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宁夏大学中文本科学位论文选载
2025-09-29 10:54:08 责编:小OO
文档
宁夏大学本科学位论文选载

从《水浒全传》看近代汉语疑问句特点

人文学院2001届毕业生  苏 菁

指导教师  张安生    点评  刘经建

 

引   言

    晚唐五代至清代的白话作品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文献资料;其中,成书于元末明初的著名长篇白话小说《水浒全传》(以下简称《水》)更是以它接近口语的语体风格倍受语言学界的关注。从词汇、语法方面研究《水》的成果十分丰富,但是专门研究《水》的疑问句系统的论著并不多见。本文拟用周遍性统计法和归纳法,探析《水》疑问句系统的语法特点;并试图通过对《水》的比较研究,考察近代汉语与古代、现代汉语疑问句系统的演变关系,以及近代平话系白话与金元系白话疑问句系统的共时差异(两系白话详后)。

    本文所用的《水浒全传》,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出版的一百二十回版本;凡笔者摘引的例句均用序号表示,例句后括号中的数字,前为回数,后为页数。未标序号的古文献用例均转引自其他论著,为行文方便,转引论著见后附参考文献。本文所称“古代汉语”专指与近代汉语相对的上古或中古汉语。此一并说明,下不赘述。

    一、《水》的疑问句类别

    据笔者统计《水》的疑问句共有2914例,和古代、现代汉语一样,可以分为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四类。

特指问句针对一个疑问点提问,句中疑问点由疑问代词表示。如:

(1)你为何枷上没了本州的封皮?    (37-461)

(2)那个船里有金色鲤鱼?    (38-476)

    是非问句针对一个命题提问,要求答话者作出是或否的回答。如:

(3)兄弟你认得和尚么?    (5-70)

(4)你这话是实了?    (26-324)

(5)有须的,也是无须的?    (40-496)

选择问句针对一组并列的项目提问,并列项目多用析取连词连接。例如:

(6)有须的,也是无须的?    (40-496)

(6)足下却要沽酒,却要买肉?    (49-618)

正反问句由谓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构成,例如:

(7)跟随的二位哥哥上山去,好不好?    (46-585)

(8)你且看匣子里有甲也无?    (56-708)

《水》中的四类疑问句,特指问最多,有2403例,其次是是非问;正反、选择问都较少,而以选择问最少,仅有15例。四类疑问句的数量分布及主要特点列表总述如下:

句   类

数  量(例)

比  例

传疑的手段及特点
特指问240382.5%

①用疑问代词    ②无疑问语气诃

③语序与今特指问同

是非问43514.9%

①语序同陈述句   ②使用语气词“么”

③大量使用疑问副词

正反问612.1%

①谓语正反并列

②句中语气词“也”兼有连词功能

选择问150.5%

①选择项并列    ②关联词较丰富

③无疑问语气词

 

二、《水》的特指问句

   《水》的特指问句式与今基本一致,这里讨论句中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的使用特点。

    (一)特指问句所用的疑问代词

    从语法史的角度看,《水》特指问句所用的疑问代词可分为以下几类:a、焉、安哪里、怎么;b、何、如何、谁、几;c、那(那里)哪`、哪里、怎、怎生怎地、怎么、甚(甚物)什么、多少;d、恁地怎样、如何、恁(nen)、则甚怎么。a、b、两类源于古代汉语,b、类大部分沿用至今;c、d、两类产生于中古或近代汉语,c类沿用至今,有的出现在方言里(如“甚”),d类现代普通话已经不用。下面分别举例。

(9)若是宋兵度岭之后,睦州焉能保守?    (117-1361)

(10)今得天兵到此,安敢不降?    (114-1326) .    .

 (11)你两个都头,何故半夜来劫我庄上?    (2-32)

(12)皮肉血色如何?    (65-819)

(13)刚说扈家庄有个女将,好生了得,…谁敢与他迎敌?    (48-608)    .

(14)兀那撮鸟,你是那里来的?    (17-192)

(15)随你好汉英雄,怎出高墙峻垒?    (62-7)

(16)我这小衙内的事,你两个有甚计较?    (7-92)

(17)不敢动问娘子青春多少?    (24-302)

(18)你说这话,该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恁地不太平?    (16-183)

(19)你等寻武都头则甚?    (30-361)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a、b类古代汉语的“安、焉、何、如何”四词在《水》中一般用于具有文言语体风格的表达里,并用来构成以下两类拟古句式:

    1.古汉语特有的疑问句式。如:

(20)来日必用与他大战交锋,恐寡不敌众,如之奈何?    (88-1068)

(21)徜贼人知大兵西去,从昭德提兵南下,我兵东西不能相顾,将如之何?  (91-1068)

    2. 古代汉语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式。如:

(22)侯史何以知之?(41-507)

(23)投名状何在?(1 1-134)

(24)正犯安在?(83-1016)

    可以肯定,这些属于文言历史层次的句式不能代表近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剔除这些拟古句,不难发现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特指问句式大体一致,即与陈述句语序相当。

    (二)特指问句语气词的使用情况

   《水》特指问句一般不使用疑问句语气词,这是《水》疑问句系统的重要特点。例见①、②、⑨一(24),又如    .

(25)二位仙童自何而来?    (88-1077)

    只有少量句子用“哉”、“焉”等语气词,但这是对古代疑问语气词的沿用,其句式仍然属于拟古句,不能代表《水》疑问句的特点。如:

(26)我日间只在客店里藏身,夜晚人城看灯,有何虑焉?    (71-885)

(27)王尊欲以身塞河,我独何心哉?    (108-1257)

   《水》特指问句不用疑问语气词这与古代、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我们知道,在文言文里应用最广的三个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同样可以用在特指问句中。如:

  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

  丘何为是樓樓昔与?                        《论语》

  叟何人邪?                                《庄子》

    现代普通话特指问句可以用“呢”。如:

    谁会愿意去呢?

    但是,《水》特指问句不用疑问语气词并不能完全反映近代汉语疑问句的语法特点,因为近代金元系白话特指问句可以使用疑问语气词。

所谓金元系白话,是南宋至明代写平话系白话有某些语法差异的一类白话作品,主要以《董西厢》、《元典章》元杂剧、《老乞大》《朴通事》为代表;平话系白话则主要以南宋话本和《水》、《西游记》、《金瓶梅词话》等明代小说为代表。两系白话的语法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官语(北方方言)内部的方言差异(张安生,未刊稿)。吕叔湘认为“平话系白话大致可信其依据芥凉与临安之口语,金元系白话则其初殆限于燕京一带而渐次南伸。”(张安生,未刊稿)疑问句的不同,正是两系白话语法差异的重要表现。金元系白话特指问句可以使用疑问语气词“那”。例如:

百媚莺莺正惊讶,道这妮子慌忙则甚那?    《董西厢》

    兄弟,你怎么忘了那?                     (元曲,争报恩一折)

    打什么紧那?                            《朴通事》

  .《水》特指问句不用语气词恰恰反映了平话系白话的一般特点。

三、《水》的是非问句

    《水》的是非问句句式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本相同,都以陈述句的语序,借助于一定传疑手段进行提问。在书面上可分析到的提问手段有两种:(一)语气词“么”;(二)疑问语气副词。

    (一)是非问句中“么”的使用

   《水》435例是非问句子中句末使用语气词“么”的有215例,约占是非问句总数的一半,是疑问句总数的7.4%。例如:    .

(28)员外还要走,认的俺么?    (61-770)

(29)娘子家里有日历么?    (24-297)

(30)那公事有些下落么?    (18-203)

    近代语气词“么(麽)”即现代的“吗”,但《水》中是非问句“么”的用法与现代不完全相同:既可用于询问、反问句,也可用于测度问句,例如:

(31)二哥在家么?    (14-166)

(32)他不曾打伤了你们么?    (38-469)

(33)却不是干鸟气么?    (53-671)

(33)系第五十三回,李逵趁戴宗熟睡,私自上山暗杀真人一节。是他独自寻思、自问自答,无疑而问的反问句。

    现代测度问可以用“吧”。如:“他或许不来了吧?”但在《水》中没有语气词“吧”。

   《水》中“么”的用法完全反映了近代汉语“么”的使用特点。我们知道,上古汉语是非问句用来传疑的语气词是“乎”;到中古,“乎”渐被“麽”所替换。“麽”是汉魏六朝以来反复问句句末否定词“无”(“能饮一杯无”)虚化的结果;“无”古音在明母微部,读[miua],又变作[ma],虚化后用字渐被读音相近的“麽(么)、磨、摩”所取代。至清代,“麽”又作“吗”  (吴福祥,1997;王力,19)。例如:

    师却云:莫是脚教摩?    《祖堂集》

    南斋宿雨后,仍许重来麽?    《王侍御南原庄》贾岛诗

    将他物已用,思量得也磨?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

    姑娘知道妙玉的事吗?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么”作为疑问语气词首先大量使用在是非问句,在近代所以表示询问、测度、反问语气;到晚清,表测度的“吗”又分化出“吧”。可见,《水》中“么”的用法正反映了中古至现代语气词“么”演变的中途状况。

    另外,《水》中还有4例用“乎”的是非问,如:

(34)罗真人言:大限到来,岂容汝等留恋乎?  (85-1047)

    如前所述,这是古汉语疑问话气词的沿用,不属于近代这个时间层次。

    (二)是非问句中反诘、测度副词的使用

   《水》是非问句中有一些表反诘、测度问。这些问句相当一部分不用语气词“么”,而是用测度副词或反诘副词“敢”(莫非、难到)、“岂”、“莫不”、“莫非”、“终不成”(难道)等,作为语法手段,表示有疑而问或无疑而问的语气意义。例如:

(35)敢是夜来灭了灯时,那贼已躲在家里了?    (56-705)

(36)难得你两个送我到这里了,终不成有害你的心?    (28-342)

(37)莫不是景阳岗打虎的武都头?    (27-338)

(38)足下莫非是乐和舅?    (49-617)

(39)今日吴兄却让此第一位与林冲坐,岂不惹天下英雄耻笑?    (19-227)

    我们注意到,表反诘、测度义的语气副词多包含否定语素(终不成、莫非)或义素(敢莫非);甚至于不使用这些语气副词的反诘、测度问句,也往往用否定词从反面提问。例如:

(40)大官人是识法度的,不到得肯夹带了出去?    (1 1-128)

(41)这个不是反诗?    (39-481)

四、《水》的正反问句

   《水》的正反问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句式和语气词的使用方面。

   (一)正反问句的句式特点

    汉语自古以来正反问句式可归纳为两类:

    VP---neg                      普通话:你吃了没有?

VP—neg—VP                   普通话:你说好笑不好笑? 

  (VP:谓词性词语;neg:否定词语)

  下面是古代汉语的用例:

  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原,吾爱之,不吾叛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吏从事于官府,当坐伍人不当?       《秦简.法律简问》

  古代汉语用于正反问句的neg主要有“不、无、未、否”,而现代汉语主要用“没、没有、不”。《水》同样有两类句式。例如:

(42)可以回避否?                     (61-7)

(43)你端的是不是?                    (73-8)

   下面分别讨论《水》的这两类句子。

    1.《水》的Vp-neg式问句

    《水》的VP-neg式问句共48例,占正反问句总数的78.7%,句中否定词一般有“不、不曾、否、没、未、无”等。“否”的用法见上(42)例,下面就其他否定词分别举例。

(44)大汉,你认得宋押司不?    (22-265)

(45)太公,你的女儿躲过了不曾?    (5-)

(46)注子里有酒没?    (24-503)

(47)我分付你的,安排也未?    (32-386)

    这些否定语里,“不、无、未、否”是古汉语否定词的沿用,其中”否”使用率最高,共31例,占正反问句总数的一半以上(50.8%),可见在近代汉语阶段“否”还十分活跃。“不曾”、“没”是近代汉语新兴的,“不曾”相当于现代的“没有”,是对经历态的否定,现代汉语已不用。“没”在《水》中的使用极少,仅有1例,是对表存在的“有”的否定。发展到现代汉语,“没(有)”变得十分活跃,并可以兼表近代“无、未、不曾”的否定义。可见,从近代至现代“没(有)”一词使用范围的扩大,是《水》等近代白话否定词“无、未、不曾”衰变以至消亡的重要原因。

    2、《水》VP-neg-VP式问句

   《水》VP-neg-VP式问句又可分为紧缩式(VP-neg-V)和非紧缩式(VP-neg-VP)两类。非紧缩式(VP-neg-VP)例见(43),紧缩式例如:

(49)也要就与五郎说句话,不知在家也不在牙  (14-166)

    在这一句里,“VP”的结构是动宾式(VO),作反项时,其宾语被紧缩掉了,或者说被省略了,从而形成“VO-neg--V"结构式。这一特点与现代普通话是基本一致的。现代普通话如:

    你吃饭了没吃?

    (二)正反问句中语气词的使用

   《水》两类正反问句正项后都可使用语气词  “也”,从而构成两种变式:VP-也-neg和 VP-也-neg-VP。如下例:

⑩你有保人也无?    (74-913)    .

⑩你拿得张三时,花荣知也不知?    (33-409)

    这里的“也”本是用于正项后的语气词,由于居于前项末尾,后项开头,久而久之,产生连接正项和反项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正反、选择问句中的连词”还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成为兼有一定关联作用的语气词。故而,有人将其称为《句中表选择语气的语气词”(吴福祥,1997)。,

    在正反问句申使用语气词古今皆有,但《水》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及近代金元系白话均有不同。古代汉语所用语气词一般是“乎、与、邪”,可以用在正项或反项后。如:

    孟仲子对日:“今病子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孟子.公孙丑下》

    现代汉语所用语气词一般是“呢”,一般用于反项后,也可用在正项后,如:

    你去不去呢?

    你究竟是满意呢,还是不满意?

    近代金元系白话所用语气词主要是”那”,少数用”阿、也、么”,例如:

    问足下愿那不愿?    《董西厢》

    你这店里草料都有阿没?    《老乞大》

你这个月尽头,到的北京么到不得?    《老乞大》

  有个爷年非八十,汝还知也无?    《祖堂集》

    但是,从以上用例可以看出,金元系白话正反问句的语气词与《水》有相同之处:一般也出现在正项后,并兼有连接正、反问项的功能。这反映了近代汉语两系白话正反问句结构的一致性,差异是词汇性的,即:在语气词的语法位置上所用语气词不尽相同。

五、《水》的选择问句

    汉语自古以来构成选择问句的主要语法手段有三,分别是并列提问项、使用关联词和语气词。

    古汉语选择问句所用语气词一般是“乎”、“与(欤)”、“邪(耶)”、“也”,选择连词一般用“抑(意)”帮助提问。例如: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战国策.齐策四》

    不知周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弃物论》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  《孟子。滕文公下》

    现代汉语选择问句所用关联词最主要的是:“是A是B、”(是)A还是“B”,语气词有时用“呢”,有时也可不用。如:    .

    你是妹妹是姐姐?

    这究竟是你家的花呢,还是人家的?

  《水》选择问句一般不用语气词,但关联词的使用频率很高。这表现了它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不同。也与同时期的金元系白话不同。金元系白话较少用关联词,较多使用语气词”那”。例如:

    做干饭那水饭?                         《朴通事》

    降福宫前后间不得名校尉道:“宫里有那无?太子有那无?太后有那无?”  《元典章》

    可见,《水》所代表的平话系白话与当时金元系白话的区别。

    这里主要谈谈《水》选择问句中关联词的使用。

   《水》15例选择问句中使用关联词的竟有14例,所用关联词有9对(个),它们是“却要A,却要B”、“还是A,却是B”、“还是A,只是B”、“A,还是B”、“是A,是B”、“或是A,也B”、“A,也是 B”、“A,却是B”、“或A、B、C”。下面分别举例:

(51)足下却要沽酒,却要买肉?    (49-618)

(52)今番杀了大虫,还是要去县里请功,只是要村里讨赏?(43-544)

(53)吴先生,我等还及软取,却是硬取?  (16-177)

(54)客官,还是请人?    (62-788)

(55)不知你是人是鬼?    (23-275)

(56)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40-496)

(57)长大,也是矮小?    (40-496)

(58)你要死,却是要活?    (26-329)

(59)要甚么肉食酒,或猪、羊、牛肉?    (39-488)

    仅有一例未用关联词的是:

(60)说他家如法做得好炊饼,我要问他做三五十个,不知出去在家?  (24-292)

    以上用例显示,关联词的位置以在前、后两项或后项之前的居多;用在前项之前的仅两例(见(59)),而这种用法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

    将《水》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近代汉语(平话系白话)到现代汉语选择问句关联词运用的演变趋势是简化、统一和规范。

结  语

    通过以上对《水》疑问句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从语法史的角度,将近代汉语元明时段疑问句系统的重要特点归结如下:

    1、从句式看,近代汉语疑问句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已经基本一致,上古汉语疑问句宾语前置的语序特点已经完全消失。

    2、语气词的运用来看,从上古到现代,四类疑问句中需要使用疑问语气词的是是非问句;而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在近代平话系白话里可以不用。这说明,由于是非问句与陈述句句式相同,在书面语中疑问语气词就成为区别这两类句式的重要手段。而在特指问句、正反问句和选择问句中,主要的传疑手段是疑问代词、选择连词及问项并列的特殊句式等,即使不用疑问语气词也不会影响疑问的表达。    .

3、从疑问代词、选择连词的使用看,古代至现代也有相当的变化,但这主要是词汇性的,即表现为词语的替换。而选择问句所用的关联词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趋势是一一简化、规范和统一。

参考文献:

(略)

-----------------------------------

教师点评:

    近代汉语上承古代下启现代,是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近代汉语的特点和许多问题已越来越多地为学术界所注意,对近代汉语加以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发现和认识汉语发展的脉络趋势和规律,尤其是其中许多语言材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说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本文作者正是以《水浒全传》中疑问句的全面考察为切入点,对近代汉语元明时段疑问句系统的语法特点做了一次深入而有益的探索。

    文章的正文由5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谈《水》的疑问句类别,通过周遍性统计得出书中疑问句的总数和种类,同时提供了特指、是非、正反、选择4个种类的疑问句各自所占比例,并扼要归纳了各种类的传疑手段及特点;从第二到第五部分别对四类问句展开具体的分析探讨。对特指问句着重探究了疑问代词的使用情况;是非问句着重探究了语气词“么”和反诘、测度副词的使用;正反问句探究才句式的特点和语气词的使用;选择问句则集中分析了关联词的使用特点。在以上几方面细致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近代汉语疑问句的句式与现代已基本一致;疑问语气词使用于是非问而特指、选择问中则可以不用;疑问代词和选择连词从古至今之变化表现为词语的替换,而选择问句所用的关联词,自近代到现代的发展趋势则是简化、规范和统一。    .

    不难看出,每部分的论证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从显示了文章整体上的严整性和系统性。

    从论文撰写的角度来看,本文首先的优点就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作者以120回 本的《水浒全传》作为材料来源,将全书中的疑问句进行了全方位统计,在得到例证的总数的同 时又分析了四类问句各自所占的比重。不仅如此,在分析具体语言成分的使用状况时也都有数字比例的统计说明。这样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二者相互佐证,使得每一观点都有充分 的依据。不仅避免了主观臆断,而且大大增强了论证的切实可靠性。

已故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极力倡导“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这一原則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作者没有仅仅满足于共时层面的分析探讨,而是从更广阔的角度,把眼光提升到历时的高度来认识问题,通过将近代汉语疑问句的结构、成分与古代及现代汉语中的相应部分认真加入对比,不仅认清了《水》疑问句所反映的时代特点,而且还努力考察了汉语疑问句系统从古代经近代至现代的流变关系,从而加强了论证的深度、广度,提升了文章的学术价值和语料价值。还应当指出的是:从原始材料入手获得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并加以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的努力,对于一个初次进行科研尝试的大学本科学生而言,无疑是十分可贵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