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山居秋暝》学案
2025-09-29 10:43:16 责编:小OO
文档
《山居秋暝》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格律。

2、体会每首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3、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内容】

一、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1、        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被尊为我国古典现实主义和古典浪漫主义的典范。

2、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涌现了         、          等名篇佳作。

3、汉末          达到成熟,我们学过古诗十九首中的               、曹操的        、         的《归园田居》、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等。

4、唐代近体诗兴起,李白、杜甫两大诗人雄视千古;以        、           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和以         、         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相映成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           反映现实,“为歌生民病”。

5、宋代词坛,有以        、        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和以         、         为代表的婉约词派,元代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惨淡经营,使元曲雅俗共赏,造就了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个高峰。

6、在思想内容上,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                 。

7、唐代出现了近体诗,属于          ,它在字数、句数、      、平仄、       等方面有严格要求。

具体要求:

(1)字数:       和       ;

(2)句数:       和       ;

(3)对仗:律诗的         必须对,绝句         ;

(4)押韵:    句,     声,一韵到底;

(5)平仄:        ,平仄交错,         ,平仄相反,        ,平仄相粘。

8、根据所学格律知识分析唐诗五首,并填写表格:

 山居秋暝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
字数     
句数     
对仗     
韵脚     
二、如何读懂诗歌:

1. 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1、填充内容 :

    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2、调整语序

    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3、整合句意

    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 

    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

2.再现情境,设身体验

    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情境,设身进入这一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其情感和意境。

3.筛选词语,确定内容

    联系意境、情感、思想态度等相关主题词,确认诗歌的深层意思。

**鉴赏

一读诗调——整体感悟,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读诗情——窥斑见豹,抓住反映诗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词句

三读诗境——披文入情,分析诗歌的意象(物象+描写词语→景物特点→气氛)

四读诗意——(1)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思想、时代和写作背景

        ——(2)身临其境,想象

五读诗趣——景物描写的角度﹑炼字炼句﹑情景关系﹑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立意构思等。

【相关主题词】

意境主题词:

     宏阔: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宁谧、婉转、朦胧……

     热闹:热烈、繁华、淳朴、喧闹、欢快……

     清冷:凄清、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情感主题词:

   悲:忧愁、凄苦、悲凉、悲伤、伤感、惆怅、沉痛、消沉、怨愤、寂寞、孤独、烦闷、思念、惜别、依恋、眷恋……

   喜:欢乐、喜悦、愉悦、恬淡、闲适、悠闲、豪放、赞美、热爱、仰慕……

思想(态度)主题词:

    积极进取、自信豪迈、建功报国、乐观旷达、忧国忧民、批判、讽刺……

    消极、消沉、颓废、退隐……

1、《山居秋暝》

一、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_______开创了田园诗派。________开创了山水诗派。

   到唐代,以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______________,并达到文学史上的巅峰状态。

二、整体感知: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赏析本诗的画面美。(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自己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小结】

  **赏析图画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写景顺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 [题型——意境类]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四、难点探究 :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3、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明确:①首先是为了押韵的需要,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和诗情画意。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

小结——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1、写作内容: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2、表现的主题: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3、表现手法:

    (1)多用白描和衬托,借景抒情

    (2)其他写景手法: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高低视角结合、绘形、绘声、绘色、比兴手法等  

       4、语言特点: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山水田园类诗歌的鉴赏:

      一个关键:抓住景和情  (意象和意境 )

      景:动静,视听,俯仰,远近

      情:知人论世

五、延伸拓展:

1、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高考真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明确: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清具体说明。(4分)

      明确: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明确: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明确:“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明确: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