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硫化氢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2025-09-29 10:53:56 责编:小OO
文档
硫化氢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一、基本特性

1、标识

   中文名:硫化氢

   英文名:Hydrogen sulfide

   分子式:H2S

   分子量:34.08

   CAS号:7783-06-4

   RTECS号:MX1225000

   UN编号:1053

   危险货物编号:21006

   IMDG规则页码:2151

2、理化性质

   外观与形状:无色有恶臭的气体

   主要用途:用于化学分析,如鉴定金属离子

   熔点(℃):-85.5           相对密度(水=1):0.79(18.3atm)

   沸点(℃):-60.04          相对密度(空气=1):1.19(比空气重)

   饱和蒸汽压(Kpa):2026.5/25.5℃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

   临界温度(℃):100.4       临界压力(Mpa):9.01

   燃烧热(KJ/mol):          最小引燃能量(mJ):0.077

3、包装与储存

   危险性类别:第2.1类       易燃气体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4;40    包装类别:

   储运注意事项:易燃有毒的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军。平时要注意检查容器是否有泄漏现象。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处停留。

二、危害特点

1、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甲

   闪点(℃):<-50           爆炸下限(V%):4.0

   自燃温度(℃):260        爆炸上限(V%):46.0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硫

   稳定性:稳定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禁忌物:强氧化剂、碱类

2、扩散性

   (1)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至远处,遇火源能引起回燃;

   (2)容器损漏时,空气中能很快达到有毒污染浓度。

3、毒性及健康危害性

   接触限值:中国MAC:10mg/m3      苏联MAC:10mg/m3

             美国TWA:OSHA 20ppm,28mg/m3 [上限值];ACGIH 10ppm,14mg/m3

             美国STEL:,ACGIH 15ppm 21mg/m3

   侵入途径:吸入  经皮吸收 

   毒    性:

             LD50:

             LC50:444ppm(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本品是强裂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迅速窒息而死亡。当浓度为70~150mg/m3时,可引起眼结膜炎、鼻炎、咽炎、气管炎;浓度为700mg/m3时,可引起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浓度为1000mg/m3以上时,可引起呼吸麻痹,迅速窒息而死亡。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硫化氢,引起神衰征候群及植物神经紊乱等症状。

4、带电性

三、战术要点

1、遵循“疏散救人,划定区域,有序处置,确保安全”战术原则;

2、控制、消除一切可能引发爆炸的危险源;

3、严格控制进入现场人员,组织精干力量,做好安全防护和行动掩护;

4、正确选择行车路线、进攻方向和部署参战力量;

5、充分利用固定设施和采取工艺措施进行处置;

6、在上风、侧上风等安全区域内建立指挥部,利用通讯、广播等手段,保障调

   度指挥;

7、严密监视险情,果断采取进攻及撤离行动;

8、全面检查,彻底清理,消除隐患,做好移交。

四、程序方法

1、防护

   (1)进入重危区,人员实施一级防护,并采取水掩护;

   (2)进入轻危区,人员实施二级防护;

   (3)凡在现场参与处置人员,最低防护不得低于三级。

    防护标准

级别形式防化服防护服防护面具
一级全身内置式重型防化服全棉防静电的内外衣、手套、袜子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二级全身封闭式防化服全棉防静电的内外衣、手套、袜子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
三级呼吸简易防化服战斗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
2、询情

   (1)被困人员;

   (2)容器储量、泄漏量、泄漏时间、部位、形式、扩散范围;

   (3)周边单位、居民、地形、电源、火源等情况;

   (4)消防设施、工艺措施、到场人员、处置意见。

3、侦检

   (1)搜寻遇险人员;

   (2)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泄漏物质的浓度、扩散范围;

   (3)测定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

   (4)确认设施、建(构)筑物险情及可能引发爆炸的各种危险源;

   (5)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

   (6)确定攻防路线、阵地;

   (7)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

4、警戒

   (1)根据询情、侦检情况设置警戒区域;

   (2)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并设立警戒标志,在安

      全区外视情设立隔离带;

   (3)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物资,并进行安全

      检查、逐一登记;

   (4)禁止一切点火源进入危险区(如手机、BB机、对讲机、非防爆手电筒等)。

5、救生

   (1)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

   (2)采取正确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移至安全区域;

   (3)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现场急救;

   (4)将伤情较重者及时送交医疗急救部门救治。

6、展开

   (1)启用单位喷淋、泡沫、蒸气等固定、半固定灭火设施;

   (2)选定水源、铺设水带、设置阵地、有序展开;

   (3)铺设水幕水带,设置水幕,稀释、降低泄漏物浓度,或设置蒸气幕;

   (4)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7、堵漏

   (1)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制定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

   (2)所有堵漏行动必须采取防爆措施,确保安全;

   (3)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

    堵漏方法

部位形式方  法

罐体砂眼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
缝隙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金属堵漏锥堵漏
孔洞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金属堵漏锥堵漏
裂口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管道砂眼使用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
缝隙使用外封式堵漏袋、金属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堵漏
孔洞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堵漏、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
裂口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阀门使用阀门堵漏工具组、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夹具堵漏
法兰使用专用法兰夹具、注入式堵漏胶堵漏
8、输转

   (1)利用工艺措施倒罐;

   (2)转移较危险的桶体。

9、医疗救护

   (1)现场救护

     1)迅速将染毒者救离污染区域;

     2)有条件时立即进行呼吸道防护,防止继续吸入;

     3)对昏迷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挤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输氧。

   (2)抗毒药物治疗:使用4-DMAP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使用目前尚无定论。

   (3)对症治疗

     1)注意心肺功能保护,防止发生意外;

     2)保护对含硫酶作用,使用谷光甘肽、半胱氨酸、维生素C、细胞色素ATP、辅酶A等;

     3)抗休克措施、应用激素、纠正酸中毒、补充血容量;

     4)防止肺水肿、利尿水剂应用。

   (4)严重中毒者必须送医院继续进行治疗。

10、洗消

   (1)在危险区与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

   (2)洗消的对象

     1)轻度中毒的人员;

     2)重度中毒人员送医院治疗之前;

     3)现场医务人员;

     4)消防和其它抢险人员以及群众互救人员;

     5)染毒的救援器具。

   (3)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造成次生灾害。

11、清理

   (1)用喷雾水、蒸气、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排空罐及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气);

   (2)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

   (3)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五、特别警示

1、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

2、处置过程中应坚持以防毒、防爆为重点;

3、严密监视液相流淌情况(下水道、沟渠、低洼等处),防止灾情扩大;

4、确定宣传口径,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