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北京市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细则(岩土工程)
2025-09-29 10:59:07 责编:小OO
文档
北京市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细则(岩土工程)

北京市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细则(岩土工程)

1总则

1.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北京市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京建施〔2009〕841号)和北京市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家库工作制度及相关规定,制订本细则。

1.2《北京市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细则》(下称本细则)适用于参与专项方案论证活动的专家及相关工作人员。

1.3专家应本着“安全第一、保护环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客观公正、严肃认真地进行方案论证工作。

1.4专项论证原则上不包括“经过施工图审查”的设计内容。

2程序

2.1抽取专家。论证组织单位从专家库(市建委网上公示)中,聘请专家组成专家组;

2.2方案预审。专家通过电子邮件,或专递等方式,于开会前三天拿到拟论证的专项方案,专家应于会前审阅方案,为论证会做好准备;

2.3论证会及论证报告。专家按确认的论证时间、地点聚齐后,由组长组织专家进行专项方案论证,通过现场勘察、质疑和答辩,专家组编写和签署专项方案专家论证报告。

2.4宣读并提交论证报告、接受劳务咨询费。组长向与会各方宣读论证报告,并将报告(组长保留一份)提交给组织单位,按规定标准接受劳务咨询费。

论证流程图:

抽取专家→方案预审→论证会并形成论证报告→宣读并提交报告、接受劳务费

3纪律

3.1专家在应诺参加某项目论证活动后,应按约定时间准时参加,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擅自更改承诺。若遇特殊情况确实不能履行承诺,应在约定论证时间前24小时通知组织单位,并经确认后方可不参加论证活动。

3.2专家不得参加本单位的论证活动。发现论证项目为本单位项目时,应主动回避。

3.3专家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按照本细则及相关技术标准,客观公正、严肃认真地进行论证,不受任何单位或个人的干预,并在论证报告上签名,承担个人责任。

3.4专家在论证过程中应当做到:

3.4.1应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有权坚持个人意见并写入论证报告;

3.4.2不得在未填写论证意见的空白表格和文件上签名;

3.4.3不得中途退出论证;

3.4.4在论证过程中,应服从有关部门的监督;

3.4.5专家组对论证结论和修改意见负责,专家对个人坚持的意见负责。

3.5专家应接受参加论证活动的劳务报酬,但不得接受超出论证合理报酬之外的任何现金、有价证券、礼品等;

3.6专家有义务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举报或反映论证过程中所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或不正当现象。

3.7专家应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积极参加相关规范规程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3.8专家对论证结论负责。专家未认真履行论证职责将受到如下处理:未审出专项方案中的重大缺陷导致工程事故的,取消专家资格;未审出专项方案中的重大缺陷但尚未导致工程事故的,暂停论证资格6个月;无故缺席论证会的,给予告诫。

 

4基坑支护与土方开挖工程

4.1符合性论证。

4.1.1专项方案装订成册,封面签章齐全(包括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签字和编制单位盖章)。

4.1.2专项方案的主要内容基本完整。主要内容:编制依据;工程概况;工程周边环境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周边使用条件;地下水控制设计;支护结构设计;支护结构、土方开挖及地下水控制施工要点;监测方案与应急预案;计算书;施工图。

4.1.3未装订成册的,或签章不全的,或主要内容不全的,即可对论证报告签署“不通过”,并在“专家建议”一栏中写明理由,论证活动结束。

4.2实质性论证。

实质性论证包括11项内容:1编制依据;2工程概况;3周边环境条件;4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5基坑周边使用条件;6地下水控制设计;7支护结构设计;8支护结构、土方开挖及地下水控制施工要点;9监测方案与应急预案;10计算书;11施工图。

4.2.1设计依据

4.2.1.1相关图纸资料:基础底板平面图、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管线图、施工降水方案专家评审报告等。

4.2.1.2相关技术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200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等。

4.2.1.3相关法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393号令)、《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令第72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北京市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京建施〔2009〕841号)等

4.2.2工程概况

4.2.2.1工程所在位置、场地及其周边环境情况。

4.2.2.2基坑规模:基坑周长、面积、开挖深度、设计基坑使用时间。

4.2.2.3±0.00标高、自然地面标高及其相互关系。

4.2.3基坑周边环境条件

4.2.3.1邻近建(构)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与基坑的位置关系。

4.2.3.2邻近建(构)筑物的工程重要性、层数、结构型式、基础型式、基础埋深、建设及竣工时间、结构完好情况及使用状况。

4.2.3.3邻近道路的重要性、交通负载量、道路特征、使用情况。    

4.2.3.4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的重要性、特征、埋置深度、使用情况。

4.2.3.5环境平面图应标注与基坑之间的平面关系及尺寸;条件复杂时,还应画剖面图并标注剖切线及剖面号;剖面图应标注邻近建(构)筑物的埋深、地下管线的用途、材质、管径尺寸、埋深等。

4.2.4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4.2.4.1与基坑有关的地层描述,包括名称、厚度、状态、性质等。

4.2.4.2含水层的类型,含水层的厚度及顶、底板标高,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补给与排泄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位标高及动态变化。

4.2.4.3地层简单且分布稳定时,可绘制一个概化剖面;对于地层变化较大的场地,宜沿基坑周边绘制地层展开剖面图。图中标明基坑支护设计所需的各有关地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如:γ、с、φ、k等。

4.2.5基坑周边使用条件

4.2.5.1基坑周边的用途:道路、料场、临时设施、塔吊位置等。

4.2.5.2地面超载取值。

4.2.6地下水控制设计

4.2.6.1降水设计。施工降水专项方案及专家论证报告。

4.2.6.2帷幕隔水设计。类型、隔水范围、施工方法及其工艺参数等。

4.2.7支护结构设计

4.2.7.1划分基坑侧壁支护剖面、安全等级、支护结构类型。对土钉或复合土钉墙应用范围的性规定:单一土钉墙支护深度不得超过10m;复合土钉墙支护深度不宜超过13m;冬施条件下,无特殊保温措施的,不得选用土钉墙或复合土钉墙支护;有地下水或地下水不易疏干的,不宜选用土钉墙或复合土钉墙支护。

4.2.7.2连续墙设计。墙厚、墙深、分段长度、嵌固深度及墙顶标高;墙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配筋情况;冠梁的截面尺寸及顶面标高;接头型式。

4.2.7.3排桩设计。桩型、桩径、桩间距、桩长、嵌固深度及桩顶标高;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配筋情况;冠梁的截面尺寸及顶面标高。

4.2.7.4锚杆设计。锚杆直径、自由段、锚固段及锚杆总长;锚杆间距、倾角、标高及数量;锚杆杆体材质、注浆材料及其强度等级,锚杆与连梁或压板的连接;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锁定值。

4.2.7.5土钉墙设计。边坡开挖坡率,各层土钉的设置标高,水平、竖向间距;各层土钉直径、长度、倾角、杆体材料规格、注浆材料及其强度等级;面层钢筋网、加强筋、混凝土强度、厚度、土钉与面层的连接方式等。

4.2.7.6内支撑设计。内支撑结构形式,支撑断面、材料、强度指标,支撑层数,各层标高,节点构造,预加力值,支撑拆除时间、拆除条件。

4.2.8.支护结构、土方开挖及地下水控制施工要点

4.2.8.1施工场地硬化要求。

4.2.8.2地表水疏排要求、地下水控制施工工艺及其质量标准。

4.2.8.3土钉墙、护坡桩、地下连续墙、锚杆、支撑等工艺流程及其质量标准。

4.2.8.4土方开挖原则、顺序、配合基坑支护施工要点、及收坡措施等。 

4.2.8.5材料质量及其控制措施。

4.2.8.6人员、机械设备的组织管理。

4.2.8.7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

4.2.8.8需特殊处理的工序及注意事项。    

4.2.9监测方案与应急预案

4.2.9.1监测方案主要内容:监测项目应不少开规程中的“应测”项及人工巡视检测;明确监测方法、监测精度、监测周期、允许变形值及报警值;明确监测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精度等级;中间监测成果的提交时间和主要内容;绘制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4.2.9.2应急预案主要内容: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地质资料及支护结构特点,对施工中可能发生的情况逐一加以分析说明,制定具体可行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

4.2.10.计算书

4.2.10.1支护设计参数:基坑深度、地下水位深度、土钉墙放坡角度、超载类型及超载值,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等。

4.2.10.2土层名称及其参数取值,如土层厚度、γ、с、φ、k等,土压力计算模式,水土合算或水土分算。

4.2.10.3列出计算公式,注明各参数的取值及各分项系数取值,并给出计算结果;当采用计算软件计算时,应注明所采用的计算机软件名称。

4.2.10.4计算结果应包括的内容:

排桩:桩径、桩间距、桩长及嵌固深度;最大弯矩及其位置;最大位移及其位置;配筋量及配筋方式;支护结构受力简图。

地下连续墙:墙厚、墙长及嵌固深度;最大弯矩及其位置;最大位移及其位置;配筋量及配筋方式;支护结构受力简图。

锚杆:自由段、锚固段长度;直径、倾角及杆体材料、数量;受拉承载力设计值、极限承载力。

土钉墙:土钉位置及长度;水平向及垂直向间距、直径、倾角及杆体材料及规格;土钉抗拉承载力设计值;土钉墙整体稳定分析验算;必要时进行水平位移计算。

内支撑:内支撑结构分析结果包括支撑构件、节点的内力及变形,内力有轴力、弯矩、剪力。支撑构件承载力计算包括受压、受拉、受弯、受剪、局部受压等承载力计算,节点计算包括受压、受拉、受弯、受剪等承载力计算。

4.2.11.施工图

4.2.11.1基坑周边土层展开图:包括土层分布及其参数、地下水位、基底开挖线及其标高。

4.2.11.2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图:建(构)筑物的平面分布、尺寸、基底埋深、使用状况等。道路与基坑之间的平面关系、尺寸,地下管线的用途、材质、管径尺寸、埋深等。

4.2.11.3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

支护桩平面布置,应标明桩的编号、桩径、桩间距及平面位置,桩中心线与建筑物边轴线及基础承台或底板外边线的位置关系;

锚杆平面布置标明锚杆编号、锚杆间距及平面位置;

土钉墙(或放坡)平面布置标明建筑物边轴线、基础边承台或底板边线、基坑开挖上边线、下边线及其与建筑物边轴线的位置关系;

内支撑平面布置图标明支撑构件、立柱的定位尺寸,支撑构件与主体地下结构构件之间的平面关系。

4.2.11.4基坑支护结构立面图:

排桩立面图标明排桩的布置、冠梁标高、冠梁与上部结构的关系(如土钉墙、砖墙)、锚杆布置及其标高等。

土钉墙立面图标明面层钢筋网、加强筋、土钉的间距及连接方式。

4.2.11.5基坑支护结构剖面图及局部大样图:

基坑支护结构剖面图应标明自然地面标高、槽底标高、桩顶桩底标高、周围建构筑物管线等情况。支护桩的竖向、横向截面配筋图,配筋图应标明配筋数量、钢筋布置形式、钢筋类型、级别、保护层厚度等,非对称配筋时应在配筋图上明确标示方向。竖向配筋图应标明自然地面与桩顶标高、桩长;

冠梁施工图包括梁的截面尺寸、梁顶标高、自然地面标高,混凝土强度及配筋图等;

锚杆剖面详图标明锚杆设置标高,锚杆自由段、锚固段长度及总长,锚杆直径、倾角及杆体材料、数量,锚杆与连梁或压板的连接等;

锚杆施工说明应对锚杆浆体材料、配比、浆体设计强度、注浆压力及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等加以说明;对锚杆的基本试验及验收提出具体要求。

土钉墙剖面图标明自然地面标高,边坡开挖坡率,各层土钉设置标高,各层土钉直径、长度、倾角、杆体材质及面层混凝土强度、厚度等;

土钉墙施工说明应对土钉浆体材料、配比、浆体设计强度、注浆压力等加以说明。

内支撑剖面图标明支撑构件、立柱的定位尺寸、标高等,支撑构件与主体地下结构构件之间的关系。大样图包括混凝土支撑构件截面尺寸、配筋、钢支撑规格型号及节点构造。立柱大样及与支撑构件连接节点大样。

4.2.11.6基坑监测点布置平面图、基坑监测点竖向布置图(如有必要)。

 

5暗挖工程

5.1符合性评审

5.1.1 专项施工方案应装订成册,封面应签章齐全(包括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签字和编制时间及编制单位盖章)。

5.1.2 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的完整性: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应包括如下内容1)编制依据;2)工程概况;3)施工准备;4)施工安排;5)施工方法;6)监测方案;7)季节性施工措施;8)安全保证措施;9)质量保证措施;10)绿色施工;11)应急预案。

5.1.3未装订成册的,或签章不全的,或主要内容不全的,即可对论证报告签署“不通过”,并在“专家建议”一栏中写明理由,论证活动结束。

5.2实质性评审

5.2.1编制依据

1)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的编制计划

2)工程设计图纸

3)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4)相关法规

5)其他依据

评审要点:编制依据是否充分;依据的工程设计图纸是否有效;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及法规是否现行有效。

5.2. 2 工程概况

1)工程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工程规模、埋深、结构形式及尺寸、开工时间及预计结束时间。

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层分布特点及分类、地下水水位及性质。

3)工程与周边环境间的关系及其风险等级:周边环境与拟建工程的空间关系、周边环境的风险等级划分、结构自身风险等级的划分。

评审要点:工程所处的地层特点及地下水特点;周边环境是否调查了解清楚;风险等级是否明确;图表是否齐全;重点评审施工单位对工程设计的理解程度,对工程的特点、重点及难点是否分析透彻,对风险源情况(自身结构、周边环境)的掌握程度等。

5.2. 3 施工准备

了解包括技术准备、机具准备、材料准备、试验检验工作的准备等内容。

5.2. 4 施工安排

了解应明确施工部位、工期要求及施工进度、劳动力组织和职责分工。

5.2. 5浅埋暗挖法施工

1)竖井

(1)竖井施工:地下水控制、围护结构及施做、土方开挖、临时支撑及拆除、结构防水层、周边环境保护措施、周边堆载。

(2)马头门:土体加固、加强环梁的施做、格栅(或桩墙)破除方法、多个马头门的开洞顺序。

评审要点:图表是否清晰明了全面;竖井施做是否按工程设计要求进行(若自行设计则应附有围护结构设计计算书,并分析是否合理);地下水控制方法、土体开挖方法、周边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合适;马头门处土体加固方法是否有效、加强环梁是否牢固可靠、格栅(桩墙)破除方法是否可行、多个马头门的开洞顺序是否合理等。

2)隧道(含施工横通道、区间联络通道)

(1)隧道开挖:洞体开挖方法与步序、导洞开挖顺序及错距、格栅间距与架立、格栅纵环向连接、锁脚锚管、挂网与喷射混凝土、掌子面稳定措施、初期支护背后注浆、二次衬砌回填压浆、中柱施工、临时支撑体系(含中隔壁)施做及转换、临时支撑(含中隔壁)的拆除、结构防水层。

(2)辅助工法

① 超前小导管(锚杆):参数、打设(成孔)方法与设备、搭接长度、与格栅连接、注浆情况等。

② 管棚超前支护:参数、管棚施做基地、打设(成孔)方法与设备、搭接长度、纵向与环向连接情况、注浆情况等。

③ 帷幕注浆(地面、洞内):注浆方式、注浆范围、注浆段长、注浆工艺流程、设备(含成孔设备)、浆液材料选择与配比及凝胶时间、注浆参数、注浆孔(检验孔)布置与间距、注浆次序、注浆效果检验等。

④ 地下水控制方法:降水、排水、注浆堵水(参照注浆)。

3)特殊部位(结构)

(1)变断面的施工:大断面向小断面的过渡方法、小断面向大断面过渡方法。

(2)渡线段的施工:断面变化情况、左右洞施工顺序、土柱稳定措施。

(3)斜坡段施工:格栅定位与架立、超前小导管打设、锁脚锚管。

(4)新旧结构结合部位施工:结合部位的处理方法、防水处理方法。

(5)隧道转角部位施工方法。

4)不良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措施

5)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

评审要点:图表是否清晰明了全面;是否认真贯彻了“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18字原则;是否具体描述了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对施工特点、难点、重点所提出的施工措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或妥当;是否按照环境风险等级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及其可行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5.2.6监测方案

应明确监测内容、测点布置(应有测点布置总图、测点布置断面图、测点详图)、监测方法、控制标准、监测频率、数据处理与分析、信息反馈方式、组织机构及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评审要点:图表是否清晰明了全面;监测方案的可操作性;信息反馈及预警程序是否得当;监测方案的编制是否符合设计及有关规程规范要求。

5.2.7季节性施工措施

应针对不同季节编制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

5.2.8安全保证措施

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

5.2.9质量保证措施

应明确安全生产、消防、保卫技术措施。

5.2.10 绿色施工

应根据有关规程制定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及职业健康的绿色施工管理办法。

5.2.11应急预案

应进行风险源分析,包括结构自身、周边环境、设备设施、生产环境等方面可能产生的风险,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评审要点:风险源辨识的全面性及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机构的是否健全、信息传递联络是否畅通的针对性;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

6盾构工程

6.1盾构机

    盾构机形式、主要参数、主要构成系统与装置对地质、环境条件适应性。

6.2洞口土体加固

(1)加固方法与加固范围。

(2)土体加固体强度与地下水渗透性(K值)的要求。

(3)加固效果检测方法。

评审要点:土体加固效果满足盾构始发与到达施工安全。

6.3盾构始发与到达

(1)洞口围护结构拆除方案。

(2)洞口密封施工方案。

(3)反力架的强度与刚度。

(4)始发掘进与到达掘进施工方案。

评审要点:始发与到达施工安全性。

6.4正常推进

(1)土压(土压平衡盾构)和泥水压(泥水平衡盾构)控制值。

(2)泥土的塑流化改良方案(土压平衡盾构)或泥水配比与参数(泥水平衡盾构)。

(3)排土量管理方法。

(4)盾尾注浆方案。

(5)方向控制方案。

(6)管片拼装方案。

(7)掘进过程中障碍物处理或换刀方案。

(8)垂直运输方案。

(9)复杂(不良)地质条件下施工措施。

6.5区间联络通道

(1)施工方法(含管片拆除方法及拆除顺序)。

(2)洞周土体加固方法。

(3)盾构隧道结构保护措施。

6.6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

 

(其余同暗挖工程)

 

7顶替管工程

7.1顶管机

 (1)顶管机形式、主要参数及对地质、环境条件适应性。

(2)顶力计算与顶进设备选择。

7.2洞口土体加固

(1)加固范围与加固方法。

(2)加固体强度与地下水渗透性(K值)的要求。

(3)加固效果检测方法。

评审要点:土体加固效果满足初始顶进与到达顶进施工安全。

7.3初始顶进与到达顶进

(1)洞口围护结构拆除方案。

(2)洞口密封施工方案。

(3)后背与后背墙的强度与刚度。

(4)初始顶进与到达顶进施工方案。

评审要点:初始顶进与到达顶进施工安全性。

7.4正常顶进

(1)土压(土压平衡顶管机)和泥水压(泥水平衡顶管机)控制值。

(2)泥土的塑流化改良方案(土压平衡顶管机)或泥水配比与参数(泥水平衡顶管机)。

(3)排土量管理方法。

(4)减阻措施。

(5)方向控制方案。

(6)管接口形式选择。

(7)顶进过程中障碍物处理方案。

(8)垂直运输方案。

(9)复杂(不良)地质条件下施工措施。

7.5泥浆置换方案

7.6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

 

(其余同暗挖工程)

 

8人工挖孔工程

8.1符合性论证。

8.1.1施工方案装订成册,封面签章齐全(包括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签字和编制单位盖章)。

8.1.2专项方案的主要内容基本完整。主要内容:编制依据;工程概况;工程周边环境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周边使用条件;设计方案;人工挖孔施工组织;季节性施工措施;应急预案。

8.1.3未装订成册的,或签章不全的,或主要内容不全的,即可对论证报告签署“不通过”,并在“专家建议”一栏中写明理由,论证活动结束。

8.2实质性论证。

实质性论证包括9项内容:1编制依据;2工程概况;3周边环境条件;4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5设计方案;6人工挖孔施工组织;7季节性施工措施;8应急预案。

8.2.1编制依据

8.2.1.1相关图纸资料:桩位平面布置图、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等。

8.2.1.2相关技术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200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第一分册)(DBJ/T01-26-2003)等。

8.2.1.3相关法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393号令)、《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令第72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北京市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京建施〔2009〕841号)等

8.2.2工程概况

8.2.2.1工程所在位置、场地及其周边环境情况。

8.2.2.2基坑规模或基础桩规模:基坑周长、面积、开挖深度、设计基坑使用时间;基础桩形式及其上建构筑物概况等。

8.2.2.3±0.00标高、自然地面标高及其相互关系。

8.2.3挖孔桩周边环境条件

挖孔桩与邻近建(构)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的位置关系。

8.2.4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8.2.4.1与挖孔桩有关的地层描述,包括名称、厚度、状态、性质等。

8.2.4.2与挖孔桩有关的含水层的描述及应对措施。

8.2.4.3绘制一个典型的挖孔桩地层概化图。

8.2.5设计方案

人工挖孔桩的设计包括护壁构造图、砼标号等。

8.2.6人工挖孔施工组织

8.2.6.1 主要设备选择。辘轳、橡皮桶、钢丝绳、安全活动盖板、送风设备、水泵、活动扒梯、工作灯、安全帽、安全带、模板等均应安全可靠适用,满足施工要求。

8.2.6.2 劳动组织。

8.2.6.3 施工进度计划。

8.2.6.4 人工挖孔施工工艺。 

8.2.6.5 施工技术要求。

8.2.6.6 质量保证措施。

8.2.6.7 施工安全措施:包括人身安全、孔内安全、用电安全、机械设备安全等。

孔内有害气体检测及预防措施:当井深大于5m时应有井下通风,加强井下空气对流,必要时送氧气,密切注视,防止有毒气体的危害。如勘察时或施工时估计孔内可能会有有害气体时,应配备必要的有害气体检测仪器。

地下水抽排及防止触电安全措施:当地下渗水量不大时,随挖随将泥水用吊桶运出,或在井底挖集水坑,用潜水泵抽水。并加强支护。当地下水位较高,排水沟难以解决时,可设置降水井降水。井底照明必须用低压电源(36V)、防水带罩安全灯具。

8.2.6.8 文明施工

8.2.7季节性施工措施

包括夏季和冬季施工措施。包括夏季如何防止雨水灌入孔内,造成事故;冬季严格执行用火申请制度,现场火源加强管理。

8.2.8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地质资料,对人工挖孔施工中可能发生的情况逐一加以分析说明,制定具体可行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

 

9论证结论

专家组经过论证后编制和签署“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家论证报告”,格式为附件一。论证结论为“通过”、 “修改后通过”或“不通过”。论证结论为“通过”的,提出优化建议或注意事项;论证结论为“修改后通过”的,修改意见应当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论证结论为“不通过”的,写明理由。

附件一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家论证报告

工程名称 
总承包单位 项目负责人 
分包单位 项目负责人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名称 
专家一览表
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专业
       
       
       
       
       
       
       
专家论证意见:

 

 

 

 

 

 

(加盖论证专用章)

                                                   年    月    日

专家签名组长:

专家:

总承包单位(盖章):                                 年    月    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