的顺风光电电力项目成功落户。

  外贸出口保持增长。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6亿美元,其中出口5.6亿美元,分别增长22.8%和25.7%。新签外经合同额7135万美元,实现营业收入5947万美元。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溧阳茶叶节暨第六届天目湖旅游节,与美国联合市、荷兰莱瓦顿市结成友好城市,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

  八、旅游

  旅游产业展现特色。天目湖—南山竹海游览线路获得“世博主题体验之旅2010年最受欢迎奖”,御水温泉通过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验收、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点区。旅游农庄蓬勃发展,翠谷庄园、大石山旅游农庄、吴楚农耕文化园被评为省四星级旅游农庄,长荡湖湿地公园主体完工,瓦屋山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22.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3%;实现旅游总收入67.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全市有各类旅行社17家,涉外饭店、宾馆18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4家,二星级7家。

  九、交通运输

  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5.6亿元,公路、铁路、航道建设齐头并进。宁杭铁路客运专线快速推进,溧阳、瓦屋山火车站开工建设。104国道新昌至洋河段一级公路改造、西环路、芜申运河城区先导段等交通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常溧高速正式奠基。完成239省道昆仑转盘至石街头、241省道昆仑转盘至金坛指前、老明线等公路改造。新建农村公路80公里,改造农危桥102座,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市)”。新增公交车72辆,镇到行政村公交通达率75%,城乡客运一体化模式成为全国典型。 年末公路总里程20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公里、一级公路83公里,航道总里程346公里。完成货运量2380万吨,增长14.1%,完成客运量4930万人次,增长12.0%,港口吞吐量3170万吨,增长25.6%。

  十、邮电通讯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5100万元,比上年增长7.3%。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9.47万门。2010年末全市本地电话用户达26.38万户,比上年下降5.3%。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7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3.0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达62.20万部,比上年增长11.1%。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当年新增0.81万户,累计用户已达8.49万户,比上年增长10.5%。

  十一、金融保险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54.亿元,贷款余额299.1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8.8%和16.8%;实际新增贷款72.6亿元,其中工业贷款44.6亿元。华夏银行溧阳支行、金峰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江苏迈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先后挂牌营业。  

全年保险业务收入742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财产险收入24467万元,增长24.0%,寿险收入50425万元,增长25.3%。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19324万元,下降7.7%,其中,财产险支出11352万元,增长24.0%,寿险支出7972万元,下降32.3%。

  十二、科技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0.9亿元,增长30.3%。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26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产品66只。创建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创新型企业12家,新增省级孵化器1家、常州市级孵化器2家,溧城镇被评为“江苏省创新型乡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突破1950件和900件,分别增长41%和162%。获评常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2个,引进海外人才51名、高层次人才230名。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组织参加5次大规模产学研对接活动,签订合作项目40个。溧阳(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投入运行。 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030件,增长46.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04件,专利申请授权量1095件。

  十三、教育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投资1200万元的光华初中运动场建成使用,投资4200万元的城南小学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校舍安全工程有序推进。市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创建省三星级职业高中,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成常州市优质学校。教育资源整合平稳推进。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改制学校清理整顿工作。被评为“江苏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区)”。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和监测体系,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内校际差距不断缩小。中考成绩位居常州市前列,初中升入高中比例达98%;高考再创新辉煌,达线率超省计划20.9个百分点,4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二本以上录取2468人,比去年净增300多人;职高对口高考续写辉煌,498人参考,本科录取率达73%,各大专业成绩名列常州市前列。全市共有中小学79所,其中,小学41所、中学38所;在校学生76204人,其中,小学生37271人,小学学生毕业率100%,升学率99.4%;中学生333人,初中学生毕业率97.4%。职业高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9797人;幼儿园43所,其中:民办15所,在园幼儿数17554人。

  十四、卫生

  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启动新市级医院建设,戴埠卫生院实现整体搬迁,别桥新卫生院完成主体工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医疗机构220个,其中医院10个、卫生院18个。实有病床2259张,卫生工作人员4051人,卫.生技术人员284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57人,注册护士1056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2337人,执业(助理)医师1004人,注册护士823人。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37‰,婴儿死亡率3.68‰。

  十五、文化体育

  公共文体服务覆盖城乡,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2010年市体育馆建成开放,成为我市目前最大的单项文体设施。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维修和场景复原工程全面完成,建成10个镇文化共享工程示范点和10家示范农家书屋。文艺生产和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我们快乐成长》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7项大奖,“蒋塘马灯”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公示名录。全年举办广场主题文艺演出43场,送文化下乡10场,电影进社区100场。新增有线电视用户6325户。完成第17届省运会各项任务,金牌数在全省县(市、区)中名列第4位,获承办组织工作集体三等功。

  十六、公用事业 

  城市形象快速提升。燕山新城开发建设顺利推进,燕山公园正式开园,燕山河整治和湾溪公园二期工程如期竣工,奥体大道等重点绿化提升工程抓紧实施。全面完成平陵东路改造、燕山河3座桥梁及丁园路等市政工程。坚持和谐拆迁、依法拆迁,全年完成房屋拆迁41万平方米,安置房开工面积80.9万平方米。东方花园、燕山南村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完成14个居民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城区农贸市场整治取得成效。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老小区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沙河、大溪、前宋和12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南渡至上兴供水工程竣工通水。完成220千伏宁杭高铁牵引站配套工程和110千伏罗庄变、埭头变、天目湖变工程。启动人防地下指挥所建设。全年铺设天然气管道46.8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1.05万户。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完成行政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53个村完成“三清一绿”整治,新增常州市级以上生态村19个,埭头余家坝村和别桥小石桥村被评为“江苏省康居示范村”。完成造林3.5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4万亩。深入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整理土地面积7012亩。实施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补助项目,改造涵闸泵站73座,塘坝配套达标56座。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11.2万吨,增长25%,自然村垃圾保洁、收运率达95%以上。被命名为“全国农田水利重点县(市)”、“全省机械化秸秆还田示范县(市)”。

  十七、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考核验收,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新建城区污水收集管网111.6公里,完成湾溪河清淤和排污口截流封堵工程。横涧、强埠、前马等一批老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运,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点20个,累计建成生态户厕1.4万只。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加强,天目湖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中期评估,长荡湖网围整治全面结束,完成7家畜禽规模养殖场整治。实施废弃矿山整治项目12个,整治面积2103亩。

  十八、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78.15万人(年报数),比上年增长0.02%,其中,男39.67万人,女38.48万人。总户数26.45万户,年内出生人口61人,人口出生率为7.‰,死亡人口7927人,死亡率为10.14‰,人口自然增长率-2.25‰。

  十九、就业 

  积极促进和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11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3%,比上年下降0.57个百分点,连续6年下降。转移农村劳动力5322人。

  二十、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8.2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保17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由30元/月提高到60元/月,知青半家户和六十年代精简下放职工养老补贴由100元/月提高到150元/月,被征地农民保养金由80元/月提高到130元/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100%和96.5%,住院补偿率达45.1%和40.9%。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有效落实,五保供养工作继续加强。为全市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336万元。建设廉租房90套,完成廉租房实物配租100户,租赁补贴200户。救灾救济工作规范有序,慈善基金规模超过2亿元,发放慈善救助金1200余万元,受助群众2.8万人次。对全市无固定收入和固定收入低于城乡低保标准的重残人员实施生活救助,受助残疾人2752名。为全市802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免费复明手术,被评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对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退休的企业职工实行一次性奖励。

  二十一、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创历史新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12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11368元,增长12.6 %,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比为1:2.02。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2.98亿元,比年初增加32.6亿元,人均储蓄存款33655元,比上年增加4169元,增长14.1%。 居民居住水平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860元,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722元,比上年增长16.2%。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根据城乡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至2010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话(移动电话)249部,家用电脑70台,家用汽车19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话(移动电话)270部,家用电脑31台,空调99台,彩电136台。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